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发展20多年来,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华文教育优势资源,总结经验,探索出了“和融”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促进了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建设实践
随着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文化育人功能更加突出,办有品位的学校越发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更是倍受关注的话题。暨华中学发展已经走过了20年,十二五规划发展已圆满收官,学校未来十三五规划发展的蓝图也已绘就,未来发展,理念先行,对如何构建、发展、创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也必须有相应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育人的时代要求
2017年初,中办、国办就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方面强调核心素养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明确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血肉联系。我们以多元文化为主题申报了语文课程创新基地,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作用,建构和谐的课程文化生态。一方面,我们用语文课程建设将学校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文化融入到课堂、教材、师生的教与学,为跨学科课程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与活动环境等,发挥校园文化引领、浸润、感染及教育等功能。学校发展已经走过了20余年,虽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但没有完全与学校办学紧密结合,践行在实处还需不断深化。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符号,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它是在校园这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由学校组织引领,师生共同创造,将校园精神作为核心,反映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群体亚文化。学校校园文化综合表现将孕育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师生群体中发挥重要的凝聚和濡染功能。为此,学校编定了《暨华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手册》,对学校校徽、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做了详细的规定与解读,这些理念使学校发展有了奋斗的目标,发展的方向,但如何获得师生的积极认同,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等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转化为师生自觉的行为文化,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最大功能,需要探索出一条切实而有效的路径。
三、“和融”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和”,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融合世界优秀文化,彰显学校华文教育基地特色。学校围绕“和融竞进”核心文化理念和学校文化特色这个中心,提出“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与竞争管理、竞上德育、竞胜教学”的思路,主动汲取民族文化精神,转换落实到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管理、德育、教学中,面对学校的开放性以及国际化办学,提升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特色。
1.强化顶层设计。从管理层面上加以重视,提供组织保障,修订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内涵,以“三化”为基本原则完善制度建设。一是“规范化”,一方面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内容中获得支持,在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鼓励与惩戒,正确地管理与评价自己和他人;二是“常态化”,制度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通过鼓励和惩戒,引导大家树立按章办事的自觉意识,必须严格执行;三是“人性化”,在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等思想的引导下,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重视对主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管理理念。
2.师生共同创造。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共同体,是学校文化创造的主体。一方面,“先达己,后达人”,正所谓言传身教,加强课程设计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理解—融入—引领”,尤其是教师中的文艺沙龙丰富起来,学校的“同道书法班”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要大力倡导,搭建平台鼓励师生自觉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来,特别是文学社、国乐社、戏曲社等学生社团,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认同与传承,提升学生国家认同、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养。学校的的沁香园(食堂)、瑾瑜阁(女寝)、骥子轩(男寝)等建筑命名都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将师生共同创造校园文化的行为扩大化,丰富化,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体作用。
3.学科引领示范。课堂是直接传授学生文化的主要阵地,是直接而又最有效的就是学科教学渗透。我们着力打造语文课程创新基地,依托华文教育基地特殊优势,立足学校语文课程,扎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利用对外文化交流,充分探究多元文化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构,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作用。牢牢抓住跨学科整合课程,如打造“六艺”跨学科综合选修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对应数学、历史、政治、音乐、体育,等等。我们以美术学科为特色,以“纸”为元素,将美术学科与中华民族造纸艺术的结合,打造鉴赏课程(如绘画、美术欣赏)和实践课程(如书法),力求创新。我们还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增加跳绳、毽子、民族舞蹈、太极拳等,使体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增加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4.打造“书香校园”。校园硬件文化以“现代书院的书香校园”为主题,打造包括四个传统书院,园林景观、园区文化(文化墙、宣传栏)、廊道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校史文化等,学校将现有的励志园、德馨园、行知园、致远楼、格致楼以及新建的艺体中心等,与学校理念文化框架结合,进行文化阐释与内外打造,以功能分区开展主题文化周活动,增强师生对校园的关注以及热爱,力求与校园文化相渗透,营造符合校园精神特征的校园环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成为学校直观地反映学校文化内涵、类型和特征的重要窗口。
5.活动营造氛围。为师生营造一个恬静雅致、整洁舒适、文明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坚持开展序列化、仪式化的文化活动,“仪式化”,如新生礼、成人礼、游园礼,增强师生的仪式感和荣誉感;“序列化”,如名家讲座常态化,充分挖掘巴渝地域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校内资源,分主题邀请巴渝文化名家、校内国学爱好者主讲国学讲堂等。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平台、网络平台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探索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建立宣传传统文化的网站,朗读亭内的“我爱朗读”,精选优秀古典文化开拓视野,组建QQ群或微信群,选取师生关心的文化热点,邀请学生参与讨论等。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应统筹规划,以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力求精雕细琢,处处做精,搭建师生成长的平台,激发校园活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我们不仅让师生感受到人文气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促使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接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陶冶其情操,激励其实践,规范其思想,约束其行为,凝聚其力量。
參考文献:
[1]刘娟.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培育路径[J].安徽文学,2018,(08).
[2]何炜.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
[3]柏花.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成才之路,2017,(06).
[4]姜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策略[J].北京教育,2015,(01).
[5]乐程,陈九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6).
【关键词】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建设实践
随着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文化育人功能更加突出,办有品位的学校越发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更是倍受关注的话题。暨华中学发展已经走过了20年,十二五规划发展已圆满收官,学校未来十三五规划发展的蓝图也已绘就,未来发展,理念先行,对如何构建、发展、创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也必须有相应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育人的时代要求
2017年初,中办、国办就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教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方面强调核心素养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明确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血肉联系。我们以多元文化为主题申报了语文课程创新基地,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作用,建构和谐的课程文化生态。一方面,我们用语文课程建设将学校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文化融入到课堂、教材、师生的教与学,为跨学科课程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与活动环境等,发挥校园文化引领、浸润、感染及教育等功能。学校发展已经走过了20余年,虽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但没有完全与学校办学紧密结合,践行在实处还需不断深化。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符号,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它是在校园这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由学校组织引领,师生共同创造,将校园精神作为核心,反映师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群体亚文化。学校校园文化综合表现将孕育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师生群体中发挥重要的凝聚和濡染功能。为此,学校编定了《暨华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手册》,对学校校徽、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做了详细的规定与解读,这些理念使学校发展有了奋斗的目标,发展的方向,但如何获得师生的积极认同,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等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转化为师生自觉的行为文化,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最大功能,需要探索出一条切实而有效的路径。
三、“和融”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和”,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融合世界优秀文化,彰显学校华文教育基地特色。学校围绕“和融竞进”核心文化理念和学校文化特色这个中心,提出“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与竞争管理、竞上德育、竞胜教学”的思路,主动汲取民族文化精神,转换落实到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管理、德育、教学中,面对学校的开放性以及国际化办学,提升文化内涵,彰显民族特色。
1.强化顶层设计。从管理层面上加以重视,提供组织保障,修订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内涵,以“三化”为基本原则完善制度建设。一是“规范化”,一方面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内容中获得支持,在健全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鼓励与惩戒,正确地管理与评价自己和他人;二是“常态化”,制度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通过鼓励和惩戒,引导大家树立按章办事的自觉意识,必须严格执行;三是“人性化”,在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等思想的引导下,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重视对主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管理理念。
2.师生共同创造。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共同体,是学校文化创造的主体。一方面,“先达己,后达人”,正所谓言传身教,加强课程设计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理解—融入—引领”,尤其是教师中的文艺沙龙丰富起来,学校的“同道书法班”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要大力倡导,搭建平台鼓励师生自觉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来,特别是文学社、国乐社、戏曲社等学生社团,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认同与传承,提升学生国家认同、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养。学校的的沁香园(食堂)、瑾瑜阁(女寝)、骥子轩(男寝)等建筑命名都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将师生共同创造校园文化的行为扩大化,丰富化,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体作用。
3.学科引领示范。课堂是直接传授学生文化的主要阵地,是直接而又最有效的就是学科教学渗透。我们着力打造语文课程创新基地,依托华文教育基地特殊优势,立足学校语文课程,扎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利用对外文化交流,充分探究多元文化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构,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作用。牢牢抓住跨学科整合课程,如打造“六艺”跨学科综合选修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对应数学、历史、政治、音乐、体育,等等。我们以美术学科为特色,以“纸”为元素,将美术学科与中华民族造纸艺术的结合,打造鉴赏课程(如绘画、美术欣赏)和实践课程(如书法),力求创新。我们还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增加跳绳、毽子、民族舞蹈、太极拳等,使体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增加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4.打造“书香校园”。校园硬件文化以“现代书院的书香校园”为主题,打造包括四个传统书院,园林景观、园区文化(文化墙、宣传栏)、廊道文化、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校史文化等,学校将现有的励志园、德馨园、行知园、致远楼、格致楼以及新建的艺体中心等,与学校理念文化框架结合,进行文化阐释与内外打造,以功能分区开展主题文化周活动,增强师生对校园的关注以及热爱,力求与校园文化相渗透,营造符合校园精神特征的校园环境,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成为学校直观地反映学校文化内涵、类型和特征的重要窗口。
5.活动营造氛围。为师生营造一个恬静雅致、整洁舒适、文明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坚持开展序列化、仪式化的文化活动,“仪式化”,如新生礼、成人礼、游园礼,增强师生的仪式感和荣誉感;“序列化”,如名家讲座常态化,充分挖掘巴渝地域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校内资源,分主题邀请巴渝文化名家、校内国学爱好者主讲国学讲堂等。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平台、网络平台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探索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建立宣传传统文化的网站,朗读亭内的“我爱朗读”,精选优秀古典文化开拓视野,组建QQ群或微信群,选取师生关心的文化热点,邀请学生参与讨论等。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应统筹规划,以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力求精雕细琢,处处做精,搭建师生成长的平台,激发校园活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我们不仅让师生感受到人文气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促使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接受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陶冶其情操,激励其实践,规范其思想,约束其行为,凝聚其力量。
參考文献:
[1]刘娟.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培育路径[J].安徽文学,2018,(08).
[2]何炜.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
[3]柏花.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J].成才之路,2017,(06).
[4]姜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策略[J].北京教育,2015,(01).
[5]乐程,陈九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