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及马克思主义,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但事实上,在《宣言》面世前,恩格斯就撰写了两篇以共产主义为题的文章,分别是《共产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和《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前者写于1847年11月底至12月初,后者完成于同年6月。
从《草案》到《原理》再到《宣言》,三者是什么关系?有人说是一脉相承,有人说是发展、完善,但也有人说是对立甚至抄袭。真相究竟如何?
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对于三者的关系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一致论”,即认为三者的主要思想大体一致,代表性学者是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巴加图里亚等。第二种是“对立论”, 代表性学者是乔治·李希特海姆和沙洛姆·阿温纳里。他们认为,马克思注重生产力的毁灭性,而恩格斯重视生产力的创造性;马克思重视“人的本性的变革”,而恩格斯注重满足“人的需要”;恩格斯喜欢预测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并把英国当作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而马克思偏向于把法国、德国作为未来革命爆发的中心地带。第三种是“抄袭论”,代表性学者是特利尔·卡弗。他声称,《宣言》在内容、逻辑和思想都属于恩格斯,马克思只是恩格斯思想的整理者和贯彻者。
第一种观点基本正确,第二、三种观点明显有失偏颇。从《草案》到《原理》再到《宣言》,三者呈现的是一个扬弃的历史发展历程:《原理》是在《草案》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而《草案》和《原理》则勾勒了《宣言》的基本内容、方向。
先看《草案》与《原理》。两者都是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撰写的纲领,《草案》由22 条问答组成,条目多言简意赅,全文字数只有3000多字;《原理》比《草案》多了3 条问答,字数为10000多字。的确,在篇幅和问答条数上《原理》与《草案》存有明显不同,但这些不同只是形式上的差别,而在主体内容和思想上,《原理》则是《草案》的扬弃式发展。一方面,在核心主题——“共产主义”上,两者是一致的,《原理》精彩地向人们赞扬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草案》确切地向人们陈述共产主义原则的至真性,两者的多处原话可以证明它们常常“角色互换”;另一方面,《原理》对《草案》的主体部分(即7-13 条)进行的只是补录和加写,增加的是关于核心主题——“共产主义”的讨论和分析,如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区别、共产主义者怎样对待现有的其他政党等。
再看《草案》、《原理》和《宣言》。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草案》和《原理》都采用问答形式, 严格地说,这不是严谨的理论文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出于当时的现实考虑,即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的思想状况、知识理解能力和理论接受力。到了《宣言》的创作,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正式纲领,要求它整体上更连贯、逻辑上更严密、结构上更合理。因此,我们才看到了更有理论色彩、更加经典的《宣言》。
但是,上述变化并不表明《宣言》与《草案》、《原理》没有关系。1847年11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充分证明了《原理》就是创作《宣言》的首要参照文献。综观文本,《原理》呈现的是实在的历史线索和实证的阶级分析,而《宣言》则在此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更科学合理和完整清晰地展现并论证《草案》和《原理》表达的历史规律、社会现状及未来前景。
从《草案》到《原理》再到《宣言》,三者是什么关系?有人说是一脉相承,有人说是发展、完善,但也有人说是对立甚至抄袭。真相究竟如何?
一段时间以来,学界对于三者的关系形成了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一致论”,即认为三者的主要思想大体一致,代表性学者是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巴加图里亚等。第二种是“对立论”, 代表性学者是乔治·李希特海姆和沙洛姆·阿温纳里。他们认为,马克思注重生产力的毁灭性,而恩格斯重视生产力的创造性;马克思重视“人的本性的变革”,而恩格斯注重满足“人的需要”;恩格斯喜欢预测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并把英国当作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而马克思偏向于把法国、德国作为未来革命爆发的中心地带。第三种是“抄袭论”,代表性学者是特利尔·卡弗。他声称,《宣言》在内容、逻辑和思想都属于恩格斯,马克思只是恩格斯思想的整理者和贯彻者。
第一种观点基本正确,第二、三种观点明显有失偏颇。从《草案》到《原理》再到《宣言》,三者呈现的是一个扬弃的历史发展历程:《原理》是在《草案》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而《草案》和《原理》则勾勒了《宣言》的基本内容、方向。
先看《草案》与《原理》。两者都是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撰写的纲领,《草案》由22 条问答组成,条目多言简意赅,全文字数只有3000多字;《原理》比《草案》多了3 条问答,字数为10000多字。的确,在篇幅和问答条数上《原理》与《草案》存有明显不同,但这些不同只是形式上的差别,而在主体内容和思想上,《原理》则是《草案》的扬弃式发展。一方面,在核心主题——“共产主义”上,两者是一致的,《原理》精彩地向人们赞扬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草案》确切地向人们陈述共产主义原则的至真性,两者的多处原话可以证明它们常常“角色互换”;另一方面,《原理》对《草案》的主体部分(即7-13 条)进行的只是补录和加写,增加的是关于核心主题——“共产主义”的讨论和分析,如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区别、共产主义者怎样对待现有的其他政党等。
再看《草案》、《原理》和《宣言》。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草案》和《原理》都采用问答形式, 严格地说,这不是严谨的理论文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出于当时的现实考虑,即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的思想状况、知识理解能力和理论接受力。到了《宣言》的创作,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正式纲领,要求它整体上更连贯、逻辑上更严密、结构上更合理。因此,我们才看到了更有理论色彩、更加经典的《宣言》。
但是,上述变化并不表明《宣言》与《草案》、《原理》没有关系。1847年11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充分证明了《原理》就是创作《宣言》的首要参照文献。综观文本,《原理》呈现的是实在的历史线索和实证的阶级分析,而《宣言》则在此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更科学合理和完整清晰地展现并论证《草案》和《原理》表达的历史规律、社会现状及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