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需要,以达到学生“乐于学、能学好、想再学”的目的。从而达到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感教学 教学方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情感比较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法。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情感教学法呢?下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用爱心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核心。只有热爱,才能产生热情。教师热爱学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人人都能学好,个个都能成才。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并由因喜爱老师而热爱语文学习。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在七年级时,各科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但唯独语文成绩很不好。在八年级我接手教他时,我向原语文老师了解到:原七年级的语文老师说这一学生缺乏兴趣,上课经常开小差或者睡觉,所以学不好;然后我又找他本人进行了解,他告诉我说原来七年级教他的语文老师瞧不起他,看他的目光中充满嘲讽,所以他干脆自暴自弃。经了解,真正的起因是一次课堂提问,由于他答错了,该老师反问了一句,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时过境迁,老师早已经忘记,然而他却还耿耿于怀。由此可见,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对一门功课的态度,甚至还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真诚地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以爱心热心去换取学生对学科及课堂的喜爱。
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的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直观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完成学生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可见,在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创设出作品的佳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必然使之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指导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
阅读的过程就是寻找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结构关系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在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其情感结构关系,尽快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吻合起来。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 。然而,作者写影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在写“神” 时,作者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不平凡”这个纲,开头做了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的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尽然,作者对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的赞美之情借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来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思路,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又一目标。
四、发挥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使用具有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的语言教学效果更佳。事实证明: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能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
五、发挥联想的“调情”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通过联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进行深入的学习。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以下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师生间情与情得到交融,这样,不仅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以陶冶,而且能更有效地提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景蕊.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感教学 教学方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情感比较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法。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情感教学法呢?下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用爱心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核心。只有热爱,才能产生热情。教师热爱学生,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就是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人人都能学好,个个都能成才。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任和热爱,并由因喜爱老师而热爱语文学习。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在七年级时,各科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但唯独语文成绩很不好。在八年级我接手教他时,我向原语文老师了解到:原七年级的语文老师说这一学生缺乏兴趣,上课经常开小差或者睡觉,所以学不好;然后我又找他本人进行了解,他告诉我说原来七年级教他的语文老师瞧不起他,看他的目光中充满嘲讽,所以他干脆自暴自弃。经了解,真正的起因是一次课堂提问,由于他答错了,该老师反问了一句,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时过境迁,老师早已经忘记,然而他却还耿耿于怀。由此可见,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对一门功课的态度,甚至还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尽量避免刺激性的语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真诚地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以爱心热心去换取学生对学科及课堂的喜爱。
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的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直观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完成学生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可见,在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创设出作品的佳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必然使之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指导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
阅读的过程就是寻找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结构关系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思路。在阅读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其情感结构关系,尽快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吻合起来。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 。然而,作者写影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在写“神” 时,作者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不平凡”这个纲,开头做了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的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尽然,作者对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的赞美之情借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来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思路,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又一目标。
四、发挥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使用具有感染性、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的语言教学效果更佳。事实证明:教学中,充满感情的语言、语调与课文的结合,便能创设出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会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这样的教学言语不仅能传知,还能传情。
五、发挥联想的“调情”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启发学生进行联想,通过联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进行深入的学习。例如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以下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师生间情与情得到交融,这样,不仅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以陶冶,而且能更有效地提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