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gver5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屏风”又称为屏门或屏障,是指设在门窗间的屏障。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当然不像现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坚固、密实。所以为了挡风,古人便开始制造屏风这种家具,并多将屏风置于床后或床兩侧,以达到挡风的效果。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功用。屏风的使用早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了,但当时不叫屏风而是称“邸”或“扆”。“屏风”的称呼出现在汉代。在汉代时期,屏风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了,尤其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家都设有屏风,屏风在当时有了分隔室内空间和遮蔽视线的作用。到了唐代,纸屏风盛行,画家或在上面画上美丽的山水花鸟,诗人或在上面题屏、咏屏,甚至富贵人家有的还会贴上金箔,这些屏风装饰画每每令人赏心悦目。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要会多少方言


  很多人疑惑: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其实,只需要雅言即可大体应对交流。雅言,俗称官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普通话。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周游列国,首先就要学好雅言。雅言,算是当时士这个阶级的基础教育。随着私学推广,先秦时代上过公学或私学的人基本都会雅言。剩下的老百姓不会雅言也没关系,因为中原地区的百姓说的方言,本身跟雅言可能就比较接近。中原地区如此,那么南方的情况又如何呢?楚国作为当时南部诸侯龙头老大,平时说楚言,但是这不意味着南方雅言推广得差。楚国那会儿的雅言普及度并不低,其次楚言也没那么难懂。不过,南方的方言实在比较多,不独楚言。相较于楚言,越言可以说非常难。同为南方人,鄂君子皙懂《越人歌》也是需要翻译的。换言之,真遇上听不懂的情况,古人也是有翻译的。但是考虑到越国在勾践后期就把都城从会稽迁到了琅琊,想必春秋末战国初,越国人的雅言推广度也很高了。

为何“一寸光阴一寸金”中,时间能用寸作单位


  古人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提醒人们时间的宝贵。我们都知道,“光阴”指的是时间。那为什么会用长度单位“寸”来描述时间呢?这和我国古代计时的工具有直接关系。古时并无钟表,人们计时主要靠“晷”,这是一种中心立着一根小棍、刻着度数的圆形石板。日出日落,小棍的阴影长短、角度都在随之变化。而谚语中的“一寸光阴”,意思是日晷小棍阴影变化一寸的距离,用以表示极为短暂的时间。
其他文献
从事管理工作几年来,我们注意到有些教干走到哪个单位,哪个单位的工作就大有起色,当然也有相反的例证。我们对这些教干进行了归类与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学校工作绩效与声誉的诸多因素中,除了经济基础、学校布局、地理位置、师资力量、教干基础素质等客观因素外,教干管理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管理策略更有利于学校工作,更能做出绩效呢?    一、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及教干扮演的角色   
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应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与音乐交流,那么音乐欣赏教学就必须走向多样化。    一、用语言与音乐交流——描述音乐内涵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只要学生用心去听,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心中所想。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声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
随着教学教研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教育界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倡导下,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一直是我们追求之所在,一些课堂常常因为快乐、自由而使教与学显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我们有幸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评比工作,那些课堂,让我们感到欣慰和震惊的并不是热烈的课堂氛围和大家积极开动脑筋的场面,而是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能从生活中去感
“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提高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中小学校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如今。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的出台,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及管理要求又带来了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呢?    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及影响    1、学校与组织环境关系的变化。这里的组织环境关系指的是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修改后的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与家长同时承担学生安全责任,防止和避免发生“扯皮”
古往今来,无数的师者总是苦口婆心地教育自己的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们对“悬梁刺股”、“借光读书”等苦学故事更是津津乐道。然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却指出: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审视学生的学习,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由畏惧变喜爱。如此一来,学生便不再觉得学习数学是那么枯燥无味,不再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而是
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是学生合理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引导和矫正的过程,是单一和浅层次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其中的焦点词“需求”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每堂课都有各自的任务重点,且单位时间有限,需求不可能全面满足,自主探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怎么办?确立好探究点是最好的办法。一个合适的探究点,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望半爪而感巨龙”,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来进行探讨和体验,实现学
教过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师肯定会困惑: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课堂上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对此,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反思我们的教学,反思我们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一种方式,最能够调动学生思索、答问解题的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
站在校门口,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慢吞吞地下了车,然后由爸爸妈妈拿好书包,帮助孩子背上。有些家长还拿着早点,给孩子喂好。然后千叮嘱万叮嘱,看着孩子走进学校大门,自己才开始放心地离开。而孩子们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亲那种虔诚的服务。  每每看到这种现象,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那一个个都是我们满怀希望的天使,他们活泼、天真。难道要让他们成为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的教学语言,往往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感——留有思考余地。教者潇洒自如的教学、精湛的驾驭课堂的技巧以及所创设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教学语言准确得体    [教学片段]  1 (导语)师:昨天我们学习了1—2节,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很智慧,她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放在半截蜡烛里。并摆在很普通又显眼的位置,躲过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