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赛德斯-奔驰,世界著名的德国汽车品牌。这家被誉为“汽车的发明者”的公司,无论是其企业文化,还是员工素质,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梅赛德斯-奔驰(北京)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为亚洲最大的奔驰星徽旗舰店,也是奔驰全球十家旗舰店之一,戴姆勒的实训基地就在这里。北京中心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于2012年创建了戴姆勒(中国)唯一的校企合作班——“奔驰班”。
校企合作的结晶:“奔驰班”与企业相得益彰
“奔驰班”是北京中心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的班,每年“奔驰班”都会将包括汽车工程、汽车维修及运用等专业在内的毕业生输送给各个4S店或者终端使用厂商。2014年,北京中心从“奔驰班”招收了23名学生,2015年5月22日的应届生毕业见面会上,已经有10名“奔驰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申。
既然是“奔馳班”,学校在开课过程中就会带有奔驰的特色。学校用的所有教具都是奔驰的原车,包括发动机、底盘、内部零件、电路等,尤其是在实训这个模块,企业会派人在学校直接进行讲授,将修理底盘、发动机等项目进行实训,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工作的模拟。
目前,北京中心与学校的合作途径通常有两种:一个是通过2013年建立的实训基地,每年学校都会推荐20多名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结束后,优秀的学生会继续留在企业,最终成为正式员工。另一个合作途径就是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从师资配备上来说,不仅安排理论方面的教师,也有专管实训的教师。北京中心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将实训穿插到了实习中,这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校企合作“成熟”标志: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
怎样的合作模式才是成熟的合作模式?通俗来讲,就是获得较高的“奔驰班”定向就业人数/奔驰班学员总数数值。成功的校企合作的标准在每个人眼中都不一样,通过近几年与学校的磨合,北京中心认为,学校培养出的汽车技术人才到企业如果可以独立完成保养工作,则可谓校企合作相对“成熟”。
然而校企合作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却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组数字可以表明,2015年的应届“奔驰班”学生一共只有80多人,现场报名参加2015年应届毕业生见面会的学生没有超过15人。“奔驰班”总人数的减少,和北京中心近两年招聘“奔驰班”人数的下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源的下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人们过往的印象中,汽修专业是一个非常好就业的专业,汽修专业学生对于北京各大4S店来说是供不应求的,且人员质量非常高。而近几年,汽修专业越来越不被本市的学生认可了,学校不得已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跑到各省去招生,等学生毕业时,很多又不甘于从事本行业,这无形中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完全与企业需求接轨。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见面会上,第一轮的面试过后,来自昌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也颇受企业青睐,现场十几名“奔驰班”的学生并非是最抢眼的。努力让“奔驰班”的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成为了下一步“奔驰班”开班的最大目标。
企业呼吁:搭建平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北京中心在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合作中,认为只有深度参与订单班学生的培养全程,即从技校招生开始便紧盯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等环节,才能够避免学校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实现理想的校企合作。
比如,奔驰为学校提供了实训的材料,学生实训所使用的车辆都是奔驰车。由于汽车材料的更新速度快、成本高,只要一有新车上来,企业的技术员工就要对其进行训练磨合。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更新同步,学生就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若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的老师及时与企业的关键性技术人员多交流沟通。
再比如,对于学校生源问题,公司曾考虑过在北京之外的周边省份、地区招生,然后再到学校进行培养,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市内生源不足的矛盾,还可以招到优质的学生,而这也需要企业与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共同协作。
孙艳芳认为,从发展看,未来可以企业牵头,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做技术上的交流、职业生涯的探讨,把各自的目标和想法、信息和资源整合起来。
从2012年校企合作以来,每年“奔驰班”都会为企业输送不少合格的人才。至于今后“奔驰班”的开班情况,还要看戴姆勒公司的培养计划。企业更希望应届生能源源不断地走进企业,也更希望在日后,随着奔驰在技术领域的发展,公司对阶梯性人才储备的需求不断加大,与更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达成深度的合作意向。
校企合作的结晶:“奔驰班”与企业相得益彰
“奔驰班”是北京中心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的班,每年“奔驰班”都会将包括汽车工程、汽车维修及运用等专业在内的毕业生输送给各个4S店或者终端使用厂商。2014年,北京中心从“奔驰班”招收了23名学生,2015年5月22日的应届生毕业见面会上,已经有10名“奔驰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申。
既然是“奔馳班”,学校在开课过程中就会带有奔驰的特色。学校用的所有教具都是奔驰的原车,包括发动机、底盘、内部零件、电路等,尤其是在实训这个模块,企业会派人在学校直接进行讲授,将修理底盘、发动机等项目进行实训,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工作的模拟。
目前,北京中心与学校的合作途径通常有两种:一个是通过2013年建立的实训基地,每年学校都会推荐20多名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结束后,优秀的学生会继续留在企业,最终成为正式员工。另一个合作途径就是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从师资配备上来说,不仅安排理论方面的教师,也有专管实训的教师。北京中心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将实训穿插到了实习中,这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校企合作“成熟”标志: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
怎样的合作模式才是成熟的合作模式?通俗来讲,就是获得较高的“奔驰班”定向就业人数/奔驰班学员总数数值。成功的校企合作的标准在每个人眼中都不一样,通过近几年与学校的磨合,北京中心认为,学校培养出的汽车技术人才到企业如果可以独立完成保养工作,则可谓校企合作相对“成熟”。
然而校企合作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却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组数字可以表明,2015年的应届“奔驰班”学生一共只有80多人,现场报名参加2015年应届毕业生见面会的学生没有超过15人。“奔驰班”总人数的减少,和北京中心近两年招聘“奔驰班”人数的下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源的下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人们过往的印象中,汽修专业是一个非常好就业的专业,汽修专业学生对于北京各大4S店来说是供不应求的,且人员质量非常高。而近几年,汽修专业越来越不被本市的学生认可了,学校不得已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跑到各省去招生,等学生毕业时,很多又不甘于从事本行业,这无形中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完全与企业需求接轨。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见面会上,第一轮的面试过后,来自昌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也颇受企业青睐,现场十几名“奔驰班”的学生并非是最抢眼的。努力让“奔驰班”的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成为了下一步“奔驰班”开班的最大目标。
企业呼吁:搭建平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北京中心在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合作中,认为只有深度参与订单班学生的培养全程,即从技校招生开始便紧盯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等环节,才能够避免学校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实现理想的校企合作。
比如,奔驰为学校提供了实训的材料,学生实训所使用的车辆都是奔驰车。由于汽车材料的更新速度快、成本高,只要一有新车上来,企业的技术员工就要对其进行训练磨合。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更新同步,学生就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若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的老师及时与企业的关键性技术人员多交流沟通。
再比如,对于学校生源问题,公司曾考虑过在北京之外的周边省份、地区招生,然后再到学校进行培养,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市内生源不足的矛盾,还可以招到优质的学生,而这也需要企业与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共同协作。
孙艳芳认为,从发展看,未来可以企业牵头,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做技术上的交流、职业生涯的探讨,把各自的目标和想法、信息和资源整合起来。
从2012年校企合作以来,每年“奔驰班”都会为企业输送不少合格的人才。至于今后“奔驰班”的开班情况,还要看戴姆勒公司的培养计划。企业更希望应届生能源源不断地走进企业,也更希望在日后,随着奔驰在技术领域的发展,公司对阶梯性人才储备的需求不断加大,与更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达成深度的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