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常为别人那些优美生动的语言所陶醉,从中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品味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验着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学生的习作中,语言最能体现基本功。古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丰富的词语、飞扬的文采,灵魂的语言读起来如风行水土,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能叩击读者心弦,也是获得阅卷老师好评的关键,但要写出优美动人的文章离不开知识的点滴积累和生活的体验,而进行作文素材积累的最好素材首选中学语文课本。因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佳句,比比皆是。只要我们肯积累,其中的精华就会唾手可得。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过程中,我们应以课本为根本,引导学生学好用好课本,真正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就能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靓”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的做法是:
一、积累词汇法
“万丈高楼从底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万丈高楼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从词汇抓起,对课文中的名篇佳句做到“明基旨,得其要”,学以致用,作文就能轻车熟路。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乐趣的那一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乌雀下来啄食,走进竹筛底下的时候,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描写,作者运用了“扫”、“露”、“系”、“牵”、“看”、“啄”、“走”、“拉”、“罩”这几个动词,把捕鸟的经过真实地呈现出来,使人仿佛看见大雪天,在一个荒园里,有两个少年正在扫开一块雪,支起竹筛小心翼翼地捕鸟。又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买桔送别的过程:“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路,要爬上那月台,那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一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了”。在这段描写运用了动词:“走”、“探”、“穿”、“爬”、“攀”、“缩”。细腻逼真地刻画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因此,对课本中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细细品读,找出其动词、形容词、叠词等,了解其妙处,随时翻阅,强化记忆,烂熟于心,写作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巧用修辞法
修辞就像一道大餐中的食盐,缺其不可,用好了修辞,不但使文章生动活泼,而且能增强语言的音乐美、情趣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打着朵儿的”一句,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如果能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就很容易感到“袅娜”、“羞涩”的传神作用把荷花的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活画了出来,从而对这两个词的表现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如朱自清的《春》“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把遍地野花比成“眼睛”和“星星”,点缀在草丛中,不仅有动感而且有美感,形象地写出了野花遍地开放的情景,描绘出春天的可爱和美丽。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排比句是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起来,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是创造作文亮点的“多面手”,因而考场作文中精彩的排比句无疑会给阅卷老师带来惊喜,获得高分。一句话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辉。
三、仿写、改写法
仿写和改写,是写作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中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模仿中有了深入,才会有思考,才有了自己的创造。模仿最简捷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文本中数篇模范文章,细心研究每篇的用词遣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命题立意,务求透懂,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理气韵。再拿这些范文来模仿、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方法和命意。此举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模式、想象的起点,搭建一个写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写的训练,享受写作带来的快乐。如仿写句子的练习,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根据语意,仿照画线句子,运用恰当的比喻,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读书的感受。“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使你神清气爽;每次阅读,,;每次阅读,,。与书为伴,你的人生会更精彩。”这类仿写,学生要注意的问题是内容要统一,结构要一致,修辞要相同。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由仿句的练习到仿段的练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很多可供学生模仿的文段,对百草园的描写,学生可以模仿到如何写景物。在三味书屋写读书生活这部分,学生也有同感,可以激发学生对比我们的学习方式,去模仿自己学习情况的描写,再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后让学生模仿写一篇《父亲》或《母亲》的文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学生仿写句、段、篇可以看出,虽然套用的痕迹较为明显,但其写作水平已经明显优于平时,可见仿写对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四、引用诗文法
适时恰当引用诗文佳句,能给文章增光添彩,因为这些句子已经积淀为语言的精品,是语言宝库的珍珠和钻石。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样的范文,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题目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都是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一节中,接连引用了白居易的文和杜牧的诗,一方面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统治者为了吃到新鲜荔枝不顾人民死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来”,另一方面为讲到发展荔枝生产,再引苏轼诗句作伏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古代能享受荔的只有帝王后妃,达官贵人。表达了作者发展荔枝生产的愿望。而今天我们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目的是要造福广大人民,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本文作者引用大量的诗文,使文章诗意葱郁,趣味盎然。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十年寒窗,九年苦读,与诗文为伴,和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自觉背诵,不断地操练,已经初步具备了整和语言,让语言具备诗意、灵动的能力了。在教师的强化训练下,学生在说话写作时恰当当引用古诗文,仿佛戒指镶嵌了光彩夺目的钻石,顿时身价倍增。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亮点,结合教学过程、授新课、讲作文、早晚读、练习和考试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的强化训练,必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学生文采飞扬,进而提高构思、立意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过程中,我们应以课本为根本,引导学生学好用好课本,真正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就能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靓”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的做法是:
一、积累词汇法
“万丈高楼从底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万丈高楼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从词汇抓起,对课文中的名篇佳句做到“明基旨,得其要”,学以致用,作文就能轻车熟路。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乐趣的那一段:“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乌雀下来啄食,走进竹筛底下的时候,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描写,作者运用了“扫”、“露”、“系”、“牵”、“看”、“啄”、“走”、“拉”、“罩”这几个动词,把捕鸟的经过真实地呈现出来,使人仿佛看见大雪天,在一个荒园里,有两个少年正在扫开一块雪,支起竹筛小心翼翼地捕鸟。又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写买桔送别的过程:“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路,要爬上那月台,那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一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了”。在这段描写运用了动词:“走”、“探”、“穿”、“爬”、“攀”、“缩”。细腻逼真地刻画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因此,对课本中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细细品读,找出其动词、形容词、叠词等,了解其妙处,随时翻阅,强化记忆,烂熟于心,写作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巧用修辞法
修辞就像一道大餐中的食盐,缺其不可,用好了修辞,不但使文章生动活泼,而且能增强语言的音乐美、情趣感,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打着朵儿的”一句,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如果能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就很容易感到“袅娜”、“羞涩”的传神作用把荷花的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活画了出来,从而对这两个词的表现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如朱自清的《春》“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把遍地野花比成“眼睛”和“星星”,点缀在草丛中,不仅有动感而且有美感,形象地写出了野花遍地开放的情景,描绘出春天的可爱和美丽。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排比句是将有魅力的句子集中起来,节奏分明,便于叙事,长于抒情,是创造作文亮点的“多面手”,因而考场作文中精彩的排比句无疑会给阅卷老师带来惊喜,获得高分。一句话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辉。
三、仿写、改写法
仿写和改写,是写作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中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模仿中有了深入,才会有思考,才有了自己的创造。模仿最简捷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选文本中数篇模范文章,细心研究每篇的用词遣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命题立意,务求透懂,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理气韵。再拿这些范文来模仿、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方法和命意。此举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模式、想象的起点,搭建一个写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写的训练,享受写作带来的快乐。如仿写句子的练习,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根据语意,仿照画线句子,运用恰当的比喻,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读书的感受。“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犹如沐浴和煦的春风,使你神清气爽;每次阅读,,;每次阅读,,。与书为伴,你的人生会更精彩。”这类仿写,学生要注意的问题是内容要统一,结构要一致,修辞要相同。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由仿句的练习到仿段的练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有很多可供学生模仿的文段,对百草园的描写,学生可以模仿到如何写景物。在三味书屋写读书生活这部分,学生也有同感,可以激发学生对比我们的学习方式,去模仿自己学习情况的描写,再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后让学生模仿写一篇《父亲》或《母亲》的文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学生仿写句、段、篇可以看出,虽然套用的痕迹较为明显,但其写作水平已经明显优于平时,可见仿写对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四、引用诗文法
适时恰当引用诗文佳句,能给文章增光添彩,因为这些句子已经积淀为语言的精品,是语言宝库的珍珠和钻石。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样的范文,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题目就是明朝陈辉的诗句,说明荔枝的产地“南州”,成熟期“六月”,颜色“丹”言简意明,生动形象;在介绍荔枝颜色时,成片树林,“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都是引用诗句来形容,灿烂绚丽,令人悦目爽心,在介绍荔枝不宜贮藏一节中,接连引用了白居易的文和杜牧的诗,一方面说明了鲜荔枝不宜久放,统治者为了吃到新鲜荔枝不顾人民死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来”,另一方面为讲到发展荔枝生产,再引苏轼诗句作伏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古代能享受荔的只有帝王后妃,达官贵人。表达了作者发展荔枝生产的愿望。而今天我们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目的是要造福广大人民,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本文作者引用大量的诗文,使文章诗意葱郁,趣味盎然。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十年寒窗,九年苦读,与诗文为伴,和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自觉背诵,不断地操练,已经初步具备了整和语言,让语言具备诗意、灵动的能力了。在教师的强化训练下,学生在说话写作时恰当当引用古诗文,仿佛戒指镶嵌了光彩夺目的钻石,顿时身价倍增。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亮点,结合教学过程、授新课、讲作文、早晚读、练习和考试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的强化训练,必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学生文采飞扬,进而提高构思、立意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