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琴社是古琴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当代岭南地区有为数不多的琴社,本文拟从岭南古琴社中选取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建制的琴社即广东古琴研究会、中山大学澄心琴社和小洲村七木琴社,从其成立背景、人员构成、组织结构和组织运行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厘清三种不同建制琴社组织的异同之处,从而提炼出岭南古琴文化与社会互动关系,进而对岭南古琴文化的当代传承与传播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阐述与诠释。
  [关键词]古琴文化 传承与传播 建制 琴社
  中国的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人们对于古琴的认识大多定位于“士大夫”也就是文人精神的象征。古琴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曾一度在民间沉沦。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为“人类口传与非物质遗产”,2006年5月,古琴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如今,古琴艺术的发展迎来了新局面,岭南古琴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岭南古琴派为清道光年间始创的年轻琴派,在当代岭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除了音乐院校的专业化教育,琴社组织是岭南古琴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如今尚有为数不多的琴社组织,如广东古琴研究会、中山大学澄心琴社、五邑大学古琴社、小洲村七木琴社、白沙古琴社、古冈琴社、南越古琴社、春风古琴社等。而在这些琴社中,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于20世纪外,中山大学的澄心琴社以及小洲村七木琴社,皆成立于 21世纪初,它们分别代表三种建制的琴社,分别从属于政府、高校、民间三种不同建制,具有典型意义。三个琴社相比而言,其成立背景、人员构成、组织结构和组织运行等范畴具有不同之处。而琴社内部各自的传播、受众、信息反馈亦有差距。
  广东省古琴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由已故古琴大师杨新伦先生创办,现任会长为著名岭南琴家谢导秀先生,其成员有关庆耀、莫尚德、伍翠群、陈磊、陈瑞明等琴人。琴会自成立以来,挖掘和整理了不少岭南派琴曲和传谱,并在培养琴学新人、移植创作琴曲、打谱、斫制新琴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琴会坚持每月举办一次雅集,不定期组织琴人外出交流,扩展古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琴会会员有地产公司的老总,大学教授和博士生,书法家等社会人士,也有政府工作人员,还有社会其他古琴爱好者,传承对象具有大众性。广东省古琴研究会是政府推动的一个文化组织,琴会先是挂在广东省音协,后来属于省民政厅,以社区文化作为重点,由它的主管政府部门统筹其主要活动。
  中山大学的澄心琴社是岭南高校第一古琴社团。古琴家陈白沙有“静坐澄心,从中悟道”之句,澄心琴社之名由此得之。澄心琴社是由中山大学团委领导,并直属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社团,社团英文名字是 Chengxin Guqin Society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 2005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冯焕珍的发起下,由哲学系黎红雷、罗筠筠、倪梁康、冯达文、刘小枫、陈少明等多位领导和教授推动,在哲学系开办了古琴班,聘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著名琴家谢导秀先生担任教师,教授师生习弹古琴。中山大学哲学系在古琴班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中山大学全校的古琴爱好者,于2006年3月成立了中山大学澄心琴社。为了更好发展和推广古琴文化,澄心琴社聘请了顾问、指导老师和客座指导老师。其中顾问有谢导秀、龚一、曾成伟、卫家理、王鹏、区君虹、冯达文、刘小枫、黎红雷、陈永正、楼宇烈、王阳明;指导老师为罗筠筠、冯焕珍;客座指导老师为谢东笑、陈是强、方华和梁球等。琴社第一任社长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陈开华担任。由此可见,琴社的前身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古琴班,以继承、发展和振兴古琴艺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根本宗旨。琴社老师,在教学时,也有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古琴文化,了解曲子后面文化意蕴及哲学文化。
  澄心琴社的活动方式是学生每月举行一次雅集,参加主要是学生,也偶有老师参加。但由于老师和学生时间工作很紧,澄心琴社和其他琴社互动很少。澄心琴社的学习对象以哲学系学生为主,亦有少量中山大学其他系学生。琴社开设的班级有入门班,还有提高班。入门基础班是按照谢导秀先生的方法教;提高班是由方华老师指导 ,教材是方华老师搜集来的资料,用古谱教学。琴社成员是对古琴有兴趣的大学生,而大学生一批一批的换,所以琴社会员身份单纯,但具有极大的流动性。
  中山大学哲学系澄心琴社的古琴班开课,代表岭南古琴首次进入普通高校。岭南古琴的传承得以在非音乐专业的高校的新环境中传播和传承,其传授对象是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澄心琴社传承方式是师生传播,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精神品格,扩大古琴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其明显的特点就是传承对象的非专业性。澄心琴社重现了古琴文化与文人密切关系。文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爱好古琴,同时又擅长其他学科。文人习琴或参加雅集,难免融入了其他学科的元素,在现代化的今天,澄心琴社让人们看到古琴文化正渐渐地走向学府,展示着学府文人对古琴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
  七木琴社2009年成立于广州市番禺区小洲村,由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创办,是集创作、交流、传承于一体的古琴文化空间。同时,琴社日渐关注学术类和课题类的项目的研究。琴社采用民间师徒传承方式,其现有学员近千人,另外流动学员两三百人,学员身份多样,由来自音乐学院的学生,社会各层古琴爱好者。七木琴社定期开设古琴班,其中包括义教课程。采用的教材是谢东晓先生自己编订的资料。七木琴社采用独立自主的形式经营管理,琴社自给自足,偶也寻找赞助商提供资金帮助,运行方式灵活机动。其学员及管理都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基于琴社缺乏人手,所以七木琴社采用流动化管理体制,建立一个流动化管理流程,随时欢迎喜欢艺术管理和古琴文化的同学参与管理。管理者按照琴社规定的流程进行管理,在管理中学到艺术管理经验,同时可以边管理,边学琴。七木琴社具有开放性,为学院派和非学院派古琴爱好者都提供了实习基地和平台。   “民间音乐文化在现代传媒中所占的位置和传播的数量,相比其他文化,少得可怜。” 而琴社对民间音乐的传播贡献很大。由此可见,广东古琴研究会、七木琴社和澄心琴社存在的重大意义,三个琴社开创了古琴人际传播中的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可以说为岭南古琴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同时要将保护传承与传播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实现岭南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创新打下了基础。
  通过对三个琴社的传播、受众、信息反馈进行深入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三个琴社的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三个琴社的活动几乎均为典型的“人际传播”;三者亦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广东古琴研究会有固定的管理模式和雅集,管理琴社的人员相对稳定,传播方式以雅集和政府主导的活动为主,以琴人或古琴爱好者的交流为主;而澄心琴社主要的组织和管理者多为学生,在学生中选定会长,主要传播方式是每月一次的雅集和古琴兴趣班,即传授古琴弹奏方法和雅集交流相结合。而七木琴社除了开设古琴班,教授古琴弹奏之法外,也少量参加一些专题性研究课题和各种社会活动,以学习、研究和交流相结合。
  广东古琴研究会重艺术文化传播、传承、交流和研究等活动,更注重古琴在社区文化中的作用,呈现“以琴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澄心琴社在传授古琴基本技能之外,更强调学琴者(按: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表现“以琴心为上”的理念;七木琴社重技能传授,倾向于艺术技能传播,并逐渐向技能传授和课题或专题研究,及课题整理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其传播方式带有民间灵活性独特的优势,展示出“以琴为本”的理念。
  从受众对象而言,广东古琴研究会的会员更加广泛,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古琴爱好者。澄心琴社属于校园琴社,受众主要是年轻大学生。而七木琴社人员众多,大多数是学生和普通老百姓。将三个琴社的受众对象综合起来看,它们包括了社会多个层面的琴人和古琴爱好者,互相补充,又各有重点,它们在社会的多个受众层面,传承古琴文化。因而,三者在古琴传承与传播方面所起的功能和作用亦有明显区别。广东古琴研究会从宏观上引领广东古琴文化的发展,澄心琴社和七木琴社从微观上扩大古琴文化的波及面。文化是由民族成员时代延续,并以多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古琴文化亦然,它需要从纵向方面的世世代代琴人的努力和弘扬,更需要横向方面的同一时代不能层面传播者的努力;三个琴社为岭南古琴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古琴文化传承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城市中,中国文化的发展逐渐多元化,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古琴文化的现状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人际传承和传播越来越被视为弥足珍贵的传承方式,同时,古琴文化的弘扬需要形成一个古琴大众传播的格局,形成大众传播力量。时代赋予了上述三个琴社“以琴为本”,“以琴人为本”和“以琴心为上”相结合的文化理念,承载着回归中国传统古琴审美标准,弘扬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任务,三个琴社都避免了学院派带有西化倾向的现代音乐教育的审美标准。三个琴社的文化理念及任务,对我们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有重要的启示,为现代化进程的城市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音乐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徐新韵(1976-),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现任职星海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植物与花卉不仅仅只有食用与观赏的价值而已,它们亦象征着生命与心灵的成长与繁荣。它们可以降低你的压力,提供你自然的屏障,让你免受空气与噪音的污染。  风水最原始的目的是在加强人与自然世界的联系,而植物藉由产生生生不息的自然气氛,编造了这一座重要的联系桥梁。它们可以预防气在阴暗的角落渐渐沉滞,也可以平缓刚流通过回廊而波动较大的气。  在风水领域里,植物是最为吸引人且较为实用的治疗方式之一。不论在任何地
期刊
一到腊月就闻到了年的味道,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忙着置办年货的人们。那色泽明亮,味道特香,口感柔软的新合豆条无疑是人们首选年货。在九江一带,老百姓过年置办年货是一定要买豆条的,否则年货就等于没办齐。在我的记忆里逢年过节总是少不了豆条这道老少皆宜的美食,从小到大直到现在,我对豆条还是无法割舍。  九江县新合镇盛产豆条,以体形圆满、绵软如絮、清香可口、味鲜独特、富含营养而远近闻名。新合的豆条色彩亮
期刊
江苏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多年厚重文化的底蕴,同时造就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内容,极富地域特色。流传数百年的“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就是民众熟悉的镇江“三怪” 饮食民谚。它已经成为古城镇江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城市名片”。肴肉为何不当菜?香醋为何摆不坏?面锅里为何煮锅盖?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其中原委……  一怪:肴肉不当菜  肴肉,是用猪之前蹄肉加入适量盐和硝腌渍烹制而成的菜肴,大江
期刊
旬邑童谣也叫“哄娃歌”或“催眠歌”。是乡下老婆婆哄孩子入睡时哼唱的一种歌谣,这种歌谣集知识性、地域性为一体,融合了旬邑当地的风情民俗,生活情趣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记易传。它是幼儿从母亲怀抱里认识人生,体验人生的的启蒙教材。随着时代的演进,现在的孩子都背唐诗宋词,念剑桥英语,童谣已经成为他们长辈童年的记忆,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但是作为一种曾有建树
期刊
为什么有的地方口味重,有的地方口味清淡,口味偏好真的存在穷人重口味,富人淡口味之别吗?  川菜的口味特征可用麻辣来描述,贵州菜可用酸辣来描述,湖南菜则可用干辣来描述,但你能用最简短的词描述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天津煎饼、麦当劳、肯德基的味道么?而日本料理、广东海鲜、潮汕菜之类,更不可能用最简短的词来概括其味道特征。  从传播角度来说,特征越是单一、鲜明、强烈的东西,辨识度就越高,越容易在同类中获得更
期刊
[摘 要]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和谐喜庆,也是祭祀祈福和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滋生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纪念和庆祝活动,彰显一个地域人们的独特品格和文化价值。以梅山文化核心地域之一的湖南省涟源市古塘乡“新花庙冲”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当地春节期间的主要仪式、民俗习俗以及相关活动的田野调研,对当地特色祭祀仪式的流程、“拜新坟”仪式、“挂青”仪式、春节禁忌等进行详细的采访调查
期刊
[摘 要]大船坑舞麒麟产生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经过二十多代人的传承。它既是民间舞蹈,又是一种大型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在造型、动作套路、音乐和与武术的紧密结合上都有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认真加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麒麟 艺术特征 价值  大船坑舞麒麟在深圳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时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经国务院批
期刊
[摘 要]有这样一位艺术大师,本该拥有一个富贵热闹的人生,可他数十年来却在艺坛默默无闻,最高社会地位只是乡间小学的校长,他的书画作品而今为国内外众多的博物馆所收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书画才能就为乃师林介如、方半农所赏识,悉心教诲、进步甚速,深得岭南画派真谛,而自成风范。由于际遇原因,湮没乡间数十年。天生我才难自弃,1999年9月19日至28日,这位大师在新会景堂图书馆自费
期刊
[摘 要]新疆巴里坤社火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民俗的文化形态,它以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娱乐性、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多样性而进行着文化的传承,本文旨从歌舞样态、政府行为、多元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并对社火活动进行相关文化阐释。  [关键词]歌舞表演 多元混成 政府行为  社火是一种集祭祀、杂戏、歌舞、杂耍为一体的民间迎春娱乐活动。“社”,最初是指某种空间聚落,就是中国古代村落的雏形。同时,也被用来指上古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各种精神文化活动。它随着人类劳动和物质生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群众文化的核心,是产生群众文化事业,开辟群众文化工作,形成群众文化理论的基础。正确地分析和掌握当前山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对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幸福安康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封开县的实际,对当前山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期望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