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看来“羽绒”跟“防水”是互相冲突的两件事。但一家名为Down Decor的公司却没有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这让它们率先抓住了一桩大生意的机会。
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Down Decor公司一直在研究如何才能让羽绒绒朵具备防水的特性。它们试验了各种配方去寻找一种特殊的化学制剂。之后又花了1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过渡。
这个被命名为DownTek的羽绒防水技术,为它们带来的第一个大客户是美国户外品牌L.L.Bean。后者在2012年冬天推出了一款相应的防水羽绒服,售价189美元,在4周内卖了1.6万件,它们甚至都来不及补货。
“如果你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你他们需要的是一匹更快的马。”亨利·福特的这句名言似乎又一次应验了。在这个市场上,“羽绒不防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此前消费者不会直接告诉你他们需要一件防水羽绒服。”The North Face亚洲服装品类经理陆一嘉 说。
问题就在这。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Down Decor公司合伙人兼副总裁Andrew Payne说,羽绒是大部分户外运动爱好者首选的保暖装备,但这么多年以来,“防水”却一直是这个市场的痛点:羽绒在受潮之后,会失去蓬松度和保暖因子,并且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干,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穿着不舒服,还可能会影响到生命安全。
过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的专业户外人士倾向于选择外层冲锋衣与内胆抓绒的组合。这样既可以分开单穿,也可以用拉链合在一起穿,即户外人士口中的“三合一”,从功能上来说,则是为了满足防风、防水、保暖的需求。
Down Decor决定尝试打破这种传统观念。这家公司是户外品牌和家纺产品的羽绒供应商,位于美国辛辛那提,成立于1992年,2005年还在中国的南京和台湾设立了两个工厂。
在Down Decor位于美国的实验室内,总计有12名技术人员对防水羽绒技术展开了研究,但最初的研发过程并不怎么顺利,因为让轻飘飘的羽绒具备防水功能有太多难点,比如药水的配方问题,以及如何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羽绒绒朵的完整性。
2010年,有一家提供纳米级喷涂技术的比利时公司找到了Down Decor,“最初我们将信将疑,但后来决定试一试。”Payne说。实际上这家比利时公司在防水羽绒处理工艺上也已经做了4年的研发,在找到Down Decor之前,它们也去找了其他一些羽绒加工商,但没有人愿意试一试。
Payne决定先做个测试,在看到结果后,这家公司决定把这件事做下去。这个技术现在还处于高度保密的阶段。Payne只是解释,这是一种“在绒朵上以纳米级别喷涂技术,喷涂特殊配方药水”的工艺,它实现了羽绒绒朵的防水。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并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于如何把这种化学制剂以及处理工艺应用在生产中,并且保证像在实验室里一样有效。在18个月的时间里,12名研究人员对设备进行了各种开发和调试,总共试验了五台机器。“主要是解决成本效益的问题,要在处理时间上满足我们的需求。”Payne说。在DownTek技术的研发上,它们总共投入了20万美元,现在还在进行持续性的投入,以提升其各方面的性能。
防水羽绒并不是说完全不吸水,而是更不容易受潮或者被水浸湿,而且干的速度更快。Payne提供的数据统计表明,用DownTek技术处理过的羽绒绒朵的吸水性只有普通羽绒的三分之一,风干速度则加快了5倍。再形象一点来说,假设你把普通羽绒绒朵扔到一个容器里面,它会很快地沉到水底,经过特殊处理的防水绒朵,则可以长时间浮在水面上。
恰恰就在这家公司投入防水羽绒研发的这5年时间里,羽绒服的市场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防水羽绒”忽然成了新的卖点和竞争品类。
对于高山滑雪和7000米以下的高山攀登项目来说,由于运动过程中人体排出的汗以及雪的融化都会被羽绒绒朵吸收,从而导致其失去保暖性,因此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会选择“三合一”服装;还有一种解决办法是选择PrimaLoft的棉服,它采用一种柔软的抗水性超细纤维,即便在潮湿和沾水的情况下也不会丧失保暖性,是羽绒之外保暖性最优的材料。
这种纤维诞生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替代受潮和吸水后就失去保暖效果的羽绒,它由美国AlbanyInternational公司研发生产。原本它是为美国陆军开发的,因为非常适合应用在潮湿和有雪的天气环境中,后被很多户外品牌采用。“问题是它不能做得很厚。它的确是一个最佳的羽绒替代品,但保暖性最好的其实还是羽绒。”陆一嘉说。
知名的户外品牌始祖鸟,此前几乎从来不卖羽绒服。它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山滑雪和7000米以下的高山攀登爱好者,它最为畅销的便是冲锋衣,跟羽绒相关的产品则是内胆抓绒。但始祖鸟现在也决定在2013年的秋冬季节推出防水羽绒服。按陆一嘉的理解,这在业界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另外在2013年9月,The North Face羽绒服产品线上四分之一的款式也都会采用防水羽绒,价格会有5%到10%的提升。此前The North Face大约三分之一的销售额都来自羽绒 服。
所以Down Decor对趋势的判断并没错。而防水羽绒之所以忽然成为市场的卖点,也是因为类似于杜邦这样的更大的公司也早就开始投入了研究。“我们从2009年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把布料防护科技嫁接到羽绒上。”杜邦纺织品业务全球市场经理严程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羽绒服不防水、不易干、难打理的问题。事实就是,不仅仅只有Down Decor在考虑这个市场的可能性。
此前杜邦的特氟龙(Teflon)布料防护科技在全球服装行业的应用,已经超过了50年的时间,其中的一大功能便是“防水”。把水倒在这种布料做成的衣服上,水珠会浮在表面,轻轻抖掉就会流走。为了沿用这个品牌名字,杜邦将它们2012年研发成功的新技术称为Teflon防护羽绒科技。杜邦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威灵顿实验室和化学品公司亨斯迈在中国广东省番禺市的实验室,共同合作研发了这个技术。 从杜邦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来看,经Teflon羽绒防护科技处理过的羽绒吸湿性只有普通羽绒的30%,受潮或洗涤后羽绒不容易缠结,干燥时间比普通羽绒缩短 50%。
同Down Decor公司遇到的问题一样,它们最大的难题也是如何走出实验室,在成本、生产时间上达到合理的平衡。严程透露,传统羽绒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水洗、漂洗、脱水、烘干、冷却,而Teflon羽绒防护化学制剂则需要在漂洗和脱水环节之间,对羽绒进行处理。这需要控制好合适的温度、PH值等参数。工厂从最初尝试到成功,大概经历了1年的调试时间。
The North Face和始祖鸟采用的羽绒防水技术,既不是Down Decor公司的DownTek,也不是杜邦的Teflon,但也都是从其他技术公司购买的技术。不同公司研发的产品,在纳米级别喷涂技术方面可能大同小异,主要区别是化学制剂的配方不一样,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 同。
大概在1年以前,The North Face曾做过一个小型的消费者访谈会,他们有的是滑雪教练,有的是高山攀登的爱好者。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在做这些户外项目时,是不穿羽绒服的”。他们认定羽绒是不防水的—尽管羽绒有很好的保暖性。
“在2012年之前,防水羽绒还成不了气候。”陆一嘉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不成熟,The North Face曾购买过一些市场上宣称的所谓高蓬松度、又有防水性能的羽绒,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此前欧洲和日本的一些品牌也都做过类似尝试,但从来没有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但就是在2012年,因为技术瓶颈、也就是药物配方的突破,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在8个月之前,The North Face的实验室拍摄出的一组对比照片显示,处理过的羽绒绒朵在放入水容器之后12分钟后才开始吸水;不久之后这个时效延长了2倍多,也就是30分钟;而现在,技术已经把这个时间延长了17倍。防水羽绒已经进入了可以进行大规模量产的阶段。
到目前为止,Down Decor的合作品牌商已经达到了24个,全是户外品牌,除了L.L.Bean以外,还有哥伦比亚旗下品牌Mountain Hardwear、澳大利亚Sea to Summit、香港Reecho等。此外,杜邦在全球范围内也已经有十多家合作品牌,其中户外品牌超过半成。尽管这些先发者已近抢到了一些优势,但接下来的竞争可能会越来越激烈。
户外品牌对羽绒服市场的争夺,很快就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Payne预计未来3年,所有的户外品牌都可能会推出防水羽绒产品。除了应用在羽绒服上,羽绒睡袋也会是一个很大的应用品类;也可能会作为鞋子的填充物。“后两个品类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非常快,如果没有赶上这一波的话,损失会很大。”陆一嘉 说。
还有一个市场也可能被极大发掘,那就是7000米以上的高山攀登。到了7000米以上,人的行进速度很慢,身体很少出汗,这个高度上也全是冰,根本没有水。在这种环境下,PrimaLoft棉服的保暖性无法胜任,而出于重量的考虑,“三合一”也不再是最佳选择,羽绒服又会派上大用场。
羽绒服市场其实不止一次地发生过类似的故事。比如现在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轻羽绒”,其出现原本只是为了满足一些专业户外运动爱好者对羽绒服和重量的小众需求。但优衣库后来把它变成了一门面向大众市场的生意,它的款式很少改变,但年年畅销。最新的所谓改款,也只不过就是把衣领换成了连帽而已。国内品牌凡客为此在2012年冬天大推299元的轻羽绒,为的就是叫板优衣库。
我们在这些事中发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被“传统观念”影响有时的确可以抓住一个潜在市场。这个市场就在那里,只是等着你来发掘。
“今年真的很忙。”Payne说。
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Down Decor公司一直在研究如何才能让羽绒绒朵具备防水的特性。它们试验了各种配方去寻找一种特殊的化学制剂。之后又花了1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过渡。
这个被命名为DownTek的羽绒防水技术,为它们带来的第一个大客户是美国户外品牌L.L.Bean。后者在2012年冬天推出了一款相应的防水羽绒服,售价189美元,在4周内卖了1.6万件,它们甚至都来不及补货。
“如果你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你他们需要的是一匹更快的马。”亨利·福特的这句名言似乎又一次应验了。在这个市场上,“羽绒不防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此前消费者不会直接告诉你他们需要一件防水羽绒服。”The North Face亚洲服装品类经理陆一嘉 说。
问题就在这。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Down Decor公司合伙人兼副总裁Andrew Payne说,羽绒是大部分户外运动爱好者首选的保暖装备,但这么多年以来,“防水”却一直是这个市场的痛点:羽绒在受潮之后,会失去蓬松度和保暖因子,并且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变干,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穿着不舒服,还可能会影响到生命安全。
过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部分的专业户外人士倾向于选择外层冲锋衣与内胆抓绒的组合。这样既可以分开单穿,也可以用拉链合在一起穿,即户外人士口中的“三合一”,从功能上来说,则是为了满足防风、防水、保暖的需求。
Down Decor决定尝试打破这种传统观念。这家公司是户外品牌和家纺产品的羽绒供应商,位于美国辛辛那提,成立于1992年,2005年还在中国的南京和台湾设立了两个工厂。
在Down Decor位于美国的实验室内,总计有12名技术人员对防水羽绒技术展开了研究,但最初的研发过程并不怎么顺利,因为让轻飘飘的羽绒具备防水功能有太多难点,比如药水的配方问题,以及如何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羽绒绒朵的完整性。
2010年,有一家提供纳米级喷涂技术的比利时公司找到了Down Decor,“最初我们将信将疑,但后来决定试一试。”Payne说。实际上这家比利时公司在防水羽绒处理工艺上也已经做了4年的研发,在找到Down Decor之前,它们也去找了其他一些羽绒加工商,但没有人愿意试一试。
Payne决定先做个测试,在看到结果后,这家公司决定把这件事做下去。这个技术现在还处于高度保密的阶段。Payne只是解释,这是一种“在绒朵上以纳米级别喷涂技术,喷涂特殊配方药水”的工艺,它实现了羽绒绒朵的防水。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并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于如何把这种化学制剂以及处理工艺应用在生产中,并且保证像在实验室里一样有效。在18个月的时间里,12名研究人员对设备进行了各种开发和调试,总共试验了五台机器。“主要是解决成本效益的问题,要在处理时间上满足我们的需求。”Payne说。在DownTek技术的研发上,它们总共投入了20万美元,现在还在进行持续性的投入,以提升其各方面的性能。
防水羽绒并不是说完全不吸水,而是更不容易受潮或者被水浸湿,而且干的速度更快。Payne提供的数据统计表明,用DownTek技术处理过的羽绒绒朵的吸水性只有普通羽绒的三分之一,风干速度则加快了5倍。再形象一点来说,假设你把普通羽绒绒朵扔到一个容器里面,它会很快地沉到水底,经过特殊处理的防水绒朵,则可以长时间浮在水面上。
恰恰就在这家公司投入防水羽绒研发的这5年时间里,羽绒服的市场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防水羽绒”忽然成了新的卖点和竞争品类。
对于高山滑雪和7000米以下的高山攀登项目来说,由于运动过程中人体排出的汗以及雪的融化都会被羽绒绒朵吸收,从而导致其失去保暖性,因此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会选择“三合一”服装;还有一种解决办法是选择PrimaLoft的棉服,它采用一种柔软的抗水性超细纤维,即便在潮湿和沾水的情况下也不会丧失保暖性,是羽绒之外保暖性最优的材料。
这种纤维诞生的目的,原本就是为了替代受潮和吸水后就失去保暖效果的羽绒,它由美国AlbanyInternational公司研发生产。原本它是为美国陆军开发的,因为非常适合应用在潮湿和有雪的天气环境中,后被很多户外品牌采用。“问题是它不能做得很厚。它的确是一个最佳的羽绒替代品,但保暖性最好的其实还是羽绒。”陆一嘉说。
知名的户外品牌始祖鸟,此前几乎从来不卖羽绒服。它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山滑雪和7000米以下的高山攀登爱好者,它最为畅销的便是冲锋衣,跟羽绒相关的产品则是内胆抓绒。但始祖鸟现在也决定在2013年的秋冬季节推出防水羽绒服。按陆一嘉的理解,这在业界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大事。
另外在2013年9月,The North Face羽绒服产品线上四分之一的款式也都会采用防水羽绒,价格会有5%到10%的提升。此前The North Face大约三分之一的销售额都来自羽绒 服。
所以Down Decor对趋势的判断并没错。而防水羽绒之所以忽然成为市场的卖点,也是因为类似于杜邦这样的更大的公司也早就开始投入了研究。“我们从2009年开始思考,是不是要把布料防护科技嫁接到羽绒上。”杜邦纺织品业务全球市场经理严程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羽绒服不防水、不易干、难打理的问题。事实就是,不仅仅只有Down Decor在考虑这个市场的可能性。
此前杜邦的特氟龙(Teflon)布料防护科技在全球服装行业的应用,已经超过了50年的时间,其中的一大功能便是“防水”。把水倒在这种布料做成的衣服上,水珠会浮在表面,轻轻抖掉就会流走。为了沿用这个品牌名字,杜邦将它们2012年研发成功的新技术称为Teflon防护羽绒科技。杜邦位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威灵顿实验室和化学品公司亨斯迈在中国广东省番禺市的实验室,共同合作研发了这个技术。 从杜邦实验室的测试结果来看,经Teflon羽绒防护科技处理过的羽绒吸湿性只有普通羽绒的30%,受潮或洗涤后羽绒不容易缠结,干燥时间比普通羽绒缩短 50%。
同Down Decor公司遇到的问题一样,它们最大的难题也是如何走出实验室,在成本、生产时间上达到合理的平衡。严程透露,传统羽绒的生产工艺流程是水洗、漂洗、脱水、烘干、冷却,而Teflon羽绒防护化学制剂则需要在漂洗和脱水环节之间,对羽绒进行处理。这需要控制好合适的温度、PH值等参数。工厂从最初尝试到成功,大概经历了1年的调试时间。
The North Face和始祖鸟采用的羽绒防水技术,既不是Down Decor公司的DownTek,也不是杜邦的Teflon,但也都是从其他技术公司购买的技术。不同公司研发的产品,在纳米级别喷涂技术方面可能大同小异,主要区别是化学制剂的配方不一样,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 同。
大概在1年以前,The North Face曾做过一个小型的消费者访谈会,他们有的是滑雪教练,有的是高山攀登的爱好者。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在做这些户外项目时,是不穿羽绒服的”。他们认定羽绒是不防水的—尽管羽绒有很好的保暖性。
“在2012年之前,防水羽绒还成不了气候。”陆一嘉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不成熟,The North Face曾购买过一些市场上宣称的所谓高蓬松度、又有防水性能的羽绒,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此前欧洲和日本的一些品牌也都做过类似尝试,但从来没有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但就是在2012年,因为技术瓶颈、也就是药物配方的突破,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在8个月之前,The North Face的实验室拍摄出的一组对比照片显示,处理过的羽绒绒朵在放入水容器之后12分钟后才开始吸水;不久之后这个时效延长了2倍多,也就是30分钟;而现在,技术已经把这个时间延长了17倍。防水羽绒已经进入了可以进行大规模量产的阶段。
到目前为止,Down Decor的合作品牌商已经达到了24个,全是户外品牌,除了L.L.Bean以外,还有哥伦比亚旗下品牌Mountain Hardwear、澳大利亚Sea to Summit、香港Reecho等。此外,杜邦在全球范围内也已经有十多家合作品牌,其中户外品牌超过半成。尽管这些先发者已近抢到了一些优势,但接下来的竞争可能会越来越激烈。
户外品牌对羽绒服市场的争夺,很快就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Payne预计未来3年,所有的户外品牌都可能会推出防水羽绒产品。除了应用在羽绒服上,羽绒睡袋也会是一个很大的应用品类;也可能会作为鞋子的填充物。“后两个品类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非常快,如果没有赶上这一波的话,损失会很大。”陆一嘉 说。
还有一个市场也可能被极大发掘,那就是7000米以上的高山攀登。到了7000米以上,人的行进速度很慢,身体很少出汗,这个高度上也全是冰,根本没有水。在这种环境下,PrimaLoft棉服的保暖性无法胜任,而出于重量的考虑,“三合一”也不再是最佳选择,羽绒服又会派上大用场。
羽绒服市场其实不止一次地发生过类似的故事。比如现在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轻羽绒”,其出现原本只是为了满足一些专业户外运动爱好者对羽绒服和重量的小众需求。但优衣库后来把它变成了一门面向大众市场的生意,它的款式很少改变,但年年畅销。最新的所谓改款,也只不过就是把衣领换成了连帽而已。国内品牌凡客为此在2012年冬天大推299元的轻羽绒,为的就是叫板优衣库。
我们在这些事中发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被“传统观念”影响有时的确可以抓住一个潜在市场。这个市场就在那里,只是等着你来发掘。
“今年真的很忙。”Payne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