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犯点错误,可以让孩子在新的环境里较快地学到知识,与别人有更多的联结。经常犯点小错误的人,灵活性和创新性都会比较高,可能正是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者。
一对父母带着儿子来咨询。儿子8岁,小学二年级。写作业的时候,不是把字左右写颠倒了,就是把加号抄成减号。妈妈说,这些还不算,不到2年的时间,校服已经丢了3件,文具盒丢了3个,红领巾丢了5条。说也说过多次,骂也骂过多次,甚至忍不住还打过几次,却没有办法让他长记性。夫妻俩因为打儿子的问题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丈夫说不能打;妻子说不打可以,你来管。结果丈夫管了,用的是耐心说教的那套,果然没有效果。我问孩子的成绩如何。夫妻俩互相看了看,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得过100分。”我再问:“那一般考多少分呢?”妈妈说:“一般也就是90分左右。”儿子坐在椅子上画画,身体不时扭动几下,脚踢到了纸巾盒。妈妈轻声地命令他坐好,并伸手把纸巾盒摆正。过了一会儿,哗啦一声,小家伙又把一整盒彩笔都碰到地上去了。爸爸连忙批评儿子不老实,一边拾起彩笔,一边不住地对我说抱歉。
丢三落四的终身教授
我知道这对夫妻很为孩子的粗心大意、淘气多动而苦恼。在探讨应对方法之前,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马马虎虎。上了大学,还是每天丢三落四,不是钥匙不见了,就是找不到眼镜,再就是记不起把自行车停放在哪里了。作业常常出错,考试成绩也不突出。好朋友总是担心她,生怕她会遇到危险、惹出大麻烦。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毕业3年后她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5年后她33岁的时候,在谁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甚至连她老公也不看好她的情况下,到美国最牛的大学跟最牛的教授读博士去了。博士毕业,在美国人都不好找工作的时候,她找到了工作。7年后,她拿到了人人羡慕的终身教授职位。回国来讲学,她依然是那个经常丢东西、写错字的人。而她的那些治学严谨、做事认真的同学,却大都事业平平,谁的成就也没有远远超出她的。
改变的潜在危险
孩子的妈妈看着我,显然不能想象还有这种事情。过了1分钟,她说:“就算是马马虎虎也能成才,不马虎不是更好吗?!”在这里,她提了个潜在的假设,就是在变得不马虎的同时,其他条件没有变化。就是说,如果我们让孩子变得不马虎,而其他方面都没变的时候,倒是可以试试。但是别忙,我请这对父母一起想一下,如果在消除了孩子缺点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损失,那我们是否还愿意这样做。他们听到这里,神情变得紧张起来。我分析给他们听:你们的儿子刚才在画画的时候,脚无意中碰到了盒子,妈妈让他坐好。本来他画画时注意力是集中在手里的工作上的,但是调整坐姿打断了他本来很集中的注意力。彩笔掉在地上,也是由于他的注意力过于集中,不能平均地分配到不同的事情上的缘故。结果爸爸的批评也打断了他的注意力。大家可能无法想象,一个毛手毛脚的人,可能也是一个注意力“过于集中的人”,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人”。不断校正他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打断其注意力的过程。校正可能有两个后果:一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遭到破坏;二是因其认知过程不断受到外界的打扰而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前者有可能损害认知能力,后者则可能造成情绪困扰,阻滞其学习动机。就是说,一个孩子可能在变得学习认真、做事仔细后,而不能再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再高度地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开始偶尔产生厌学的情绪。
犯错的奇妙效果
这个孩子,虽然从来没有得过100分,做事情丢三落四,但是考试还可以得到90分,这说明他的智力正常。在大人谈话时,他可以自己长时间安静地画画,说明他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很强。造成他马虎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的神经类型不同于大多数人,是容易兴奋、兴奋强度高但兴奋区域比较狭窄的类型;二是他的神经发展滞后,同龄人都成熟了,而他还没有发展到稳定的状态。对于第1种原因,改变神经类型是很困难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是不错的发展方向。对于第2个原因,训练也比较难以改变生理发展的节奏。所以,接受自己的发展节奏、耐心地等待成熟期的到来是可行的方案。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经常犯错,最大的考验是如何接受他不断带来的小麻烦,以及由这些麻烦导致的“拥有一个完美孩子”理想的幻灭,还有自己无法成为完美家长的低自我评价。其实,一个孩子经常犯点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相当有好处呢!著名的“尝试—错误理论”说的就是这回事。犯点错误,可以在新的环境里较快地学到知识,会与别人有更多的联结。想想看,一个很少犯错误的完美的人,总会让人敬而远之,因为他太不真实了。犯点错误,会让人对错误不再敏感和害怕。这样的人,灵活性和创新性都会比较高,是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者。
一个孩子可能在变得学习认真、做事仔细后,而不能再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再高度地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开始偶尔产生厌学的情绪。
知识百宝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动物的智慧》(1898)中叙述了动物是由于“尝试错误与偶然的成功”来学习正确的运动的。他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装有特殊开关的笼子里,猫经过很多次错误的尝试后,终于碰到了开关,成功地逃出了笼子。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尝试—错误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一种盲目的、渐进的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随着不断的练习,错误反应会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发生并固定下来,于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固的联结。桑代克认为,由于成功的反应带来了愉快,所以学习就得以进展,从而建立了“效果律”。人类的学习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该理论揭示了学习和学习过程及其规律,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专家介绍
刘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具有非常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疗的经验。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级心理师连续培训项目。
一对父母带着儿子来咨询。儿子8岁,小学二年级。写作业的时候,不是把字左右写颠倒了,就是把加号抄成减号。妈妈说,这些还不算,不到2年的时间,校服已经丢了3件,文具盒丢了3个,红领巾丢了5条。说也说过多次,骂也骂过多次,甚至忍不住还打过几次,却没有办法让他长记性。夫妻俩因为打儿子的问题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丈夫说不能打;妻子说不打可以,你来管。结果丈夫管了,用的是耐心说教的那套,果然没有效果。我问孩子的成绩如何。夫妻俩互相看了看,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得过100分。”我再问:“那一般考多少分呢?”妈妈说:“一般也就是90分左右。”儿子坐在椅子上画画,身体不时扭动几下,脚踢到了纸巾盒。妈妈轻声地命令他坐好,并伸手把纸巾盒摆正。过了一会儿,哗啦一声,小家伙又把一整盒彩笔都碰到地上去了。爸爸连忙批评儿子不老实,一边拾起彩笔,一边不住地对我说抱歉。
丢三落四的终身教授
我知道这对夫妻很为孩子的粗心大意、淘气多动而苦恼。在探讨应对方法之前,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马马虎虎。上了大学,还是每天丢三落四,不是钥匙不见了,就是找不到眼镜,再就是记不起把自行车停放在哪里了。作业常常出错,考试成绩也不突出。好朋友总是担心她,生怕她会遇到危险、惹出大麻烦。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毕业3年后她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5年后她33岁的时候,在谁都不看好的情况下,甚至连她老公也不看好她的情况下,到美国最牛的大学跟最牛的教授读博士去了。博士毕业,在美国人都不好找工作的时候,她找到了工作。7年后,她拿到了人人羡慕的终身教授职位。回国来讲学,她依然是那个经常丢东西、写错字的人。而她的那些治学严谨、做事认真的同学,却大都事业平平,谁的成就也没有远远超出她的。
改变的潜在危险
孩子的妈妈看着我,显然不能想象还有这种事情。过了1分钟,她说:“就算是马马虎虎也能成才,不马虎不是更好吗?!”在这里,她提了个潜在的假设,就是在变得不马虎的同时,其他条件没有变化。就是说,如果我们让孩子变得不马虎,而其他方面都没变的时候,倒是可以试试。但是别忙,我请这对父母一起想一下,如果在消除了孩子缺点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损失,那我们是否还愿意这样做。他们听到这里,神情变得紧张起来。我分析给他们听:你们的儿子刚才在画画的时候,脚无意中碰到了盒子,妈妈让他坐好。本来他画画时注意力是集中在手里的工作上的,但是调整坐姿打断了他本来很集中的注意力。彩笔掉在地上,也是由于他的注意力过于集中,不能平均地分配到不同的事情上的缘故。结果爸爸的批评也打断了他的注意力。大家可能无法想象,一个毛手毛脚的人,可能也是一个注意力“过于集中的人”,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人”。不断校正他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打断其注意力的过程。校正可能有两个后果:一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遭到破坏;二是因其认知过程不断受到外界的打扰而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前者有可能损害认知能力,后者则可能造成情绪困扰,阻滞其学习动机。就是说,一个孩子可能在变得学习认真、做事仔细后,而不能再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再高度地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开始偶尔产生厌学的情绪。
犯错的奇妙效果
这个孩子,虽然从来没有得过100分,做事情丢三落四,但是考试还可以得到90分,这说明他的智力正常。在大人谈话时,他可以自己长时间安静地画画,说明他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很强。造成他马虎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的神经类型不同于大多数人,是容易兴奋、兴奋强度高但兴奋区域比较狭窄的类型;二是他的神经发展滞后,同龄人都成熟了,而他还没有发展到稳定的状态。对于第1种原因,改变神经类型是很困难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是不错的发展方向。对于第2个原因,训练也比较难以改变生理发展的节奏。所以,接受自己的发展节奏、耐心地等待成熟期的到来是可行的方案。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经常犯错,最大的考验是如何接受他不断带来的小麻烦,以及由这些麻烦导致的“拥有一个完美孩子”理想的幻灭,还有自己无法成为完美家长的低自我评价。其实,一个孩子经常犯点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相当有好处呢!著名的“尝试—错误理论”说的就是这回事。犯点错误,可以在新的环境里较快地学到知识,会与别人有更多的联结。想想看,一个很少犯错误的完美的人,总会让人敬而远之,因为他太不真实了。犯点错误,会让人对错误不再敏感和害怕。这样的人,灵活性和创新性都会比较高,是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推动者。
一个孩子可能在变得学习认真、做事仔细后,而不能再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再高度地集中注意力,甚至会开始偶尔产生厌学的情绪。
知识百宝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动物的智慧》(1898)中叙述了动物是由于“尝试错误与偶然的成功”来学习正确的运动的。他做的实验是这样的: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装有特殊开关的笼子里,猫经过很多次错误的尝试后,终于碰到了开关,成功地逃出了笼子。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尝试—错误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一种盲目的、渐进的尝试与改正错误的过程。随着不断的练习,错误反应会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发生并固定下来,于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固的联结。桑代克认为,由于成功的反应带来了愉快,所以学习就得以进展,从而建立了“效果律”。人类的学习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该理论揭示了学习和学习过程及其规律,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专家介绍
刘丹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具有非常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疗的经验。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级心理师连续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