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的前世今生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h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上古时代,大禹治水时,在华北平原处掘了一锨土,留下了一片大洼。这就是衡水湖的前身,俗称千顷洼的天然洼地。
  这片传说中的大洼地处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和冀州市,也称冀州湖、冀衡洼地、信都洚、葛荣陂、博广池、冀州海子等,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平均6公里,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洼地西高东低,洼内平均深度3-4米,成了一个天然的蓄水地。
  据信史和地质学家考证,千顷洼是由古黄河、古漳河、古滹沱河等多条古河流冲积而成,属黑龙港流域冲积平原的冲蚀低地。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应该是周定王五年(公元602年),黄河在古朝歌(现河南淇县)决口,形成了千顷洼的基本面貌。
  干顷洼所在地区自古多河,衡水因境内衡漳水而得名,《水经注》载,“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流经衡水地区,漳河、滹沱河、滏阳河也多次在此地汇流。
  因为衡水地区地势低洼,又河流频经,加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少雨,夏季多雨,所以此地洪涝旱碱灾害频繁。被人们称为“十年九灾,不旱即涝,盐碱低洼,种一葫芦收一瓢”。
  夏季雨量充沛,常常河漫堤决,毁民稼穑,泛滥成灾。对明代以前的水灾,地方志上记载简略,据《衡水市水利志》载,西汉到元末约有37次水灾;明代以后到建国前的581年间有49次水灾,平均12年一次。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7年)的大水还导致了衡水县城的搬迁。在水量多的年份,千顷洼还会出现著名的“三海相连”的境况。原来千顷洼和冀县东边的盐河、漳河交界处,以及冀县西边的尉迟潭,并称“三海”。如遇风水时节,三海连通,绵亘上百里,浩瀚无边,可行兵船,传说曹操就曾在此操练水师。
  春季,衡水地区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河水干涸,又容易造成旱灾,所以有的年份旱涝交替发生。但总体来说,水灾年份多于旱灾。
  由于洪水积涝成灾,千顷洼地势低,造成不少土地碱化,极大地影响了庄稼收成,在人工挖渠排水后土地盐碱情况才得到缓解。但春天洼水干涸后,盛产小盐,因此人们发展了衡水兴旺的盐业。
  针对千顷洼特点,历代地方政府带领百姓修了不少防洪排涝工程。长期以来,筑堤是古代衡水人的大事,仅明清两代就修筑了护城堤、旧城堤、沿河堤、刘公堤等堤防,对防止河流泛滥起了一定作用。同时,为了排涝和引水灌溉,隋朝州官赵炅曾组织百姓在此洼修建赵炅渠,唐代冀州刺史李兴曾利用赵炅渠引水灌溉农田。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5)的直隶总督方观承曾在干顷洼里挖渠连接滏阳河,并修筑了三孔石闸,这样既可以在洪涝之时把洼里积水排到滏阳河,也可以在干旱时引滏阳河水入洼里灌溉。于是“冀衡洼地皆成沃土”(见《冀县志》)。后来渠道年久失修,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冀州知州吴汝纶筹措资金,清理并拓宽了乾隆旧渠。并建桥八座、涵洞八座,设立闸坝,按时开关。此渠长六十里,穿越了整个千顷洼,“泄积水于滏(滏阳河),变沮洳(意为低湿之地)为膏腴者,且十万亩。”并且它也可在干旱时引水灌溉洼内庄稼。此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大好处,人们为纪念知州吴汝纶,称此渠为吴公渠。
  千顷洼以这种时而“三海相连”,时而“膏腴万里”的姿态走过了几千年。新中国建国前,千顷洼里有顺民庄和胡家庄两个村庄,洼地周围有几个村庄也在洼里开了一些土地。因为地广人稀,村民过着水进我退,水退我耕的日子,虽然亩产不多,但总产不少,一年收成够几年的口粮。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也看中了这块人少地多的天然洼地,在其中建立了机械化农场,这就是冀衡农场的前身。建国十年来,辛勤的农场人在洼里开了四万多亩荒地。
  建国以前,人们的防洪除涝工程只是引水和排水,千顷洼基本处于自然状态。建国后,千顷洼面貌有了巨大改变,尤其是1958年修水库之后。
  1958年,为了灌溉小麦,且受当时全国修水库热潮的影响,当时的政府决定利用这块天然洼地建水库,衡水地区人民开挖了冀码渠,在干顷洼中部修筑了西围堤(即现在的中隔堤),把洼里的农场、顺民庄、胡家庄两村的62户共计286人搬迁到洼外。
  1959年汛期来时,滏阳河水通过新挖的冀码渠引到干顷洼东洼,千顷洼东洼第一次人工蓄满了水,水面面积60平方公里,蓄水量1.125亿立方米,接近今天的蓄水量。这是干顷洼几千年来第一次因为人力变成“水库”。在当时的衡水地区第一书记张荫昌提议下,人们把这个新生儿改名为“衡水湖”。
  或许生不逢时,水库诞生后,没有配套的提水设备,蓄水未能用来浇地,且因为高水位蓄水,加剧千顷洼周围的土地盐碱化。并且围堤单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也构成威胁。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1962年水库开始放水,退水还耕。顺民庄的村民和农场人又迁回原址进行农耕。水库的命运宣告终结,衡水湖又恢复了1958年前的境况。
  1965年,毛泽东下决心“一定要根治海河”,各地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海河工程,河北省组织开挖了滏东排河,排河在大赵常村横穿千顷洼北边,于是衡水湖区的面积由120平方公里缩小到75平方公里。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解决庄稼灌溉用水的需要,人们又开始琢磨衡水湖的蓄水功能。1972年冀州市修建了冀州小库,由滏东排河经冀码渠引水。1973年,人们决定恢复千顷洼蓄水工程,当年就在东洼蓄水0.7亿立方米,约有现在蓄水的一半多。1974年实施了东湖改建工程,在东湖修筑围堤,建成千顷洼东洼蓄水工程。1975年和1976年,为扩充水源,人们在滏阳新河和滏东排河兴建了引水枢纽。1977年,扩建了西洼,并修建了南尉迟、前韩、王口三个进水闸工程。1978年又扩建了冀码渠进水闸和西湖北围堤。至此,千顷洼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蓄水工程。它的最大蓄水量1.88亿立方米,其中东湖1.23亿,西湖0.65亿立方米。
  衡水湖作为水库的相关设施虽然已经建好,并且不会再有1958年时那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万事俱备,只欠“引水”。但此时水库的引水又成了问题。随着华北地区用水量的增加,单单依靠上游滏阳河引水已经远远不能蓄满水库。从1973年开始,千顷洼虽然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引上游水,但水量时大时小,有的年份一点水也没有蓄上,比如1981到1984年,千顷洼只能停止蓄水。这一时期,洼里的村民和农场人仍在洼里种地,水多就少种庄稼,水少就多种,和洼里的水玩着捉迷藏。
  1985年,是千顷洼作为水库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卫运河到千顷洼的引水工程 “卫千”工程修建完成。通过王口进水闸,卫运河水可自流引入千顷洼东洼。于是从1985年起,衡水湖东湖年年都能蓄上水,千顷洼作为水库的今生终于稳定下来。
  1993年,衡水湖的命运又泛起了涟漪,为解决河北省东南部的水资源匮乏,山东、河北两省达成引黄入冀协议,衡水湖开始引黄河水到东湖。至此,这个命运多舛的水库里又容纳了从山东千里迢迢引来的黄河水,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一汪碧水。
  2005年,黄河水缺乏,衡水湖又向南运河水系的岳城水库引水,好歹解决了燃眉之急。
  至今,衡水湖已经成功蓄水近20年,为衡水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它为鸟类提供了一块良好的生态迁徙驿站和庇护所,被称为“鸟的天堂”,同时也吸引了各方游客,成为衡水市一张骄傲的“城市名片”。
  但衡水湖畔的人们依然不敢高枕无忧,水源的供给将一直是衡水湖性命攸关的大事。今年,衡水湖又在哪引水呢?这个历史上多少度“沧湖桑田”的“洼——湖”,将来的命运会如何呢?
其他文献
北京图书馆藏有清光绪八年(1882)莫祥芝刻本《乖崖集》,在莫祥芝跋后,有藏园主人题记一则,为《藏园群书题记》(1989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所未收,谨录于后,以补其缺(标点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政府开始鼓励开发远东地区的森林、石油和其他各种矿物资源,远东地区的自然风貌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在遭受破坏。 Since the 1990s, the Rus
在1989年4月10日,得知照壁山岩画的消息后,在弟弟的帮助下,我第一次踏上了远赴照壁山的行程。我们的交通工具是一辆吉普车,车上装着锅碗瓢盆和柴米油盐。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
兰巩膜脆骨综合征(Van der Hoeve syndrome)又名先天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 Congenita)、Lobstein syndrome等。本综合征是一个有家族遗传性疾病。具有兰巩膜、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今年防汛防旱工作面临的形势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也是推进江苏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
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街时,不由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 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When the B
The iron containing ionic liquid 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chloroferrate ([C4mim]Cl/FeCl3; = 0.5) proved to be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the solvent-free
Phosphorus-doped carbon nanospheres without any metal residues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doping phosphorus atoms could si
享有“闽南建筑大观园”之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令人心驰神往。蔡氏古民居位于闽南金三角地带——南安 Enjoy the “Taiwanese Garden Grand Building,” sa
为了满足社会对标准、技术法规等信息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标准情报中心最新引进了两个标准信息数据库,并很快向社会提供系列服务。这两个数据库是:“IHS工业标准信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