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公益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m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于执法,敢于碰硬,巾帼不让须眉的蔡金娜
  蔡金娜,出生于1980年6月,中共党员,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主管大气环境监察执法科室副科长。蔡金娜同志长期奋战在一线执法岗位。她在工作中充分发扬“勇于担当、敢于碰硬、乐于奉献、善于团结”的总队精神,巾帼不让须眉,将加班加点视为常态,战严寒,斗酷暑,和执法队员们一起,查处大量的环境违法案件。在面对暴力抗法、被违法人员围攻时,她临危不惧,决不退让,坚决站在队伍的最前线,从情理、法理上耐心说服教育企业,直至违法企业停止排污、改正错误。为了做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宣贯工作,她开拓思路,创新模式,确立了“引领、带动、指导、督促”各区执法工作的方针,创立了“五个一”的工作模式——拍摄一部宣传片,召开一场宣贯会,督促企业开展一个月的自查自改,组织开展一个月的专项检查,查处曝光一批违法企业。这种工作模式既强化了新法、新标的宣传,督促企业积极自查自改,同时又对明知故犯、屡犯不改的企业加大处罚和曝光力度,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蔡金娜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排污企业。她所在的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污染企业,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执法检查。蔡金娜说:“在检查过程中,如果该排污企业有违法行为,我们会对他们依法进行处罚。他们使用什么样的技术不是我们关注的,我们关注的是最终能否达标排放。”这份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她和加班加点、没日没夜连在了一起,周末、节假日都要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尤其是在重污染应急的时候,夜查结束往往已是凌晨两三点。当遇到某些排污企业暴力抗法时,执法队员往往要直面危险。有一年冬天,蔡金娜和同事们在查处排污企业现场时,遭到了企业的暴力抗法,被非法拘禁几个小时。“当时天寒地冻,那家企业的老板威胁我们,扬言不查了就放我们出去。他们不说自己的排污设备不合标准,造成了污染,而是煽动工人,说我们查封了他们,他们就不能生产,工人就会发不出工资。企业的车间主任煽动工人将我们关起来。”事发时,正巧北京电视台的人跟着蔡金娜他们进行采访,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最终,在各方面的协助下,完成了这次执法,查封了该违法企业。
  从2003年开始,蔡金娜进入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工作,到现在已经14年了,近几年一直都是做出现场的工作。在现场执法的人员中,女性虽比男性少一些,但是也占有1/3。谈起工作的危险性和工作的劳累,蔡金娜说:“我们每一个选择这份工作的人,在心里都有一份责任感。环保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们都有很强的使命感,每次将违法企业查封了,看到那些排污点被取缔,我们离空气质量改善又进了一步,我们都会非常高兴,内心有很强烈的成就感。”蔡金娜对本刊记者说:“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对环保工作非常有利,政府、各界领导、人民群众对这份工作都非常支持和理解。尤其是这两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之后,正面的声音越来越多。政府出台了很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我们这些执法队员的工作就是落实这些政策和标准,督促企業真正地贯彻执行。”
  作为女性,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没有家人的理解会很难支撑下去。蔡金娜的爱人对她的工作理解并支持,而仅有8岁的孩子,最开始却难以理解,经常会对自己的妈妈抱怨。孩子上学一年多了,别人的妈妈经常接孩子,而自己的妈妈都没去过学校一次,孩子觉得很委屈。蔡金娜说:“后来,学校的老师请我去学校讲环保知识。当天,我穿着制服站上讲台的时候,孩子的同学发出了惊叹声。我给孩子们讲了关于雾霾、关于环保的小知识,并放了同事和我执法的一些视频,孩子们看完后热烈鼓掌。从此以后,孩子为我的职业骄傲,并选择支持妈妈的工作。”蔡金娜觉得很高兴,她说这些荣誉都是她的工作赋予她的,她觉得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蔡金娜由北京市环保局选送,参加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 “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之绿色发展百姓宣讲团全市巡讲活动,在各级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宣讲30余场,向广大群众讲述执法故事,展现了环境监察队员秉公执法、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受到听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被评为“北京市2016年度优秀宣讲员”。(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
  变废为美,用“童画世界”传播环保理念的刘大伟
  刘大伟,出生于1983年1月,中共党员,美术教师。自2010年9月开始,带领学生利用瓦楞纸板进行美术作品创作,以废旧的瓦楞纸箱为载体宣传环保,将环保理念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家庭,至今已影响了上万个家庭。2016年,刘大伟创办“亿棵树1023”亲子公益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亲子公益、变废为美、奉献爱心和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刘大伟是北京市市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团成员、北京市志愿服务文化推广师,他的宣讲激励人心,对志愿服务文化推广有着极大的宣传作用。
  2010年9月,学校为教师配备了一批新的电脑。装完电脑后,面对着散落在办公室的100多个大纸箱,刘大伟突发奇想——何不用利用这些纸板箱让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变废为美的同时,还能节省纸张。于是,刘大伟将100多个纸板箱剪裁成大大小小上千个板子,开始引导学生以“画”“撕”和“刻”的方式创作出别有特点的艺术作品。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用儿童独到的视角进行创作,纸板上开始出现一个曼妙的“童画世界”。他还发现瓦楞纸板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低碳环保、来源充足,既可以节省纸张,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还可以呼吁大家养成节约意识和废旧材料再次利用的好习惯。” 刘大伟在2011年开展北京市教育学会“儿童瓦楞纸板画教学研究”课题工作,他潜心研究瓦楞纸板创作,于2014年出版专著《废纸板上的童趣》一书,2017年又出版了《废纸板创意实验室》,深受大众喜爱。用纸板箱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方式,从最初家长的不理解,到后来家长的积极配合,由每一个孩子影响到了家庭,再由“小家庭”扩展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支持了刘大伟这种变废为美的做法,很多人特意将单位、家庭中的废纸箱留下来送到学校,支持刘大伟的工作。


  2016年,刘大伟参加北京市绿色宣讲团,传播自己瓦楞纸板创作的环保故事,面向全市开展变废为美宣讲活动30余场。他在宣讲过程中结识了各个领域的很多榜样人物,备受启发,决心成立属于自己的环保志愿服务队伍——“亿棵数1023”亲子公益服务队。这是一支汇聚了多领域行业公益环保达人的队伍,服务对象是父母和孩子,通过亲子活动增强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在活动中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致力于通过这种绿色环保活动在孩子内心深处埋藏一粒种子,从小教育孩子节约、环保、变废为美、奉献爱心。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围绕如何变废为美,服务队就开展了30余场亲子公益活动,曾走进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职工服务中心、海淀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房山区基金小镇、朝阳区龙翔社区等地开展了“变废为宝、亲子公益”活动,受益家庭百余家。此外,“亿棵树1023”还经常举办各种变废为美的展览,将团队创作出的各种工艺品向广大市民宣传绿色环保理念。除了开展变废为美的创意活动,他还带领团队走进房山区儿童福利院,开展以“走进福利院,寒冬送温暖”为主题的亲子公益活动。
  “亿棵树1023”作为亲子公益志愿服务的代表,在公益环保领域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不仅带动了身边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到环保志愿服务的队伍中,也传播了物尽其用的环保理念;同时,关爱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增进了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孩子从小关心他人的思想,受到了高度的赞扬。2017年6月5日,“亿棵树1023” 亲子公益团队受邀参加“V蓝北京——我的环保日记”互动传播公益活动推介会,向广大市民展示了变废为美的作品,传播环保理念。他所创作的瓦楞纸板画荣获“优秀环保作品”称号。
  刘大伟说:“我们做这件事情不是想要把每个人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要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把环保的意识渗透进每个家庭里面,通过个体的传递,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关注这件事情。环保不是靠说,而是要靠做,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大家的力量。”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刘大伟的瓦楞纸板画研究成果被确立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5年12月,他远赴宁波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四届“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荣获“教学改革创新”一等奖。2016年2月在新京报第九届“感动社区人物”评选中荣获“十大感动社区人物”入围奖称号;2016年5月,荣获房山区“最美青年教师”称号;2016年12月荣获北京市委优秀宣讲员称号。他所创立的“亿棵树1023”作为亲子公益志愿服务的代表,于2017年4月学雷锋日接受房山区志愿者联合会的表彰;2017年“变废为宝、增绿减霾”项目获得北京市小微志愿服务项目支持计划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他本人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和房山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房山区文明办)
  西山森林的绿色守护者王奇峰
  王奇峰,1982年山西生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培育技术員。10年来,他坚守岗位,不畏艰难,甘受寂寞,不忘初心,守护着森林。在这10年里,西山林场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日美丽的国家森林公园,可以说它的变化见证了首都林业的发展。
  王奇峰出生在黄土高原,是看着光秃秃的山丘长大的。那时候王奇峰常常想,这山上要是长满了树,该有多好啊。漫山的森林是他从小就向往的梦想。正是由于这种向往,王奇峰后来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就是现在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王奇峰介绍,之所以一开始叫试验林场,是因为原来的西山是荒山秃岭,就连山坡上跑来一只狼,老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作出了规划,要绿化西山。这里土壤很薄、石头多,很难蓄水,造林非常困难。当时的苏联专家说:“这里不可能造林成功。” 可经过了一代代林业人的努力,我们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西山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7%变成了如今的93%。为了这93%的覆盖率,林场的老前辈们,一镐一镐地刨树坑,一棵一棵地栽树苗!多少人的双手震开了虎口,多少人的双脚磨出了血泡。可以说,今天这片美丽的森林,是林业工人用命拼出来的。
  作为新一代的林业人,王奇峰和他的同事们想要让这里的绿越来越浓,更希望能够精准地提升森林的质量。2016年,西山林场开展了雨季造林工程,王奇峰作为技术员,带领着工人事先把所有的树坑挖好,把要栽的树苗假植到山下的背阴处,就开始盼着下雨。雨来了,别人是往屋里跑,他们是背着树苗一步一滑地往山坡上跑。几趟下来,他们个个都成了泥猴儿。为了给小树多培一点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颗颗拣出树坑中的石头。一天下来,大家浑身都沾满了泥浆,双手都泡得发肿。尽管这样,看着雨中绿葱葱的小树苗,大家都咧着嘴笑了。
  除了植树造林,王奇峰还负责西山森林的经营和看护工作,全方位地保护林地的生态安全。看护工作主要是防止乱砍乱伐、侵占林地的现象发生。经营工作则是指在观察森林生长的基础上,给予森林适当的人为措施,让森林更接近自然的状态,蓬勃生长。王奇峰说:“由于西山森林属于人工林,人工林需要终生干预制,促进森林的生长。例如一开始植树造林,为了存活,树苗种得非常密。后来山绿了,而树木过密很难成材。这就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树木作适当的砍伐。哪些树木需要砍伐,砍伐多少,砍伐的间隔期多长,都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
  西山林场管护着9万亩国有森林,有7个护林分场、5座瞭望塔、10座检查站、还有120个护林岗哨。除了办公室的案头工作,王奇峰每周都会上山进林,业务繁忙的时候,他和他的同事甚至天天都要进入山林,就森林的生长实地考察。他总是天不亮就出发,汽车只能开到山脚下或防火公路,剩下的山路只能靠双脚来徒步走。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王奇峰在山里迷过路,遇到过蛇。夏天,他浑身上下被蚊子叮咬了两百个包,被咬到麻木。他还从裤子上抖下来过能引起脑膜炎的蜱虫。很多山没有路,需要从灌木间爬着走。有些树看着结实,其实心已经朽了,王奇峰拽着它往下跳,结果树折了,他翻滚下去,坡缓了才停住。   除了身体上的危险,寂寞也是王奇峰需要克服的存在。大部分时候,王奇峰都是一个人进山,一去就是一天。不过,王奇峰说他的寂寞根本算不了什么。他曾经在瞭望塔上遇到他的同事,一位普通的护林员,不到20岁就来到这里,每天吃住都在塔上,一年365天,这一干就是25年。唯一陪伴他的就是一副望远镜、一台对讲机和一个记录本。他的工作就是每隔1个小时拿着望远镜四周观察一遍,然后在本上做好记录。每天都是这样,瞭望-记录、记录-瞭望。他对王奇峰说:“这些树长成森林不容易,为了防火,为了防止人为破坏,总得有人看守吧!”从他平淡的话语中,王奇峰能感受到,正是对森林的责任,才让他一个人在这坚守25年,而且还会一直坚守下去。
  在王奇峰及其同事们的努力下,再过5年,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4%。到那个时候,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将变成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网、屏网紧相连的森林城市。朋友们,当您陪伴着家人漫步在林间小道,在欣赏森林美景、在享受天然氧吧的时候,不要忘记,为播撒这片绿色而付出的人们;不要忘记,为守护这片绿色而忍受孤独的人们。为了来之不易的这一抹绿,掐灭我们手中的烟头、带走手上的垃圾,不折断小小的树枝,就是对这些伟大的森林守护者最好的回报和最崇高的敬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之路的林美钦
  林美钦,福建人,于2006年7月份任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绿色环保社团的指导教师。迄今为止,林老师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已有12年之久。12年来,她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奋斗目标,重视德育,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机制,从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校情的生态文明特色教育之路,将绿色公益事业进行到底。
  自教学以来,林美钦通过整合资源,把责任、和谐、仁爱等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浸润到学生思想中,增强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努力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公益环保之路上,林美钦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付诸于此,多次开展公益活动并取得诸多成就。她连续8年开展节约粮食系列活动,敬畏粮食,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连续5年在鸟巢开展“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旨在倡导人们形成节能环保的意识,以一种震撼的方式砥砺师生在环保的路上走得更远,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连续举办三届“青年责任与气候变化”模拟气候大会,来自不同班级的140名同学就“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曾带领北京林业大学讲师团进校园,引进高校资源,共建生态文明,传播绿色文化;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实验室,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发展,感受生态文明发展带给社会的有益之处;连续8年引导学生弘扬运河文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大运河的源头白浮泉的调查和探究,在进一步了解运河文化的同时,研究了运河的水质,从历史、政治、地理、生物、文化等各个角度透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连续3年组织学生为碳汇基金捐款,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国家林业局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绿化祖国·低碳行动’植树节全国启动仪式暨百度钱包“我为家乡种棵许愿树”公益项目……
  正是在林美钦多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逐步推进下,二外附中的师生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学校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懂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与社会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的前提。
  对于自己多年来在公益事业上的贡献,林美钦老师说:“绿色环保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你实实在在地付出。你想让学生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你想让学生‘光盘’,首先自己要‘光盘’。绿色环保需要提升专业的水平,需要了解碳汇知识,了解研究性学习,了解科技,这样才能够在指导学生时更加有针对性。绿色环保更需要坚持,它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不是一周的努力就能够达成预期的效果,而是时时刻刻的坚持,用坚持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改变大家的做法。我非常喜欢珍妮·古道尔说的一句话:‘唯有理解,才能关心;唯有关心,才能帮助;唯有帮助,才能都被拯救。’我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地球,创造更美好的生存空间。”(北京市环保局)
  都市田园中的绿色园丁杨雪蕾
  杨雪蕾,1992年生于北京市门头沟,通州台湖镇地区“番茄联合国”职工。杨雪蕾在大学学的是农机管理专业,2014年刚一毕业,就被推荐到北京金福艺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10多年来,杨雪蕾安心本职工作,在进行育苗工作的同时,向顾客及来参观的游人推广绿色农业、现代都市农业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杨雪蕾刚上班那会儿,在她的想象中,农业园区就是农田、大棚,还有农民,大家每天都要辛苦地劳作,但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可没想到,金福艺农园区是设施农业,这里的蔬菜,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它就像一个大公园,是都市现代化休闲农业。
  那么金福艺农园区究竟怎么一个现代法儿呢?它的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拥有智能日光温室87栋,自动化连栋温室10000平方米,百年树龄的枣园160亩,380亩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园,400亩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可年产优质有机蔬菜近100万斤,有机鲜枣30万斤。园区现有员工106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博士1人,管理人员学历均为大专以上。园区以甜瓜、番茄、草莓为主栽品种,建有标准育苗温室4个,能周年供应园区育苗需求,配有农作物病虫害处置间一个。建立温室日常田间管理档案,严格按照欧标进行生产。另外,园区的虚拟数字农业科普系统,利用三维技术,动态建模技术,以形象生动的计算机操作界面,将不同作物的生长过程以三维动画的形式模拟演示出来,大力推动了数字农业的发展,成为北京市唯一把数字化监管系统应用于都市型设施农业生产的独资企业。而且,公司在国内率先实行植物档案追溯系统,并探索植物福利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杨雪蕾在园区做了多年的育苗工作,谈到园区内的有机蔬菜,杨雪蕾透着自豪感,像是一位母亲向别人介绍自家的孩子一样。但沒亲口尝过园区蔬菜的人,一开始恐怕会不以为然。
  杨雪蕾说,有一次,她老舅带着表妹来园区找她玩。杨雪蕾说带他们去棚里看看,再尝尝园区的西红柿。可老舅说了一句:“我不去,又不是没见过西红柿长啥样,有啥好看的。”很多第一次来金福艺农园区的人都和杨雪蕾的舅舅想的一样,但是到过这里以后,就会改变原来的想法。就拿这里的西红柿来说,不仅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还有黑色的。品种上有硬的,也有软的,甚至还有专门做肥料用的番茄树。面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各种植物,很多人在惊叹的时候,也了解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以及对于环保的意义。
  现代都市农业增加了都市生活中的绿色,引导都市人亲近自然、亲近土地的生活方式,更可以教育孩子,从小将绿色种植当成一种乐趣。现代都市农业大多采用环保种植的理念,实施果实做肥料、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措施,是一种环保与生物科技相依托、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广泛引导人们进行绿色生活的公益活动,值得尝试和推广。(北京市农工委)
  (编辑·宋冰华)
其他文献
西城区作为北京的中心城区,有着雄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历史资源更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一些具有老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曾经胡同中悦耳的吆喝声逐渐被埋没在高楼大厦之下;老天桥地区的撂地表演也被各种艺术团取代;庙会里的高跷秧歌更是因广场舞的普及而销声匿迹……若如今您再想寻找一下那个时代的乐趣,还真是挺费劲的。  为了让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资源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政府
期刊
在西城区著名的回族聚居区牛街,有一家以经营牛羊肉出名的清真老字号,叫聚宝源。前不久一个周末,我的一个朋友从那里路过,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一边是排着长队买牛羊肉和酱制品的,另一边则是排队等号来吃涮羊肉的。朋友知道我是牛街出生长大的,便感慨地对我说:“真是清真老字号啊,就是不一样!”他的话,让我不禁想起几十年前,聚宝源给我留下的童年记忆。  1939年我出生在牛街,在那儿一直生活了几十年,是地道的老
期刊
我曾经在艺术品展览上见过彩蛋,蛋壳上绘制的图案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那么栩栩如生、别具一格。一颗颗看似脆弱的蛋壳,经过匠人的手,竟能变成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让人匪夷所思。我有幸采访到彩蛋绘制的非遗传承人赵伟老师,听她讲关于彩蛋的古今文化。  彩蛋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唐代,繁荣于清代,后被列入72行之一,称为花旦将。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赵老师告诉我,蛋壳与生活息息相关,蛋
期刊
建城肇始溯源地,一区两水三千年  陈部长首先介绍了西城区的文化历史渊源。她说:“西城区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肇始地,800多年的建都史的溯源地。这里曾是古蓟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的核心地带,元、明、清三朝古都的西翼。西城的历史也可以用‘一区两水三千年’来概括。”  “一区两水三千年”中的“两水”,即莲花河水系与六海(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水系。西周封蓟国、东周燕灭蓟、秦广阳郡
期刊
卤煮,这个地道的北京传统小吃,没有几个人是不爱的吧,连我这个小北漂几天不来一碗都觉得馋得慌!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卤煮火烧的招牌,吃了这么多家,感觉都大同小异,但是“异”在哪,也说不出个一二来。毕竟我不是从小在这里生活,正宗的是个什么味儿也没有真正的了解。但对我来讲,感受这份老北京的情怀比品尝味道更重要。  经朋友推荐,我来到了一个名为黄寺卤煮的小饭馆,这个小到面积大概只有四五十平米的房间,没有富丽
期刊
一场多舞种、大文化的舞蹈比赛  ——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国际标准舞比赛  2018年4月,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技能(国际标准舞)比赛(以下简称国际标准舞技能大赛)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落下帷幕。此次比赛,由北京市国际标准舞专业教学水平最高、人才辈出的三所院校——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北京国际标准舞学院挑选的尖子生,共15对学生参加比赛
期刊
因戏结缘,帮“买醉女孩”走出阴影  2010年夏,演员靳东受邀主演电视剧《青春不言败》,出任该剧女主角的,是身材高挑、扎着马尾辫的漂亮女演员李佳。  一天晚上,从剧组收工后,靳东独自漫步在《青春不言败》取景地的一个小县城中,却远远看到李佳正在一家酒吧独自买醉。那天,靳东感觉到李佳的心情很低落,就陪她边喝边聊。两人合作20多天来,虽对彼此的为人和演技相互欣赏,但从未谈及自各的人生经历。当晚借着几分酒
期刊
邻居家一个孩子叫小牛儿,瞅见他,我就想起我小的时候,后脑勺留一根小辫儿,穿着屁帘,前身挂一个围嘴儿,戴个地主帽儿。在神路街抽汉奸,那会儿大人们跟我逗,管我叫地主,叫小大人儿。  我不理他们那一套,抽我的汉奸。  这个小牛儿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我喜欢他,他管我叫大舅。他姥姥姥爷都是山东人,厚道,为人善良,见到谁有困难就伸手帮忙。我常去他家串门,这孩子跟我也熟了,我去哪儿,就带他去。他姥姥姥爷也放心,
期刊
相声大师侯宝林  侯宝林,1917年出生,满族人,因为小时出过天花,落下些麻子,所以外号叫小麻子。至于出生在哪儿?侯宝林在自传的第一段里说:“我可能是天津人。”  至于他是幾岁来的北京?怎么来的北京?可能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那时他才两三岁。只记得当时住在地安门织染局(胡同)路北的一个门里,是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的他只能靠打工来维持基本的生计问题,捡过煤核,要过饭,也去过厂桥的三不老胡
期刊
说起社工工作,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从事这份工作的人都是有爱心,愿意帮助受困群众的健全人。就像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很多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父母因无法接受丧子之痛而患上心理、精神疾病,甚至走上轻生之路。为了治疗汶川百姓灾后的创伤,由近百人组成的社工心理救援队默默地投身灾区重建工作当中,奋战数十个月,救治上万受灾群众。这些队员不仅来自全国各地大医院,都是有着丰富的心理临床经验的心理医生,同时他们还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