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作文教学;材料;纵向深用;横向活用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62-0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须巧用,在米不多的情况下,如何做出一顿好饭,在学生掌握材料不多,在短期内又难以改变这一现实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用有限材料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里浅谈“纵”“横”二法,以资作文教学参考。
一、纵向深用——多层次地使用材料
我们在议例说理时,不是一定得用很多则材料:从逻辑角度说,只要是不完全归纳,材料的数目就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分析材料重要的是剖开材料,进入内在,发掘整理,能够把一则材料用透彻了,这比堆砌材料去论证一个道理要好得多。我们通常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各个方面加以阐述。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中也包含着一定的规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究,也能使文章体现出层次。
文章构成层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溯因探果。事物的发展常常是因果相连的,我们分析问题时,不但要研究它是什么,还要问一问为什么,探究它会产生什么结果。对原因的追寻和对结果的推导不仅能使文章有层次感,独到的追寻和推导还常常使文章立意新颖。
同对原因的探究一样,对结果的阐述和推论也是对问题进行分析的重要方面,对原因的探究追求深刻,对结果的推论也追求深远独到,原因之上还有原因,结果之后还有结果,能够看到深层次的结果就是独到。比如我们呼唤诚信,就是因为存在欺骗,而欺骗产生的危害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它真正的危害在心灵上、在精神上。一次欺骗会产生伤害,更严重的是产生怀疑,这种怀疑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侵蚀。
二、横向活用——多角度地使用材料
议论文写作时都知道要选择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常常把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狭隘地理解为倾向和指向跟观点完全一致的材料;实际上任何材料都不是单一的,都可以多面挖掘。如果说某些材料常常被用来佐证某种观点,那只是一种思维定势,也可以突破求新。使用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是侧面的。不“一致”事,我们可能也觉得缺少联系,但是,你读了下面的文字就会觉得非常贴切:“生活在嫉妒中,一面是一无所获,一面是身心憔悴,为自己打算一下,这样的生活未免太累太亏。即使像吕后那样,最终得以把自己的情敌做成‘人彘’,也不过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而已,何况弄不好还会像庞涓,费尽心机,害人不成,反而害己,身死人手,还落了后人一声‘活该!’相比之下,那位学着西施捧住心口的东施姑娘,倒不失可爱,因为她确实有羡慕之意而无嫉妒之心,只是学习方法不大对头罢了。”这是侧用。
对材料还可以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因为世间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本来就充满辩证色彩,辩证法是人类思维智慧的高度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比如,齐王看到将被用于祭祀的牛簌簌发抖的样子心有为忍,于是放了牛,改用羊代替。孟子见齐王时对于他“以羊易牛”的举动,既有肯定的一面:“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也有否定的一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后文关于个人政治理想的论述,就是建立在这个辩证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一件事情着眼于不同方面拆分论说,让各个角度归向同一中心,以收“尺幅千里”以一表十之效。比如一位作者在论述人才问题时是这样用韩信的事例的:先从韩信的角度说他乞讨于漂母,受辱于胯下,不被项羽所用,而被刘邦拜为大将借以乌江逼死项羽一统天下,以此说明看人要看长处;再从刘邦角度讲他也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出身亭长,是个无赖,但他有远大的志向,知人善任,终成大业,以此说明“人无完人”,有缺陷不一定不能成功;又从项羽角度说他出身贵族,武艺超群,贤人襄助,有良好的机遇,但却因刚愎自用而兵败身死,以此说明优点多多未必真人才,未必能成功。韩刘项三人故事是纠结缠绕在一起的,但这样切分成三个角度,围绕中心分别阐述而综合成一个统一的道理,便将道理阐述得全面而透彻。
一篇好文章应该有“深度”和“宽度”两个指标,以上所谈驾驭材料的“纵”“横”二法正可收兼得之效。
责任编辑 薛春科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62-0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须巧用,在米不多的情况下,如何做出一顿好饭,在学生掌握材料不多,在短期内又难以改变这一现实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用有限材料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里浅谈“纵”“横”二法,以资作文教学参考。
一、纵向深用——多层次地使用材料
我们在议例说理时,不是一定得用很多则材料:从逻辑角度说,只要是不完全归纳,材料的数目就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分析材料重要的是剖开材料,进入内在,发掘整理,能够把一则材料用透彻了,这比堆砌材料去论证一个道理要好得多。我们通常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各个方面加以阐述。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中也包含着一定的规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探究,也能使文章体现出层次。
文章构成层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溯因探果。事物的发展常常是因果相连的,我们分析问题时,不但要研究它是什么,还要问一问为什么,探究它会产生什么结果。对原因的追寻和对结果的推导不仅能使文章有层次感,独到的追寻和推导还常常使文章立意新颖。
同对原因的探究一样,对结果的阐述和推论也是对问题进行分析的重要方面,对原因的探究追求深刻,对结果的推论也追求深远独到,原因之上还有原因,结果之后还有结果,能够看到深层次的结果就是独到。比如我们呼唤诚信,就是因为存在欺骗,而欺骗产生的危害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它真正的危害在心灵上、在精神上。一次欺骗会产生伤害,更严重的是产生怀疑,这种怀疑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侵蚀。
二、横向活用——多角度地使用材料
议论文写作时都知道要选择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常常把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狭隘地理解为倾向和指向跟观点完全一致的材料;实际上任何材料都不是单一的,都可以多面挖掘。如果说某些材料常常被用来佐证某种观点,那只是一种思维定势,也可以突破求新。使用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还可以是侧面的。不“一致”事,我们可能也觉得缺少联系,但是,你读了下面的文字就会觉得非常贴切:“生活在嫉妒中,一面是一无所获,一面是身心憔悴,为自己打算一下,这样的生活未免太累太亏。即使像吕后那样,最终得以把自己的情敌做成‘人彘’,也不过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而已,何况弄不好还会像庞涓,费尽心机,害人不成,反而害己,身死人手,还落了后人一声‘活该!’相比之下,那位学着西施捧住心口的东施姑娘,倒不失可爱,因为她确实有羡慕之意而无嫉妒之心,只是学习方法不大对头罢了。”这是侧用。
对材料还可以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因为世间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本来就充满辩证色彩,辩证法是人类思维智慧的高度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比如,齐王看到将被用于祭祀的牛簌簌发抖的样子心有为忍,于是放了牛,改用羊代替。孟子见齐王时对于他“以羊易牛”的举动,既有肯定的一面:“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也有否定的一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后文关于个人政治理想的论述,就是建立在这个辩证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一件事情着眼于不同方面拆分论说,让各个角度归向同一中心,以收“尺幅千里”以一表十之效。比如一位作者在论述人才问题时是这样用韩信的事例的:先从韩信的角度说他乞讨于漂母,受辱于胯下,不被项羽所用,而被刘邦拜为大将借以乌江逼死项羽一统天下,以此说明看人要看长处;再从刘邦角度讲他也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出身亭长,是个无赖,但他有远大的志向,知人善任,终成大业,以此说明“人无完人”,有缺陷不一定不能成功;又从项羽角度说他出身贵族,武艺超群,贤人襄助,有良好的机遇,但却因刚愎自用而兵败身死,以此说明优点多多未必真人才,未必能成功。韩刘项三人故事是纠结缠绕在一起的,但这样切分成三个角度,围绕中心分别阐述而综合成一个统一的道理,便将道理阐述得全面而透彻。
一篇好文章应该有“深度”和“宽度”两个指标,以上所谈驾驭材料的“纵”“横”二法正可收兼得之效。
责任编辑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