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奇迹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oa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从此,四川历史翻开新篇章。
  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自信,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四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主动顺应时代需求,积极融入社会经济改革发展大潮,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从“刀耕火种”到“卫星上天”。从不毛之地到现代化新城,60年来,四川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巴蜀大地发生了翻天翟地的历史巨变。
  求索不断,探索不止。60年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巴蜀大地刻录着无数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珍贵记忆,这些记忆组成了四川发展的恢弘画卷。
  喜迎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选取60年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四川的十件大事,让我们跟随这些奋进的足迹,一起重温四川人艰难开拓、昂首前进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加务实、更加勤劳,更加科学的姿态,把四川建设得更加美好。
  
  成渝铁路——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50年,成都、重庆刚刚解放不久,中央即决定修筑成渝铁路。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挖下第一锨土。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政委的邓小平在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致辞:“我们进军西南就下决心要把西南建设好,并从建设人民交通事业开始做起。”随后,3万多解放军官兵带着未尽的硝烟,投入了筑路的战斗。铁路沿线的农民也纷纷加入筑路大军。1952年6月13日,成渝铁路完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我国自行设计、集众人之力“大家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成渝铁路,全长505公里,是西南铁路网中的重要一环。1952年7月1日,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在成都火车站成渝铁路通车典礼上将红绸彩带用力一剪,标志着“蜀道难”的历史从此改变了。
  
  延伸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四川交通极艰难状况的咏叹。我国从清末即开始在四川筹建铁路,民国时期也曾几次筹划,但延宕至新中国成立,整个川渝大地还是没有一寸铁轨,就连公路也少得可怜,川、康两省只有简易公路8581公里,破烂不堪而且缺桥少涵,能通车的里程不足一半。
  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四川千年来交通奋斗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
  1958年1月1日,四川省第一条连接全国铁路网的出川铁路——宝成铁路通车典礼在成都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聂荣臻参加了庆祝大会。
  1964年开建的成昆铁路,付出一公里牺牲一个人的巨大代价,70%的路段险恶复杂,40%的路段是桥梁和隧道,创造出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
  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四川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成渝高速公路成为全国第二条高速公路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四川人“蜀道通”的梦想曾经那么遥不可及。但如今,“蜀道难”正在变为“蜀道通”一一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内河水运加快发展,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进出川通道有7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和1条水运航道,与国内60个城市、国外25个城市保持航空通航
  这样的成就没有抵达四川人民千年交通期盼的“梦圆时分”,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要全力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让四川更通畅,更快捷。根据规划,到2020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200公里,民用机场达到1 7个,形成包括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
  一小时交通圈、两小时交通圈、四小时交通圈……10年之后,四川将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中南、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重要铁路枢纽”。四川人民的千年梦想将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中梦想成真。
  
  亲历故事
  讲述人:王贤清,当年成渝铁路的建设者
  1950年10月份,我刚满16岁,解放军来宣传说要修铁路,我和同伴们挑着箩筐来到了广顺场。
  进驻工地当天,带队的把大伙领进了一个很气派的大院子,估计是个大地主居住的地方,里面早已铺好了通铺,是用楠木搭建起来的,上面铺着厚厚的稻草。
  “我们邻居原来也给国民党修过公路和机场,都是地铺,又冷又潮湿。但这次不同,床是搭建的,睡起来软绵绵的,安逸得很。当时哪个相信有这盘儿好事哟!”到了晚饭时间,只见几个战士抬着两大桶白米饭,端着几大盆菜出来,大家更是愣起了,直到听组长说:“饭尽管吃,管饱!”那个时候别说白米饭,就是红薯玉米只要能填个半饱就不错了。我那晚吃了三大碗!别笑话我,比我吃得还多的人多的是。
  每个人心里都认为这是开头的面子活路,只是安抚大家一下,后面就是苦日子了。第二天、第三天……不料天天都是如此,每个星期还要打牙祭,要么红烧肉,要么回锅肉。那回锅肉二指厚,那个香得呀……不摆了,几十年那个香味都在我心里呢。原先不来修路的邻居,慢慢的都来了。时隔几天,大家又领取到了军服。原来,有的民工来工地很匆忙,没有带厚衣服,眼看天气越来越寒冷,上级便送来了军服给民们御末。第一个月结束了,领队的队长喊话:大家自己去领米票啊。随后,大伙才知道当时国家困难,给民工发不起工钱,毛主席特批了10亿斤粮食,补贴给民工。我领了三斗五升米的票,送回家去由家人到粮站兑换大米,家人吃饭不愁了呢。我父亲逢人便炫耀说:“我儿子在挑铁路!”
  睡得好穿得厚,共产党暖了我们lO万民工的身;吃得好领补贴,共产党暖了我们的_心呀!你不晓得哟,领取米票那天,大伙在田里蹦呀跳呀,都在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大伙热情高涨,每天喊着号子:“打夯要打好呀,气死美国佬呀……干活特别卖力。
  后来,听说成渝铁路129万根枕木,都是四川人民贡献的,有的甚至把自己家准备的棺木都贡献出来,很多群众把木料扛到工地,放下就走了,收条都没有要一张。
  
  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凉山彝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自治政权,从元代开始的土司分治和后来出现的奴隶主割据并存局面到此结束。1955年冬,民主改革运动在凉山轰轰烈烈地展开,奴隶主的一切特权和债权被全部废除,生活在凉山的近60万奴隶获得了解放,从封建落后的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地位和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60年,大凉山“一步跨千年”,從奴隶社会进入到小康生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延伸
  从1955年冬季起,我省在民族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民主改 革的实质是逐步地、和平地消灭奴隶制和农奴制,废除土司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在实施改革的步骤和方法上,坚持和缓、协商、从宽的原则。到1958年,凉山彝族地区和甘孜、阿坝的农业区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牧区也在1958年后开展了合作化运动。195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主改革历史任务,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全部胜利完成,解放了奴隶、农奴60余万人,培养各级民族干部1.389万人,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5953人,使农村、牧区的人民政权有了可靠的群众基础。
  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60年,从雪域高原到大小凉山,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任何时代都未曾有过的无可比拟的巨大变化。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2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776.2亿元,总量扩大641倍。比1978年的14.1亿元增长54.1倍,年均增长8.2%,人均GDP由1952年的46元上升到2008年的11244元,增长243.4倍。比1978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5.7%。
  2008年,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达121.6万人,已全部实现了“普初”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51个县(市)已有48个县(市)实现了“普九”,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民族地区51个县(市)。2008年,民族地区拥有卫生机构2090多个,床位15810多张,卫生技术人员15510多人。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2008年,民族地区拥有公共图书馆25个;文化馆53个,乡镇文化站553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0%以上。
  
  亲历者说
  讲述人:全国政协常委、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什老轨
  民主改革是一场从根本上废除奴隶制,废除奴隶主特权,解放奴隶和给无地、少地的奴隶和劳动者分配土地的阶级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波澜壮闭的民主改革历时两年多,在凉山和西昌地区,解放了奴隶52万人;没收了奴隶主多余土地131万亩。没收和征收的生产、生活资料,作为胜利果实全部分给了奴隶和劳动人民。使100%的奴隶和80%以上的劳动群众获得了土地及生产资料,奴隶主的一切特权和一切债务剥削全部废除。
  现在凉山州发展很快。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前5位。农业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到产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奴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工业。城乡人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与解放前广大劳苦群众受难的悲惨情景形成鲜明对照。
  
  攀西开发
  
  攀枝花地处攀西(指的是攀枝花和西昌)大裂谷,幅员面积0.744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邓小平盛赞“这里得天独厚”。1965年党中央作出了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决策。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建设者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攀西地区资源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攀枝花已经成了一座以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为主的现代化特色工业城市,成为了中国优质钢铁基地、钒钛综合利用基地、电能供应基地、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及深加工基地。
  
  延伸
  1964年,国家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发攀西矿产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据说,当年毛泽东在听取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有关攀西地区发现大量矿产的报告时,曾随口问那里叫什么名字,汇报的人没有一个回答上来,因为那时的攀枝花还是完全没有的事。大家只好回答主席说,那里是条裂谷,只有七户人家和一棵大树。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问:那是棵什么大树7大家回答说,那树的名字叫攀枝花。毛泽东想了想说,那就把那里命名为攀枝花吧。1965年,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为了保密,攀枝花改名渡口,直到多年以后,渡口才又一次恢复了它原来的芳名。
  当年,成昆铁路还没修通,绵延千里的大凉山,成为前往攀枝花的一只“拦路虎”。大批人马及物资、机械,全部要取道云南。为了打通金沙江的水路,清理礁石,建设者们在江心湿滑的礁石上打炮眼。数万铁道兵奉命开进川滇交界的群山之中,成昆铁路开工。京、津、冀、鲁、豫五地的1500辆汽车,满载着设备和物资,日夜兼程行驶在滇川道上。与此同时,10万建设大军也从祖国四面八方云集金沙江畔,安营扎寨——沉睡的攀枝花终于醒来了。
  从1964年到1978年,四川省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这是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次战略部署,对四川工业结构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四川的工业化和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亲历故事
  讲述人:同济大学毕业生丁士廉
  1965年9月16日,我从建筑材料系毕业了,和8名同学一道,接受分配从上海踏上了去攀铜的路。
  “天当罗帐地当床,洗澡就在金沙江”前期进入的人员住在草棚里,没有桌子,就把农民家的棺材板搬来,趴在上面画图纸,白天屋里太热,设计人员就每人打了一桶水,把脚放在水里泡着。后来生活有所改善,住上了席棚或土坯房,一大闻住上七八十人,分上下铺。
  这一年共有3600多名大学生分配到攀铜,并且有鞍钢、武钢、重钢的优秀人员支援攀钢建设,还从外省抽掉了1500輛卡车组成了运输大队。全国支援攀枝花,当时的口号是“好人好马上攀钢”。攀钢在1965年开工,1970年就出铁了,1971年钢水出炉,1974年就出了优质钢材。
  1965年的国庆节,一个穿着便服的老人来到工地,问:“小伙子,你从哪来?来了多久,生活习惯吗?”我说:“我们从上海来,就是食物太辣。”“不辣不革命嘛。”长者哈哈大笑。
  这个穿着便服的老人是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他微服私访,了解攀西建设者的生产和生活。
  攀钢的本部是在仅有七户人家的一个叫弄弄坪的荒山峡谷中建设起来,如今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现在的攀枝花愈来愈美丽,我为有幸参加攀西的建设,感到骄傲和自豪。
  
  国企改革+企业扩权试点拉开全国国企改革序幕
  
  1978年10月,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宁江机床厂、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南充丝绸厂等六户企业进行扩权试点,给这些企业分别定出当年增收的目标,允许它们在年终实现目标后提留少量利润,拉开了国企改革的序幕。
  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快生产建设步伐,1979年初,在试点基础上,我省制定了《关于扩大企业权利,加快生产建设步伐的试点意见》(简称“十四条”),该文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历史文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对四川化工厂等100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试点企业开始有了部分计划权、利润 提留权、扩大再生产权、联合经营权、外汇分成权、灵活使用奖金权等,企业迅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四川从此有了“国企改革之乡”的美誉。
  
  延伸
  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开始后,四川的国有企业改革可谓波澜壮阔。
  1979年2月,我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企业由上年底6家扩大到100家,在全国率先迈出企业由被动的产品生产者向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转变的步伐。
  1980年1月,川棉一厂等5家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试点,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分离。
  1993年3月12日,首家上市川股——峨眉山盐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
  1993年春节前后,成都红庙子自然形成股票自由交易市场,随即引发人们炒股热潮,红庙子成为成都人气最为旺盛之地,当时在国内算是一大奇观,被国外各大媒
  2008。省属企业同类资源整合、联合重组加快……
  如今,我省国有企业在向全社会提供技术、管理、项目、人才、信息等方面,在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方面,已经成为主导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国有经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亲历故事
  讲述人:宁江机床厂党委副书记李国强
  打开尘封的记忆,那是一段令人汗颜的历史:当新中国诞生之时,四川民族工业景象惨淡,四川的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1965年,南京机床厂一分为二,迁到四川都江堰,宁江机床厂就此诞生。
  那时候呀,厂里什么都不用操心,要生产多少台,上面下达产量任务;缺什么生产资料,上面按配额给你送来。我们只有半个销售人员,为什么说半个呢?就是有个职工,负责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送到指定地点就行了,其他什么也不管……(李国强说完这段话就笑了)
  进入70年代后,人们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手表开始成为人们最爱。各地生产手表的厂家如同春笋般多了起来。制造手表必颁要机床。然而,绝大多数手表厂由于没有指标,无法购买机床。
  我们也掌握到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没有办法。那个时候机械工业部给我们的生产任务是每年200台,而我们的生产线年生产能力是500台。更有甚者是年初下达200台指标后,到了7月份又下达减产指示,说用不了那么多。可很多需要机床的小厂却眼巴巴渴望着能得到一台机床!当然,减产就意味着工人收入降低,我们的工人生活就困难。
  这种情况不久就被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掌握。省上领导隔三岔五就来了,听工人们的意见,听我们厂领导的汇报。
  好消息终于来了。1978年10月,省委决定在全国率先推出宁江机床厂等六户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十四条”允许完成目标后,利润总额的7%留给企业支配,职工可发奖金——中国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就此发出。
  有了自主权,如何实现产销直接见面就成为厂里考虑的一件大事了。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广告,宣传产品,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广告诞生不容易呀!我们的广告内容送到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亲自审,由时任副部长的孙友余签发。《人民日报》社内部经过一番讨论后也决定模着石头过河,同意刊登。广告虽然引起思想理论上的一些争议,但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全国各地的来信如同雪花一般飞往都江堰。“吃不饱的”宁江机床厂顿时变成了“吃不了”!短短几个月时间,订单就排到了3年之后。薄一波同志后来称赞说:“这则广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立了一功。”
  
  向阳公社撤“社”建“乡”——奏响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序曲
  
  为破除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弊端,既使生产队拥有应有的生产、分配自主权,又改变党政企不分、权力集中于党委少数人的乡村政治局面,1980年6月,四川广汉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了已经悬挂了22年的牌匾——“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向阳乡人民政府”。
  這“一摘一换”的动作令世界震动。因为那个小小的牌子,我国《宪法》得以修改,也改变了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向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乡村,从此被称为“中国农村基层政权改革第一乡”。
  向阳人用在全国率先取消政社合一管理体制的人民公社,恢复乡政府建制的壮举,奏响了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序曲。
  
  延伸
  1980年8月中旬,一位新华社记者搭车途经向阳时,无意中发现有幢办公楼的门口挂着写有“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敏锐的新闻嗅觉让他双眼发亮,激动难捺。回到成都后,他连夜写了一条新闻,第二天就发表在《新华社内参》上。很快,“内参”传到中央领导层和省委领导层,也传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手中。于是,全国人大的一个电话打到了广汉县委办公室。
  半年过后,中共中央正式下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的通知:1981年,广汉县各乡镇先后取消了人民公社,成立了乡人民政府,1982年12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修改后的《宪法》第一章中规定人民公社是农村“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正式结束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
  此前的1977年年末,广汉县金鱼公社进行了改革试点:十人左右为一个组,超产组里分,短产少分口粮。金鱼公社的联产计酬试点突破农村多年来的生产责任制“禁区”,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以此为发端,改革在四川的农村、城市一直没有停止。从20D3年开始,成都市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可喜局面。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一起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亲历故事
  讲述人:时任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
  1977年春,中共温江地委指派我为广汉县委书记,我当时已年过半百,常骑着自行车下乡。
  当时金鱼公社有一个生产队分组作业,把上面定的粮食任务分到三个作业组,完成任务后剩下粮食归组,再按社员出工多少分到人头。多余多分。农民挺喜欢这办法,生产热情高涨,秋后这个队增收粮食5万来斤,社员家家分粮是“公社化”以来最多的。
  我决定把这一经验先推广到金鱼全公社,当时的省委副书记杨万选很支持我,而下面的村组一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下军令状,说能把亩产增加100斤。为了避免说我破坏集体所有制,把本来的包产到户改为包产到组,以生产小组为单位联产承包。
  1977年冬天,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金鱼公社26000亩土地,一共增产了520万斤粮食,平均每亩增产200斤。
  省委当时在成都请来了12个县委书记,谈论广汉的做法,一些书记说,做法好是好,但是不敢做。但是省委果断支持了金鱼公社的做法,并定性“广汉金鱼公社,在方向道路上 没有问题”:当时我悬着的0才放下来。1978年广汉全县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把人民公社的根基——“生产队”给彻底动摇了,这才会有下一步的人民公社牌子被摘下。
  1980年3月,我到省委开会,向有关领导汇报,能否不叫人民公社,把它改成乡公所。当时的领导认为可以改名,但不一定叫乡公所。我先在广汉的向阳把人民公社的分管经济部分,分成农业公司、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在行政管理上,包括结婚、治安、交公粮的权力交给了行政组,人民公社成了没权的空架子。当时有些人说我把“三面红旗”全砍完了。
  1980年4月,我到吉林出差,遇到了国务院领导,该领导指示“势在必行”:这才有了以后的“摘牌”。
  
  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美领馆在蓉实现“零的突破”
  
  1985年,中美两国政府决定,设立四川第一家外国领事馆。
  1985年10月16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在锦江宾馆西楼正式开馆。仪式很隆重,时任美国副总统的老布什专程到蓉主持开馆典礼,并为馆牌揭幕。这是美国在我国设立的第四个总领事馆,也是四川第一个领事馆,标志着自古以来一直封闭的四川盆地从此开启了一扇对外交流的窗户。领区范围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藏自治区,主要职责是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促进领区和美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办理签证业务以及为美国籍公民提供帮助。成都美领馆的设立对后来其他国家在蓉设立领事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作用,同时也在四川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延伸
  四川对外开放,领事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平台,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指标。从1985年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在锦江宾馆西楼开馆至今,驻蓉外国领事机构已增至8家,成都成为中国内地仅次于上海、廣州的外国“设领”第三城。外国在川领事馆数量的大幅增加和有效突破,是我省成为对外开放大省的重要标志,使我省占据了中西部地区开放大省的重要位置,也为我省建设开放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夯实了基础。
  伴随着领事馆的成长,四川对外开放的步子也越来越快。
  2003年8月,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和计算机、网络及通信产品的领先制造商英特尔公司,投资3.75亿美元在成都高新西区兴建的芯片封装测试项目,带动了与英特尔相关联、配套的厂商、物流业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积极跟进。爱立信、阿尔卡特、摩托罗拉、微软和中兴通讯、联想、腾讯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在川投资或加大投资力度。
  截至2D08年,全省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628户,其中142家为世界500强企业,驻川外国领事机构达到8家,国际友好城市67对。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较2000年的9.6亿美元,增长了近4倍:引进国内省外资金突飞猛进,从2000年的224.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998.2亿元。
  
  亲历故事
  讲述人:蒋克勋
  1981年底的一天,当时在川大教外文的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求我到省政府外事办报到。我是教英语的,当时很诧异,后来学校领导告诉我,说美国要在成都建总领事馆,政府那边人手不够,省政府从各地选调了4名人员,我就是其中一员。我和其他同事一样,非常兴奋,美领馆能在成都开建,对于四川来说是一件失事了,能服务于这件大事,能见证中美友谊的加深,谁能不兴奋呢?
  我在外事办的工作是翻译,第一个外事任务就是陪同美国驻华使馆行政参赞前往察看筹建中的美领馆馆址(现领事馆路4号)。美国人选址很挑剔。那段时间,他们在北京大使馆的官员经常来成都,用地面积需要多大、水质怎么样、交通是不是便捷等等,他们都问得很仔细,当然,还包括通讯、绿化等都给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
  按照惯例,领馆馆舍由中方建设。1985年9月,美国国务院邀请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赴美,商谈美领馆的设计事宜。最后,美方认可了四川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建筑工程由四川的建筑公司负责,内部装修则由来自美国的装修队实施。当时在美国盛行窗式空调,为了安装美国运来的空调,美领馆的窗户尺寸都设计得很小。
  在美领馆没建成以前,美方选中锦江宾馆西楼为临时馆舍。1993年,美领馆正式搬迁到领事馆路,留学生签证渐渐变得多起来。
  
  科教兴川
  
  1990年,我省开始实施“科教兴川”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实现技术的跨越,大力培养人才以及吸引和用好人才,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实施“千亿工程”,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围绕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重组,强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把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到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新阶段。
  该战略的实施,吹响了我省加强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号角,为实现四川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和人才基础。2000年,国家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以此为契机,我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迅速崛起。}延伸
  在旧中国,全川只有一个科研单位——四川农业改进所(省农科院前身),科研成果寥寥无几。1964年党中央确定“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战略,并以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布点上百个项目,展开了电子、核技术、航空、航天、兵器等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实验和生产基地建设。国家有关部门在我省充实、内迁、新建科研机构近80个,形成科技力量向四川的一次大转移。
  继1990年确定“科教兴川”战略之后,1992年2月,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关于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振兴四川经济的决定》,即“科教兴川50条”。随着“50条”的逐步实施,全省科技和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为350.02亿吨,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2008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35.8亿元,利润157.4亿元,税收86.9亿元。增加值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的19.9%,占当年GDP的6.7%,净利润占当年规模以上工业的22.1%。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到2008年末,全省有独立科研院所165个、企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1352个,全省科技人员达到22.5万人。目前,四川已建立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省重点实验室及其他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学科布局合理的研究实验基地。
  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辉煌成就,基本建成了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比例相适应的四川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熟练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 才。截至2008年底,有各级各类学校4.6万所,在校学生1876.9万人,教职工90.1万人。
  
  旧闻
  在中国西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北端,有一个被称为“西部硅谷”的地方,这就是绵阳,是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
  时间回溯到1965年,当时的绵阳专区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人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无数汽车拉着“铁坨坨”往绵阳跑,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从全国各地搬迁到此。
  1992年,国务院批准绵阳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成立后,对绵阳乃至四川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1998年,绵阳高新区交上的答卷的确漂亮:总收入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0位,工业总产值完成204.4亿元,排名第5位。而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额三项指标均排名第3位。一时间,四川绵阳名气大震。
  2000年9月,国家决定在绵阳建设科技城,绵阳成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它与西昌卫星城遥相辉映,成为四川盆地两颗璀璨的科技明珠,为全省的科技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天保工程——再造四川秀美山川
  
  1998年9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变砍树人为种树人、护林人。工程覆盖全省所有森林分布区域,包括全省176个县(市、区),206个县级实施单位,累计完成工程投资175亿元,被评为全国天保工程实施先进单位。
  1999年,四川又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覆盖176个县(市、区),涉及2250万农民。到2006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2632.4万亩,任务总量位居全国第三,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省林业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
  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到2006年底,全省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省级48个,大熊猫保护区达到40个。
  
  延伸
  “天保工程”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实施“天保工程”后,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全省森林面积由工程实施之初的1172万公顷上升到1516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由14.65亿立方米增加到16.7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2007年的31.27%,守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定点监测表明: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2007年减少土壤侵蚀量9338万吨,养水源量713亿吨、固定碳量6923万吨,释放氧气14641万吨、提供空气负离子126777万亿个,森林提供的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等功能的价值总计11439亿元。90%以上的珍稀物种和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为国家未来发展贮存了生物基因和战略资源。
  “天保工程”在国际上得到正面的影响和肯定。我省实施“天保工程”,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欧盟、全球环境基金会、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多次派人员到四川省考察,先后向四川省提供赠款及援助,用于天然林保护、保护区管理和人工林营造。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全省林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扩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影响。
  
  亲历故事
  讲述人:省天保中心主任聂平
  “天保工程”实施前,全省28户重点森工企业已有14户沦为特因,相当一部分地方小型采伐企业也随着可采资源的减少难以为继,全行业面临严重困难。几十万森林职工面临去向和出路问题,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突出。
  朱总理看着雅砻江里飘下的木头,看着两岸光秃秃的山脊,提出“要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要采取有力措施,下决心停止砍伐森林,把砍树人改为种树人,要为子孙后代造福。”于是,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工程提上日程。而1998年的洪水客观上促进了天保工程的推广和实施。
  1998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天保工程:8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天然林禁伐令,正式宣布从1998年9月1日起,在工程区内的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雅安地区,停止天然林经营性采伐。同年10月1日,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2000年,经国家批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由试点阶段转入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新阶段。囤
  文化产业总收入突破600亿
  到2008年,全省已建有文化(艺术)馆203个、公共图书馆154个、博物馆58个,艺术表演团体27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873个,村(社区)文化室14702个,覆盖全省的五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攀枝花市、成都市率先完成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2008年全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48亿元,是1978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513万元的92倍多。截至2008年,省级文化部门所属文化产业总资产达8096亿元,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增加值超过1746亿元。民营文化产业集团迅速崛起,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2003年-2008年,对外文化贸易实现收入15.55亿元,名列西部第一,对外文化跨越五大洲,涉足100多个国家。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
  60年来,四川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实施医疗保障行动和医疗卫生工程,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逐步增强。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通过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全省拥有卫生机构数从1949年的195个,到2008年达到2.1万个,增长了105.3倍;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949年的0.2万张,到2008年达到24.4万张,增长了122倍;卫生技术人员数从1949年的3000,到2008年增至26.8万人。
  卫生资源配置逐步优化。2008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176个县(市、区),人口6141.3万人。加大了公共卫生投入,加快了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及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增强,省级卫生应急体制逐步建立。
  
  公推直選——基层民主建设的突破口
  
  1998年最后一天,遂宁市步云乡,细雨中,6236名选民手持选票,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个直选乡长”。这次突破性改革,将这个偏远的小乡带进国人的视野。
  此后,我省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省大面积实施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公选”、“公推直选”,贯彻落实“群众公认”原则,鲜明提出把干部的初始提名权、推荐权、评价权交给党员、干部和群众;规范干部选任工作,集中推出“两次推荐”、“个人 陈述”、“线性分析”、“差额考察”、“票决任用”五项联动措施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六项举措”,探索形成了遂宁市的“混合投票”公选、巴中和南充市的“量化淘汰”公选、绵阳市的“代表直接投票选举”、眉山市青神县南城乡的党政领导班子“全职公推直选”、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的“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等多种模式。特别是两次推荐加个人陈述的“两推一述”和干部考察数量线型分析方法,被誉为“干部工作的革命性变革”。
  在扩大选人用人的民主方面,无论是思想解放的程度,还是工作推进的力度,我省都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层民主改革的试验田。
  
  延伸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党的基层执政能力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激活基层政权和群众的内在动力,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成为改革的强烈现实冲动。而四川深厚的改革底蕴,为改革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土壤。
  党的十六大把党内民主提到了“党的生命”的高度,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发展党内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这为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2004年4月中组部出台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暂行规定》和《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员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更为基层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1993年至今,全省共公开选拔各类领导干部4675名,从机制上激发了干部潜质,改善了班子结构。
  一直关注四川改革的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认为:“四川的基层民主走得比较早,对很多问题有相当思考,因此,后来的各项改革都较成系统,制度化水平也比较高。”“四川的改革很成系统,同时又‘刀刀见血’,特别是群众提名权的做法,还有党代表直选,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确实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旧闻
  当年直选步云乡乡长候选人之一的周兴义对记者回忆了那段经历。他与另两位候选人一起到各村进行竞选演讲、互相辩论。那些日子,每到一个村,那里的农民都会早早摆好凳子,整齐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农民还积极动员在外地的亲朋回乡参加竞选。多次看到农民把家里平日不出门的老人和病人背到演讲现场的情景,周兴义常常热泪盈眶。他说:“总有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表达了人民希望民主,改变现实的愿望和要求。”
  一位目击者对记者说,投票那天,选民们冒着雨排长队投票,百岁老人在孙子背上投票,让许多人感动落泪。“早该这样了。”他说,“老百姓懂得珍惜自己的权利。”
  一位养鱼的农民说:“以前乡长当了三年,有可能不认识乡长是谁,现在是未当乡长先作报告,讲完了、回答完了我们提的问题,还要说声谢谢!这些是以前根本没有的,也见不到的。”
  
  抗震救灾——创造人类抗击自然灾害历史上的奇迹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省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级特大地震,这是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数万人遇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英雄的四川人民穿越灾难、崛起危难,以坚韧和勇敢的姿态站在世人的面前。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堪称抗灾救灾史上的一大奇迹。
  
  延伸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抢险救灾万分紧急。省委、省政府迅即作出反应,省级领导分别带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组织指挥救灾工作。在抗震救灾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我省灾区指挥救灾,给四川人民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以及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给四川人民增添了无穷力量,先后打赢了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住房攻坚、安全过冬等一场场硬仗。灾区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挺起脊梁从废墟上站立起来,自立自救自强、坚定坚强坚韧,勇于担当、超常付出,用勤劳和智慧加快建设美好新家园。
  在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一种伟大的精神自然生成,它就是“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全省人民是这一伟大精神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缔造者,并在这伟大精神激励下坚定信念、不畏艰险、自力更生、奋勇拼搏、重建家园。
  
  希望
  2008年5月12日下午2:40分,汶川映秀镇空气中弥漫着浑浊的烟尘,远处山脊被抓出一条巨大伤痕,地面还在摇晃醉酒一般矗立的楼房不时轰然坍塌。邓迁夫揉了揉钻进沙土的眼睛,转身跑向已经坍塌的映秀医院,与他一同跑向埋着上百人废墟的还有30多人,他们都是一群来自达州的建筑民工。“他们平常给人的印象非常吝啬,然而他们却是地震后最先冲出来的救援队伍,连生命也没有吝音!”映秀医院院长周长富说,看到他们都那样勇敢,全镇所有人没有一个退却,都投入了救人战斗。
  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用坚强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铜铁长城;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无私援助,兄弟省(区、市)鼎力相助、对口支援;海内外同胞和国际友人倾情相助、奉献爱心……
  四川干部群众临危不惧、患难与共,奋起自救。在无疆大爱的温暖下,灾后重建取得巨大胜利。在城乡住房重建方面,确保农村住房重建今年底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在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恢复重建方面,今年底灾区95%以上的学生要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明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截至目前,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市,区)的恢复重建学校已开工73.3%。到2010年9月,我省将累计完成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恢复重建估算投资和累计完工项目均达到85%左右,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当前,我们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推进“两个加快”而努力奋斗!
  60年,伴随着新中国前进步伐的四川发展波澜壮阔、步履坚实。
  站在60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望,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四川的大事要事还有很多,令我们无法割舍的历史片段和珍贵记忆还有很多。至此,虽然停下了手中飞快跳动的键盘,我们却并不遗憾。
  因为,四川艰难探索的壮丽画卷已经刻在了蜀中大地的山山水水间,四川人开拓奋进的精神将为世人铭记和传承。
  站在“两个加快”新的历史起点,四川人一定能在祖国发展壮大的宏伟乐章中奏响最强音。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60年间,四川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2008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922.8亿元,比1952年增长1907倍,年均增长11.7%。尤其是1978-2008年,四川工业高速增长,30年间年均增长12.2%。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0.5%提高到2008年的39.4%。2008年,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创历史新高,达到61.4%,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壮大。2008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1998年增长了7.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从1998年的4980户增加到2008年的13728户,形成了攀钢,新希望,五粮液、长虹等一批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稳定增长
  1952年,四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21.7亿元,1979年突破百亿,达到123.3亿元;1995年突破千亿元,达到1114亿元;2008年总产值达到3903.4亿元,比1952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4.1%。其中,种植业产值从1952年的18.5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1607.6億元,年均增长2.7%;牧业产值从2.8亿元发展到2036.3亿元,年均增长6.7%。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4.6亿元,到2008年达到2366.2亿元,年均增长3.8%。
其他文献
去年12月13日,在西南财大“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主题学术研讨会”上,西南财大名誉校长刘诗白讲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重大的根本问题上,许多深刻的开拓性意见都是由一些倾听时代呼声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就是由该校教授袁文平在1979年2月提出的。  1978年初,袁文平从四川财经学院借调到成都市委从事调研工作已有8个年头。  这年春天,他在一家柴油机厂调研时发现,柴油
期刊
“通过任职资格考试,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这种考试,对我个人来说,帮助我提高了自身素质。”  “这种每年组织的两次考试,很重要,选拔领导干部不仅只看工作方面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  这是内江市委、市政府参加了考试的机关干部对记者随机采访时谈的一些体会。  6月20日,内江市拟任科级党政领导职务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以下简称“任职资格考试”)的第三次考试的报名工作已经开始
期刊
近日,无论您到四川新华文轩连锁的哪家书店,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95岁高龄的马识途所创作的长达100万字的12卷本《马识途文集》摆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  “像马老、王火、杨牧、高缨、流沙河、克非、徐康等老作家的书在我们新华文轩连锁的书店都好卖。”西南财大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文轩总部运营中心工作的张文雯告诉记者。  这些功成名就的老作家宝刀不老,笔耕不辍,为四川文学界树立了榜
期刊
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我们需要以长跑的精神,长跑的心态,少一份浮躁,多一份理性,进行一场韧性的战斗。  2009年5月12日下午,当那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大地震过去整整一年之际,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遗址旁,胡锦涛、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各界代表和四川干部群众,在婉转低回的小号(思念曲)的伴奏下,以国人最传统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周
期刊
2003年4月的一天中午,吉林省桦甸市金矿矿主张伟(化名)接到一个电话,“你在哪儿呢?挺长时间没见面了,光顾自己发财了吧,有时间吃顿饭。”张伟随即去接上了老朋友——时任吉林市副市长的于国华。于国华告诉张伟,他贷款买了一套房,没钱装修了。几天后,张伟给于国华送去40万元。  2005年秋天,于国华把受贿的一部分人民币、美元保存到张伟那里,张伟按照于国华的意思换成了43公斤黄金……  今年5月19日,
期刊
这里有——“坚持科学发展、造福眉山人民”的主题;  这里有——“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  这里有——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全省第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全省第二的业绩……  五月,记者沿着岷江来到这里,从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寻找“东坡老家、快乐眉山”的活力之源。    可贵的思想探索 可喜的发展历程    主题词:解放思想 加快发展 应对挑战  《四川党的建设》:蒋书
期刊
88年峥嵘岁月,88载光辉历程。  过去的一年,天府之国经历了惨烈灾难和严峻考验汶川八级地震夺走数万人生命,数千万人受灾,重建家园任务繁重,国际金融“海啸”不期而至,数百万民工陆续返川,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景气指标下行,发展压力增大……  在鲜红党旗的感召下,全省300多万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  抢救生命,广大共产党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重建
期刊
巡场镇地处四川盆地南沿,是珙县县城所在地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巡场镇是川南地区最大的建制镇。下辖26个行政村、186个农业合作社、6个社区:有常住人口12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系川、滇、黔结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巡场镇素以工业实力雄厚而远近闻名,辖区内有芙蓉集团、川南监狱、双三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总量占全县一半以上。近年来,拉法基
期刊
重视民生工程 美化人居环境    农村改厕是爱卫工作深入乡村、造福广大群众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预防减少疾病发生、保障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朝天区农村改厕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09年8月底,全区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厕所13127口,占全区总农户4.98万户的26%。
期刊
开栏的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一句千古绝唱,把四川山高地险、交通困难的印象定格在世人心中。变“蜀道难”为“蜀道通”,是四川人民的千年梦想,是四川交通建设的百年使命。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是省委、省政府重新审视四川省情、着眼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此本刊从第七期起推出“百年使命筑路当代”专栏。专栏将为读者阐述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对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实现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