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选择最舒服的一种活法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给悉尼一个主色调,我会选择绿色。在春天走入悉尼,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以及带着春天气息的人们。
  或许是因为有海,悉尼给人感觉是没有边界的:从City的繁华到Hunter Valley的田园风光;从George Street上的繁茂街景,到歌剧院旁草地上闲散的人们。这座被称为“南半球纽约”的城市,给人提供了很多的可能,缺少了纽约的市侩,多了专属于考拉般的慵懒舒适。
  一个城市,如果充满了激情,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亲切感,充满了绿色和小动物,你一定不难在这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Nana是我到悉尼后认识的一个中国姑娘,江苏人,第一眼见到她,是在Fish Market,她的工作是在档口按照客人的点单配餐,偶尔也会做一些收银的工作。
  阳光照在身边的海面,它不像周边的海那么蓝,但因为很多邮轮和海鸥的存在,显得更有生气一些。海鸥不怕人,一群群地,等着吃东西的人不注意时,伺机冲下来抢得一块肉。
  下午四点,瓢泼大雨来袭,整个码头上的所有生物都躲了起来。小小的市场里,堆积了更多的人,店家生意更好了—卖餐饮的、卖海鲜的、卖水果的、卖鲜花、卖奶酪的、还有一些专门用于烹饪海鲜的工具。这个时候的Fish Market灵动起来。
  “你为什么选择到悉尼,还那么辛苦地打工赚学费?”这个在国内家境颇好的80年代末的女孩子,在我眼里,她至少不用每天八小时地站在充斥着鱼腥味的市场里。
  “因为这里每个人都不一样,我能很开心地做事和生活。我害怕了国内千篇一律的脸,在这我可以选择我最舒服的一种活法。”我不知道这是否那么多华人选择悉尼,或者新南威尔士州作为移民,或者旅游地点的原因,但半个月的停留,这个“不一样”,确实是我对悉尼蓝天白云、新鲜活力、自然祥和之外,最直接的认识。
  
  悉尼大桥上淡定的人们
  海港大桥早餐嘉年华活动是悉尼“国际美食节”的一部分,2010年是第二次举办,第一次举办是在2009年10 月份,共吸引了约6000 人参加活动,而今年的10月10日,吸引了全球7500名早餐者。
  來之前的资料上说,7500人是在全球报名的20万人中选出来的。一开始我并不是很在意,但到悉尼后,每我告诉其他人“10号要到大桥早餐”,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你怎么可以那么幸运?我们这里都要抽签,太难得到这个机会了。”
  原来,悉尼大桥在当地人心目中有着绝对地标的地位,能够到上面去参加全球的盛会,在他们看来是非常难得的,甚至是荣誉;另一方面,悉尼人确实是非常喜欢凑热闹。即便是在大桥早餐后三天,就在悉尼市中心教堂前的草坪上也举行了一个美食节,有几百家美食摊点参加,还穿插了来自中国舞狮队和泰国舞蹈队的表演,就类似于我们北方春节的庙会或者南方的夜市。
  确实很难让人理解,这些悉尼人怎么就那么乐呵:一家老小齐出动,顶着寒风,排长队,然后坐在地上就开始吃。
  而第三个原因,在10号当天,随队上桥的本地姑娘给了我答案:“在郊外夜餐,在我们悉尼人看来,是家庭聚餐的最好方式,能让关系更融合,还能欣赏大自然。”在我听来,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悉尼有一个洁净的自然环境。
  到底悉尼人对这个活动有多热爱?在10号当天,我亲身体会到了盛况。
  按照组织者的构思,希望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家都能够开始早餐,于是,大桥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停止通车,并连夜铺上了草坪。早晨6点开始,在桥下的人们开始按照组织者的指引,步行上桥。沿途有小丑的表演、杂耍、免费的咖啡供应、早餐盒的发放、工作人员的检查……在大桥的桥头,竟然还有太极拳表演。表演者都穿着中式服装,有模有势。
  一切都很井然:铁桥两边是正常运作的火车道;铁桥上的轨道有一些早就开始攀爬的人(悉尼大桥是可以攀登的,每年有很多人在大桥顶,面对着歌剧院,求婚,或者许下其他誓言);铁桥上前来早餐的几千号人欢声笑语而来……天公不作美,大家刚刚上桥坐下,一场大雨倾盆而至。尽管主办方准备了雨衣,但风雨实在是太大了,这层小薄膜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早餐盒也早就打湿了。
  然而,环顾四周,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比下雨前更大的笑声,更多的笑脸。有人开始在雨中喝酒;大人依然在往宝宝的嘴里送餐;有人站起来跳舞;有人干脆不用雨衣,淡定地继续吃喝。
  也还有人,按照他们的计划,在全世界前来的游客面前,举行婚礼。
  雨,在这个季节的悉尼并不多见。一场雨,除了让这场早餐变得更加有趣,更有活力,更让人觉得欢愉外,其他,没有任何影响。
  
  Kent和他那可爱的小镇
  在悉尼,住过两个地方,前一段时间住在朋友Kent那儿,后半程住在Amora酒店。
  但给了我更深,更多记忆的,却是Kent生活的小镇Oatley。
  去悉尼前,Kent用卫星地图、手绘地图等等方式,告诉我他家的详细地址。我突然意识到,他不在家,怎么进去呢?Kent很淡然地说:“推门就进去了,我们一般不会锁的。不过门有点紧,如果推不开,你需要踹几脚。”
  “我就这么踹门,会把警察踹过来吗?”
  Kent想了想:“我们那还真没见到什么警察,除非你把我的房子给烧了。”
  悉尼的铁路交通非常发达,从市中心Center发往Hurstville的车,会经过Oatley,但不是每一班车都会经过,往往错过了一班,就要等上半个多小时。但尽管如此,这个临海小镇,却有着漂亮的码头、延绵的海岸线,还有两个足球场大的草坪给当地人专门用来溜狗,甚至还有一片居民们做的纪念碑,纪念那些辛勤努力,并长眠于此的人们。沿途的绿道上,大家撒上了利于树木生长的木屑和肥料,还为生活在这的鸟儿立上名牌、介绍,不统一,但看上去很有生趣。
  按照Kent详细的索引,我找到了小镇,但还是在迷宫一般的别墅中间迷路了—典型的西方小镇:房子、车子、满眼的绿树和草地,但几乎没什么人。
  我就原地站着等人,老远地看见一位在跑步的男孩子。他发现了我,跑了过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助,得知我要去的地址后,带了我过去。
  类似的场景,后来遇到了四次,有两次是别人看见我拿着地图,主动走过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忙,然后详细告诉我走法。还有两次,是别人走过来,问我一个目的地怎么去(第二次,居然正好知道,告诉了他)。
  这样的情况,至少说明了两点:1、这确实是个友好,并且没有戒备的城市;2、这个城市的亚洲移民确实非常多,不然怎么会有白人跟一个黄种人问路呢?
  这或许就是区别: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放眼过去都是人,人和人的距离看上去是那么近,实际上却很远—没有人会为辖区里,刚逝去的邻居献花扫墓;而在这里,虽然放眼无人,可是从清晨咖啡店姑娘与客人的攀谈;小花店店主上门为邻居进行修剪;还有海港边上歇脚的邻居为设的座椅,让你感觉,其实到处都是真心爱着这个社区的人。
  
  它是一只认为自己是人类的考拉
  悉尼的代表,考拉和袋鼠,是在爬虫动物园(Australian Reptile Park & Widlife Sanctuary)看见的。小考拉Archi 才八个月大,饲养员把它像抓小狗一样装在一个毛线袋子里抱着给我们看:“这是活物?”
  “是的,考拉每天要睡20个小时以上,剩下的时间用来吃东西和发呆。”
  心里想,这么懒的小东西,也只能生活在澳洲吧。
  和Archi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一只考拉公仔。Archi 还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患癌症去世了,一直是饲养员把它带回家养着。该回归大自然了,Archi 竟然认为自己是人类,第一次见同类还吓了一跳。为了让它尽快熟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同类,饲养员买了一只考拉公仔和Archi 生活在一起。现在小考拉又开始认为这只公仔是它妈妈了,依赖得不得了。
  看来这Archi 还真是一只容易动感情的小东西。
  其实,各种动物,地上跑的,天上飞的,确实在悉尼随处可见。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有多久没见过动物了?(除了人)离我们最近的动物是什么?我们身边会有什么动物认为自己是“人”吗?
  答案是很明显的。我们和动物,早就已经隔阂,甚至成为敌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动物认为自己是“人”的。它们小的时候,妈妈肯定告诉它:“珍惜生命,远离人类”。
  在悉尼歌剧院旁边,是很大的一个公园——其实就是一片非常大的草地和穿插其中的树木。阳光下,躺满了晒太阳的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主办者在重新设计这座城市时,方向之一就是“让城市的人走进绿地里去”,并且打破樊篱。在今天的悉尼,确实能让人感觉到,推倒的“樊篱”不只是绿地和人行道之间的栅栏,还有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分离。
  这就是悉尼—因为有很多移民,它有多种文化;因为它的年轻、多文化融合,它显得有活力,并且时尚;因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它终日蓝天碧水,让人心情愉悦;因为它的包容,让更多的人可以在这里寻求到最适合的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英国  《Harper's Bazaar》 ×Emily Blunt  写真刚在网上推出,即受到时装精们的追捧热论,这期主题也叫“现在时尚什么”。那些大牌新装是多么讓人望眼欲穿,尤其封面的电光蓝丝质长裙。艾米莉·布朗特是时尚大刊的新宠之一,这位逐步登上一线的英国演员,似乎仍未习惯出名:“我以前看起来就像一只在红地毯大灯前的鹿。每个人的眼睛都变得疯狂。现在,我得喝一杯马天尼才出去,为了从中解脱出来。
期刊
唯一支配性欲的只是年龄  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从“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变成“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距离感就越來越现实了。我们不排除这世界有患难情侣,生死与共,但如果“你爸不是李刚”,两个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从第一眼相认再到把照片贴在结婚证的漫长旅程中,面包、房租、工作、安全套,这些生活上必不可少的琐碎之事足以将你们的婚姻生活变成一潭死水,当然这世界也绝不缺少甘之如饴的人。  
期刊
《剑雨》中的杀手雷彬最爱做面条,有一天,他终于研究出来,阴干的面条,怎么煮都不会烂。  跟余文乐聊天,会恍然大悟,难怪吴宇森安排雷彬研究面条,原来看透了30岁的余文乐也一样有“阴干面条煮不烂”的感觉。不管来人给出犀利的抑或深刻的出拳方式,他都软绵绵静悄悄地化解开来。即便最后回答一份“普鲁斯特问卷”,听说随后会找专家解读性格特点,余文乐仍然回报阴阴一笑,“好啊好啊,让他们解读,不过我不会相信结果。”
期刊
英国人喜欢在食物问题上纠结,番茄到底算水果,还是蔬菜?如同在争论,番茄酱应该倒出来,还是挤出来一样。从1895年英国人向美国捣腾番茄去卖,就开始争吵不休。当时的场面,不亚于如今西班牙巴伦西亚的布尼奥尔小镇每年一次的“番茄大战”。因为如果算蔬菜,美国可是要征收10%的关税。  如今在上海的city'super店可以买到30多种番茄,但关注番茄算水果还是蔬菜的说法,至今没有一个完全能说服人的归类。人们
期刊
有关私人飞机最奢侈的注脚就是在电影《2012》里—世界末日之前,总得有架飞机带您跑得比沦陷的城市更快。    Aviatrade公司总裁菲利普· 拉西顿先生曾经是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年轻的时候开过大名鼎鼎的“美洲豹”战斗机。1988年,专门为跨国公司开公务机的他在美国创办了自己的私人航空公司——Aviatrade,开始帮助一些跨国企业购买私人飞机。  2005年,菲利普· 拉西顿先生预感到全
期刊
在香港,如果光有能欣赏最美的维港风景的平台,却没有相应的服务和出品,怎么能留得住挑剔的客人?所以,有口碑的酒店,必定会有人气,也一定留得住客人。    港人钟意的亲切感  与人潮涌涌的尖沙咀海港城只隔着一条马路的酒店入口,在弥敦道的尽头,看上去就像公寓的门口,不太起眼,内里是两侧疏朗的门廊设计,以及候车休憩区,方便客人穿过酒店抵达弥敦道或者梳士巴厘道。  到了L层,才是大堂。不论身旁的是不是历史悠
期刊
说起跳数表,绝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时间在脑海中反应到的运动电力作为能量的那些液晶电子表。的确,市面上大部分跳字表都被他们占据了,但其实早在电子表诞生前,就已经有机械跳数表。相比其他复杂的机械腕表,跳数表的原理要简单得多,所以结构也理所当然得大大简化了。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跳数表都和其他复杂功能的钟表相结合,出现了各种不同样式的跳数表。    BVLGARI Gérald Genta  BVLGARI宝
期刊
“(拉卡拉)目前在线下支付市场上鲜有敌手,前期巨额投资的市场壁垒让其他竞争者望而却步。” 5年来,股东们已经在拉卡拉上投入了4个亿,仍未盈利。但有多次成功创业经验的孙陶然,并不着急。    孙陶然自己也还没想清楚,等拉卡拉“运行健康、家喻户晓”后,去做什么。  30出头,离开“商务通”时,联想投资的朱利南,前金山公司总裁雷军说:“你还那么年轻,就这么退休了,划不来,再做点什么吧。”  孙陶然开始琢
期刊
没有雪花的圣诞节,其实可以是平淡生活中一次小欢聚和小高潮的理由。  12月11日,《风尚周报》与钻石世家、芝华士、养生堂、本草堂、思维集团以及T5 Hair Salon等品牌联手举办热力圣诞派对,此次派对活动同时也是庆祝第136期《热力圣诞》特刊的新闻发布会。    特刊大制作  第136期《热力圣诞》特刊是《风尚周报》年度大制作。特派记者赶往全球相关热带国家,探访“仲夏夜梦幻圣诞”胜景,为读者捧
期刊
说时迟那时快,已经是2011年了!  《风尚周报》旅游组为你筛选了全球10个我们认为最值得前往的地方—一个简单的理由,介绍为什么要去?有什么好玩?适合短线或者长线,适合什么季节前往?  如果在2010年,你还没实现过一次旅行,那至少应该到新西兰的吉斯本,这里是全球最早看到日光的城市。    1~6月    伦敦   Keyword/童话大婚  连哈利·波特都谈恋爱了,那威廉王子的婚礼还会远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