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来源 :Future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亲人扫墓寄托的是思念及祝愿,图为一名华人在亲人墓前献花。(美国《星岛日报》)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1987年的一天,欧阳晴(化名)登上了从中国香港飞往纽约的飞机。她手中拎着一个黑色的手提箱,箱子并不重,可欧阳晴却觉得沉甸甸的。
  她小心翼翼地拎着,生怕有什么闪失。箱子里,装着一个塑料袋,袋子里盛的是三年前去世的公公婆婆的骨灰。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她的丈夫甄彼得(化名)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自己未来将在美国安家立业,子孙后代恐怕未来也鲜有意愿回到故乡,将父母的骨灰接到美国是团圆与未来能亲自祭拜他们的唯一选择。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移民来美的华人不断增加,抱有甄氏夫妇这样想法的华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不像一百多年前的早期华裔移民那样,希望去世后能够在中国入土为安,而是选择将自己在中国去世的亲人的骨灰接到美国,形成了一种“死者移民”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美国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心态的变化、华裔移民地位以及美国移民政策的转变。
  我替父亲圆了心愿
  在甄氏夫妇居住在布鲁克林一间租来的房间的客厅里,甄彼得父母的骨灰盒被放在壁橱的最顶端。甄彼得时不时擦拭骨灰盒,让它保持一尘不染。在妻子将父母的骨灰带到纽约后,甄彼得立刻找殡仪馆购买了一个骨灰盒,将父母的骨灰恭恭敬敬地摆放进去。
  1982年,甄彼得因工作需要从中国香港调至美国,在出国前,他将父母送回了广东恩平老家,“我的父母老了,在香港无人照顾,想着让他们回老家好一些。”1984年底,甄彼得的父母先后离世,在恩平下葬。三年后,甄彼得决定留在美国,于是出现了开头让妻子回国接父母骨灰来美的那一幕。
  甄彼得打算在柏山墓园开发的梯形墓区购置墓地,将父母的骨灰安葬于此。(美国《星岛日报》)
  然而时至今日,每当66岁的甄彼得看见壁橱上的骨灰盒时心中总泛起些许不安,这种不安随着他年岁渐长愈发明显,“我年纪不小了,早晚要去的,这(他们放在这里)是个问题,要解决。”甄彼得说。
  最近,甄彼得心中的石头终于稍稍落了地——1个月前,他有机会参观柏山墓园(Cypress Hills Cemetery)。这个建于1848年的墓园跨越布鲁克林和皇后区两地,是纽约市第一个非教派公墓。1970年代,包括中华公所等十个华人社团就在此购置了墓地,2014年英勇殉职的华裔警官刘文健也埋葬于此。
  甄彼得实地考察了一番后,觉得这里是安葬父母骨灰以及未来自己与妻子安息的理想之地,“一个位置最多可以放四个人的骨灰,我觉得正合适。”甄彼得说,从家坐地铁到墓园仅40分钟左右的路程,“我和太太以后在重阳节、清明节有空的时候都能来看看他們。”
  “我希望父母能够安葬在这里,以后扫墓也方便。”甄彼得说,“其实我父亲也有一个心愿,他年轻时很想移民美国,申请了两次都没成功,我这样也算帮他圆了心愿。”
  甄彼得的选择反映了许多美国华人面临的现实情况,随着年龄渐长,返回中国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让他们越来越觉得吃力,而自己的后代也逐渐在美国生根,“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可能成为中国国内已逝亲人坟冢无人祭拜的境遇。
  死者移民
  在中国文化中,春天的清明节与秋天的重阳节是中国人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在节日前后进行扫墓等活动,为的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以及行孝。这样的传统节日成为华人认祖归宗的纽带,也让亲友有机会一起远足踏青,共叙情谊。
  然而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每逢清明回中国扫墓成为难以实现的愿景。纽约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表示,近年来,他看到越来越多人选择将中国国内的亲人的骨灰带到美国安葬,形成了一股“死者移民潮”。不光是来自中国的华侨这样做,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美国的华人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去年秋天,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侨陈丽(化名)来到联成公所咨询迁移骨灰的事宜。她的丈夫2015年在上海因突发心脏病离世,随后在中国火化安葬。已经在美国生活多年的陈丽思前想后,决定将丈夫的骨灰接到美国。
  图为中华公所在柏山墓园购置的墓地,也是纽约华人侨团最早购买的墓地之一,现在一些墓碑上的字迹已斑驳不清。(美国《星岛日报》)
  “我最早在印度尼西亚生活,1978年来到美国,”陈丽回忆说,之后她先后辗转到过北京、福建、香港,最后在美国安定下来。陈丽叹口气说,“现在亲人在美国,我们一年比一年老,不可能老是回去。
  不可能回去的情况下,(骨灰)放在那边怎么办?可以委托那边的亲人,可那边的亲人老了,下一代不可能为你做这些事情。就算你寄钱也不可能。所以尽可能地把亲人移过来。”
  陈丽说,因为听朋友说联成公所这样的社团每年会雇车组织会员一同扫墓,所以想来先了解一下情况,“就算以后我们不懂去墓园的路,他们有车接我们一起去。每半年可以去看一次,心里也就安了嘛。把亲人祖先带过来,想念的时候就可以去看一下。心安理得,这是最重要的。”
  在赵文笙的介绍下,陈丽去年重阳节跟随开平同乡会前往该同乡会购置了墓地的新泽西的尤因教堂墓地(Ewing Church Cemetery and Mausoleum)参观。那一天风和日丽,近百名开平同乡会成员搭乘数辆大巴一同前去扫墓。
  开平同乡会主席冯天仕、邓学源等人早早准备好金黄的烤乳猪、白切鸡、生果和传统祭祀用品。大家进行公祭后,再各自前往自己亲人的坟前上香祭拜。有的人仔细地将一迭迭纸钱烧尽,有的人在坟前摆上几盆菊花,有的人将生果和肉摆在坟前磕头跪拜,有的人则轻抚墓碑,低声絮语。
  祭拜后,四散的人群又聚集起来,空气中顿时充满了乡音与亲切的交谈。男人们将乳猪切成小块,女人们将食物装盘分发给众人。陈丽站在一边,静静地看着。有人将一盘食物递给她,她犹豫了一下,笑着接了过去。
  扫墓结束后,她对赵文笙说,自己决定在尤因教堂墓地购置双人墓地,将丈夫安葬于此,也为自己身后事提前做准备。陈丽说,“生的时候大家一起聚会、打麻将,嘻嘻哈哈,可能地下的世界也是这样,可以融洽生活在一起,亲人又可以再见面,大家(骨灰)都放在一起,我们在这里有个安慰。”   今年清明节前,开平同乡会带着近百名乡亲举行春祭。(美国《星岛日报》)
  邓学源表示,开平同乡会大约10年前起就开始着手为乡亲购置墓地的事宜,“2012年的时候我们大约买了几百个墓地,今年已经开发了大约6000多个。”由于价格低于市价,前往同乡会希望购买墓地的乡亲络绎不绝,“现在一个3乘3(英尺)的墓地大约1200美元,原本我们只对会员开放,现在需要的人多了,我们就开始对外开放。”
  冯天仕说,同乡会每年会组织两次扫墓活动,一次在重阳节,一次在清明节,均有专车接送,“结束后,大家还会回华埠一起聚餐,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个联络乡情的机会,许多外州的人也会赶来参加。”
  从魂归故里到落地生根
  “中国人的传统讲究入土为安,最早期的移民希望死后能回到中国,这是落叶归根的心理,也基于许多历史因素。而现在相反,华人在这里落地生根,很多移民把亲人的骨灰移过来,这样过节的时候拜一拜也不困难。”赵文笙分析说。
  在作家Jennifer Hayes一篇关于美国华人葬礼的文章中,揭示了移民“最终选择”转变的历史原因。
  19世纪早期,随着来美华人的不断增多,一些华裔侨领相继建立了诸如公所、同乡会之类的不同的侨团,解决移民面临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殡葬事宜。由于当时许多华裔移民从事薪资微薄的工作,无法负担殡葬费用,同时也被限制不能被埋葬在基督教墓地,这些侨团遂开始通过收取会员费集资购买墓地。此外,对于那些没有家人在美的客死他乡的华人,侨团也会帮忙办理后事。
  尽管当时一些侨团购买了墓地,早期在美华人大多也并不打算长眠美国,大部分人选择让人将自己的尸体或骨头运回中国重新埋葬。这与19世纪美国《排华法案》的实施不无关系,一方面,中国劳工面临排华情绪,在美国缺乏归属感。
  另一方面当时美国法律限制中国女性移民,导致在美中国男子大多单身或离开身在中国的妻子只身来美,华人希望将自己的遗体运回中国不仅是希望魂归故里,也是为了与家人团聚。
  为了尊重华人的殡葬习俗,柏山墓园大门口在清明节期间挂上了中文横幅。(美国《星岛日报》)
  在1943年《排华法案》被废除后,华人在美境遇才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在美落地生根,安家立业。柏山墓园的总裁和行政总監鲁索(Anthony Russo)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他说,随着1970年代华裔移民大量涌入,埋葬在柏山的华人数量也有所增加,当时主要是以中华公所这样的华人社团为购买墓地的主力军,近年来单个家庭购买墓地则占大流。
  甄彼得与太太上周再次拜访了柏山墓园,他们希望敲定墓地的最后细节,“我想得挺清楚的,”甄彼得说,“我不会给我的孩子们压力,如果他们以后有空可以来扫扫墓,如果没空也没有关系。我的太太原本计划以后将骨灰洒到大海里,现在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墓地,以后一家人就能在一起。”
其他文献
《北京遇上西雅图》让我们第一次感官了解赴美生子。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纷纷投入到美国买房、读书亦或生娃。  一、政策  根据1868年宪法第14条修正案:“所有在美国出生或在美国归化,并受美国司法管辖的人,都是美国公民以及其所居住州的居民,任何州都不能制定或执行任何削弱美国公民权利或豁免权的法律。”也就是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享有“出生公民权”,自然获得美国国籍,而不管其父母的国籍、肤色和法律身份。  
期刊
日前从上海搭机返美的李先生说,他与另一对不认识的华人夫妇入关时,都被海关严查携带现金总额,图为海关执法人员在一项旅游展中回答民众问题。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虽然近来盛传美国海关加强审核旅客入境目的、海外停留时间,甚至查看手机,但日前从上海浦东机场,搭机返回芝加哥的70岁退休教授李先生说,这次入关并没有遇到上述情况,但包括他们夫妇,以及排在他们前面的另一对华人夫妇,却都被再三盘问及搜查是否携带
期刊
游览过欧洲的许多城市,爱丁堡最让我流连。独特的欧洲风情、传统的苏格兰特色、厚重庄严的历史、令人着迷的文化都在这座城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看不完的风景  从莱斯特到爱丁堡,要坐四个半小时的火车,途经谢菲尔德、利兹、约克等美丽的城市,一路风光甚好。很多人说,英国天气变化无常,冬天多风多雨,日子不舒服。不过,我总觉得一个有海的国度总有它的幸福感,比如这圣诞时节蓝天白云下的羊群,一字排开,温暖了天地
期刊
凯杜(左)与胡辛一起到访安省宾顿市新移民就业服务机构。(加拿大《星岛日报》)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加拿大联邦就业、人力发展及劳工部长凯杜(Patty Hajdu)与联邦移民、难民及公民入籍部长胡辛(Ahmed Hussen),近日聯袂到访安省宾顿市新移民就业服务机构Skills for Change,推广上月联邦预算案中新推出、旨在协助新移民海外专业资格认证的“新移民专属就业计划”。  凯
期刊
據美国《华盛顿观察》4日报道,二十多名美国民主党 籍众议院议员向国会提交议案,要求白宫和美国所有联邦机构网站提供中文、越南语、菲律宾语和西班牙语版本。  该提案发起人考瑞尔说,美国联邦机构网站需要翻译成这几种语言,因为说这些语言的人也是美国纳税人。考瑞尔说,“这是一个让政府更加透明、负责以及有效的事情。”该提案是对特朗普政府将白宫网站的西班牙语网页移走的回应。特朗普上任后不久,白宫便将其网站的西班
期刊
The more that you read,the more that you’ll know. The more thatyou know, the more places you’ll go.– Dr. Seuss.  你读书的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你学习的越多,能到达的就越多。—苏斯博士  01  Charlotte‘s Web  夏洛特的网  作者:E.B.White  书籍类型  儿童
期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制度层面提出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本文结合甘肃省平凉市统筹城乡民生体系现状及现行制度下取得的成效,从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和文化方面来分析民生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平凉市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的建议。以期能解决平凉人民关心的切身问题,实现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高平凉人民的安全幸福指数。   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期刊
背单词、练听力,这是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梁敏这段时间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做的事。  去年底,梁敏在学校的官网上看见“2017年秋季日本山口大学公费交换项目”,觉得机会难得的她便进行了申请。“今年10月就要去日本了,得多在语言方面下功夫。”对于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梁敏很期待。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14.49万人,增
期刊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在这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年初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由于疫情的发生,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影响也很大。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2020年3月6
期刊
1. Typhoon  台风  Pronounced "tai feng" in Chines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trong wind." Experts say the term, typhon from the Greek and Arabic, was strengthened with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中文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