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场”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原义为“美丽的广场”的“红场”曾是前苏联的重要标识。十月革命胜利后,“红场”就成了革命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多年来,我一直对红场十分向往。去年我终于有了机会去俄罗斯,去莫斯科,去看心仪已久的红场。记得那天我在红场附近出了地铁站后,就按地图上标的路线直奔红场而去。走啊找啊,怎么也找不到,同去的几个伙伴也不知哪儿才是心目中的红场,最后只好向路边一位莫斯科老人问路,对方一指,这脚下就是红场,真有些让人半信半疑。想象中的红场是那么的宽广、那么的车水马龙,阅兵时千军万马都能通过,可是眼前的红场,却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样子。不过,细细看来,它还是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放眼望去,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肃穆的列宁墓(西面)、高大而又极富特色的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南面)、莫斯科最大最繁华的百货商店(东面)、19世纪用红砖建造的具有鲜明俄罗斯风格的历史博物馆(北面)等宏伟的建筑一一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红场呈长方形,南北长695m,东西宽130m,不足我们的天安门广场1/4大,红场并不是红色的,但它的确“很红”。红场是莫斯科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早在17世纪莫斯科从波兰贵族军队手中解放出来时,胜利蛇就是从红场开进克里姆林宫里,十月革命时,这里曾发生过激战,工人和士兵从红场攻下了克里姆林宫;十月革命后,红场成为苏联人民举行庆祝活动、集会和阅兵的地方。1918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了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的活动,此后,每年的前苏联国庆节(11月7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庆祝集会和阅兵式。最具有特殊意义的阅兵式是1941年11月7日的阅兵式,当时,德国法西斯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莫斯科面临着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决定,依照惯例在红场举行了阅兵式,戎装整齐的红军阅兵队伍威武地走过观礼台,走过红场,直接开赴战场去战斗。这次阅兵式充分地显示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顽强决心,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同法西斯浴血奋战的苏军将士。而1945年的阅兵式则是胜利的阅兵式,苏军战士在通过列宁墓时,将德军的旗帜抛掷在地上,显示了卫国战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红场可以说是一面镜子,她客观地反映出了前苏联70多年的历史,如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红场的阅兵式不单单是为纪念革命政权的诞生,而且也是在向世界各国人民炫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再如,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红场则成为了各种政治力量“民主辩论”和宣泄不同政治观点的场所。
红场是个极富魅力的地方。这里有15世纪的古建筑群,有安放列宁遗体的陵墓和无名英雄墓。过去每逢节日的晚上,红场总是灯火通明,照亮了克里姆林宫和塔楼的所有部位,节日焰火腾空而起,人们都喜欢在这里欢度美好的时光。青年人结婚时也要到红场,向无名英雄墓献花。
列宁墓每周只开放两次,我们来的很巧,正值列宁墓开放,陵墓外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瞻仰列宁遗容的人很多。存包、排队,缓缓地向前行进,除了不允许带包和相机外,还要进行安检。陵墓无论是结构还是色调,都显得非常肃穆凝重,外面镶嵌着贵重的大理石、黑色和灰色的拉长石、深红色的花岗石和云斑石,深红色代表革命旗帜的颜色,黑色表达了人民的永远悼念之情,陵墓体积为5800m3,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墓前是净重60吨、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墓顶是平台,两侧是观礼台。陵墓门口由两名士兵把守,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塔楼的自鸣钟每隔15分钟鸣响一次,使整个红场倍增庄重气氛,而士兵则要在大钟鸣响之际进行换岗,分秒不差,这也是红场一景。沿着黑色的大理石台阶而下,转弯进入陵墓中心——悼念大厅。列宁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带一枚红旗勋章,四季常青的枞树环绕在大厅的四周,大厅内静静的,没有人说话,人们只是缓缓地前行,以沉重而又轻细的脚步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从陵墓出来,我们的心情很特别,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和感受。
我们沿着克里姆林宫宫墙缓步前行,靠近宫墙一侧整齐地排列着许多有半身像的墓碑,碑下埋葬着前苏联已故的卓越政治家和一些国际工人运动领袖的遗体,宫墙下种有一排四季常青的枞树,在宫墙墙壁里安放着苏维埃先烈的骨灰盒,盒面上镶有刻着他们的姓名、生辰和忌日的铜牌,我们从中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如尤里·加加林、勃列日涅夫等。
有着童话故事般外表的瓦西里·勃拉仁大教堂(建于1555—1561年),是一座由大小9座塔楼圆顶教堂组成的极富特色的建筑物。教堂结构独具一格,中间高高隆起的一座塔楼略大,周围八座略小,如众星拱月一样,构成一个精美绝伦的整体。9座教堂均为圆面塔楼,最高的为47m。各个教堂的圆顶形式都不相同,有螺旋形和棱形等;花纹和色泽也各异,有凸花、凹花等;有红、黄、绿多种颜色,总之是五光十色,各放异彩。9座教堂的地基均相连,互有通道,曲折迂回,可能是为了防御敌人入侵克里姆林宫而修筑的地道。教堂当时并未开放,我们只好在它的周围走走,教堂前面有爱国志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纪念铜像。在距离教堂的不远处,有一座圆形高台,那是沙皇时代宣读诏书、判决书和执行死刑的地方,相传1671年农民起义领袖拉辛就是在这座高台上英勇就义的。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去旁边的商店时,红场一角的炊烟吸引了我们,好奇心驱使我们走过去。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烤鱼摊,幌子上写的是“芬兰烤鱼”。烤鱼看上去很可口,味道也很香、很诱人,可不知是为什么,我们一点胃口都没有,反倒让那一阵阵的炊烟熏得我们不得不赶快离开。
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红场时,我们都不由地三步一回头。虽然红场周围的列宁墓、教堂、历史博物馆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红场的形象却在我们的心里更加明晰、更加宏伟壮观。
(责任编辑/程景)
多年来,我一直对红场十分向往。去年我终于有了机会去俄罗斯,去莫斯科,去看心仪已久的红场。记得那天我在红场附近出了地铁站后,就按地图上标的路线直奔红场而去。走啊找啊,怎么也找不到,同去的几个伙伴也不知哪儿才是心目中的红场,最后只好向路边一位莫斯科老人问路,对方一指,这脚下就是红场,真有些让人半信半疑。想象中的红场是那么的宽广、那么的车水马龙,阅兵时千军万马都能通过,可是眼前的红场,却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样子。不过,细细看来,它还是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放眼望去,庄严的克里姆林宫、肃穆的列宁墓(西面)、高大而又极富特色的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南面)、莫斯科最大最繁华的百货商店(东面)、19世纪用红砖建造的具有鲜明俄罗斯风格的历史博物馆(北面)等宏伟的建筑一一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红场呈长方形,南北长695m,东西宽130m,不足我们的天安门广场1/4大,红场并不是红色的,但它的确“很红”。红场是莫斯科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早在17世纪莫斯科从波兰贵族军队手中解放出来时,胜利蛇就是从红场开进克里姆林宫里,十月革命时,这里曾发生过激战,工人和士兵从红场攻下了克里姆林宫;十月革命后,红场成为苏联人民举行庆祝活动、集会和阅兵的地方。1918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了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的活动,此后,每年的前苏联国庆节(11月7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庆祝集会和阅兵式。最具有特殊意义的阅兵式是1941年11月7日的阅兵式,当时,德国法西斯的几十万大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莫斯科面临着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决定,依照惯例在红场举行了阅兵式,戎装整齐的红军阅兵队伍威武地走过观礼台,走过红场,直接开赴战场去战斗。这次阅兵式充分地显示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的顽强决心,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同法西斯浴血奋战的苏军将士。而1945年的阅兵式则是胜利的阅兵式,苏军战士在通过列宁墓时,将德军的旗帜抛掷在地上,显示了卫国战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红场可以说是一面镜子,她客观地反映出了前苏联70多年的历史,如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红场的阅兵式不单单是为纪念革命政权的诞生,而且也是在向世界各国人民炫耀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再如,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红场则成为了各种政治力量“民主辩论”和宣泄不同政治观点的场所。
红场是个极富魅力的地方。这里有15世纪的古建筑群,有安放列宁遗体的陵墓和无名英雄墓。过去每逢节日的晚上,红场总是灯火通明,照亮了克里姆林宫和塔楼的所有部位,节日焰火腾空而起,人们都喜欢在这里欢度美好的时光。青年人结婚时也要到红场,向无名英雄墓献花。
列宁墓每周只开放两次,我们来的很巧,正值列宁墓开放,陵墓外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瞻仰列宁遗容的人很多。存包、排队,缓缓地向前行进,除了不允许带包和相机外,还要进行安检。陵墓无论是结构还是色调,都显得非常肃穆凝重,外面镶嵌着贵重的大理石、黑色和灰色的拉长石、深红色的花岗石和云斑石,深红色代表革命旗帜的颜色,黑色表达了人民的永远悼念之情,陵墓体积为5800m3,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墓前是净重60吨、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墓顶是平台,两侧是观礼台。陵墓门口由两名士兵把守,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塔楼的自鸣钟每隔15分钟鸣响一次,使整个红场倍增庄重气氛,而士兵则要在大钟鸣响之际进行换岗,分秒不差,这也是红场一景。沿着黑色的大理石台阶而下,转弯进入陵墓中心——悼念大厅。列宁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带一枚红旗勋章,四季常青的枞树环绕在大厅的四周,大厅内静静的,没有人说话,人们只是缓缓地前行,以沉重而又轻细的脚步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从陵墓出来,我们的心情很特别,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和感受。
我们沿着克里姆林宫宫墙缓步前行,靠近宫墙一侧整齐地排列着许多有半身像的墓碑,碑下埋葬着前苏联已故的卓越政治家和一些国际工人运动领袖的遗体,宫墙下种有一排四季常青的枞树,在宫墙墙壁里安放着苏维埃先烈的骨灰盒,盒面上镶有刻着他们的姓名、生辰和忌日的铜牌,我们从中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如尤里·加加林、勃列日涅夫等。
有着童话故事般外表的瓦西里·勃拉仁大教堂(建于1555—1561年),是一座由大小9座塔楼圆顶教堂组成的极富特色的建筑物。教堂结构独具一格,中间高高隆起的一座塔楼略大,周围八座略小,如众星拱月一样,构成一个精美绝伦的整体。9座教堂均为圆面塔楼,最高的为47m。各个教堂的圆顶形式都不相同,有螺旋形和棱形等;花纹和色泽也各异,有凸花、凹花等;有红、黄、绿多种颜色,总之是五光十色,各放异彩。9座教堂的地基均相连,互有通道,曲折迂回,可能是为了防御敌人入侵克里姆林宫而修筑的地道。教堂当时并未开放,我们只好在它的周围走走,教堂前面有爱国志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纪念铜像。在距离教堂的不远处,有一座圆形高台,那是沙皇时代宣读诏书、判决书和执行死刑的地方,相传1671年农民起义领袖拉辛就是在这座高台上英勇就义的。
就在我们准备离开,去旁边的商店时,红场一角的炊烟吸引了我们,好奇心驱使我们走过去。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烤鱼摊,幌子上写的是“芬兰烤鱼”。烤鱼看上去很可口,味道也很香、很诱人,可不知是为什么,我们一点胃口都没有,反倒让那一阵阵的炊烟熏得我们不得不赶快离开。
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红场时,我们都不由地三步一回头。虽然红场周围的列宁墓、教堂、历史博物馆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红场的形象却在我们的心里更加明晰、更加宏伟壮观。
(责任编辑/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