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童年,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画面: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孩子的童年就应是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尽情享受自己快乐的童年时光。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孩子每天跟着我上幼儿园。有时我们坐公交,下车后会走一截土路,由于老师要求每天都要刷卡,遇到公交车稍晚一点,我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下车就飞奔而去。可儿子却不配合,遇到台阶上的坡路,他要滑着走一走。我想让他快点,又担心他的安全,等滑下来了,他又要去杂草丛生的小路。这下,我可着急了,连声吼道:“你能不能走得快點,我要上班刷卡!”他照样玩个不停,还嘟嘟着:“妈妈,这里好好玩,这样走真有趣!”我一看这样大喊大叫一点效果都没有,于是和他商量道:“宝贝,今天妈妈确实着急,你能不能和我配合一下,咱们快点走,要不就迟到了。等下午接你时,妈妈配合你,早点接你,保证不迟到。”这招真灵,孩子立马和我走在一起,边走我俩边商量:以后可以提前点坐前一班公交车,就会有充足的时间让他尽情地玩。
想想以前,我和孩子在遇到这类冲突时,我总是下命令,如果不听就硬性执行,还会伴有生拉硬拽,嘴里也会吼着:“总是不听话!专和我闹!你气死我了!”然后事情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结束。我总觉得孩子和我不在一个节奏上,大人越着急他越拖拉,真费劲。可今天,通过和孩子商量、沟通、交流,并以平等交换的方式,取得了孩子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第一次觉得孩子的“慢”,有着充足的理由。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有他的世界,有他的自由,有他的向往和追求,我们总是觉得大人就是权威,孩子应紧紧地跟着家长走。其实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时,他有自己想做的事,只是与家长的关注点和切入点不同,而我们总以大人的思维和节奏催赶着孩子要求他和自己奔跑在一条跑道上,和自己始终保持平行、一致,而忽略了孩子的速度和想法。反思之后,顿时发觉自己的自私,总以“自我”为中心,还总认为是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其实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做到了互相尊重和平等,孩子们也会反馈于我们的。如今看来,孩子的“慢”不是真的“慢”,他的世界原本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确实应该去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陪着孩子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真实的发展之路,而不是每天生拉硬拽着孩子走在我们大人的快节奏世界中,使孩子小小年纪就脱离了本真,漫无目的地跟着大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样跟随和附和,孩子长大后就可能不会再有自己的思维,更不必说创新了。所以,我们不要总嫌孩子“慢”,其实,是我们不懂孩子“慢”的理由和孩子真正的需求。
最后,用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作为共勉:“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短短的几句话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确实教育是“慢”的艺术。孩子的成长,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可理解的模样,而要想更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慢慢地、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
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孩子每天跟着我上幼儿园。有时我们坐公交,下车后会走一截土路,由于老师要求每天都要刷卡,遇到公交车稍晚一点,我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下车就飞奔而去。可儿子却不配合,遇到台阶上的坡路,他要滑着走一走。我想让他快点,又担心他的安全,等滑下来了,他又要去杂草丛生的小路。这下,我可着急了,连声吼道:“你能不能走得快點,我要上班刷卡!”他照样玩个不停,还嘟嘟着:“妈妈,这里好好玩,这样走真有趣!”我一看这样大喊大叫一点效果都没有,于是和他商量道:“宝贝,今天妈妈确实着急,你能不能和我配合一下,咱们快点走,要不就迟到了。等下午接你时,妈妈配合你,早点接你,保证不迟到。”这招真灵,孩子立马和我走在一起,边走我俩边商量:以后可以提前点坐前一班公交车,就会有充足的时间让他尽情地玩。
想想以前,我和孩子在遇到这类冲突时,我总是下命令,如果不听就硬性执行,还会伴有生拉硬拽,嘴里也会吼着:“总是不听话!专和我闹!你气死我了!”然后事情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结束。我总觉得孩子和我不在一个节奏上,大人越着急他越拖拉,真费劲。可今天,通过和孩子商量、沟通、交流,并以平等交换的方式,取得了孩子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第一次觉得孩子的“慢”,有着充足的理由。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有他的世界,有他的自由,有他的向往和追求,我们总是觉得大人就是权威,孩子应紧紧地跟着家长走。其实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时,他有自己想做的事,只是与家长的关注点和切入点不同,而我们总以大人的思维和节奏催赶着孩子要求他和自己奔跑在一条跑道上,和自己始终保持平行、一致,而忽略了孩子的速度和想法。反思之后,顿时发觉自己的自私,总以“自我”为中心,还总认为是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其实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做到了互相尊重和平等,孩子们也会反馈于我们的。如今看来,孩子的“慢”不是真的“慢”,他的世界原本就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确实应该去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陪着孩子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真实的发展之路,而不是每天生拉硬拽着孩子走在我们大人的快节奏世界中,使孩子小小年纪就脱离了本真,漫无目的地跟着大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样跟随和附和,孩子长大后就可能不会再有自己的思维,更不必说创新了。所以,我们不要总嫌孩子“慢”,其实,是我们不懂孩子“慢”的理由和孩子真正的需求。
最后,用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作为共勉:“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短短的几句话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确实教育是“慢”的艺术。孩子的成长,是一项慢速作用的过程,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可理解的模样,而要想更好地观看这个世界里的风景,“慢”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慢慢地、从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静静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