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涛经常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自己嫁成了军嫂。
贺涛对奶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小脚,还有那长长的老土裹脚布。奶奶没文化,不识字,没有名。
一个荒年,奶奶跟着爹讨饭讨到了鲁中山区爷爷所在的村子。就此驻足,当年嫁给了爷爷。
贺涛一直觉得那个年代,逃荒的奶奶嫁给爷爷,总会有些类似于电影《红高粱》的情节。可奶奶每每回忆往事,开场白总是那句“你爷爷那个村是解放区,土改了,家里分了地,能吃饱饭” 。贺涛不止一次失望地反问:“奶奶,你嫁给爷爷就为了吃饭啊?”此时,奶奶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那可不!”这总让贺涛哭笑不得。贺涛经常好奇,如果爷爷依然健在,听到奶奶的话,会不会吹胡子瞪眼地加以反驳。
80后的贺涛牢牢记得,在奶奶面前吃东西,都要吃得干干净净。如果碗里盘里有剩饭剩菜,奶奶总是一股脑扒拉进她那牙齿都已残缺不全的嘴巴里,而后戳着贺涛的头说“熊孩子,糟蹋粮食会遭雷劈的!”
年轻时候爷爷和奶奶的日子过得简单得都对不起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当时爷爷是村里的民兵,不像别人家的男人能够完全挑起地里的活计,所以每天奶奶不是下地侍弄庄稼就是在家做饭,周而复始,好像每天都是昨天的翻版,又是明天的原版。
那年月,鲁中山区所谓做饭,最主要的就是摊煎饼,平日里的主食也是煎饼、大葱“套餐”。高粱面加水调成糊状,舀一坨倒在热鏊子中间,另一只手拿一只长方形小竹板,仿佛打太极一样,舒缓而又舒展地,在鏊子上把面糊摊匀,一张煎饼就做好了。刚从鏊子上取下来的煎饼热气腾腾,有浓浓的粮食香味。每天奶奶最踏实最满足的时候就是忙完地里的农活,坐在鏊子跟前摊煎饼。据说,贺涛的大伯、大姑都是生在鏊子跟前。
作为民兵,爷爷经常要在村口站岗放哨,每次奶奶都挎着小篮,盛着新攤的煎饼给爷爷送饭。淮海战役期间,爷爷曾离开村子,去前线抬担架、推粮车。贺涛不止一次地跟奶奶开玩笑地问,爷爷作为当时家里唯一的成年男人上战场了,奶奶担心不,有没有每天都到村口等爷爷呢。每每此时,奶奶总是白睖贺涛一眼,高声说,打大仗的时候(奶奶一直管淮海战役叫“打大仗”),俺每天在鏊子跟前给队伍摊煎饼,哪有工夫到村口等你爷爷。娘们都跑到村口去,爷们在前边吃不上煎饼,饿着肚子咋干活咋打仗。
贺涛妈妈年轻时是县城百货大楼的售货员,一条黢黑油亮的大辫子甩在身后。计划经济年代,百货大楼售货员可是个热门吃香的职业。手捧“铁饭碗”不说,还有近水楼台优先购买紧俏商品,或者买了不合适商品,无障碍退货的“特权”。贺涛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还好几次托妈妈买东西或退东西。这让小贺涛的虚荣心很是满足。贺涛曾经纳闷,在山东老家条件还算不错的妈妈,为啥要嫁给爸爸这个远在广西当兵的人,这么多年两地分居,经历了许多生活的不易。妈妈则幸福地告诉贺涛说,你不懂,那时候,解放军可抢手呢,可不是谁都能嫁的。
贺涛记忆里,每年妈妈能跟爸爸见上两次面,一次是爸爸回家探亲,一次是妈妈带着自己到广西部队探亲。
爸爸回家探亲,对妈妈而言,是比过年都要隆重的事情。爸爸在家的日子里,贺涛能沾光,吃上稀罕的水果硬糖还有其他好吃的点心零食,这些都是妈妈利用作为售货员的“特权”,给爸爸买回来的稀罕货。不仅如此,每天饭桌上都还能见到肉菜。贺涛记得每次都是妈妈夹给爸爸,爸爸说在部队吃得好,又夹给妈妈和小贺涛。
妈妈带着小贺涛去广西探亲,要坐上很久很久的火车和汽车,路上大概要三四天的样子,来来回回倒好几趟车。妈妈一手拉着小贺涛,一手提着大包,肩上还背着一个大包,包里除了娘俩必要的换洗衣服外,绝大部分都是给爸爸带的山东煎饼、小米、大葱等土特产。走起路来,妈妈瘦小的身子往一侧使劲倾斜着,走一段就要搁下来歇两口气。为的就是让爸爸吃上口爱吃的家乡口味。妈妈到了部队,每天主要工作就是洗衣服做饭两件大事,特别是洗衣服,除了爸爸的,还有很多爸爸战友的。在家属院门前,扯上好几根背包绳,晾着好多好多军装。爸爸的战友来取衣服的时候,总会甜甜地叫上一声嫂子,妈妈也总是给塞上一把山东带来的大枣花生。
后来,爸爸妈妈老了,动车高铁通了。每每贺涛从驻地坐着高铁回家探亲,爸爸总是感慨,现在交通真方便啊。妈妈也说,是啊,那时候我们娘俩去趟部队多费劲!
贺涛的媳妇是一个女博士。贺涛经常跟媳妇开玩笑说,女博士这种特殊生物,也就我们当兵的敢娶。
媳妇从上海博士毕业,奔着贺涛部队驻地所在的三线城市就来了。两年之内,找工作、办婚礼、买房子、生孩子,媳妇守着贺涛在这个北方的三线城市,噼里啪啦地就扎下了根。
贺涛随之过上了家门口干部的日子,虽然每周只有一天能夫妻团聚,贺涛和媳妇仍然觉得挺知足。平时各忙各的,周末小聚一下。媳妇还经常开玩笑,小别胜新婚。婚假期间,媳妇带着贺涛回上海母校故地重游并拜访导师,导师问起自己的学生有没有后悔毕业没留上海。媳妇淡淡地说,没办法啊,贺涛在那里,我也不能一个人留上海啊。听到这话,贺涛觉得倍有面也特别踏实。
结婚的第二年,媳妇怀孕了,贺涛妈妈丢下老伴从老家赶过来照顾儿媳妇。从此,媳妇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可身为湖北人的媳妇,吃不惯婆婆做得少油少盐的孕妇健康餐,又不好说什么。只能每次周末贺涛回家,两人找各种借口跑出去吃点小龙虾麻辣烫什么的解解馋。贺涛周末回家给媳妇做月子饭,给孩子洗尿布、冲奶粉,忙得不亦乐乎。虽然笨手笨脚,但也乐在其中。
日子一天一天的这么过着,到了2016年,军改来了,贺涛的部队要移防到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城市。
贺涛很认真地跟媳妇谈了这个问题。贺涛问媳妇,要不干脆自己脱掉军装,回家好好过日子吧。媳妇还是淡淡地说,你舍得那身军装的话,就转业呗;舍不得就跟着部队走呗。贺涛嗫嚅道,要不我就先跟着部队过去,实在不行再回来。
移防后,微信视频成了贺涛跟老婆孩子联系的主要渠道,每当贺涛跟媳妇说“老婆大人又要上班,又要带娃,辛苦了”,媳妇还是那句话:“那也没有办法呀。”贺涛听得出来,较之以往,媳妇淡然的语气中多了一些疲惫的味道。
整整一年,贺涛都没能休假回家,媳妇工作也忙了起来,没能去部队探望,春节都是分开过的。除夕夜视频的时候,贺涛忍不住又询问媳妇,要不要自己转业回家。媳妇淡淡答道,你自己拿主意。要是舍不得军装,就留在部队。如果舍得,我们娘俩随时欢迎你回家。
贺涛对奶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小脚,还有那长长的老土裹脚布。奶奶没文化,不识字,没有名。
一个荒年,奶奶跟着爹讨饭讨到了鲁中山区爷爷所在的村子。就此驻足,当年嫁给了爷爷。
贺涛一直觉得那个年代,逃荒的奶奶嫁给爷爷,总会有些类似于电影《红高粱》的情节。可奶奶每每回忆往事,开场白总是那句“你爷爷那个村是解放区,土改了,家里分了地,能吃饱饭” 。贺涛不止一次失望地反问:“奶奶,你嫁给爷爷就为了吃饭啊?”此时,奶奶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那可不!”这总让贺涛哭笑不得。贺涛经常好奇,如果爷爷依然健在,听到奶奶的话,会不会吹胡子瞪眼地加以反驳。
80后的贺涛牢牢记得,在奶奶面前吃东西,都要吃得干干净净。如果碗里盘里有剩饭剩菜,奶奶总是一股脑扒拉进她那牙齿都已残缺不全的嘴巴里,而后戳着贺涛的头说“熊孩子,糟蹋粮食会遭雷劈的!”
年轻时候爷爷和奶奶的日子过得简单得都对不起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当时爷爷是村里的民兵,不像别人家的男人能够完全挑起地里的活计,所以每天奶奶不是下地侍弄庄稼就是在家做饭,周而复始,好像每天都是昨天的翻版,又是明天的原版。
那年月,鲁中山区所谓做饭,最主要的就是摊煎饼,平日里的主食也是煎饼、大葱“套餐”。高粱面加水调成糊状,舀一坨倒在热鏊子中间,另一只手拿一只长方形小竹板,仿佛打太极一样,舒缓而又舒展地,在鏊子上把面糊摊匀,一张煎饼就做好了。刚从鏊子上取下来的煎饼热气腾腾,有浓浓的粮食香味。每天奶奶最踏实最满足的时候就是忙完地里的农活,坐在鏊子跟前摊煎饼。据说,贺涛的大伯、大姑都是生在鏊子跟前。
作为民兵,爷爷经常要在村口站岗放哨,每次奶奶都挎着小篮,盛着新攤的煎饼给爷爷送饭。淮海战役期间,爷爷曾离开村子,去前线抬担架、推粮车。贺涛不止一次地跟奶奶开玩笑地问,爷爷作为当时家里唯一的成年男人上战场了,奶奶担心不,有没有每天都到村口等爷爷呢。每每此时,奶奶总是白睖贺涛一眼,高声说,打大仗的时候(奶奶一直管淮海战役叫“打大仗”),俺每天在鏊子跟前给队伍摊煎饼,哪有工夫到村口等你爷爷。娘们都跑到村口去,爷们在前边吃不上煎饼,饿着肚子咋干活咋打仗。
贺涛妈妈年轻时是县城百货大楼的售货员,一条黢黑油亮的大辫子甩在身后。计划经济年代,百货大楼售货员可是个热门吃香的职业。手捧“铁饭碗”不说,还有近水楼台优先购买紧俏商品,或者买了不合适商品,无障碍退货的“特权”。贺涛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还好几次托妈妈买东西或退东西。这让小贺涛的虚荣心很是满足。贺涛曾经纳闷,在山东老家条件还算不错的妈妈,为啥要嫁给爸爸这个远在广西当兵的人,这么多年两地分居,经历了许多生活的不易。妈妈则幸福地告诉贺涛说,你不懂,那时候,解放军可抢手呢,可不是谁都能嫁的。
贺涛记忆里,每年妈妈能跟爸爸见上两次面,一次是爸爸回家探亲,一次是妈妈带着自己到广西部队探亲。
爸爸回家探亲,对妈妈而言,是比过年都要隆重的事情。爸爸在家的日子里,贺涛能沾光,吃上稀罕的水果硬糖还有其他好吃的点心零食,这些都是妈妈利用作为售货员的“特权”,给爸爸买回来的稀罕货。不仅如此,每天饭桌上都还能见到肉菜。贺涛记得每次都是妈妈夹给爸爸,爸爸说在部队吃得好,又夹给妈妈和小贺涛。
妈妈带着小贺涛去广西探亲,要坐上很久很久的火车和汽车,路上大概要三四天的样子,来来回回倒好几趟车。妈妈一手拉着小贺涛,一手提着大包,肩上还背着一个大包,包里除了娘俩必要的换洗衣服外,绝大部分都是给爸爸带的山东煎饼、小米、大葱等土特产。走起路来,妈妈瘦小的身子往一侧使劲倾斜着,走一段就要搁下来歇两口气。为的就是让爸爸吃上口爱吃的家乡口味。妈妈到了部队,每天主要工作就是洗衣服做饭两件大事,特别是洗衣服,除了爸爸的,还有很多爸爸战友的。在家属院门前,扯上好几根背包绳,晾着好多好多军装。爸爸的战友来取衣服的时候,总会甜甜地叫上一声嫂子,妈妈也总是给塞上一把山东带来的大枣花生。
后来,爸爸妈妈老了,动车高铁通了。每每贺涛从驻地坐着高铁回家探亲,爸爸总是感慨,现在交通真方便啊。妈妈也说,是啊,那时候我们娘俩去趟部队多费劲!
贺涛的媳妇是一个女博士。贺涛经常跟媳妇开玩笑说,女博士这种特殊生物,也就我们当兵的敢娶。
媳妇从上海博士毕业,奔着贺涛部队驻地所在的三线城市就来了。两年之内,找工作、办婚礼、买房子、生孩子,媳妇守着贺涛在这个北方的三线城市,噼里啪啦地就扎下了根。
贺涛随之过上了家门口干部的日子,虽然每周只有一天能夫妻团聚,贺涛和媳妇仍然觉得挺知足。平时各忙各的,周末小聚一下。媳妇还经常开玩笑,小别胜新婚。婚假期间,媳妇带着贺涛回上海母校故地重游并拜访导师,导师问起自己的学生有没有后悔毕业没留上海。媳妇淡淡地说,没办法啊,贺涛在那里,我也不能一个人留上海啊。听到这话,贺涛觉得倍有面也特别踏实。
结婚的第二年,媳妇怀孕了,贺涛妈妈丢下老伴从老家赶过来照顾儿媳妇。从此,媳妇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可身为湖北人的媳妇,吃不惯婆婆做得少油少盐的孕妇健康餐,又不好说什么。只能每次周末贺涛回家,两人找各种借口跑出去吃点小龙虾麻辣烫什么的解解馋。贺涛周末回家给媳妇做月子饭,给孩子洗尿布、冲奶粉,忙得不亦乐乎。虽然笨手笨脚,但也乐在其中。
日子一天一天的这么过着,到了2016年,军改来了,贺涛的部队要移防到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城市。
贺涛很认真地跟媳妇谈了这个问题。贺涛问媳妇,要不干脆自己脱掉军装,回家好好过日子吧。媳妇还是淡淡地说,你舍得那身军装的话,就转业呗;舍不得就跟着部队走呗。贺涛嗫嚅道,要不我就先跟着部队过去,实在不行再回来。
移防后,微信视频成了贺涛跟老婆孩子联系的主要渠道,每当贺涛跟媳妇说“老婆大人又要上班,又要带娃,辛苦了”,媳妇还是那句话:“那也没有办法呀。”贺涛听得出来,较之以往,媳妇淡然的语气中多了一些疲惫的味道。
整整一年,贺涛都没能休假回家,媳妇工作也忙了起来,没能去部队探望,春节都是分开过的。除夕夜视频的时候,贺涛忍不住又询问媳妇,要不要自己转业回家。媳妇淡淡答道,你自己拿主意。要是舍不得军装,就留在部队。如果舍得,我们娘俩随时欢迎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