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围村 热心公益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k19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锡麟先生 深爱着衙前围村,也深爱着社会公益事业。他不计辛劳、不计报酬,心繫围村,心繫社会,坚信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理。儘管已是七十七岁,梁锡麟先生仍孜孜不倦热心围村之事和公益之事。大有乐观向上、善行四方的活力之美。
  传承围村
  正如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为什麽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梁锡麟先生生於衙前围村,长於衙前围村。对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围村,他有着无比浓烈的热爱。
  曾经,衙前围村是香港市区唯一保留着的原居民围村,也是九龙半岛历史最悠久的村落,根据当地氏族的族谱资料,可以知道衙前围村建於1352至1354年之间,至今已经历逾六百多年的历史。今日,这里只保留部分村屋。这座建筑风格在香港独一无二的围村身处九龙闹市,多年来一直是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的重点管理对象。村内村外,一直存在着不少问题。
  梁锡麟先生生长在这个围村,所以面对多年来围村出现的大小问题,梁锡麟先生都十分关心,希望能解决问题。八十年代,他加入了“东九龙居民委员会”,致力衙前围村的社区工作。他对委员会的发展十分清楚:“1957年,这里成立的‘九龙十三乡委员会’就是现在‘东九龙居民委员会’的前身,‘九龙十三乡委员会’是当时港英政府在拆迁香港的乡村时成立的,那时有的村拆迁没有得到补偿,大家觉得那是唇亡齿寒——今天能拆他们的明天就能拆我们的!於是我们起初十三个乡中的十个乡联合起来爭取合理赔偿了。”
  1957年这个名为“九龙十三乡联合支援竹园村民会”的民间组织,於同年12月29日正式易名为“九龙十三乡委员会”继续为爭取拆迁的合理赔偿及安置问题而努力,梁锡麟先生说:“那时搞得中国外交部都出声,周恩来总理都给信息英国政府那边,才得以平息事情,调整事情之後就酌量作出点赔偿。”
  拆迁的问题一直存在,围村的居民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委员会发展到兼顾解决居民间的纠纷矛盾这类民生问题,变成一个日趋公益性、义务服务民众的社会团体。1986年,委员会更名“东九龙居民委员会”,梁锡麟先生也是在这段时间入会的。
  入会多年,梁锡麟先生投身社会,负责忘我的工作。三年後担任衙前围村的村代表,工作中,他越来越感受到衙前围村鲜明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越来越想把围村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村里有七百多的村民,现在基本上都搬走了。这里的景色以後可能改变的,现在土地被重建局收了,因为将来我们要配合整个东九龙地区的发展。”对乡土热爱的赤子之心,儘管未曾远隔,卻时刻心繫。
  衙前围村承载了香港最本土的风情,今天它的改造虽然势在必行,但其历史文化价值的保留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梁锡麟先生为此更是乐此不疲。他经常接受研究衙前围村历史文化学者的採访,支持社会对衙前围村展开“救亡式”考古,希望在这条市区围村湮灭前,可将具历史价值的文物保存下来,要求日後的发展商为该村落进行详细的绘图及拍照工作,以作记录之用途;並要求发展商保留“大部分古屋”作原址保留。
  “现在我和那些资深的、研究历史的人配合一起,研究围村文化,很多这些学者一起去商量、去爭取,来设计,怎麽能夠琢磨历史。去把文化延续下去。例如九龙城寨,我以後也是城寨荣誉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位置就在黄大仙警署旁。我们拆了城寨以後要爭取成立这个会堂是不简单的。”
  梁锡麟先生最希望成立一个委员会,赢取搬离居民的支持,传承衙前围村的文化内涵。
  心善助人
  大多数港人在香港上世纪中旬的生活是比较坎坷,梁锡麟先生也是如此,他坦言,那时的经验其实使自己了解到热心公益、相帮互助、服务社会是十分崇高的事情。
  早年,经济环境並不理想,梁锡麟先生靠做小生意度日,他曾在至德公立学校里开一间小吃部,经营汽水、面包等零食。
  “六十年代香港的环境特别艰难,那时工业刚刚起步,因为我经营小吃部属於小商小贩,所以我就参加了那些小商小贩的公会。那时,在小商小贩公会的工作倒是主要,民生方面的工作是次要。後来,如果哪里有拆迁之类的话,我们就要去开会,也要去做其它事。”梁锡麟先生投身社会工作,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一开始,由於受到环境的影响,工作中大小问题接踵而至;“我们那时真的很艰难,又要顾着这样又要顾着那样。每个月的收入都不夠生活,那时单是交孩子的学费就很头疼,还经常在工作之餘要做些粘胶花之类的小工作来补贴家用,维持生活,因为工资都是不夠用的。委员会成立那时,我们都很拮据,甚至大家要筹钱给委员会维持会务。”
  随着环境的改善,东九龙居民委员会得到了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委员会也慢慢壮大並筹建自己的会所,“以前哪有这麽好的条件,场地都是借人的。现在我们有办公的场所,照明也好、也有了空调。”看着委员会发展日益壮大,梁锡麟先生的心情也越来越愉悦:“委员会由二百多人发展到四万多人,我们就很开心,看到这麽多人对我们的支持,我们也得到最大的快乐!”
  委员会的事务随着团体的壮大日渐繁多,其地位在黄大仙区变得举足轻重,梁锡麟先生的工作也增多了,他奉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工作宗旨,热心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居民:“有人需要我们,我们觉得自己能做得到,就立即出手。有人会说你是建立了社区与居民间的桥樑,但也有的人觉得你是有一个目的,为名为利。但我们的目的並不是为名为利,只是纯粹是自己想做而已;自己做不到的就跟朋友商量怎麽解决。”
  梁锡麟先生健谈而谦虚,他常把委员会的前辈当做榜样,对他们的善心善行大加讚扬。一次出席地区人事发展的会议上,有位博士向他问好,经对方介绍,他才记得对方是十几年前自己帮助过的、一位因为生病导致发挥失常而会考失利的学生。当时,他带着这位闷闷不乐的学生去找委员会一位前辈帮忙,那位前辈对学生考核一番後,鼓励其努力学习、孝顺父母,还写了推荐信帮助其入学。今日,前辈已过世、而学生也荣升博士、回馈社会,为公益服务。梁锡麟先生感慨万千,觉得期间情愫对现代社会影响巨大:“最大的感触,就是那位老人家给的八字箴言‘努力读书、孝敬父母’;博士现在还记得这件事,这就是我的收穫,是那些工作的开花结果!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这些事例不少,我帮过很多人都是这样,老人家用这些老的办法考验他,然後鼓励他们努力读书、孝顺父母。他们能重返校园,感触良多,成功的也有多数。老一套有老一套的好处,掌握那个道理,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同,不像现在的人讲报酬,没利益的事就不做。”
  回首入会的点点滴滴,传承衙前围村的历史文化的工作以及在社会热心公益的义务工作,梁锡麟先生都感受到世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情与理。他对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一人一事都有着一种豁达的关怀之情。即使是陪伴自己二十多年、08年已经停办的至德公立学校,他也用一种慈祥贴心的眼光关怀着:“爭取可以善用这个学校的资源,以後还能做些社会性的贡献”。
  【梁锡麟先生,东九龙居民委员会、十三乡委员会副委员长,衙前围村委员会村代表,九龙东区各界联会会董,九龙乐善堂乡村代表,衙前围村七约建醮委员会秘书等职务。梁锡麟先生投身社会工作多年,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促使公益之路一脈相承、连绵不绝。】
其他文献
董建华获香港功勳人物终身成就奖  日前,由香港多间传媒合作的香港回归15周年大型评选活动,选出回归以来功勳人物终身成就奖、功勳人物、荣誉城市、卓越企业、内地投资热点等。  其中,15周年功勳人物终身成就奖,由首任特首董建华获得,其他功勳人物有陈冯富珍、范徐丽泰、冯国经、高锟、李嘉诚、梁爱诗、刘德华、利国伟、马介璋、饶宗颐、邵逸夫、田家炳、吴康民、曾宪梓、曾钰成。活动系由40多间华文媒体、香港文汇报
期刊
李桂珍女士 出生在香港著名的旅遊胜地长洲,特有的风土和浓郁的人情,滋养了她急公好义的热忱,以至於多年来,躬身建设家园,精诚团结妇女,细緻关爱老少,劳神劳力卻不亦乐乎。儘管大多数时候,一无回报,二无酬劳,但她的志向依然坚定,笑容依旧灿烂,大有“舍即是得”的豁达。都言“好山好水”是一方土地的财富,如果拥有一批和她一样、以奉献为荣的民众,又何尝不是一种福分!  奉献爱乡情怀 建设美丽家园  李桂珍女士
期刊
麦燕琼博士是中医文化的热心传播者,是自然疗能的弘扬者,是大众健康的守护者。数十年来,她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立足香港,活跃国际,以世界视野,组织全球力量,为中医中药学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她还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十餘部著作里,有她对健康的专业理解,还有她为大家健康着想的赤诚。她一心一意地将知识贡献给人类,她是如此认真,如此执著,认真到不惜一次次北上探索,一次次越洋宣传;执著到数十年不曾止
期刊
黎来就先生总是不辞劳苦,劳心劳力,无论是自己苦心经营的养渔事业,还是自己所热心的业内服务,认真、苦心孤诣中,彰显出来的是一份不容懈怠,不许推卸的职责。  当夜深人静,万家灯火已熄,大部分市民都进入梦乡的时候,他正安排着一天中最繁忙的事情:将鱼塘的鱼送到批发市场。年年如此,却乐在其中。事业如斯,服务于斯,独显一份真诚和执着、用心。    没有退休的事业    黎来就先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养渔业,曾
期刊
李贺诚教授 中国第一个独立眼库创办人。从事医疗工作近五十个春秋,治愈的患者数不胜数。他学西医出身,並且积极推广中医,行医过程中西结合、各取所长、精益求精。他煞费苦心地呕心研究,解决很多眼科的疑难杂症。国粹中医,在他手中大放異彩,常规西医,加入中医後更进一步。眼部病症,他只需一眼便可看出症状所在。妙手仁心的李贺诚教授,让越来越多的患者眼疾痊愈、明目增色、心灵之窗更增神采。  始学西医结缘中医  李贺
期刊
吴为棉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内心慈悲的奉献者,一位心怀责任的政协委员,是获英国纺织学院授予国际性组织的院士。事业之中的他,勤学、善思、努力、进取、笃定;服务之中的他,真诚、善良、热情、细緻入微、无倦。三十餘年,是他从事纺织行业的长度,於其中,他知道知识永无止境,因此从不停留,上下求索;儘管社会忙碌追逐,他卻没有蓬勃野心,惟愿事业稳定,内心轻松。近十年,是他参加广州政协的时间长度,於其中,他建言
期刊
施子清先生是一位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商场大展宏图,对祖国、家乡的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锺,先后设立多项教育基金,捐资达数千万元。还先后应聘担任华侨大学董事和客座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福建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学常务校董等职务。在担任全国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期间,尽心尽职,多次呈交提案,表达意见,充分展示出对香港、家乡、祖国的一片赤子情怀。施先生育有四个儿子,皆热心奉献,施氏“一门五
期刊
梁国华先生国际詠春总会中国区总教练,国际詠春总会五级锻士,一生以练拳为乐,更以授拳为乐,旨在将灵活多变、刚柔相济的詠春拳发扬光大!他自小热爱中国武术,70年代拜一代“詠春王”梁挺为师,研习、推广、弘扬詠春拳术三十多年,特别讲究武德合一,在香港、桂林、江门、新会, 广州、阳江、西安、北京等地传授詠春拳,並在新会等地设有武馆,相信“今天的失败是造就明天成功之路”!的格言。  由一本杂誌结缘詠春拳术  
期刊
曾宪梓将发放2500万奖金予奥运夺金中国选手  伦敦奥运,中国军团佳音频传。曾宪梓博士表示,今年8月底,曾宪梓体育基金会将发放2500万元(港币)的奖金予伦敦奥运夺金的中国选手。活跃在政经界的曾宪梓是一位标準的体育迷,自伦敦奥运开幕的第一天起,凡是有中国运动员出赛的电视节目,他都十分关注,看到精彩之处,抚掌感触,溢於言表。  2008年8月,曾宪梓博士宣佈设立首个体育基金,这是他个人设立的第三个基
期刊
吴秉芬教授饱满红润的脸上总带着爽朗大方的笑容,龄高八十仍身材矫健、肤色细腻,这位行医多年的资深中医师用自己精神抖擞的身体为自己高超的医术作了最好的诠释;同时,爱好文艺、写作的他文采斐然、笔走龙蛇。近日,吴秉芬教授着手编写《吴秉芬医诗选集》,录製与中医相关的电视节目,结合其丰富的从医经验和雅致的文艺天赋,以此宣扬中医养生理论、服务社会,同馈文艺界和医学界!  诗为医媒 共述养生之道  姜水、红枣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