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桶水论”的反思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008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我们每一位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当年在毕业之时,都听到过母校的老师这样清晰而明确的提示:现在你手里已经有一桶水了,可以到中小学去当老师,因为学生只需要一碗水。于是,我们大家底气十足、信心百倍地来到了中小学校,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
  毫无疑问,这“桶水论”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一个教师要想站稳讲台,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而且是多多益善,没有上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桶水论”怎么强调,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教师赖以生存、安身立命之根本。可见,“桶水论”已经是判别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甚至是能力高下的重要标杆。一个人能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能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都与此论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就更谈不上游刃有余了。
  正因为“桶水论”如此重要,多年来它一直是师范院校莘莘学子所追求的目标,长期受到理论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甚至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特别重视并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例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知识在爆炸,要求在提高。习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提速升级,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以适应时代新的要求。“桶水论”不能一劳永逸,“一潭水”应该是今天每一位教师新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充分肯定了“桶水论”的价值和意义之后,我们认为需要深入反思和讨论的问题是:
  第一,该说法有重量而轻质之嫌。手里有了“一桶水”就可以去当老师,而据说学生只需要一碗水。为什么手里有“一桶水”的人会有如此自信?可能就是因为桶的容积比起碗来要大得多,因而装的水也就会比碗要多得多,由此可见“桶水论”立论的依据主要是从容量的角度来考虑的。至于质量,在这里丝毫没有涉及。因此说它“重量而轻质”并不过分,更不用说“学生只需要一碗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了。为什么“学生只需要一碗水”,而不是两碗水、三碗水,或是更多的水?在一个班级、一所学校里,学生人数如此之多,而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愿景各不相同,大家竟然都只需要“一碗水”,这能说得通吗?很明显,这种说法既无依据也无道理,纯属假设或主观臆断。再者,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角度来看,有了“一桶水”的人也未必就能當好老师,因为教师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教书育人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不一定是有了知识就一定能胜任的。某著名数学家可以摘取数学研究领域里的世界级桂冠而却从中学数学教学岗位上败下阵来,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
  第二,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也值得注意。请问老师,你桶里的水是怎么到同学的碗里去的?今天,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许多老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瞄准应试目标,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少老师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被老师启发到恰到好处之时,由学生主动拿起碗来到老师的桶里舀上一碗自己最需要、最解渴的水,而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身心疲惫、欲罢不能之时,老师却很任性地提起桶来硬性往学生碗里倒水,管他需要不需要,先给你倒满再说,倒满我就可以下课了。这种强制性的灌输、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及被动的学习方式,即便你老师桶里的水质再好,也培养不出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人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桶水论”对教师知识储备的强调是重要的,“一潭水”则是面向未来新的更高的目标。在这其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最终让教师桶里的水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力量之源,进而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时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中一定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获得对该民族文化的认识;反过来只有了解了文化情境背景的深刻内涵,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语言材料的真正意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
期刊
【摘要】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学是雕琢思维的高精尖学科。打造精彩的教学课堂,不但需要教师辛勤的汗水和高涨的热情,而且更离不开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只有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投入,精雕细刻每一堂课,才能收获理想中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工程师;工匠精神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学是雕琢思维的高精尖学科。打造精彩的教学课堂,不但需要教师辛勤的汗水和高涨的热情,而且更离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当下讨论的热点。“先预习,后教学”是我校积极开展实验的课题,教师首先课前指导预习,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易懂问题,记录疑难问题;课上针对预习单中的问题展开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兴趣浓;课后继续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实验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课堂教学必定出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习;教学;方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学讲课堂更是突出学生的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学讲课堂;阅读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学讲课堂更是突出学生的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创课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教学多样
期刊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文章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秋天的落叶》这一主题,将“生活场”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浅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生活场”的引入,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境创设更自然,过程探究更恰当,小组合作更协调,成果展示更实在。  【关键词】 生活教育;生活场;实践花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举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期刊
【摘要】在美术的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也不断思考着“究竟教给学生什么?”这一命题。文章以小学生儿童画表现能力的培养为例,就小学美术教学的立足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小学美术教学要还原绘画作为表达艺术的多元价值,应该让学生在写生中寻找表现的源泉,在构思中确定表现的主题,在笔墨中完善表现的内容,达成素质、精神和知识相统一的终极旨趣。  【关键词】儿童画;写生;构思;笔墨;艺术 
期刊
【摘要】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在现实教学中,猜测和假设环节往往被忽视,即使有也只是轻描淡写。文章结合有关案例,试着从实验材料呈现,有急有缓;研究对象充分观察,有根有据;追问中寻方向,有思有想;前后对比观察,有凭有证等四方面整理出关于猜测假设环节如何有效指导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 探究活动;合理猜测;改进策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猜测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问题的
期刊
【摘要】英语写作训练是一项综合性语言输出活动,也是师生之间互动合作的交流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巧妙搭建情境对话支架、词汇扩张支架、语段模仿支架和思维导图支架,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言语表达和写作训练,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逐步达到自能写作的境界。  【关键词】支架;情境;写作;思维导图  《義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毕业生写的技能应达到二级
期刊
【摘要】 语文选文是作者用心灵来写的,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带领学生用心灵去阅读、感受、领悟。面对格调委婉、意境隽远的文章《匆匆》一文,支玉恒老师以情感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在读写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交融,感受语言文字的灵性,领会作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进而实现教学情感的共鸣。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是要引领学生用心灵去朗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傾诉。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弥补他们直接经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给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基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列举了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有效地推进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引领广大师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问题;对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