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美兰金孔雀飞舞六十年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faxia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刀美兰,出生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舞蹈艺术家。从上世纪50年代的《孔雀公主》《小卜少》《赶摆》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金色的孔雀》《水》《新米歌》,刀美兰表演并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的舞蹈,塑造了楠梧诺娜公主、傣族少女等舞台艺术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傣族人民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和心灵之美,充分抒发了傣族人民含蓄、温良、和蔼、安详的性格特色和崇尚和谐、向往幸福的生活理想。刀美兰为傣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广大文艺界、舞蹈界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被誉为“傣家的金孔雀”。正是在以刀美兰等为代表的舞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下,云南傣族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等舞蹈并驾齐驱,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民族舞蹈。
  在舞蹈的百花园里,刀美兰是一朵迎风摇曳的百合花,正如她的傣语名字“楠蝶帝娜”,在傣语中的意思即“仙女的百合花”。这朵百合花,60多年前从傣家的竹楼里生长而出;60多年来且梦且舞,最终在舞台上绽放,成为西双版纳飞出的“孔雀皇后”。鲜花和掌声中,刀美兰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人民的哺育、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我是在天尚蒙蒙、芭蕉叶刚亮起来时出生的,妈妈说,在这个时间出生的人是最有福的。”在刀美兰的回忆中,她的舞蹈艺术就扎根于澜沧江边那块竹楼掩映的热土,她的一生是“有福的”。也许正因如此,在回顾自己的“梦舞”生涯时,刀美兰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由此走出的原点,回到了滋养自己的傣族文化,并把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当作使命,秉书直陈,建言献策。
  傣文化滋养了舞蹈的性灵
  “孔雀舞为什么美?因为它表现了真和善。”刀美兰说。小时候,是贝叶文献中千百部傣族诗歌传说中如梦似幻的故事、是傣家数不清的佛寺里栩栩如生的壁画、是傣家人热爱生活的节庆欢乐,把她造就成了一个爱做美梦的小姑娘。有时在奶奶的简裙上,有时在妈妈的被窝里,有时在爷爷诵经的佛寺里,她常常沉浸在这些使她着迷的故事中,幻化为一个个以己为主角的梦。而生活似乎还要丰富,包括言行举止、坐立站行等都有很多细致的规矩。比如在客人面前弯腰经过,要把筒裙掖合起来;在竹楼中不喧哗,坐时要双膝并拢等等。后来,这成了滋养刀美兰舞蹈的性灵,也造就了刀美兰舞蹈纯朴、自然、优美的特点,以至她常常说:“我是一个在傣文化‘蜜糖’罐中长大的傣家女儿。”
  在傣文化中,有这样一个生态理念:有了树,有了森林,才有水;有了水,才有田地;有了地,才有粮;有了粮,才有人。所以,在西双版纳的每一村每一寨,都有祭拜农林的习惯;他们对砍伐森林有严厉的惩罚,每一家在盖竹楼时,都会种上七八棵帖刀木,这也成了傣家人的“生态林”。“对于傣文化的真善美,我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是深有体会的。它不是故意要成为这样子,但当你走在一座座小竹楼间,徜徉在秀美的大自然里,加上传统佛教文化中对惩恶扬善思想的宣扬和对道德、人品的规范,人就不自觉地走向了真善美。”刀美兰觉得,正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的积淀,才有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孔雀舞神韵。
  后来,著名舞蹈大师吴晓邦这样评价她:“看了刀美兰的表演,仿佛不是人在跳舞,是舞蹈之神、民族之神降临到人间、爱抚人间、爱抚苍生……”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位蜚声海内外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居然一天也没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那么,她是怎样从傣家小竹楼走向艺术大舞台的呢?
  从傣家小竹楼走向艺术大舞台
  1954年,云南省民族工作队到各村寨挑选文艺苗子,筹建西双版纳州文工队。刀美兰被选中了。那时,文工队虽然条件简陋,训练却一点不含糊。由于太辛苦,加上风俗不同,家长们纷纷把孩子拉回家。一起去的伙伴,最后只剩下小美兰一个人。在改编自傣族民间传说《召树屯》的舞蹈《召树屯与南吾诺娜》中,刀美兰扮演了“孔雀公主”。这不仅开创了女子孔雀舞的先河,还对表演形式做了革新,去掉了面具,显出了“公主”美丽的真容。
  一个美丽的地方,总是容易诞生美丽的故事。而刀美兰的传奇故事,则是在1956年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上开始的。联欢会先在国内的德宏举行,后来又到了缅甸。周恩来总理也来了,宴会时就跟刀美兰一桌,让她喜出望外。当时,刀美兰穿着一件布拉吉,周总理就问她:“今天是你们的节日,为什么不穿民族服装呢?”事先毫无准备,小美兰倏地脸就红了。当小美兰跳完了独舞《种菠萝》,周总理带头鼓掌;在接见演员时,他鼓励小美兰说:“今天的舞蹈跳得不错,你要苦练基本功,还要向老艺术家学习。傣家人把孔雀当做吉祥幸福的象征,你这个小孔雀要高飞,飞遍全中国、全世界。”时隔多年,刀美兰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而另一段故事更为传奇:原来,在缅甸的时候,小美兰所扮演的“孔雀公主”,不仅倾倒了千万缅甸的观众,也让当时的缅甸王子一见钟情。王子决意要娶“公主”入宫,并计划在仰光郊外的演出现场“抢亲”。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酿成一起世界注目的外交事件,甚至会影响到中缅两国的外交关系。为了此事,周恩来总理觉都没睡好,先是安排小美兰提前回国,又以“她年纪还小”向缅方作了解释。
  后来,刀美兰被调到了云南省歌舞团。1957年,刀美兰扮演“孔雀公主”,在北京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汇演中一举成名;1959年,她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表演了《少卜少》《赶摆》,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不久,东方歌舞团成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刀美兰来到北京,并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任部分章节的领舞。
  “采蜜”的孔雀喜迎文艺春天
  到了东方歌舞团,刀美兰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了。尽管在特殊时期,许多民族舞蹈不能跳了,但在一个荟萃各民族舞蹈艺术家、演员的团体里,刀美兰感受到的是舞蹈艺术的多姿多彩。在团里,她和莫得格玛、阿依吐拉、崔美善一起,被人称为“四朵金花”。此时,相互学习和借鉴便成了她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在“文革”的漫长十年里,刀美兰一度被下放到工厂。但如今回想起来,在东方歌舞团的实践和学习依然让她感念不已。她说:“在东方歌舞团的日子里,我开始真正懂得了作为一名舞蹈演员该如何去学习、‘采蜜’。”   她的确是在“采蜜”。当刀美兰扮演的七妹在《孔雀公主》中翩翩起舞,除了幼时壁画上的形象、动作流转于脑海,像蒙古舞的抖肩,印度舞蹈中的眼神,也都被她传神地化用了。后来,在她的《金色的孔雀》中,为了表现孔雀的苏醒,她还借鉴了芭蕾的动作,用调控呼吸来传达喜悦。由于这些借鉴有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做背景,看似信手拈来,却融入自己的表达中。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评价说,她是真正的“民族化”,而不像有的借鉴那样是“化民族”。在保护原生态和推动艺创新之间,刀美兰应对从容,傣文化的精神早已融入她的血液中。
  “文革”结束,文艺的春天再次到来。回到云南省歌舞团的刀美兰决定,作为一名人民的舞蹈演员,一定要把孔雀舞再度搬上舞台,给金孔雀插上翅膀。冬天的昆明又潮又冷,在逢雨必漏的狭小家里,刀美兰开始了新作品的构思,而身为作曲家的爱人王施晔则靠在炉子前为她作曲。1978年10月1日,刀美兰的舞蹈《金色 的孔雀》在昆明国防剧院上演。相对于文艺春天的来临,舞蹈的第一章节就叫《孔雀的苏醒》。当爱人王施晔的小提琴声悠然响起,舞台上的“金孔雀”倦怠地舒展翎子,伸开翅膀,喝水,随后抖开羽毛翩然起舞……对看惯了样板戏的人们来说,那是别样的音乐、别样的舞蹈,连续不断的掌声,让王施晔、刀美兰夫妇激动得热泪盈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刀美兰相继又推出了新作《水》和自己的独舞晚会,为喜迎春天的文艺百花园增添了新的缤纷。
  让保护和传承回到生活的源头
  在舞蹈《水》中,傣族小姑娘上山劳动,编藤条,采野果,在森林里和各种动物一起玩耍;夕阳西下时,她和伙伴们来到澜沧江边,在江水里洗去一天的疲惫。有人曾问过刀美兰:“为什么你会这样表现没有固定形态的水呢?”刀美兰回答:“我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啊。”她的回答自然而然,虽然水没有固定形态,但水有源头,就像艺术有生活的源头一样。而这种对源头的回归,不仅体现在刀美兰的舞蹈中,也体现在了她对文化的传承理念上。
  1989年,电视纪录片《刀美兰和她的故乡》问世,被业内认为是“一部舞蹈生态学的好片子”;1994年,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成立,也表达了刀美兰的一个心愿:“希望能有千千万万的小孔雀飞向蓝天,飞向世界。”在指导学生时,刀美兰一直强调,要熟悉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否则舞跳起来就干巴巴的,没有神髓和感觉,而这是用舞台布景、灯光所弥补不了的。近年来,刀美兰常常回到家乡,到各个傣家竹楼去走访。家乡发展很快,但也有些方面让她担忧:不少年轻人已经不会傣文了,一些生活仪轨、道德风俗渐渐被疏远了;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熏习,有的孩子学起孔雀舞来也开始“张牙舞爪”,没了应有的真善美的神韵。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把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话题推到了刀美兰的眼前。
  “如果光学我把手举多高或多低,没有对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了解,是学不好孔雀舞的。只有回到生活、回到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艺术才有了赖于滋养的源泉。”在刀美兰看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很多应该保留的优秀文化,不仅是傣族文化,还有其他各民族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多姿多彩,才有了我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尤其要把它们的保护和传承重视起来。刀美兰觉得,这么多年来,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要在目前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新的突破,就要跟发展协调起来,既保留原生态,又鼓励借鉴和创新,使两者互为参照,既有根本又有未来。刀美兰透露,目前她正准备筹办一次包括湄公河流域各国在内的孔雀舞大会,她要让孔雀舞焕发出更闪耀的光彩,让民族文化在走向世界时回响和谐的声音。
其他文献
近日,国家旅游局网站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全国共有262个市县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云南省丽江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保山市腾冲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共6州市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局为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
期刊
11月13日-15日,2015年中国国际旅交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作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性旅游交易会,“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成为本届旅交会主题。旅交会期间,云南省充分发挥东道主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挥地方在旅游合作与旅游外交中的作用,突出了云南旅游的特色、塑造了云南旅游的品牌,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本届旅交会展览面积近70000平方米,展位总数3087个,达
期刊
相较以往,突出参与性,国际化程度更高成为本届旅交会的新特点。参展面积70000平方米,参展国家和地区达105个,展位3087个,出席本届旅交会的外国部长及嘉宾超过以往,各国副部级嘉宾有23位。 近年来,在全国旅游部门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旅游逐渐从外交边缘走向外交前沿。中国旅游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外交战略,与重要国家互办旅游年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旅游交往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借助旅交会翻开中
期刊
2015年11月13日,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颁奖仪式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评选出涵盖旅游工艺品、旅游特色食品、旅游茶品等十大类,共95个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金奖。  中国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在颁奖仪式上表示,目前,中国旅游商品已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生活化发展趋势,希望评选活动能够推动大众创新、大众创业,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加大对老字号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化
期刊
11月14日,云南航空房车露营论坛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围绕航空飞行体验和房车露营地开发建设进行讨论,寻求露营地开发中的新亮点。  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巡视员、云南省旅游协会会长袁光汉介绍,此次论坛旨在促进云南省乃至全国自驾游、房车、露营地产业的交流、寻求共同发展契机。同时,以推动云南自驾游、房车、露营地产业的招商引资为目的,吸引国内资金和人才参与到云南省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中来。  本次论
期刊
随着40艘古滇特色画舫战船的同时起航,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首期项目揭开了神秘的面纱。2015年11月15日,“七彩云南·起航古滇”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首期项目开放仪式隆重举行,意味着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首期项目正式开放。作为2015中国国际旅交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云南省省长陈豪等领导出席此次活动。  201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战略决
期刊
11月11日—13日,第八届中国会议经济与会议酒店发展大会在昆明云安会都举行。作为全国会议产业和酒店行业每年一度的品牌活动,这也是中国会议经济与会议酒店发展大会首次在云南举行。本届大会与201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同期举办,由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指导,中国会议酒店联盟、中国旅行社协会会奖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旅游饭店行业协会共同主办。  会议期间,举行了《2015中国会议蓝皮书》权威发布、2015年度优秀
期刊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军北伐。在北伐大军中有一支奇装异服,风俗独特的部队——无当飞军,这支部队英勇善战,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是蜀汉当时的王牌军。来自南中大姓爨氏家族的爨习就在这支部队中,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后,为了稳定后方,大量起用南中士人,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扶持以朱提(昭通)孟氏,宁州(曲靖)爨氏为首的“四姓”,可能是出于诸
期刊
11月13日,探路者旅行·易游天下联合在路上旅业于昆明佳华广场酒店隆重举行了题为“私享·征知”的千人主题晚宴。本次晚宴以校园风为背景,是参加2015中国国际旅交会的业内人士的一次盛大聚会。  晚宴不仅召开了“私享·征知”学堂主题班会,还召开了畅谈旅游未来的旅业大咖会,此外,1U for u拼图互动小游戏及探路者户外服装秀为晚宴增添了几分生机,新颖别致的摇一摇抽奖及创意无极限的班级征集令也让嘉宾们耳
期刊
云南的六条大江大河,大多流淌于大山夹峙的峡谷之中,地势陡峭,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人类生存环境。只有珠江上游的南盘江流域,流淌在滇东高原上,地势相对平坦,这里有云南著名的曲靖坝子、陆良坝子、建水坝子,还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等高原湖泊,极为适宜人类繁衍生存,而且接近中原内地。这样,南盘江流域以及同属珠江水系的西洋江、驮娘江、北盘江流域成为云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域也就顺理成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