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师生互动可以及时的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1-0041-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问,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驱使学生回忆、想象、创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而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课堂中能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1 课堂提问的技巧
1.1 提问应避免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信口开河,随意性较大、无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不妥当的,这样容易把学生思维误入歧途。还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后,一个学生未答上来或未答完全,既不启发重答,也不适当评价,又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或刚有学生勉强答出,下一问题又紧跟而来……这种简单的是非式提问,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依据教材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整体设计出在课堂中哪些地方要提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问,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同时要考虑运用哪些知识回答。
1.2 提问要巧选角度,激活思维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多角度的提问,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3 提问要巧设坡度,承上启下
问题既要有区分度、难度又要适当。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要考虑基础一般甚至基础差的学生的实际,既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若提问太简单,学生不需思考便可回答,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若问题太难,学生经努力思考也无法回答,则容易造成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结果是事与愿违。总之,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难易适当。
1.4 提问既面向全体,又张扬个性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具有很强的个体特色。教师应留给他们适当而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说让学生看书,但还没等学生看完就开始讲了;有些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的时候,不断地插话、干预,使学生思维不能连续。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归纳的时间。通过思考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发现他们运用知识分析、思维、归纳、口述的能力。问题讨论是课堂上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欣赏。
1.5 正确对待学生的答案
当学生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偏离你拟定的答案时,应正确引导,并给予肯定,若教师以亲切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来安慰、鼓励他们,则可消除他们的紧张压抑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6 避免课堂上的“满堂问”
课堂上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水平,绝不是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作为教师每一堂课上都要精心设计一些有一定弹性的问题,且要难易搭配,使各类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活动。
2 巧妙设问,激励解惑
2.1 新课引入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新课引入方法,能激励同学们的求知欲,凝聚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有较强的思维。如在讲到《三角形》一节教学时,新课引入的设问:“同学们你们看电信部门的钢架铁塔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回答:“这样好看。”“这样做不仅美观,而且还有它更重要的作用,你想知道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其中的奥妙。”同学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积极思维的情境之中。
2.2 学习知识问题化,培养思维习惯
课堂上教师首先依据教学目标,提出由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设计成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形成主动去寻找知识的心理驱动力。教师再适时施以巧妙点拨和诱导,使学生不断养成思维习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操作、及听、说、读、写等能力,归纳综合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师)----综合探究(生)----分析推理(生)----得出结论(生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方案設计 》一节教学时教师巧以引入新课,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后,提出:(1)我们身边有没有正方形?你能发现吗?正方形有哪些主要性质?(2)如何在正方形中摆设两排花圃,使它分成的四部分面积相等?(3)你有多少种方法?与你的同伴交流。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知识就象长在树上的桃子,教学活动中一切安排都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锻炼,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这样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课堂提问要及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会“问”,把握好“问”的时间,“问”的方式,通过“问”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把学生训练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巧妙的提问不仅能“问”在学生的意料之外,“问”在学生不经意之时,而且能起到一“问”破的,一“问”惊醒梦中人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其他同学有无补充。教师恰如其分的否定会使学生及时纠正思维的错误;相反地,教师恰到好处的肯定或表扬,会继续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张开翅膀,自由翱翔。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教师都要以赞扬口吻正确而有分寸的评价,以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平时要认真备课、巧设问题,学生思考、讨论、答后评价。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认真探究课堂提问的内容、形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构建基础。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报》,2007年第18期
[2]《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3]《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1-0041-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问,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驱使学生回忆、想象、创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而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课堂中能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1 课堂提问的技巧
1.1 提问应避免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信口开河,随意性较大、无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不妥当的,这样容易把学生思维误入歧途。还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后,一个学生未答上来或未答完全,既不启发重答,也不适当评价,又让另一个学生回答,或刚有学生勉强答出,下一问题又紧跟而来……这种简单的是非式提问,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依据教材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整体设计出在课堂中哪些地方要提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问,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同时要考虑运用哪些知识回答。
1.2 提问要巧选角度,激活思维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多角度的提问,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3 提问要巧设坡度,承上启下
问题既要有区分度、难度又要适当。提出的问题既要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要考虑基础一般甚至基础差的学生的实际,既要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若提问太简单,学生不需思考便可回答,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若问题太难,学生经努力思考也无法回答,则容易造成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结果是事与愿违。总之,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难易适当。
1.4 提问既面向全体,又张扬个性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具有很强的个体特色。教师应留给他们适当而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说让学生看书,但还没等学生看完就开始讲了;有些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的时候,不断地插话、干预,使学生思维不能连续。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归纳的时间。通过思考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发现他们运用知识分析、思维、归纳、口述的能力。问题讨论是课堂上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欣赏。
1.5 正确对待学生的答案
当学生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偏离你拟定的答案时,应正确引导,并给予肯定,若教师以亲切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来安慰、鼓励他们,则可消除他们的紧张压抑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6 避免课堂上的“满堂问”
课堂上提高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智力加工水平,绝不是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作为教师每一堂课上都要精心设计一些有一定弹性的问题,且要难易搭配,使各类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积极的智力加工活动。
2 巧妙设问,激励解惑
2.1 新课引入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好的新课引入方法,能激励同学们的求知欲,凝聚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有较强的思维。如在讲到《三角形》一节教学时,新课引入的设问:“同学们你们看电信部门的钢架铁塔为什么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回答:“这样好看。”“这样做不仅美观,而且还有它更重要的作用,你想知道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其中的奥妙。”同学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积极思维的情境之中。
2.2 学习知识问题化,培养思维习惯
课堂上教师首先依据教学目标,提出由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各个知识点设计成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形成主动去寻找知识的心理驱动力。教师再适时施以巧妙点拨和诱导,使学生不断养成思维习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操作、及听、说、读、写等能力,归纳综合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师)----综合探究(生)----分析推理(生)----得出结论(生师)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方案設计 》一节教学时教师巧以引入新课,提出本节课教学目标后,提出:(1)我们身边有没有正方形?你能发现吗?正方形有哪些主要性质?(2)如何在正方形中摆设两排花圃,使它分成的四部分面积相等?(3)你有多少种方法?与你的同伴交流。这样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知识就象长在树上的桃子,教学活动中一切安排都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锻炼,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这样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课堂提问要及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会“问”,把握好“问”的时间,“问”的方式,通过“问”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把学生训练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巧妙的提问不仅能“问”在学生的意料之外,“问”在学生不经意之时,而且能起到一“问”破的,一“问”惊醒梦中人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听听其他同学有无补充。教师恰如其分的否定会使学生及时纠正思维的错误;相反地,教师恰到好处的肯定或表扬,会继续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张开翅膀,自由翱翔。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教师都要以赞扬口吻正确而有分寸的评价,以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平时要认真备课、巧设问题,学生思考、讨论、答后评价。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认真探究课堂提问的内容、形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构建基础。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报》,2007年第18期
[2]《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3]《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