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检测及脑刺激新技术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an0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我国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脑卒中患者的症状主要以多种功能障碍为主。目前,脑卒中功能评定大都是针对功能障碍外在表现较为主观的量表评定,脑功能的检测仍需要继续探索,形成和主观量表并行的两组康复检测方法。脑刺激技术丰富了临床康复治疗方案,配合传统康复训练可提高康复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日常作业活动训练对慢性肩周炎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男性慢性肩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先接受1周常规康复训练,1周后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抗阻力量训练,每天训练1次;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采用Primus RS™系统进行模拟日常作业活动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入选第1周和第5周时分别检测2组患者肩关节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MI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后上肢功能恢复潜在的脑重塑机制。方法选择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MIT,每周5次,每次约30 min,共4周,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40 min,共4周。另选取10例年龄和性别与MIT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
脑卒中后各种功能障碍不仅源于脑部中枢损伤,也源于脊髓中枢继发性病理改变,减轻脑卒中后继发性脊髓病变有望成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有利靶点。本文对脑卒中后脊髓病理改变以及相关发生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脑卒中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观察分级运动想象(GMI)疗法联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GMI组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每日1 h),GMI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药物、常规物理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将常规作业治疗由每日1 h降为每日30 min,另增加每日30 min的分级运动想象疗法。于治疗前、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和肠道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且符合纳入条件的脊髓损伤截瘫患者38例,根据患者入院编号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单数入常规训练组19例,双数入机器人训练组19例。常规训练组进行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患者在常规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的适应期、训练期和巩固期三个阶段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30min, 1次/日,5
目的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以及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80只新西兰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夹脊电针组、神经松动术组、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每组36只,再按取材时间点分为治疗1周、2周、4 周后共3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新西兰家兔。模型对照组、夹脊电针组、神经松动术组、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均采用钳夹法造
期刊
期刊
适宜的居家环境对失智老人的照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居家环境进行改造有利于提高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照护人员的负担。改造的手段包含改变生活方式、物理环境、建筑环境、室内设计以及使用辅具产品。本文总结了失智老人居家环境改造的原则与可实施的改造方案,包括提供熟悉而稳定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与氛围,给予适当刺激;保证安全且无障碍的环境;增强环境线索,提供生活提示;创设促进沟通与社会参与的环境;设置便于照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生理和心理打击,而且后期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干细胞技术被证明可能通过细胞替代、促进血管再生以及抗炎调控等机制改变脑可塑性。此外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最常见的经颅磁刺激以及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调控皮质兴奋/抑制平衡,增加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强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调控卒中模型的脑可塑性。另外通过神经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