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忧道不忧贫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9506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儒家的这种“忧患意识”是儒家不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对社会政治的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批判精神。《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它是由于儒家始终抱有的对天下国家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产生的。
  
   世道之忧
   孔子生活在“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说苑·建本篇》中说:“公扈子曰: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孔子对此“礼坏乐崩”的局面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论语》中有多处讲到“忧”,其中“君子忧道不忧贫”代表着孔子的精神。“道”是什么?就是孔子行“仁道”的理想社会。
   《论语·阳货》记载:“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认为,假若有人用他治世,他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可见,孔子所考虑的问题是使“天下无道”的社会变成“天下有道”的社会。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这种“忧患意识”体现着孔子“仁民”的人道精神,更表现了他对“苛政”的批判意识。孟子称道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因为他要“以天下为己任”,而批判那些“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诸侯君王。 《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愧。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儒者特有的批判精神。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说:那些残害“仁义”的君王之被杀只是杀了个“独夫”吧!
   居安思危之谏
   《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这段故事说明,历史上有些儒者抱着一种“居安思危”的情怀,为天下忧。子思认为能经常批评君王的臣子才是“忠臣”,成孙弋解释说:只有像子思这样的士君子敢于对君王提出批评意见,这正因为他们是不追求利禄和爵位的。
   中国儒学者基于“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而能持守此种精神。汉初,虽有文景之治,天下稍安,而有贾谊上《陈政事疏》谓:“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贾谊此《疏》义同子思。盖他认为,治国有“礼治”和“法治”两套,“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他并认为此“礼治”和“法治”两套对于治国者是不可或缺的。此“礼法合治”之议影响中国历朝历代之政治制度甚深。
   宋范仲淹有《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面对今日中国社会信仰缺失之现实,必须把儒家原有的具有一定程度批判精神的“忧患意识”加以提升并深化,而不能与非真理或半真理妥协,因此它应当是得到“自由”和“民主”保障的有独立精神的批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之中,儒家基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忧患意识”在我们给以新的诠释的情况下,将使我民族能够不断地反省,努力地进取,并使儒学得以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得以长盛不衰。 编辑/坦然
其他文献
近日,我读到当代法国已故汉学家索安的名著《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不禁想起当年在美国的一件趣事:在麻省剑桥市的一个连锁文化商店“西方遇见东方”里,我看到一位老者正津津有味地读着《道德经》。我上前询问,老者回答:“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经典的东西总是有用的。”其实,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波斯宫廷医生和希腊、罗马的地理学家就对中国有
期刊
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庄周在打盹的时候梦见自己肩上生出一对翅膀,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他尽情地飞啊、飞啊,觉得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发现自己原来是躺在床上的庄周。那只美丽的蝴蝶的影子还在他的脑海里萦回,于是,他开始怀疑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释》中说,梦是人的潜意识中被压抑欲望的折射。庄
期刊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因此,春季养生总的原则:一是养生,二
期刊
“道德”:传统文化之魂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就在于“道德”二字。道德现在是一个词,在古代由两个字构成——首先是“道”,然后才是“德”。   “道”就是指客观性必然性的宇宙秩序。简言之,就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了凸现这种特征,古人用“天道”来体现,在《论语》中,孔老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天虽然不能用语言的方
期刊
“当唐诗上升到她的高潮,一切就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她的骨干。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这段对唐诗少年精神富有诗意的精彩论述,就出自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先生。   我对林庚先生的崇敬与喜爱是在拜望林庚先生以后,更确切地说是林庚先生去世以后。  2003年的春天,我穿着枣红色长衫徜徉在柳飞花发、莺啼鸟鸣的未名湖畔,感受着
期刊
这个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世人都为追求成功而忙碌。在这种高速的生活状态之下,身心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大,时常会感觉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原来的人生定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有必要沉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品读一下老子的《道德经》,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迪,对现代人生存方式的启迪。笔者先后采访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生活现状的若干人,《道德经》正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尊重规律
期刊
惊蛰这天,我在墙角看到一个蚊子,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它伸伸长腿,在春天的光里慢慢搓揉自己已经有点僵硬的腿脚。如果在夏天,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打死它才解气,但是现在,看到一个像自己一样陶醉在春光里的蚊子,我下不了这个狠心。甚至我微笑起来。因为此刻,我想起了泥土里鼓起眼睛的青蛙,枯叶下扭动身体的小虫子,麦地里竖起耳朵谛听风声的野兔子。春天,不过是大自然时间荒野里一个小小的节拍,但所有的生命都好像重新活过
期刊
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思辨、警醒和“淬火”作用。人类历史总有许多疯狂的时代,要么是战乱频繁,要么是急剧上升,要么是瓶颈转型期,这时都需要听听老子不冷不热、不愠不火、不疾不厉、不狂不躁的言说。  ——引言    我们处在经济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
期刊
□文/我们很多人,年纪轻轻却一身病痛;老年病纷纷提前找上身。   腰疼、背疼、脖子疼、头晕、无力、鼠标手……这一切,都令我们惊恐地怀疑,自己是不是提前开始老化!   身体僵硬是万病之源,只有保持身体柔软才能精力充沛,一直年轻。试试每日10分钟的柔体健康操,用最自然的方法让自己不酸不痛、不老不胖。   头痛   几乎所有疼痛都是因寒症和体内多余
期刊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内涵   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的生和死不同于生物的生和死,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