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感诱发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476789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创造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和人们之间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而学校的审美教育应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使教学活动成为集生活美、科学美、道德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创造美于一体的高级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主动探求、钻研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既学得懂、学得快,又能感受到美,进入崇高纯净的审美境界,就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对美感的诱发,其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富有魅力的教师“教态”
  富有美感、不同凡响的教师“教态”,对于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至关重要的。鲁迅描写高老夫子讲课:“慢慢地讲”“越讲越快”“以至于快得不再知道说什么”,“眼光偶尔一瞥学生,又连忙收回眼光,再不敢离开教科书,不得已时,就抬起眼来看看屋顶”。对高老夫子的讲课,鲁迅是予以彻底否定的。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一位仪表端庄、情绪饱满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会使学生的眼光变得明亮、精神变得振奋。因为他们从教师的“亮相”上获得了美感,并对教师的讲课抱有一种深切的审美期待,这种对于美的心理追求是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因此,教师登上讲台,即使是大病初愈,也应该保持精神振奋、神采飞扬的风貌,并以此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内心渴望和良好的学习动机。
  教师从容大度、安详沉稳的外表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踏实、充满信心。相反,偶而的个别的反常动作也可使学生情绪高涨,把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注意。记得我的实习教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那是我在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听一位白发苍苍、白须冉冉的老先生上物理课,他全神贯注,边讲边写,话音滔滔不绝,奋笔在黑板上疾书。当临近尾声就要得出结论时,黑板已被占满,面对满是字迹和公式的黑板,突然,他举起左手捏紧袖口,猛地用袖子在黑板上横扫,同学们顿时目瞪口呆,可这位老先生若无其事,在刚刚用袖子擦出的空白处,写完最后结论。当下课铃响起,同学们个个自动站起,目送这位白发白须的老先生,摆动着白白的衣袖走出教室。这个结论从此也就铭刻在同学们的心上了”。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沉思了许久。老师那颗迫不及待传道授业、忘却自我的爱心不也应该跳动在我们语文教师的胸中吗?
  二、设计警策而精彩的导语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上课要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导游者,他们的责任不应该仅仅是口头加笔头的机械传授,而应该更多地编制“教学软件”,设计信息交流的艺术桥梁。一篇课文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巧妙地设计新颖、活泼,能启动学生“思维机器”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将知识的传授融汇在兴趣盎然的智力活动中,实属一种好的导入方式。因为兴趣是教育教学中的调节剂,只要我们调节适度,发挥其最佳作用,学生就自然会被紧紧地“拴住”,并深深地被吸引。因此,在教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文时,我运用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愿意做智力游戏,那么今天我们就做一个游戏,大家注意听,现在有甲、乙、丙三人,分别拿一只、两只、三只容积相同的水桶去打水,而水龙头只有一个,如何安排它们的打水顺序,使三个人所用的时间最少?问题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几十部大脑机器迅速地运转起来,待学生发表意见后,我便话锋一转,顺势导入课文,说:‘全面而周密地考虑到整个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统筹方法》’。”
  三、教学高潮的导入和构思
  “开场锣鼓”的艺术,旨在引起学生的专注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层层诱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自然而然地导向教学的高潮。教学高潮的到来,要靠至为精彩的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推波助澜,击石激浪,化阻为畅,以环环相扣、节节生枝的新异刺激,促使学生思维奔突驰骋,让情绪兴奋达到沸点。教学高潮的到来,又以学生的思维大跨步为标志。只有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的时候,或在灵感的撞击下,一下子跃入顿悟的状态的时候,才能在如痴如醉、心灵颤栗的美感诱发中享受教学高潮。如我在讲授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时,我把对音乐的描写作为突破。这里诗人运用一系列手法去描写音乐,不仅以声喻声,而且声中有形、有情。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还看其形,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为了充分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的意境美、情感美,为了使学生对琵琶声音的描写有更直观的感受,体味其中的声音、色调、节奏等语言艺术美,品味“无声”胜有声,唤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我为学生播放了《十面埋伏》这首乐曲,并介绍了那段历史史实,让学生跟随乐曲,驰骋丰富的想象,然后就这段音乐写一篇质析性的文章。一位同学在听了这段乐曲之后,很快就写出了下面的文字:
  “乐曲《十面埋伏》在两军交战之时达到了高潮,粗重的弦声表面上听来只是一种单调的音响,但仔细品味,却隐藏无数种声音,马蹄声、厮杀声、叫喊声、悲凄声……交织在一起,形成战场上所特有的声震云霄、排山倒海的声势和壮阔残酷的场景。弦声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高昂,越来越模糊,只觉得战场上所有声音成为一个整体,从一个幽深的巢穴中发出,席卷了整个战场。当弦声达到最强音时,戛然而止,但停顿仅是一秒的瞬间,紧接着,一种与前者完全相反的弦声弹奏出来,清脆、悦耳,但刀剑相撞之声依然暗含其中。接着那种粗重的音调再次出现,但却更急,然后是柔和的声调,如此反复不已——白刃化的战争持续时间越来越短,一方军队已明显占优势,战场上出现暂时间歇,寂静依然如故,最后琴声渐渐细柔、哀戚,声音越来越小,一声长鸣,一匹战马飞奔而去。”
  上述这段文字描写便是学生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想象,写出的情真意切的优美文字,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学生处在情感高潮时的创作特点,表明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和谐的情感交流与适宜的教学节奏
  在语文教学中,讲是一种艺术,有时需要多讲一些,如比较、引申、展开等,否则学生就不会体会到文章的美妙所在。然而有时却只需点拨一下就能收到拨云见日之效果。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以景衬托人的写法以后,我给他们讲《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性文字,“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时,学生们大都己明白这是在展示水生嫂的美好、纯洁的心灵。于是我又话锋一转,说:“如果让康大叔(《药》中的刽子手)坐在这上面,这样写行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从这笑声中不难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对师生情感交流融洽的肯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节外生枝”、令人棘手的问题,如我在讲授《窦娥冤》最后一课时时,当我概括了小结的课文内容,正准备布置作业的时候,又一位同学忽然举手,站起来问道:“老师,假如窦娥的父亲早点回来,惩办了贪官,挽救了窦娥的性命,情况会是怎样呢?”对于这类问题,我在备课中万万没有想到,我开始感觉他问得很突然,而后又觉得很自然,我知道同学们在预习《窦娥冤》时,不满足于课文的节选,大部分同学都看了《窦娥冤》全剧,对剧情比较了解,于是我干脆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自由讨论,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之后,情况基本上也就明晰了。于是我做了如下归纳:
  第一种情况是:窦娥离开蔡婆婆,重新组织了自己的家庭,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对于这种假设,只有少数同学同意,多数同学不赞成。因为这既不符合窦娥的性格,也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窦娥虽具有坚强的斗争性格,敢于和地痞恶棍斗,不屈从张驴儿的威逼和利诱;“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她甚至敢于和代表天地的封建政权斗,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但是他和所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妇女一样,始终摆脱不掉封建礼教的束缚。守寡有年的窦娥信守“好马不鞯二鞍,烈女不更二夫”的封建礼教,想也不敢想再嫁的事,假如窦娥幸免于难,不但申雪了耻辱和奇冤,而且还能让他重新组织幸福家庭,她反而会觉得蒙受了奇耻大辱,因为她的想法是:还她寡妇、婆媳的宁静和清白。封建文化驯化了的中国善良妇女,必然有这样的观念。
  第二种情况是:窦娥回到父亲身边,父女相依为命,享天伦之乐。对于这种假设,也是只有少数人同意,多数人反对。窦天章是典型的封建政权和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者,他为了应考获取功名,宁可把自己七岁的亲生女儿以四十两银子为代价,卖与高利贷者蔡婆为童养媳。经过苦读,他终于出了头,当上了提刑肃政廉访使,上任后,凑巧出使楚州。同时他也是一位很有“原则”的“清”官,当女儿三番五次在梦中找他告状时,他六亲不认,“你是我亲生之女,老夫将你治不的,怎治他人?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可要你三从四德……今三从四德全无,划地犯了十恶大罪。”当他确认窦娥没有违背“三从四德”的时候,才答应为她申冤昭雪。对于这样一个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清官”,即使他在窦娥行刑前挽救了窦娥,窦娥没有死,他也不会让女儿回到自己身边,让窦娥违背三从四德的戒律。
  第三种情况:窦娥的官司胜诉了,她依旧回到蔡婆婆身边,婆媳依旧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假如窦娥没死,这第三种情况可能性最大,所以得到大多数同学的同意。但等待她的又是一种什麽样的命运呢?一双寡妇婆媳的清守,会和含冤死去有什么质的差别,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多少无辜者在悲剧的阴影下生活,更迫使无数被害者走投无路,在呼天抢地中含冤死去。对于窦娥来说,不管是屈死还是苦活,都是百分百的悲剧。要铲除这悲剧,最根本的是要推翻封建统治,更重要的是要不断肃清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窦娥性格中所蕴含的反抗和斗争因素,以及他思想中浓厚的伦理观念,都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在思想性格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也是《窦娥冤》的悲剧意义之所在。
  通过对这类“节外生枝”问题的处理,笔者觉得在课堂上,适时地改变一下教学节奏,在张弛变化中保持学生的审美注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在关注言语运用方面不断努力摸索和实践。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言语运用或成为形式主义,或为渲染本文情境而用,或为展现人文内涵而用,或为活跃课堂气氛而用;也有似是而非的言语运用,或老调重弹,或拔苗助长,或捕风捉影;有些则希望言语运用能一蹴而就,不教方法,不注重循序渐进,不在意日积月累。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言语的运用,让语文教学能找回自我。  [关键词]  言语运用
“十二五”以来,六盘水市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紧紧围绕“城市新区、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聚集产业,拓展
[摘 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文本教学,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尝试体验式阅读教学,让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充分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体验达到更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语文;体验;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
[摘 要]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探讨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关键词]  主动探究;知识的生成;思维发展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应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调动每个学生的认知兴趣,顺应每个学生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
<正> 资金短缺使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缺乏活力,效益低下,已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具体分析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原因。随
<正>"能源开发就要与时俱进,急民所需。"某种意义上,廖利军从事的不仅仅是太阳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弘扬。"我们年龄应该差不多。"一见面,廖利军当即和
3月6日上午,贵州代表团开放日吸引了众多中外媒体。在记者提问阶段,记者问:“贵州保持多年高速增长,在国家从强调速度转向强调质量的背景下,贵州是否还能保持高速增长?”贵州省委书
土城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土滋土味、以土活城,每一块石板、每一捧泥土,无不诉说着千年的历史变迁。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在形成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假设,使其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容易引起认识上的误区.本文首先论证了资本结构理论几个相关公式的关系及影响因
<正> 近年来,我国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不同业态发展变化很快,形成了一个大中小型相结合,多种经济成份和运行方式相并行的商品流通网络,其中连锁店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据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