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文物谈到唐朝时期的茶文化风俗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rat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叶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叶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志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等。
  关键词:茶文物;茶文博;风俗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最早饮茶的是文人雅士。唐代开元以后,茶叶渐渐不只是农业的附庸,饮茶之风遍及朝野。尤其是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重心对的南移,茶叶生产更是大大提高,种植面积也遍及各个区域。到了宋代,宋代则是沿承了唐代的饮茶之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饮茶之风在中国的发展使茶文物也十分繁杂。本文通过对茶文物的研究,来考察了解唐代的的茶文化风俗,带着读者一起走进唐朝时期的茶文化世界。
  一、唐朝时期的民间茶文化风俗之茶书茶画
  《茶经》有上中下三卷,全书总七千多字,从茶的性质、名称、茶具,茶的采制、烹煮和饮用,茶文化的传播、记载等各个方面来记录编写,无论是对茶的历史、来源、产地,还是功效、培育采制、烹煮饮用等知识技术发那个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研究弘扬茶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是一部综合性的茶叶著作。正是这部茶叶著作的产生,对中国茶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迎来了饮茶的黄金时期,饮茶,成为人们休闲方式之一,并且迅速在大唐盛行传播。茶书给茶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茶画则出现得相对较晚,直至唐朝才有所提及。唐朝的《调琴啜茗图》是目前我国能追溯到的最早与茶有关的绘画。除此之外还在许多墓葬壁画中发现各种与茶有关的品茗图像绘画,较为著名的就是新疆吐鲁番墓葬中的《对弈图》。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卷》和《斗茶图》也极其珍贵,画面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民间饮茶风俗。
  我国的历史名茶大多数都产自唐代,当时最有名的产茶区主要集中在山川秀丽的巴蜀水间及太湖周围。蜀中盛产茶叶,有很多茶都闻名于世,成为贡茶,且在众多茶品中蒙顶茶号称第一,被列为唐代贡茶之首。太湖周围的湖州、常州等州郡也有很多名茶,如最著名的紫笋茶、阳羡茶都是贡茶,深受唐朝皇帝及權贵官戚的喜爱。研究煮茶用水,也在唐朝开始时受到关注,当时,好水配佳茗已形成了饮茶的一种文化风气。
  唐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因此贸易发展兴盛繁荣。随着经济政治重心的南移,饮茶之风也扩展到大江南北,茶文化迅速在全国各地兴起。其中最为流行的茶文化风俗要数斗茶了。斗茶,也叫茗战,用的茶具是茶匙和茶则。斗茶的产生,源于唐代的“贡茶制”。由于这种“贡茶制”是各地区定时定量地向朝廷进贡茶叶,因此许多贪官污吏便借机取宠,经过严格筛选评定的优质茗茶才能成为贡品,而这种“斗茶”也以这种集体品评优劣的方法在民间盛行。因此,自唐发展起来的“斗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斗茶对发展我国茶叶鉴评技术和品茶艺术以及改良茶叶品种,培植和制造优质名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图所绘历史上的斗茶方式,虽然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斗茶”的精神演变至今仍给人们以启示。
  二、唐朝时期的宫廷茶文化风俗之茶具
  随着经济的发展,饮茶之风的盛行,人们对于饮茶的方式也越来越讲究,因此,茶具也就随之发展起。早时人们对于烹茶的器具没有严格要求,食具炊具皆可作为茶具。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对茶具的审美性及艺术性要求也不断提高,茶具自唐以后开始走向专门化。
  在法门佛寺出土的唐代烹茶器具,为金银制成,其专业化相对较高,对于烹茶每个步骤都有专门的器具,包括焙炙、碾罗器、贮茶、点茶、贮盐、饮茶等各类器具,甚至还有专门的茶碾、银坛、银凤炉等。这为研究茶具历史和茶文化提供了有力佐证。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点茶饮法在唐代的盛行,尤其是唐代后期,并且烹点技术也大大提高。唐代人以“饼团茶”为主,将茶叶通过烝、捣,后压成茶饼,经过焙干,吃时再碾成差分,煮沸连汤带粉吃下。而后发展至魏晋,则增加了“拍、穿、封”等工序,并配有专门的茶具,更为繁杂,也更为成熟。
  中国茶具配套成熟于盐茶阶段,亦即唐宋时期。元明以后的散茶阶段,饮法与茶具均发生了不小变化。盐茶即在茶汤中加入少量盐椒的煮饮方法。唐人的烹茶法大体分两种,一是“煮”茶法,即投茶于壶,煮而饮之。其步骤是: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分茶、饮茶。二是“庵茶法”,即撮茶末入盏,注汤击拂。“庵茶”亦即点茶,其具体方法为:在盏内点茶,以竹(箸)击拂汤花茶末。其步骤是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撮茶末入盏,注水入盏,击拂,饮茶。吃茶时,烹饮的主要过程是:先把产区运来的茶饼复烘干燥,所谓“炙茶”,同时要透发茶饼香气。焙燥的茶饼用纸袋包着保香,侯冷,打碎,入茶碾碾成茶粉。碾过后罗(筛细),罗下茶即待烹的茶粉,放入茶盒暂存。烹茶时,先烧一锅开水,加入食盐、椒粉或姜末,调成咸香味。再用茶匙(则)取一定量茶粉,先用竹或长柄茶匙“环激汤心”,随即徐徐散散地洒下茶粉,搅匀,谓之“击沸”。三沸煮成稀茶汤,趁热连汤带茶粉一道喝下去,谓之“吃茶”。
  饮茶之风最开始兴起于民间,为文人雅士所好,后来传入宫廷,由达官贵人所发展,甚至许多达官贵人的随葬品中就有各类茶具。而对于茶具的使用,也有明显的阶级差别,皇宫贵族多为金银茶具,而民间则以陶瓷器具为主。
  结语: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些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唐代是我国社会饮茶风尚兴盛时期,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不局限一般饮用,而升华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国唐代的茶文化不但丰富了传统的民族风俗,又相应提高了民族高雅文化的素质。直到这时,茶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中,才真正成为一种显著的生产事业和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璐.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福建茶叶,2018,40(003):375.
  [2]龚永新,黄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02):12-16.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人们纷纷进入了新时代的快节奏里。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了营销的一种特别手段。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分析新媒体市场的营销策略,能更好的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掌握消费市场,提高营销的能力。本文以《上新了故宫》这款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媒体营销策略为例,探析新媒体营销策略,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营销分析,提高所产文创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关键词:营销策略;传播学视角;新
期刊
摘要: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它的翻译研究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从生态视角解读翻译现象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译者的中心地位。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出发,论述了翻译的中心--译者在古诗词翻译中的素养培养。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古诗词翻译;译者素养  一、引言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首次提出,他将翻译过程从生态角度进行解读,提出翻译过程
期刊
摘要:深受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户外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和理查德·帕克斯·伯宁顿的影响,在英国山水画传统上,巴比松画派是法国景观艺术发展的迈出的重要一步,由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初,风景画被保守的法国学院所推崇的美学准则所限制。画家和雕塑家在新古典主义传统中受到严格训练,以模仿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时期的艺术家。  关键词:风景画;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一、巴比松画派的起源  枫丹
期刊
2020年,又一个不同寻常的甲子年。新春伊始,全国上下便陷入了新冠疫情的恐慌之中,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为国家志愿服务之外,待在家里便是为国家做最好的贡献。于我而言,在家除了日常学习以外,收获最大的便是在这一假期认认真真地读了一本《红楼梦》。读《红楼梦》让我收获最大的一个字便是“还”。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
期刊
摘要:任何一个画种,都应该有自己的多种艺术风格。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理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多种风格。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漆画的表现形式应该与当下艺术观念相融合,扩展自己的形式语言,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拓展。本文主要通过漆画的写实性、装饰性、抽象性、意象性、象征性五个方面来阐释漆画艺术的形式语言。  关键词:写实性;装饰性;抽象性;意象性;象征性  一、写实性  写实是一种技巧,同样它也是绘画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正在为各个行业进行服务和改革。“互联网+”实现了互联网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与深度融合,以互联网特有的优势实现了实时互联以及资源共享。“互联网+”不仅为新兴行业提供了改革和创新的机会。同时,还为传统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图书馆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为了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与“互联网+”同步,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助力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一、安宁市县街雁塔村委会山口村“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  雁塔村委会山口村小组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经济发展方式单一,村民收入微薄,房屋低矮破旧,道路崎岖不平。然而,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
期刊
摘要:本课题在研究思路上,将中国色彩看成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注重探索对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系统的理性认知建制、在现代性视阈下的范式更迭以及在染织业领域(以植物染为主要方向)的实际应用。结合调研历史文献、染色实践和制作色立体等方式,从与色彩有关的语言、工艺、文化作为与它互动的外围出发,探讨中国传统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发展的维度。  关键词:色彩观念;传统颜料;植物染色  第一章主题调研  第一节.色彩
期刊
摘要:德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云南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具有独特厚重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总结德宏州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探析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德宏;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对策  一、德宏州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期刊
祖国的花  有盛夏的荷  我爱她的淡雅和素洁  有金秋的菊  我爱她的坚强和清高  有严冬的梅  我愛她的傲骨和料峭  那在我心中四季最难忘的芬芳  是我最爱的迎春花  她是春的使者  她拖着野雉一般长长的尾巴  就像春天里嫩黄的火苗  温暖了冬天  唤醒了大地  她没有娇艳动人  她不够艳丽名贵  她是最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花  我爱这样的花  她不求好的生长环境  只要几粒泥土  几滴雨露  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