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对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市场就业率,需要高校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制定分层级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从而借助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更好的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分层指导;职业竞争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50-01
在各大高校的扩招发展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高校教育培训机制、教育机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适应加剧了人才供需矛盾,不利于学生有效就业和社会发展,也无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者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在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一、就業指导理论体系概述
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家国利害关系、高校学生就业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作为重要工作责任,将培养学生成才为基本工作点,结合实际开展和实施的分层就业指导模式。在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发展实际的学习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划能力。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包含职业规划、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择业指导、职业发展为基本模块。其中,职业精神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发展主要是引导和教育学生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获取事业的成功。
二、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包含多项内容,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取和保持工作以及积极应对各类生活变化的能力。将职业竞争力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要是指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通过充分就业机会来获取个人发展潜力的自信。文章所研究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来获取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职业发展能力。
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精英就业观不适应。在各个高校扩招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然供不应求,社会出现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第二,大学生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需求不适应。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国家改变了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且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用人需求不相适应,使得高校教育比较盲目。第三,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不适应。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就业指导不规范、不系统。②就业指导各自为政,个耳光单位之前缺乏密切的合作。③就业指导的市场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实现有针对的差异指导。
三、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下的职业竞争力培养策略
(一)应用大教育的思想统筹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将高校学生的就业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框架中,在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纳入能够培养学生正向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理想职业信念的实践内容,明确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高校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课、心理学课、乡土课程等课程中适当的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第二,应用全局思想观念指导安排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开展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了解专业、了解就业形势,加强对自我能力和发展方向的客观认识。
(二)实施分层教育、分层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进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比如对于大一学生则是要侧重对其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的培养,加强他们对校规校纪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支持;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则是侧重对他们学习本领、学会做事、增长见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活动,拓展学生的眼界;对于大四学生则是侧重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加强他们对职业规划和知识能力准备关系的深刻认识。
(三)打造五业联动的职业指导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指导工作人员需要将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联动机制,在大一阶段开设学生生涯规划、在大二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在大四阶段开展从学业人到职业人的选修课职业发展规划。五业联动主要是从学生入学接受所学专业、发展学生专业、科学规划职业、指导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规划。其中,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指导是学习的基础,职业和事业选择是重点。
(四)通过“一纵三横”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实现高校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成果,高校在发展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以行业需求发展为基本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在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积极借鉴“一纵三横”的发展理念,将职业教育贯穿到整个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的始终;“三横”主要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打造能够支持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平台,包括联合育人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案例教学平台。
(五)形成高校就业指导特色化发展
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为了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展,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成效,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纳入现代化大学发展建设理念,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计划、安排要做好论证工作,实现就业培训管理的常态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构建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并做好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测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和就业管理制度的深化发展,高校学生就业也加快了市场化发展步伐,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需要高校加快打造科学化、严谨化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在体系的支持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全过程指导,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丽华.论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下的职业竞争力培养[J].职业,2015,(04):42-43.
[2]孙晓伟.辽宁省农业大学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3]李锋.中专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内容重组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分层指导;职业竞争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50-01
在各大高校的扩招发展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高校教育培训机制、教育机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适应加剧了人才供需矛盾,不利于学生有效就业和社会发展,也无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者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在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一、就業指导理论体系概述
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家国利害关系、高校学生就业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作为重要工作责任,将培养学生成才为基本工作点,结合实际开展和实施的分层就业指导模式。在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发展实际的学习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划能力。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包含职业规划、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择业指导、职业发展为基本模块。其中,职业精神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发展主要是引导和教育学生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获取事业的成功。
二、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包含多项内容,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取和保持工作以及积极应对各类生活变化的能力。将职业竞争力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要是指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通过充分就业机会来获取个人发展潜力的自信。文章所研究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来获取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职业发展能力。
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精英就业观不适应。在各个高校扩招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然供不应求,社会出现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第二,大学生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需求不适应。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国家改变了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且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用人需求不相适应,使得高校教育比较盲目。第三,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不适应。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就业指导不规范、不系统。②就业指导各自为政,个耳光单位之前缺乏密切的合作。③就业指导的市场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实现有针对的差异指导。
三、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下的职业竞争力培养策略
(一)应用大教育的思想统筹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将高校学生的就业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框架中,在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纳入能够培养学生正向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理想职业信念的实践内容,明确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高校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课、心理学课、乡土课程等课程中适当的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第二,应用全局思想观念指导安排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开展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了解专业、了解就业形势,加强对自我能力和发展方向的客观认识。
(二)实施分层教育、分层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进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比如对于大一学生则是要侧重对其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的培养,加强他们对校规校纪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支持;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则是侧重对他们学习本领、学会做事、增长见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活动,拓展学生的眼界;对于大四学生则是侧重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加强他们对职业规划和知识能力准备关系的深刻认识。
(三)打造五业联动的职业指导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指导工作人员需要将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联动机制,在大一阶段开设学生生涯规划、在大二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在大四阶段开展从学业人到职业人的选修课职业发展规划。五业联动主要是从学生入学接受所学专业、发展学生专业、科学规划职业、指导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规划。其中,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指导是学习的基础,职业和事业选择是重点。
(四)通过“一纵三横”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实现高校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成果,高校在发展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以行业需求发展为基本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在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积极借鉴“一纵三横”的发展理念,将职业教育贯穿到整个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的始终;“三横”主要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打造能够支持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平台,包括联合育人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案例教学平台。
(五)形成高校就业指导特色化发展
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为了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展,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成效,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纳入现代化大学发展建设理念,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计划、安排要做好论证工作,实现就业培训管理的常态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构建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并做好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测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和就业管理制度的深化发展,高校学生就业也加快了市场化发展步伐,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需要高校加快打造科学化、严谨化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在体系的支持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全过程指导,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丽华.论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下的职业竞争力培养[J].职业,2015,(04):42-43.
[2]孙晓伟.辽宁省农业大学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3]李锋.中专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内容重组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