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德育”这个词最熟悉不过了。教育者人人是德育者,学校事事皆德育。那究竟什么是德育?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创造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德育在于活动”。当下,每个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多数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为了所谓的活动而活动;有的甚至因为不能坚持而自生自灭,这些现象,让我们的德育活动黯然失色。如何让我们的德育活动更具生命力,让其生生不息,辐射到更多的方面?下面结合几个德育活动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找原点—挖掘德育活动的内涵
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实现文化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鉴于节庆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各类重要节日活动应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益。以简单的手抄报和程式化的班队课作为载体,显然已不合时宜。如何融合童趣、童心元素,让传统的文化节日在庄重而独特的仪式中,在各种丰富的、贴近儿童的活动中,还原它应有的面貌和作用?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例,邀请“嫦娥”“宇航员”参加节日盛典,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对中秋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中秋节所承载的独有的文化内涵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一份特殊的“中秋”作业,低年级:我为长辈分月饼,讲故事,说感谢;中年级:赏月做个小笑(孝)星,为长辈说笑话,说谜语;高年级:为长辈寻找家附近的“最美赏月地”。
鉴于节庆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各类重要节日活动找原点,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充分挖掘内涵,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接地气—散发德育活动的魅力
德育是一种对学生实施思想影响、陶冶情操的重要教育途径和方式。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有效德育的手段。我们策划的德育活动要生动活泼,接近学生、接近现实、接近生活,也就是所谓的“接地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需要建立立体生动的“实践场”。让学生走出学校,亲近家乡,亲近自然,亲近伙伴,“实践场”就在我们的家乡。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和同学、老师一起游历张家港的风景、文化、艺术和遗产:看南沙东山遗址,了解崧泽文化;游黄泗浦鉴真起航地,认知东渡文化。旅行,不一定远走他乡,家门口的美丽更需要我们用心欣赏。组织这样的活动,备受学生喜欢,让学生与大自然、与家乡文化亲密接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加深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多辐射—提升德育活动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结合现阶段的教育实际,更有必要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学校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着眼学生生活、学习美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开展“共育美丽习惯,同追幸福梦想”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大型教育活动。
家长悉心指导学生选好一到两个生活或学习习惯,由班主任老师指导学生在《美丽习惯成长录》中进行“每日自评”。一个选项训练四周以后,由学生请班主任根据该生表现及成长录的记载等给予认定。一个学期进行一次总结,一个学年召开一次“共育美丽习惯,同追幸福梦想”颁奖大会,给在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或作出突出贡献的家长、老师颁奖。 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在“美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收获很多,知道了要礼貌待人,知道了做事要循序渐进,还知道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一枚枚漂亮的奖章见证了他们的持之以恒,美丽习惯与同学们快乐相伴。
学校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例如召开家长委员会,就如何有序放学献计献策,每日的护学岗成了校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招募有一技之长并有爱心的家长进课堂,开展“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联合主题队会,让队员们踏上爱的旅程。家长进课堂,教育更精彩,真正推动了教学相长,还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建设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家庭、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提升德育活动的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德育在于活动”。当下,每个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多数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为了所谓的活动而活动;有的甚至因为不能坚持而自生自灭,这些现象,让我们的德育活动黯然失色。如何让我们的德育活动更具生命力,让其生生不息,辐射到更多的方面?下面结合几个德育活动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找原点—挖掘德育活动的内涵
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实现文化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鉴于节庆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各类重要节日活动应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益。以简单的手抄报和程式化的班队课作为载体,显然已不合时宜。如何融合童趣、童心元素,让传统的文化节日在庄重而独特的仪式中,在各种丰富的、贴近儿童的活动中,还原它应有的面貌和作用?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例,邀请“嫦娥”“宇航员”参加节日盛典,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对中秋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中秋节所承载的独有的文化内涵等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一份特殊的“中秋”作业,低年级:我为长辈分月饼,讲故事,说感谢;中年级:赏月做个小笑(孝)星,为长辈说笑话,说谜语;高年级:为长辈寻找家附近的“最美赏月地”。
鉴于节庆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各类重要节日活动找原点,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充分挖掘内涵,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接地气—散发德育活动的魅力
德育是一种对学生实施思想影响、陶冶情操的重要教育途径和方式。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有效德育的手段。我们策划的德育活动要生动活泼,接近学生、接近现实、接近生活,也就是所谓的“接地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需要建立立体生动的“实践场”。让学生走出学校,亲近家乡,亲近自然,亲近伙伴,“实践场”就在我们的家乡。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和同学、老师一起游历张家港的风景、文化、艺术和遗产:看南沙东山遗址,了解崧泽文化;游黄泗浦鉴真起航地,认知东渡文化。旅行,不一定远走他乡,家门口的美丽更需要我们用心欣赏。组织这样的活动,备受学生喜欢,让学生与大自然、与家乡文化亲密接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加深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多辐射—提升德育活动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结合现阶段的教育实际,更有必要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家庭、社会 “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学校以养成教育为抓手,着眼学生生活、学习美丽习惯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开展“共育美丽习惯,同追幸福梦想”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大型教育活动。
家长悉心指导学生选好一到两个生活或学习习惯,由班主任老师指导学生在《美丽习惯成长录》中进行“每日自评”。一个选项训练四周以后,由学生请班主任根据该生表现及成长录的记载等给予认定。一个学期进行一次总结,一个学年召开一次“共育美丽习惯,同追幸福梦想”颁奖大会,给在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或作出突出贡献的家长、老师颁奖。 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在“美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收获很多,知道了要礼貌待人,知道了做事要循序渐进,还知道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一枚枚漂亮的奖章见证了他们的持之以恒,美丽习惯与同学们快乐相伴。
学校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例如召开家长委员会,就如何有序放学献计献策,每日的护学岗成了校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招募有一技之长并有爱心的家长进课堂,开展“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联合主题队会,让队员们踏上爱的旅程。家长进课堂,教育更精彩,真正推动了教学相长,还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建设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家庭、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提升德育活动的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