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淳:艰难星途,父亲是最好的陪伴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凭借央视大戏《走西口》,杜淳获得第49屠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最佳男演员奖提名,如此重要的电视节,何以提名一个初出茅庐的中国80后?杜淳红了,红得硬气,实至名归。
  可有谁知道,10年间,成名路上,这个新一代的影星走得并不轻松,父亲的陪伴,让他走到今天。
  
  
  少年不成材,曾是父亲眼中的废人
  
  十几年前,杜淳的父亲杜志国只身到北京打拼。再难的日子也不曾让这个汉子退却,唯一让他痛心的就是儿子的无知与叛逆。
  杜淳在10岁时来北京学习舞蹈。初到大都市他无所适从,开始用怪异的打扮彰显自己:上衣紧瘦,裤子二尺肥,吊着大耳环,金黄色的头发一直垂到嘴边。当杜志国看见儿子的“雷人造型”,差点晕过去,“你这是什么怪衣服?把裤腿扎起来能装进200斤麦子,跟街上的小痞子有什么两样!”
  拍《雍正王朝》时,杜志国把儿子带到剧组。那时他已16岁,依然从头到脚穿着奇装异服,走到哪儿都很惹眼。摄影师第一次看到杜淳,他不知道是老杜的儿子,说:“这是哪儿跑来的混混?”杜志国红着脸说道:“这是我儿子。”
  也许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给父亲留点面子,再去剧组时,杜淳进门前总会先摘掉耳环,可一离开老爸视线又马上戴回去。杜志国看到儿子依旧屡教不改、我行我素,气得直跺脚。
  中学毕业后,杜淳突然通告父亲要考表演系,老杜特意把儿子带到圈里长长见识,然而,遇到前辈们,内向的杜淳连招呼都不打。胡玫导演很无奈地说:“老杜,你要把儿子往火坑里推吗?我觉得他并不适合做演员!”
  面对前辈的否定和父亲的反对,杜淳一百个不服,他认为自己没有考不上的道理。
  
  天生不是演戏料,演艺之路艰难走成
  
  1998年,杜淳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
  考试那天,他仍旧造型火爆地上了考场。考官见到这位异类考生,禁不住窃窃私语:“真不知道杜志国还有这么个儿子!老杜是圈里一面独当的大腕,怎么生出这种混混儿子来?”
  落榜毫无悬念,无情地打碎了杜淳心中的梦。心疼儿子的杜志国开始和杜淳沟通:“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你一定要走吗?”杜淳认真地点了点头:他想演戏。从小就目睹父亲在银幕上的光芒,他也想做像父亲那样的人。可演艺圈光彩背后的激烈,常人难知。杜志国不希望儿子走不适合自己的路,“你要知道,更多的人在这条路上走一辈子都成不了名!你已经被否定了,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考场上的狼狈使杜淳清醒,他意识到了以前的荒唐,痛下决心,剃去了那一头怪发,从头到脚都开始改变,甚至性格都在改。改性格是很难的事,但他真的去做了。
  刚去表演班学习的时候,杜淳在学员中最为内向,别人一起说笑他从不加入,排练小品他也永远是最差的,当着人他放不开,当然演不好。一到他演,别人就等着看他笑话,杜淳的心一次次地被刺伤。他想放弃了,想回老家。但一想到父亲和圈中人对他的否定和失望,他坚持留了下来,在那里一点一点地艰难跨越,整整学了一年。
  1999年,杜淳终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从此,戏剧之路在他的脚下铺开,而人生磨练也才刚刚开始。
  
  这条路走得很艰苦,当我成功时父亲流泪了
  
  在北影,杜淳默默无闻,无戏可拍,没有受到过任何关注,老师们都觉得他没多大前途。他为人内向,不怎么爱说话,很多人以为他是装酷。大三那年,斯琴高娃曾让杜淳跳舞,他不好意思死活不跳。斯琴高娃忍不住对杜志国说:“你儿子这个样子怎么能演戏?”
  2003年,杜淳毕业了,虽然从没得到过认可和掌声,但初出茅庐还是带着十分胆气和新人的冲劲。可一次次试镜,一次次失败。一位导演的话更使他无地自容:“你是电影学院出来的?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毕业的?也就相当于群众演员的水平,就一花架子。”
  儿子接不到戏,父亲当然着急。没办法,杜志国找到了胡玫导演。看在老朋友的而子上,胡导答应让杜淳来演《汉武大帝》中的一个小角色。杜志国告诉儿子:“我只能领你进门,怎么走完全看你自己。”杜淳知道这次面试很重要,虽然只是露几次脸的小配角。在试镜过程中,杜淳看着胡玫完全不在意的表情,又想起以前她对父亲说过的话:“你就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吧!”杜淳的牛劲上来了,一定要演给胡玫看看,向她证明自己!
  4年的能量终于在那一刻爆发。杜淳的表现惊住了胡玫,胡玫终于把目光对准他,并把青年汉武帝的角色给了这个刚出校门的小伙。
  《汉武大帝》开拍了。杜志国太清楚儿子了,如果杜淳的表现和生活中一样,那就一定完。心里没底的父亲甚至比儿子还紧张,他挨个儿给演员和导演打电话询问儿子的情况,结果让他很开心:杜淳很用功,演技很不错!
  2007年,《敌营18年》开拍,投资人游建鸣大胆起用了这个没任何名气的杜淳。“我把赌注全压在你一个人身上了,如果你杜淳撑不起来,我只有回家种地去。”
  能成为这种大戏的男一号,虽然有压力,但也令杜淳有些飘飘然。拍摄期间,因为与角色之间存在历史距离,很多时候把握不好。尤其是刚拍的时候,杜淳入戏太慢,无法令导演满意。杜淳还常常为自己寻找借口,导演忍无可忍地数落道:“你以为你是谁啊?要不是看你父亲的面子,我现在就换了你!”即使不为自己,也要为父亲争口气,导演的骂声让杜淳猛醒。他开始认真地对待每一场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角色,收工后做了大量功课。
  在一番艰苦努力下,《敌营18年》登陆央视,并获得了收视热潮。杜淳的同班同学看到他的表演后,很多人都感到震惊:“真没想到,当时表现平平的杜淳,现在却是我们之中最红的!”
  2007年,杜淳凭借电视剧《51号兵站》荣获“南方盛典”最佳男主角。领奖前,他嘱咐父亲准时收看。然而,父亲竟不敢看,他怕自己受不了那场面,只好约人出去喝酒,把这事托朋友去关注。直播过后,朋友一字不差地把杜淳领奖台上的话说给杜志国。“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杜志国先生,是他把我领到这条路上。”听到这话,这个硬汉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这么多年,他等的就是今天。儿子使他百感交集,只有他知道儿子这些年走得多辛苦。
  
  寻常80后,演绎不同寻常的人生气概
  
  《爱无悔》中的忧郁小生,《敌营18年》中的硬气军人,《51号兵站》中成熟的“小老大”,《大旗英雄传》中侠骨柔肠的大侠,以及《走西口》中敦厚儒雅的田青。这个年纪轻轻的80后,跳出了自己的圈子,创造了一个个跨越角色的神话。
  《走西口》试镜前,李三林也曾质疑:“一个80后的毛头小伙子,能演好一个大气的传奇晋商?”《走西口》是一部山西人的血泪移民史,苦情而厚重。这样一部宏大的戏,杜淳能否担当?
  是的,没有看到结果之前,什么质疑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走西口》的收视率证实了杜淳的实力!晋商田青身上的大气、敦厚、儒雅、稳重,杜淳刻画得相当到位。
  很少有人像杜淳那样,年纪轻轻便能胜任跨越年龄、超越阅历的大戏。导演赖水清对杜淳有过一段经典的评价:“杜淳站在面前,你根本就看不出他能演什么。可是他上了戏装,往镜头前一站,那魅力就全出来了。”
  当问到他在戏中为何能将田青的持重老成表演得如此到位时,杜淳说:“这种持重不是天成的,是培养出来的。一个好演员光靠外表是走不远的,必须培养出真正的气质,气质深了,人才会有厚度。要扮演出各异的角色,这需要有很深的把握力。与其说我会演戏,倒不如说我能到位地体会角色,然后用心去表现,就是这样。因为做这行你没有退路啊!一部戏演糟你可能就完了!”
  杜淳说,其实自己还是有点像田青的,都经历过一番艰难的奋斗,是一场从内到外的蜕变。
其他文献
书法是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目前,书法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已经普及,但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书法素养不高,导致书法课程并未产生实效性作用.本文以大学生
在功利而冷漠的现代社会。真正的爱情可以说很难寻觅。但在北京,一个27岁重症脑瘫女孩王丹,不仅在寻觅爱情中受到伤害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纯真;而且凭着自己的执着和乐观,吸引了一个身体健全、长相帅气的内蒙古小伙追爱而来……    幸福来了,真的来了吗?    王丹今年27岁,家住北京市崇文区都市馨园小区。6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使神经痉挛,不幸小脑瘫痪。在北京第七客运公司工作的父亲王全智和母亲李学兰
期刊
从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来看,从先秦到现在,画家们在纯朴的自然生命中感受到真谛的艺术生命,从物象的自然美渗透到意象的艺术美中,逐渐酿就了中国画诗情画意的特质。意境是这种特质的凝聚和升华,它滋养着画家的精神生命,是画家独特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是画家一直研究和探讨的深邃问题。“何为意境”、“意境之美”等等众说纷纭,观点独特鲜明,都是精神享受的宝贵财富。意境的深刻寓意是画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品位,这些在绘画学习生
学习英语是为了进行交际,交际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互依赖,听是第一位的,它既是语言学习的起点,又是在口语交际中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丰富课程资源,让学习内容多元化  我校英语课程补充了“经典戏剧课”。戏剧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在了解经典戏剧、学习经典戏剧、表演经典戏剧的过程中体验原汁原味的英文,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英语每周4课时,以3 1的方式分配。3课时用来完成教
现代高校美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利用美、通过美来达到一定目的的特殊教育.美育经过其独特的优美艺术形象,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充分体会美的形态,而且能让他们的思想品
说曹志刚是潇洒漂亮的男人,一点不夸张,三军仪仗队的队员,肯定是要长相有长相,要身材有身材,尽管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他现在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刑警,被授予全国优秀入民警察称号。至今,他B经三次举枪,从歹徒的刀口之下,救出入质的性命。    1分钟后的呼喊  2004年5月的一个傍晚,北京西站东侧不远的马连道,一个操河南口音的小伙子买了半个西瓜,蹲在摊边啃了起来,一切看上去都很平常。人行道上有两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高考制度的变革,教育形势的转变,愈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趋势日益明显。基于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学校秉承着“在变革中坚持真教育”的理念,经过多次调查、研讨,进行了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的变革有两个关键词:差异性和选择性。差异性带来多样性,学生、教师都有差异,差异性已经存在,不可避免。差异性带来“选择性”,同时,高考招生制度也带来“选择性”,“选择”是内外因共同
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探索,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以新教材为载体落实课改新理念;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三个方面;有效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教
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迅速在全日制本科短短几年的学习中练好基本功.随着时代的发展,常规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