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莓(Fragaria ananassa)属于蔷薇科草莓属草本浆果类水果。为筛选出对草莓白粉病防效较好的防治药剂,特进行了36%硝苯菌酯乳油不同浓度处理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6%硝苯菌酯乳油180g/hm2(有效含量),即1800倍液,连续喷雾3~4次。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效,药后10d防效达78.41%,该药剂可在草莓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36%硝苯菌酯乳油;草莓;白粉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1
近年来,随着采摘农业的兴起,张家口市草莓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棚室越夏栽培的草莓,弥补了市场空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草莓白粉病也随之加重,且防治难度较大。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侵染所致,主要危害草莓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2]。
现在防治草莓白粉病普遍采用的传统杀菌剂,极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生产上防效表现不佳[3] ,因此,选择新型药剂迫在眉睫。为了寻找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处长地乡越夏温室草莓、进行了36%硝苯菌酯乳油喷雾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并就防治效果、推荐使用浓度、使用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研究。
36%硝苯菌酯乳油(卡拉生)是陶氏益农最新研制的防治白粉病特效药剂,可作用于病原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通过抑制孢子萌发,抑制真菌呼吸作用,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从而使病原菌细胞死亡,并可作用于多个位点。36%硝苯菌酯乳油对多种重要农作物常见白粉病均具有预防、治疗、铲除功能,如葡萄、梨果类、核果类、番茄、茄子、瓜类、草莓、花卉等,用药窗口灵活,但发病初期用药效果最佳[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对象:白粉病(Sphaerotheca macularis)
供试作物: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品种:丰香。
1.2 试验地点
2015年5月,在河北省宣化区侯家庙乡开展了温室草莓白粉病防治试验。
种植密度:约3000株/667m2(株距0.2m,大行距0.9m,小行距0.2m);生育期:幼果期;田间管理情况与生产上保护地草莓的栽培管理技术相同,各小区栽培管理条件基本一致。
1.3 试验过程
1.3.1 选用药剂
36%硝苯菌酯乳油,商品名:卡拉生。陶氏益农(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照药剂):先正达(中国)有限公司。
1.3.2 试验设计
小区面积(或植株数):每小区约10m2(30株)。重复次数:各处理均设4次重复。
1.3.3 施药要求
在田间按照供试药剂的有效含量计算出试验用制剂的稀释倍数,根据供试植株的生育期,选择每667m2用药液量。本试验根据36%硝苯菌酯乳油有效含量得出制剂施用量分别为1875倍、2500倍和3750倍,按照667m2兑水60L计算出具体各浓度的用药量;按试验浓度配好药剂,均匀喷施到叶片背面,以叶面雾滴均匀一直为宜。试验用的喷雾器,采用电动卫士-16型背负式喷雾器。
1.3.4 施药次数
在草莓白粉病发生初期开始第1次施药,约在草莓的幼果期。施药前做好病情基数调查,并记录。5月8日在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5月15日、5月22日分别喷施第2、第3次药液,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d,共施3次药。各处理均依667m2用药液量60L计算。由于试验是结果初期进行,其它病害尚未发生,整个试验过程只用了供试药剂,未用其它药剂。
2 试验结果调查
2.1 草莓生长环境调查
试验期间温室内平均温度为18.5℃,温度最11℃,最高为31℃。室内相对湿度在60%~85%之间。采用膜下滴灌起高垄方式种植,粘壤土,肥力中等。
2.2 调查方法
每小区全部取样,共30株。调查全株叶片,根据6分级标准(0级、1级、3级、5级、7级、9级),分别记录叶片防治后的发病情况。第1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2015年5月8日),并于第3次施药后10d(6月3日)调查病情及计算防治效果。 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2.3 防效计算公式
依据调查得出的病情指数,计算出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处理间防效的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计算。
式中:CK为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PT为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2.4 试验对草莓生长影响调查
处理区草莓产品外观与对照相比无区别。施药后对草莓植株安全,且没有产生药害。未见其它病虫害发生。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效评价
36%硝苯菌酯乳油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较好。第3次施药后10d调查,36%硝苯菌酯乳油按180 g/hm2、135 g/hm2、90 g/hm2施药后的防效分别为78.41%、76.47%和66.50%,对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防效为67.16%,供试药剂3个施药浓度的平均防效随浓度降低而下降,180 g/hm2和135 g/hm22个施药浓度与90 g/hm2施药浓度和对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差异显著,未达极显著水平。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表明,36%硝苯菌酯乳油按180 g/hm2、135 g/hm2(有效含量)施药后,防治效果高于對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且对作物安全,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较好药剂。但总体防效稍低,建议生产上使用该药剂时,适当提高施用浓度,以便提高防治效果。该药可以在张家口市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3.2 结论
36%硝苯菌酯乳油(卡拉生)喷雾防治草莓白粉病,应在发病初期(个别叶片出现症状)开始施药。推荐施用剂量为180g/hm2(有效含量),即1800倍液,连续喷雾3~4次。视发病程度每隔5~7d喷施1次。但是,草莓白粉病属于抗药性强的菌种,在防治过程中,单独依靠一种药剂防治是不够的。建议各种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其抗性的产生,为果农更好地防治该病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肖长坤,郑建秋,张涛,郑书恒,设施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 2009(9):20-22
[2] 林国栋,刘向峰,高秀岩等.日光温室草莓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J].中国果树,2010(1):33-34.
[3] 许维家.60%特富灵防治草莓白粉病药效试验[J].新农业,2013(15):6-7.
[4] 曹春霞,龙同,程贤亮等.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0):4188-4189.
[5] 王中武,王楠等.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田间药剂筛选试验[J].北方园艺,2010(19):169-170.
[6] 杨海燕,吴梅,侯耀国,周丽花,陈雪琴.36%硝苯菌酯乳油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应用效果[J].上海农业科技, 2015(1):128-128.
[7] 孟树明,张红杰,田再民等.4%四氟醚唑水乳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4,30(5):33-36.
作者简介:张红杰(1963-),男,河北北方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蔬菜病害综合防治工作。
关键词:36%硝苯菌酯乳油;草莓;白粉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1
近年来,随着采摘农业的兴起,张家口市草莓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棚室越夏栽培的草莓,弥补了市场空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草莓白粉病也随之加重,且防治难度较大。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侵染所致,主要危害草莓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2]。
现在防治草莓白粉病普遍采用的传统杀菌剂,极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生产上防效表现不佳[3] ,因此,选择新型药剂迫在眉睫。为了寻找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处长地乡越夏温室草莓、进行了36%硝苯菌酯乳油喷雾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并就防治效果、推荐使用浓度、使用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研究。
36%硝苯菌酯乳油(卡拉生)是陶氏益农最新研制的防治白粉病特效药剂,可作用于病原菌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通过抑制孢子萌发,抑制真菌呼吸作用,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从而使病原菌细胞死亡,并可作用于多个位点。36%硝苯菌酯乳油对多种重要农作物常见白粉病均具有预防、治疗、铲除功能,如葡萄、梨果类、核果类、番茄、茄子、瓜类、草莓、花卉等,用药窗口灵活,但发病初期用药效果最佳[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对象:白粉病(Sphaerotheca macularis)
供试作物: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品种:丰香。
1.2 试验地点
2015年5月,在河北省宣化区侯家庙乡开展了温室草莓白粉病防治试验。
种植密度:约3000株/667m2(株距0.2m,大行距0.9m,小行距0.2m);生育期:幼果期;田间管理情况与生产上保护地草莓的栽培管理技术相同,各小区栽培管理条件基本一致。
1.3 试验过程
1.3.1 选用药剂
36%硝苯菌酯乳油,商品名:卡拉生。陶氏益农(中国)有限公司提供;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照药剂):先正达(中国)有限公司。
1.3.2 试验设计
小区面积(或植株数):每小区约10m2(30株)。重复次数:各处理均设4次重复。
1.3.3 施药要求
在田间按照供试药剂的有效含量计算出试验用制剂的稀释倍数,根据供试植株的生育期,选择每667m2用药液量。本试验根据36%硝苯菌酯乳油有效含量得出制剂施用量分别为1875倍、2500倍和3750倍,按照667m2兑水60L计算出具体各浓度的用药量;按试验浓度配好药剂,均匀喷施到叶片背面,以叶面雾滴均匀一直为宜。试验用的喷雾器,采用电动卫士-16型背负式喷雾器。
1.3.4 施药次数
在草莓白粉病发生初期开始第1次施药,约在草莓的幼果期。施药前做好病情基数调查,并记录。5月8日在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5月15日、5月22日分别喷施第2、第3次药液,每次施药间隔期为7d,共施3次药。各处理均依667m2用药液量60L计算。由于试验是结果初期进行,其它病害尚未发生,整个试验过程只用了供试药剂,未用其它药剂。
2 试验结果调查
2.1 草莓生长环境调查
试验期间温室内平均温度为18.5℃,温度最11℃,最高为31℃。室内相对湿度在60%~85%之间。采用膜下滴灌起高垄方式种植,粘壤土,肥力中等。
2.2 调查方法
每小区全部取样,共30株。调查全株叶片,根据6分级标准(0级、1级、3级、5级、7级、9级),分别记录叶片防治后的发病情况。第1次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2015年5月8日),并于第3次施药后10d(6月3日)调查病情及计算防治效果。 根据以下分级标准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以上。
2.3 防效计算公式
依据调查得出的病情指数,计算出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处理间防效的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SPSS软件计算。
式中:CK为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PT为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2.4 试验对草莓生长影响调查
处理区草莓产品外观与对照相比无区别。施药后对草莓植株安全,且没有产生药害。未见其它病虫害发生。
3 结果与分析
3.1 防效评价
36%硝苯菌酯乳油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较好。第3次施药后10d调查,36%硝苯菌酯乳油按180 g/hm2、135 g/hm2、90 g/hm2施药后的防效分别为78.41%、76.47%和66.50%,对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防效为67.16%,供试药剂3个施药浓度的平均防效随浓度降低而下降,180 g/hm2和135 g/hm22个施药浓度与90 g/hm2施药浓度和对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差异显著,未达极显著水平。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表明,36%硝苯菌酯乳油按180 g/hm2、135 g/hm2(有效含量)施药后,防治效果高于對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g/hm2,且对作物安全,是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较好药剂。但总体防效稍低,建议生产上使用该药剂时,适当提高施用浓度,以便提高防治效果。该药可以在张家口市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3.2 结论
36%硝苯菌酯乳油(卡拉生)喷雾防治草莓白粉病,应在发病初期(个别叶片出现症状)开始施药。推荐施用剂量为180g/hm2(有效含量),即1800倍液,连续喷雾3~4次。视发病程度每隔5~7d喷施1次。但是,草莓白粉病属于抗药性强的菌种,在防治过程中,单独依靠一种药剂防治是不够的。建议各种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其抗性的产生,为果农更好地防治该病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肖长坤,郑建秋,张涛,郑书恒,设施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 2009(9):20-22
[2] 林国栋,刘向峰,高秀岩等.日光温室草莓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J].中国果树,2010(1):33-34.
[3] 许维家.60%特富灵防治草莓白粉病药效试验[J].新农业,2013(15):6-7.
[4] 曹春霞,龙同,程贤亮等.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草莓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0):4188-4189.
[5] 王中武,王楠等.保护地草莓白粉病田间药剂筛选试验[J].北方园艺,2010(19):169-170.
[6] 杨海燕,吴梅,侯耀国,周丽花,陈雪琴.36%硝苯菌酯乳油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应用效果[J].上海农业科技, 2015(1):128-128.
[7] 孟树明,张红杰,田再民等.4%四氟醚唑水乳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4,30(5):33-36.
作者简介:张红杰(1963-),男,河北北方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蔬菜病害综合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