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秧号子”的保护与未来策略研究

来源 :艺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cdxlx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邵伯秧号子”被列为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邵伯秧号子”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几年里,传承人流失、音乐传统性丢失等问题出现,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思考,回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初精神、协约、义务、方向等,探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制度,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伯秧号子”的未来走向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汉以来史籍中多见《乐经》佚失,仅剩"五经"之说.出土的熹平石经两块乐律残石虽仅有77个汉字,但结合文献史料的零星记述和历代学人对散佚《乐经》研究文献的综合考证发现,乐律残石足以看成《乐经》再现于汉代的重要证据;同时,印证了媒介变革与艺术历史演进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依存、交融互补的发展关系,存在着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并存发展的稳固序列.媒介变革往往受到艺术发展的影响并为记录艺术历史提供新的平台,艺术历史的演进则因媒体变革而绽放出强大的活力和瑰丽色彩.
文章以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老复音合唱遗存为依据,逆向追溯人类歌唱的起源与演进,并通过推演歌唱起源初始阶段的历史情境,探究人类的音乐审美意识由而衍生并进而演化的初始过程,为进一步阐明音乐美的本质,提供一些来自人类音乐行为与音乐思维之源头的历史依据.
北宋时期,雅乐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徽宗即位后,为使祭祀乐舞合乎《周礼》制度,命蔡京等创制大晟乐,并颁行于天下.同时,为实现以国子为先的教育理念,且恢复三代古制中以乐舞“尊祖”“侑神”的本义,徽宗摒弃以乐工为祭祀舞者的祖宗成法,下诏选国子生学习二舞以备释奠之礼.然而,一方面朝中各党派借事起端,争论不断,徽宗政令执行不畅,另一方面由于宋代教育逐渐平民化,朝廷取士以科举为主,“国子”已非世卿子弟,“以国子习二舞”的诏令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种种因素导致徽宗的尝试最终失败.
出土秦封泥与张家山汉简中有"外乐"一职,是秦汉时期重要的音乐史料,一直颇受研究者重视,但对于其具体职掌,以及与奉常、太乐、乐府等职官的隶属关系,至今尚无定论.最近湖北荆州胡家草场汉墓出土的"外乐律"竹简可以证明"外乐"主管宗庙乐舞,当是奉常所辖"太乐"的前身.汉初对掌管宗庙祭祀雅乐的"外乐"重视程度超过掌管俗乐的"乐府",故"外乐令"之秩八百石,高于"乐府令"之秩六百石.新近披露的战国时期阜平君钟虡铭文中也出现了"外乐",这说明战国中晚期某些诸侯国及其封君领地内已有"外乐"的存在.
科尔沁蒙古族博歌中有一种含bmi和bla的特殊商调式音阶.通过对这两个音级的测音,表明bmi和bla为音阶中的稳定音级."两仪五度相生音体系"理论,可完美解释所构成音阶是以商为原生和主音的小七度双四度框架内镶嵌五次生阴仪bmi和六次生阴仪bla音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尔沁博音阶"的假说.该音阶与日本都节音阶具有音乐形态方面的明显联系.通过借鉴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音乐形态学分析与比较,认为两种音阶可能是亚洲北方草原一种古老音阶的遗存.在日本单一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这一音阶被保留并成为该
对东巴音乐认知观念的研究,既是东巴音乐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项迄今尚无人涉猎的工作.文章通过初步研究认为:在东巴认知观念中,"唱"分为"咨本"(唱本)、"阔突"(出声)和"做摞"(颤音)三大类别;"奏"被分为"木"(吹奏)、"抗"(拉奏与弹奏)、"敦"(打击)和"多"(摇击)四大类别;"舞"依据"东巴蹉模"(模板、范本)和"东巴蹉本"(典故,现称舞谱),将其分为"东巴蹉"(东巴舞)和"桑尼蹉"(巫师舞)两大类别.
期刊
王谟辑本《琴操》是《琴操》研究的重要据本之一,此前王谟辑本很少为学界所关注,文章围绕王谟辑本的辑佚问题进行整理和补正:首先,针对王谟辑本在辑佚前提上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对"琴操"四种含义进行辨析须厘清《乐府诗集》体例;其次,针对王谟辑本具体辑文的错漏、失误等,进行补正,另外还补辑了三种漏收的佚文;再次,全面总结了王谟辑本所存在的辑佚问题;最后,以附录列表直观呈现对王谟辑本的补正成果.
民族音乐学者如何在实地考察中突破历史的限固进而回到历史现场、走进文献田野?这是历史民族音乐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的思考点.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分别提出文化空间、历史现场、文本田野、口述历史和身体记忆等概念,推动了历史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探索.文章在梳理上述学术历程的中国学术经验后,分析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进而指出民族音乐学者通过在田野中对音乐行为、音乐文本、音乐口传给予历史解读,达到"听见历史"的研究状态.
大唐秦王陵由两座东西相邻约30米的墓穴地宫组成,其夫人秦国贤德太夫人的墓为袝葬.太夫人墓在通往后墓室的甬道东西两壁,各镶嵌有砖雕乐伎图像9幅.文章针对考古报告中提供的个别图像识别结论进行了再考证.从乐器组合来看,无论是在乐器数量还是种类方面,砖雕图像乐伎与龟兹乐、西凉乐的规制更为接近;从整体构图和雕刻工艺来看,呈现出墓葬设计和建造工匠们对礼仪规制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