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的反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xia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狄亚》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世界文学中经典的爱情悲剧,其女主人公美狄亚和杜十娘均为爱情抛弃了一切,,最终却都遭到情人的抛弃。在巨大的爱情困境面前,她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复。本文将主要分析美狄亚和杜十娘作为女性在男权意识下的爱情困境以及她们面对这一困境时选择不同报复方式的原因。
  关键词:杜十娘;美狄亚;爱情困境;复仇方式
  作者简介:刘妍妮(1992.11-),汉族,甘肃平凉人,硕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一、男权意识下的爱情困境
  美狄亚出自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作者通过美狄亚的爱情遭际反映了当时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社会衰落时期的一系列社会现实,揭示了女性在男权意识下的爱情困境。那时,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下,没有参加公共生活的权利,而男子有着充分的爱情自由,外室、重婚数见不鲜,且不受法律和道德力量的约束。这种社会背景表明女性的爱情处于困境之中,同时也预示着她们反抗行动的艰难,以及无法避免的悲剧结果,美狄亚的爱情遭遇就属于此种情况。她是科尔喀斯的公主,是个有理想并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为了爱情,她远离故乡,违逆父亲,甚至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换来的却只是情人的背叛。美狄亚在走投无路之际,发出了痛苦地悲叹到:“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挽留沉重代价换来的爱情未果时,绝望将美狄亚的将强烈的爱转化为极端的恨,仇恨的怒火促使她采取了极为最残忍的报复手段。“杀子惩夫”是她失去感情、身处绝境时做出的痛苦抉择。
  杜十娘出自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所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明朝程朱理学盛行,男性受忠孝两全观念挟制,女子被“三从四德”束缚。做贞节烈女是无上的荣耀,深受朝廷的赏识,而妓女则被视为不洁之物,地位极为低下。杜十娘十三岁误入青楼,在妓院里度过七年妓女生活的她十分渴望像正常女子一样生活,过相夫教子的日子。当她遇见“忠厚志诚”的李甲公子时,就将他作为自己终身的依靠。为了使自己脱离苦海,她不惜自己出钱赎自己。而李甲在得到了杜十娘的爱情之后,日益露出了自己陈旧腐朽的男权思想。在李甲的心中,杜十娘只是一个美丽的物件,是风流公子们用以炫耀的资本,一旦与前途功名相冲突,她便成了可以换若干俩银子的商品,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终于,他将杜十娘转卖给了孙富。爱情梦想的破灭、从良之路的堵塞使得她精神彻底崩溃,怀着满腔的愤怒跳江自尽。
  二、复仇方式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这种极为相似的爱情困境中,美狄亚和杜十娘都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反抗方式:一个杀子惩夫,一个沉江自杀。不同复仇方式的选择不仅与反抗者的性格、境遇等因素相关,更与她们的个体价值观念、复仇观念背后的心理机制有着莫大关系。
  (1)个体价值观念的不同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强调的是个体的尊严和人格的价值。他们认为,人必须为着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只有爱自己才能够爱他人和社会,一定程度上为自己奋斗也就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强调的是伦理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人在追求自由爱情之时,,注重个人利益的维护,而中国则与此相反。
  美狄亚是西方个體价值观念过分夸大的写照。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那时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伦理道德观念相对较弱。尤其是在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其血缘关系也因为战乱而被重重摧毁,所以才会有美狄亚杀子这样血淋淋的情节。他们对“人”极为重视,思想观念上注重个性的、原欲的放纵、个体生命价值的宣扬。所以,在美狄亚身上不但没有伦理道德的紧紧束缚,反而有着让人震惊的原始生命活力。美狄亚这一女性形象也因其个性上的敢爱敢恨、气魄上的孤注一掷、抗争意识的强烈得到人们的赞赏,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当她选择用杀戮这一暴力形式作为自己的复仇方式时,其原始生命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杜十娘则更注重伦理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规范一方面有着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民族性反抗精神的发展。宗法制裁和道德谴责,使得很多人成为这一伦理体系的牺牲品。尽管杜十娘有百宝箱,,在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纵然李甲负心对她不管不顾,她也可以后半生过着生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多年的妓女生活使她深深地明白脱离社会伦理观念生活的痛苦,她不愿再做被社会所排斥的妓女。她经济上的富足充分说明,她的从良不只是因为对李甲的深厚感情,更深一层的目的是为寻求与社会伦理观念的融合。她的从良是一次赌博,是所有身家性命的赌博,赌赢了就能够被社会接纳过正常女子应该过的相夫教子的日子。然而她失败了,,李甲的始乱终弃打破了她最后的希望。社会条件所限,她没有办法像西方作家笔下的复仇者一样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来反抗这个社会,只能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愤怒之情。
  (2)复仇观念的差异
  关于复仇,古希腊人更偏重报仇行动本身的结局及所产生的影响,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复仇者们则更偏重给予敌人精神的打击。显而易见,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复仇方式,一个注重人性的揭露,一个侧重伦理的展现。故此,西方作家对复仇形象的刻画经常会启示人们去思索个人抗争命运悲壮与豪情。面对伊阿宋的始乱终弃,美狄亚变成了一个没有国家、没有父母,没有丈夫的可怜人。但她没有陷入中国女子的自我怜悯与怜哀怨中,而是选择了“杀子惩夫”的复仇方法。只杀掉伊阿宋的新娘子和国王,对美狄亚复仇目的实现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她心里明白,在她生存的那片希腊土地上,“真正的生育者被认为是父亲,母亲则被认为只是父亲的种子的培养者和保护者,”儿子只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但却是父亲家族的继承人,是父亲生命活力的延续,是父权世界中荣耀、地位和财产的主要体现。因此,她要用利刃去斩断维系父亲和儿子血缘关系的纽带,让伊阿宋因为失去子嗣而后悔不已,这样才能够让伊阿宋生不如死。当孩子的血液跟她的爱恨情仇中交织在一起时,美狄亚既有着杀子的不忍心,又有着惩罚丈夫的快感,更有着失子的悲楚。她的复仇是疯狂的、血淋淋的、反人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极为变态的。而中国古典传统作家对复仇形象的刻画,更鲜明的目的是激发善定胜恶的愉悦感,从而为伦理道德的实现增砖添瓦,造就社会舆论压力以引起主人公反思。除此之外,受冤屈的中国女子历来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一种极为独特的、侧重精神报复的情节。她们不会像西方的复仇者那样直接杀死“冤有头,债有主”的仇人,反而会以各种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舆论,让他人向自己的仇人施以道德上的压力,从而引起仇人生活的种种不愉快甚至使之死亡,以此达到惩罚仇人的目的。所以,杜十娘的复仇不仅仅是要丢掉“百宝箱”中的钱财,让只重身外之物不重感情的李甲后悔不已,还要用她自己的死亡召唤起周围人对他和孙富的愤怒,用社会舆论向这两个仇人施加精神上压力,让他们产生一种道德上的歉疚,从而寻求道德上的正义。终于,李甲、孙富二人在良心上受到深深的谴责,一个变得终身疯癫,一个也将奄奄而逝。这一方式无疑是带着作者浪漫主义甚至是一厢情愿地幻想的。在古代,像杜十娘这样在感情上受压迫而死亡的女子何其多,而像李甲、孙富这样的浪荡公子却层出不穷,继续穿梭于花街柳巷之中。尽管杜十娘在爱情上也是有着凄惨遭遇的弃妇形象,但是她始终做不到美狄亚那般狂性肆虐。杜十娘以投江自尽来报复世界,这不仅是中国女子抗争不彻底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作者思想不彻底性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美狄亚和杜十娘在爱情遭际、命运轨迹这些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她们在爱情幻灭后进行复仇,从而导致自我毁灭,这不仅是她们性格的原因,也在于她们的爱情是依附的爱情,是在失去自我主体意识下产生的感情,这种不平等的爱情关系势必会因为男方的抛弃而结束。同时也因为她们所处的社会、历史、家庭背景的不同,从而导致她们个体价值观念、对待复仇的态度不同,进而使得她们在复仇手段上也存在着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湘庸.爱的毁灭与生命真相——杜十娘爱情悲剧初探[M].南华大学学报,2005(4).
  [2]欧里庇德斯.美狄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傲慢与偏见》篇首句说道,有钱的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成为他的太太。在本书中,向世人展示了四种婚姻状态:理想型、现实型、幸福型以及不幸型吉英和彬格莱。这四种类型对应小说中的四对男女人物,通过这四种婚姻状态,奥斯丁表达了从自己视角中婚姻的理想状态:受经济状态所影响,但绝对不会因此成为婚姻成与否的唯一准则。爱情是一段婚姻开始的唯一理由。在爱情与金钱的博弈之中,以爱情而结婚的婚姻是理想且幸福的。放
该来的都会来到  就像这场姗姗来迟的秋雨  雷电中穿透长空  不顾一切地扑向大地  用尽力气浇灭升腾的火焰  雨点撞击着叶脉的疼痛  漫过城市的边缘  沖刷欲望的澎涨  花的芬芳被湿润了  清洗一个季节留下的浮澡  把罪恶敲打得遍体鳞伤  动荡的湖面上  那条熟睡的美人鱼探出头来  船上的渔夫在痴情等待  一场撕心裂肺的挣扎过后  雨滴跌跌撞撞  惊吓了红润的果实 低垂的谷穗  热情地拥抱一次  
箱底泛黄的课本  得了黄疸型肝炎的狗舌头  煤油灯持重的样子  坐化甲胄厚实的俑者  窗台上一段段井绳  谁不留意丢下角质的蛇蜕  累成了一股股烟  夜晚的空房子游荡  蝌蚪闪烁诡异的小眼睛  或急或徐的步子  或低或高的回音  如影随形的尾巴  魔术师轻柔的手帕  認不清来路的亲情  喘息的爱情走失半截的脉象  瞄不准的准星  生了锈的烙铁  燃烧的磷火  默默祈祷的云纹  张开虚妄的枷锁  险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劳伦斯作品研究(项目编号:13XSYK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站在生态女性主义的立场角度对劳伦斯小说《虹》进行分析,以探索如何在男权主义和工业机械文明的双重压迫下重新构建男女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  关键词:二元论;生态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作者简介:王洋(1979-),陕西咸阳人,咸阳师
摘 要:本文通过对《西游记》有关饮食描写的内容进行列举,将其饮食描写的特点与作品主题进行结合分析,再从翻译的标准——忠实与通顺两个方面对詹奈尔与余国藩两个译本进行评述并指出两个译本关于饮食活动的典型误译,从而更好的实现西游记饮食文化的传播与接纳。  关键词:《西游记》;忠实;通顺;误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
摘 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流,电影电视对人们的生活日益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字幕翻译应运而生并受到各国翻译学者的关注。然而,国内的字幕翻译,尤其是纪录片字幕翻译缺乏翻译理论指导,许多优秀纪录片因字幕翻译质量低下而未能走出国门。以纪录片《敦煌》的字幕为研究对象,运用顺应论研究分析纪录片字幕翻译,探索有效的翻译方法,为纪录片字幕翻译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纪录片字幕翻译;《敦煌
我知道天是什么时候亮的  我知道天是怎么亮的  天亮的时候我醒着  我醒着是因为我不能睡  我不能睡是因为  喧嚣睡了智慧醒着  凡俗睡了神灵醒着  太阳睡了月亮醒着  魔鬼睡了天使醒着  我醒着  是看你摄人魂魄的眼睛  怎样点亮太阳  我醒着  是听你心跳如鼓  在鼓声里  繁星  凋落一地的碎音  那淡蓝色的蓝  是水洗过的  那淡白色的白  是水洗过的  水啊 如果你不是来自天河  会有这
摘 要:本文通过设置“生活”的定义来明确真实的意义,然后对《世说新语》中女性记事的独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举例分析,论证贴近“生活”的经典文本因凸显了真实而别具生命力。  关键词:世说新语;女性记事;真实;文本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1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独具魅力。它传神入化,饱含
摘 要:中西由于地理、历史等条件在文化上的差异显著,尤其是对义利观的不同态度。全球化背景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  关键词:中西;传统义利观  作者简介:汤璇璇(1994-),女,汉族,安徽省铜陵市人,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老夫爱马,天经地义。他梳它的马鬃,  洗它的马背,摸它的马屁,捏它的马面。  他束载,厉兵,该秣马时,却把喂马的  大麦卖了。他管背信弃义叫背水一战,  釜底抽薪叫抽薪止沸,虛与委蛇叫调虎  离山,只因他有口有脸有解释权柄。  破釜沉舟之后,他谓此即天下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