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sw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邻近麦区与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主栽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步淘汰。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实现品种合理布局和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能有效降低条锈病发生为害。首次探明了小麦间作不同作物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为14.84%~62.89%,推行药剂拌种、健身栽培,可推迟并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探明了条锈病最佳防治方案为拔节期、孕稳期和抽穗扬花期各施药1次;探明了几种新药剂防治条锈病效果和25%丙环唑防治条锈病的适宜用量(600~650 mL/hm2)。首次提出了本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搞好防治示范片和应急防控,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带动大面积防控落实。1999年以来,全市小麦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虽高达81.25%,但通过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小麦产量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特大发生的2002年除外),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1591 t。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2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ias15010019
  0 引言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引起的气传叶部病害,是威胁中国各冬、春麦区的最重要病害之一,1950、1964、1990和2002年4次大流行,分别造成60亿、30亿、26亿和10亿kg的产量损失。20世纪末新生理小种条中32、33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中国90%的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中国小麦条锈病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流行状态,已成为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鉴于小麦条锈病的严重危害性,中央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协作委员会。通过全国全体条锈病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协作研究,已在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防治策略和病害的生理学特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和进展。特别是中国小麦条锈病著名专家陈万权研究员和康振生教授带领全国小麦条锈病专家学者,主持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201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研究第一作者参与沈丽和彭云良主持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多年在全省召开的小麦条锈病或小春病虫防控现场会上,作搞好条锈病为主的小春病虫监测和防控工作典型发言。
  小麦是南充市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小麦15.3万hm2左右,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3%以上,小麦产量的高低,对全市粮食总产影响较大。但是,威胁小麦产量最大的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小麦条锈病的4次大流行中,防治不力的地方,小麦减产达30%~50%(其中,2002年监测预警及时,防控得力,产量损失仅15.25%),1999年来,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频率高达81.25%,每年发生面积位居四川前列,已成为影响全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南充又是小麦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还是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的主要菌源地,并可随高空气流进一步对中国东部主产麦区造成威胁。建国至1997年,南充植保工作者对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但缺乏系统性,对综合防控技术尚不清楚,加之南充生态环境、栽培管理和气象条件的特异性,其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与国内外其它地方有所不同,借鉴市外研究成果对南充市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此,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综合防控技术,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用量、残留、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川东南与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从1998年秋开始,主持带领全市植保工作者开展对小麦条锈病的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工作,通过16年的试验示范与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综合防控技术,使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水平明显提高,并得到有效遏制。鉴于南充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所做工作和在四川的特殊区位,农业部于2003年、2010年下达了《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防治监控站》植保工程和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为此,笔者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搞好南充市和相同生态区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农业生态防控技术研究
  1.1 抗、耐病品种监测与选用及品种布局
  1999年来,连续16年对小麦主推品种的大田抗条锈性进行了跟踪监测,同时,还多年按照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和省植保站安排,在阆中和蓬安对全省大面积生产用品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试验,结果(表1)表明,各主推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年降低,直至严重发生而淘汰。根据监测结果,按照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原则,对当年平均严重度达到50%及以上品种,实行逐步淘汰,平均严重度80%以上的品种,下年全部淘汰。并在嘉陵江、西河流域和阆中的七里、思依、南部的老鸦、宏观、仪陇的新政、度门等70个重发、常发、早发和风口河谷地区重发乡镇,种植高抗品种,严禁种植高感品种。根据省植保所和省植保站2013、2014年连续2年对全省生产用品种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近年,可积极推广种植‘川麦47’、‘川麦58’、‘川农19’、‘川农23’、‘川育18’、‘川育20’、‘川育21’、‘川育23’、‘川育24’、‘绵麦41’、‘绵麦43’等抗(耐)性较好的优良品种,并搞好品种布局,同一生态区尽量多种植不同种质资源的小麦品种,亲源关系越远越好,防止品种单一化。据统计,2000年以来,每年推广川麦、川育、川农、绵麦、绵农和内麦等系列高产、抗病、优质良种面积都在90%以上。   1.2 生物多样性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2005—2007年,在营山回龙、丰产等乡镇进行了3年的生物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试验(表2),发现利用小麦间大麦和油菜等栽培方式可推迟7~18天发病,减少农药使用次数1~2次,在相同施药次数的情况下,不同间套模式在3月中旬、4月中旬的防效分别为18.56%~62.89%和14.84%N59.57%,比对照区损失率低1.33~4.57百分点。2006年以来,在小麦条锈病常发、重发和早发及风口河谷地区,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推广小麦与蔬菜、蚕豆、大麦、油菜间作和小麦混播等种植模式,每年推广5.33万hm2以上,控病效果在15%~60%。对改善田间温湿条件和小环境,推迟病害发生期,减轻发病程度,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对麦粒与生态环境的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健身栽培示范
  2000—2002年,进行了晒种,小窝疏株密植,重底早追、氮磷钾合理搭配,优化配方施肥,两季麦田实行窄厢深沟,加强田管等健身栽培示范,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比一般栽培或氮肥偏多的轻10%~30%。说明健身栽培,能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据统计,2003年来,全市每年实施健身栽培面积达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
  2 最佳防治时期和药剂研究
  2.1 最佳防治时期
  2003年在阆中、仪陇和高坪三县(市、区)公顷用15%三唑酮WP1500 g进行化防时期研究(表3)发现:在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年份,分别于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各防治一次效果最好,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调查的防效分别达98.98%和97.65%;于拔节期、孕穗期各防治一次的效果次之,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调查的防效分别为99.45%和82.26%;于孕穗期防治一次的效果较差,在抽穗扬花期和乳熟期调查的防效分别为72.89%和36.91%,于抽穗扬花期防治一次的效果最差,在乳熟期调查的防效仅为28.24%。与廖中元等“粉锈宁对小麦条锈病最佳防治时期的研究”结果一致。
  2.2 防治药剂试验与筛选试验
  2.2.1 药剂拌种2000年在高坪区走马乡进行了小麦药剂拌种试验,结果(表4)表明,用15%三唑酮(粉锈宁)WP按用种量的0.2%干拌种子,或2%戊唑醇(立克秀)SC按用种量的0.1%湿拌种,出苗率分别为89.3%和87.6%,比CK分别低2.1和2.8个百分点,小麦条锈病发生时间分别推迟26天和28天,在30、40、50、60天后病株率及防效分别为98.7%和98.9%、93.6%和94.1%、84.8%和85.0%及61.3%和62.1%,说明三唑酮和戊唑醇拌种,对小麦出苗略有影响,但可明显推迟条锈病发生期26天以上,药效持续60天以上,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与李朝苏等报道的药剂拌种对小麦出苗影响、贺新红等报道的药剂拌种对苗期小麦条锈病的控制和颉青龙报道的药剂拌种对秋苗条锈病的影响一致。2002年以来,每年推广药剂拌种面积都在90%以上,推迟发病均在26-28天左右,防效超过85%。
  2.2.2 最佳防治药剂1999—2005年在嘉陵、南部、仪陇和营山县对市场上用于条锈病防治的几种新药剂进行了药效试验(表5),其中科惠、百理通、20%三唑酮EC、粉锈清等防效较好,药后20天防效均在90%以上,其次是麦棉宁、15%三唑酮WP,药后防效在80%以上,且EC和SC药剂防效优于WP。与王新茹等、高应奇等报道的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防治和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一致,2006年以来,上述试验防效好的药剂都是交替使用,延缓了条锈病抗药性。
  2.2.3 新药剂丙环唑适宜用量及效果评价200—2009年在南部、高坪进行了25%丙环唑EC防治小麦条锈病适宜用量及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6)表明,每公顷用25%丙环唑EC650 mL效果最好,药后7、14天防效分别比600、550、500 mL和15%三唑酮WP(对照药剂)高2.1、15.3、22.5、11.8和1.9、13.5、18.1及7.9个百分点,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分别比CK高3.9万穗、6.7粒、9.7g和49.0%,实产比550mL和500mL分别高19.1%和28.6%;其次是600 mL,药后7、14天防效分别比550、500 mL和15%三唑酮WP(对照药剂)高13.2、20.4、9.7和11.6、16.2及6个百分点,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分别比CK高3.32万穗、6.5粒、9.6 g和47.3%,实产比550 mL和500 mL分别高17.7%和27.1%。说明25%丙环唑EC适宜用量为每公顷600-650mL,发生不重时,从节约成本考虑,以600mL为宜。
  3 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治理策略
  依据南充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结合相关试验和研究,提出南充市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的综合治理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本着“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冬繁区控制为重点、春季流行区早期预防为保证。在技术上突出“四个结合”,即生态治理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拌种预防与苗期防治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条锈病防控与高产创建相结合。
  4 示范带动效果考察
  按照中、省、市大示范、大样板、大带动要求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和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准则,市、县、乡每年都要建立条锈病“万、千、百、十”(667 m2)示范工程,辐射带动了大面积病虫防控工作的落实。据统计,全市从1999—2014年共建立市、县级综合防控示范区856个、19.4万hm2,辐射带动97.3万hm2,既为赢得条锈病防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又为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平台。据多年防效验收结果表明(表7),农民自防和专业化防治为主的综防展示片的平均病株率、病叶率和病指分别比对照低55.2、84.4和50.8、74.4个百分点和39.3、44.8,相对防效分别为80.9%和92.2%。   从全市防效测产(表8)可以看出,专业化防治为主的综防示范片对于控制小麦条锈病为害有很好的效果,农民自防和综防示范片的实际产量平均分别为4776.8 kg/hm2和5165.7 kg/hm2,比对照区分别增产81.0%和95.8%。
  5 及时搞好应急防控
  根据条锈病发生预报,及早制订应急防控预案,争取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充分利用多元化植保专业防治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防治。应急防控措施为:在搞好播前药剂拌种的基础上,冬前采取“带药查治、见点打片、见片打面;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点片挑治与全面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封锁发病中心,控制菌源,减轻春季防治压力。春季3月上中旬普治的同时,抓住3月下旬条锈病重发田块的补治,采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农户自防相结合、大机带小机”的办法,控制流行为害。
  6 讨论
  (1)本研究探明了每年秋播适宜推广的高抗小麦品种;首次探明了小麦间作不同作物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推行健身栽培、药剂拌种,可推迟、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以及药剂拌种对出苗的影响;探明了条锈病防治时期和次数;探明了新药剂防治条锈病效果及用量;首次探明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南充市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本市条锈病防控技术没有系统性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本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未见本市对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比较全面的研究报道,国内其他地区防治条锈病就品种选择、生物多样性控制、药剂拌种、化学农药防效、施药技术、抗药性等单一技术研究和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或规程)报道较多,未见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同本研究全面系统的研究报道。
  (2)本研究对生物防治、施药技术和抗药性等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基于系统监测和普查、主推品种抗条锈性监测、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综合防控技术试验示范,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本研究中,出现了3种特殊情况,一是偏重发生以上年份,防治时期和次数不能完全以本研究结果为准,必须搞好春前(1月底前第1个流行高峰期)防控,切实做到防好条锈病再过年,以减少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春季第2、3个流行高峰期抓好普防普治,防控示范和应急防控,以带动大面积防控,有效控制条锈病发生流行。二是春季持续低温阴雨或寒潮频繁,条锈病发生为害期延长,必须根据发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切实有效控制条锈病延期发生为害,减少条锈病菌传出数量,减轻川东南与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防控压力,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秋冬春持续干旱,条锈病偏轻或轻发生,只需要在春季流行高峰期搞好1~2次防治即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农药残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7 结论
  (1)本研究总结出的综合防控技术。一是根据近年小麦生产用品种抗条锈性鉴定试验和主栽品种大田抗条锈性监测研究结果,近年可积极推广种植‘川麦47’、‘川麦58’、‘川农19’、‘川农23’、‘川育18’、‘川育20’、‘川育21’、‘川育23’、‘川育24’、‘绵麦41’、‘绵麦43’等抗(耐)性较好的优良品种。二是根据小麦间大麦和油菜等栽培方式试验示范及应用结果,在小麦条锈病常发、重发和早发及风口河谷地区,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推广小麦与蔬菜、蚕豆、大麦、油菜间作和小麦混播等种植模式,以控制或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程度。三是实行健身栽培,能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抗逆能力,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四是采取药剂拌种,可以推迟条锈病发生期和减轻发生程度。五是根据防治时期研究结果,重发、常发、早发地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在搞好药剂拌种基础上,切实抓好春前防控,做到防好条锈病再过年,春季2—4月上中旬的普防普治,以有效控制条锈病发生为害;六是选用高效对路的防治药剂;七是搞好防治示范和应急防控,以高效快速控制条锈病扩散蔓延,确保小麦和粮食生产安全。
  (2)据每年验收和调查统计,1999年以来,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的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及推广应用,使全市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遏制,虽然小麦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频率高达81.25%,但条锈病为害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特大发生的2002年产量损失15.25%除外),少用农药1591 t,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其成功防控经验,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南充市委市政府、全国农技中心、省农业厅和省植保站充分肯定,经常在省上召开的小麦条锈病防控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实现中国粮食增产500亿kg,玉米作为中国粮食增产的主力军,选育并应用优良玉米新品种是提高玉米单产保证总产持续增加的主要途径。通过利用玉米优异资源为基础,集成“高大严”、IPT、DH等多种育种方法,进行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研究。以自育优良自交系‘京MC01’为母本,‘京2416’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耐密植,抗倒伏,综合抗性好,产量高,增产潜力
期刊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笔者运用调查研究及模型分析方法,以海南省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海南省各市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5个市县生态安全状况达到“理想”状态。最后结合海南
期刊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d/10a的幅度显著增加。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关键词:≥10℃初(
期刊
摘 要:为了探索不同品种小米吸水率、吸水速率与蒸煮时间之间的关系,对7个谷子品种采用离心沥水法测定了1 h内不同时间的吸水率、吸水速率,采用直接蒸煮试验测定了米粒蒸煮开花时间,通过研究吸水率、吸水速率不同变化曲线、并将其与蒸煮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品种小米0~2 min吸水率曲线急剧上升,2~60 min基本呈2种趋势上升,其中5个品种吸水率变化呈缓慢上升的S型曲线,其余2个品
期刊
摘 要:利用2012—2013年及2013—2014年2个冬季的大棚内外气象观测资料,对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内小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寡照天气大棚内最低气温预报方程,用该方程对2014年3月雾霾寡照天气棚内最低气温进行预报,绝对误差值均小于2℃,预报效果较好。同时提出了雾霾寡照天气条件下大棚生产管理措施,有效预防和抵御灾害。  关键词:大棚;雾霾;寡照;低温;预报  中
期刊
摘 要:为了选育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产量高的中晚熟耐密玉米新品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以自选系M3-11为母本、D2-7为父本,于2008年选育而成‘中地88’。以‘先玉335’为对照,2011年‘中地88’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耐密组预备试验,平均产量为13815.0 kg/hm2(增产4.1%、排第8位);2012—2013年参加山西省玉米中晚熟耐密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3608
期刊
摘 要:为了探索红小豆根瘤菌在大田中的结瘤数特性,发现不同生态类型红小豆根瘤菌结瘤数之间的差异,研究以65份不同生态类型的红小豆种质资源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农艺性状及根瘤菌结瘤数大田采集,计算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性状的红小豆之间结瘤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匍匐类型红小豆结瘤数均值高出直立类型23.97;极差高出值为32.3。通过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结瘤数和红小豆的株高、主茎分枝、单
期刊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鉴于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对佳木斯技师学院学生进行调研及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农业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的主要动机,并提出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以及完
期刊
摘 要:为明确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目标、实现途径及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困境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农村创业不仅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而且能够通过服务三农,促进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笔者结合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创业的实证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中存在政府规划缺位、服务平台不完善、创业经验不足、项目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示范效应不强等问题,提出
期刊
摘 要: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为试验处理,膜下沟灌(FP)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26~55天,FG+H处理明显提高了20 cm处地温;定植后118~154天,5、10、15、20、25 cm处地温均低于FP。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提高,是FP的2.2倍。FG+H处理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