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10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g1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d/10a的幅度显著增加。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关键词:≥10℃初(终)日;间隔日数;积温;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xb0828
  0 引言
  热量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制约着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植物生长季长度和适宜温度范围的变化,对农作物种植制度、品种布局、栽培技术及农资配套措施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不同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及其积温是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热量指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表示进入春耕期,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进入活跃生长季,多年生植物开始较大速度积累干物质及牲畜开始抓膘,可表征某一地区作物气候生长期主要气候特征。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积温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徐铭志等研究指出近40年气候生长期全国范围平均增加了6.6天,北方地区平均增加了10.2天,南方地区平均增加了4.2天,青藏高原增加最大为18.2天。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加最大、增长最明显的时期。于淑秋指出,除西南东部少数地方外,中国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10℃生长季节延长,有效积温增加。王媛荣指出,陕西及各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变化趋势不一致,积温增加。本研究在对宝鸡市近5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特征,揭示区域内气候资源分布的新格局,旨在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宝鸡市农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整种植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市(33°34′—35°06′N,106°18′—108°03′E)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处中国南北衔接和东西过渡地段,是中国主要的粮、油、果、畜生产基地之一。区域面积18196 km2,耕地面积4.1×105 hm2。年平均气温7.9~13.3℃,年降水量572.3~734.3 mm,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宝鸡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自然科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1.2 气候资料
  选取区域内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陇县站是1971—2010年,陈仓区站是1974—2010年)近5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分析方法
  为了保证资料的均一性,剔除了缺测及明显的观测异值。日平均气温≥10℃的初(终)日是指5日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利用各年稳定通过10℃日数资料,按不同阶段求取各要素的气候平均值时间序列,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要素变化趋势,以线性回归系数表示线性变化倾向率即气候倾向率,并利用F值进行显著性检验。气候要素的标准值取1981—2010年30年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时间变化
  2.1.1 ≥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年际变化对气温资料统计分析表明,近50年,宝鸡市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平均为04-14(单位:月一日,下同),终日为10-19,间隔日数194.4 d,积温3654.7℃.d(见表1)。初日最早为3-30(1986年),最晚为04-26(1963年);终日最早为10-02(1992年),最晚为11-05(2006年)。最早初日和最晚终日间隔220天,积温3315.4~4031.7℃.d。由图1可知,近50年,≥10℃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55 d/10 a;终日呈波动延后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200 d/10 a。初、终日期变化,引起间隔日数以1.826 d/10 a倾向率缓慢延长,积温以56.568℃.d/10 a显著增加。即是说,在初日提前、终日延后的趋势影响下,近50年,宝鸡市≥10℃间隔日数延长了9.1天,积温增加了282.8℃.d,这为本地农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
  2.1.2 ≥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年代际变化日平均气温≥10℃各要素随年代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见表1),初日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波动延后,20世纪70年代小幅提前,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分别以4.303d/10a和9.697d/10a线性倾向率显著提前。终日除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呈延后趋势外,其他年代不同程度的小幅提前,但总趋势是延后的,线性倾向率为11.152d/10a。从≥10℃初日、终日距平变化曲线(图1)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10℃初日变化以负距平为主,终日变化以正距平为主;20世纪80年代,≥10℃初、终日变化幅度基本一致;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10℃初日变化以正距平为主,而终日变化以负距平为主,初、终日间隔日数愈来愈多,线性倾向率为2.415d/10a,这与西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受初日和终日变化趋势的影响,≥10℃间隔日数除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小幅减少外,其他年份均呈波动增加趋势,这与初日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20世纪90年代增加幅度最大,线性倾向率为24.318d/10a,21世纪初以14.015d/10a的幅度增加。≥10℃期间积温在各个年代均呈增加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积温高位增加,平均线性倾向率为35.169℃·d/10 a,2001—2010年平均积温3800℃·d,比20世纪60年代初增加了176℃·d,表明本地作物生长期内可能提供的热量资源更丰富,农业气候资源的生物学潜力进一步提高。
  2.1.3 ≥10℃的初(终)日、间隔日数及积温的空间变化
  从空间分布上看,宝鸡市日平均气温≥10℃的日期,渭河川道(渭滨、陈仓、眉县)始于4月上旬,终于10月下旬,间隔日数为206~209 d,积温达4100~4300℃.天,是本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见图2)。塬区及千河河谷(陇县、千阳、凤翔、岐山、扶风)由东到西从4月上中旬逐渐开始,到10月中旬末到下旬初又由西到东逐渐终止,间隔日数176~201天,积温为3500~4100℃·d。北部山区(麟游)始于4月下旬,终于10月上旬,间隔1710天左右,积温达3000℃·d。南部山区(凤县、太白)由于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呈显随高度升高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规律变化,且最早和最晚初日及最早和最晚终日的跨度均较大,都超过20天之久,影响间隔日数和积温的变化幅度也较大。其中嘉陵江河谷初日出现最早,始于4月上句末,终于10月下旬初,间隔194天,积温达3500℃·d。而海拔1500m处的太白,受地形影响,春季暖空气活动开始迟,秋季结束早,初日推迟到5月上旬初,终日提前到于9月底中旬,间隔日数152天,积温仅为3100℃·d左右,是本地热量最差的区域。总体来看,渭河川道初日早,终日晚,间隔日数较多,然后向南、向北,初日愈来愈晚,终日愈来愈早,间隔日数和积温随之减少。南部山区比北部山区平均间隔日数少18天。
  3 结论与讨论
  (1)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1961—2010年,地处关中西部的宝鸡市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提前,终日延迟,初、终日间隔日数增加,积温也显著增加,为区域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热量资源。
  (2)日平均气温≥10℃的日期,渭河川道开始最早,终期最晚,间隔日数最长,积温最多,是本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塬区及千河河谷由西到东初期愈来愈早,终期愈来愈晚,间隔日数和积温随之增加。南部山区由于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呈显随高度升高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规律变化,南部山区比北部山区平均间隔日数少18天。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牧交错区是环境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也是国家农业发展和治理的重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简称土右旗)是典型的农牧地区。通过对土右旗基础现状的分析,总结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提出土右旗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进而归纳出农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思
期刊
摘 要:为了选育可以在辽宁省种植的食味品质类似‘越光’的粳稻品种,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优质米品种‘越光’,与高抗逆品种‘津原9540’和优质粳稻品种‘辽粳294’为亲本杂交配组,选育获得优质食味粳稻品种‘辽433’。‘辽433’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类似‘越光’,食味值高于‘越光’,并且稻瘟病抗性和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辽433’的二次枝梗数较少,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插植密度。‘辽433’
期刊
摘要:为科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基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和区域实际建立定量测度指标体系,以海口市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应时点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数据,对海口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集约程度和综合效益、组合类型、多样化程度、集中化程度及区位指数等6个指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指标测度分析结果与区域实际一致,不同测度指标结果相互验证,说明基于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建立的测度指标体
期刊
摘要:基于生态文明视角,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就漳州市澳角村乡村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实证分析。简要介绍当地休闲渔业发展有利的自然、社会基础以及为推动渔业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总结当地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发展困难所在。从拓宽发展渠道,提高村财收入、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项目建设、提高宣传意识,吸引游客观光等方面,提出乡村休闲渔业发展的思路,以期为当地适应新环境、新需求,实现“富美
期刊
摘 要:为研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烟叶生长和质量的影响,在云南玉溪选取试验点,对烤烟‘K326’品种进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2因素3水平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烤烟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烟叶质量与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种植密度对烤烟产量的影响更大;施肥量对烤烟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K326’;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82  
期刊
摘 要:为研究重金属铅胁迫对大叶种普洱茶苗生理特征的影响,以大叶种普洱茶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不同浓度铅胁迫对大叶种普洱茶苗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铅浓度在0~600 mg/L范围内,茶苗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CAT、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SOD活性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含量均逐渐下降,MDA含量则随铅浓度增加而升高。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铅胁迫对大叶种普洱茶苗生长具有
期刊
摘 要:为探讨湿地松家系苗期生长表现,以湖南省汨罗市桃林林场国家湿地松良种基地湿地松无性系种子园的36个半同胞家系子代苗为研究对象,在湖南省桃源县进行试验,对1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显著,其中苗高生长大于对照且有极显著差异的有:0-1027、0-456、II-101、0-761、11-16、0-53、7-245、25号、11-13等9个家系
期刊
摘要:为达到绿豆高产、优质、高效育种目的,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个绿豆品种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豆不同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荚粒数>生育期>开花期>主茎分枝>荚长。单株荚数对绿豆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百粒重,荚长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在高产绿豆新品种的选育中,应首先注重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然后再考虑其他性状。
期刊
摘 要:为实现中国粮食增产500亿kg,玉米作为中国粮食增产的主力军,选育并应用优良玉米新品种是提高玉米单产保证总产持续增加的主要途径。通过利用玉米优异资源为基础,集成“高大严”、IPT、DH等多种育种方法,进行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研究。以自育优良自交系‘京MC01’为母本,‘京2416’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耐密植,抗倒伏,综合抗性好,产量高,增产潜力
期刊
摘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笔者运用调查研究及模型分析方法,以海南省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海南省各市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良好,5个市县生态安全状况达到“理想”状态。最后结合海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