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审美价值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cm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者》是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朗读者》节目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展现,体现了有声语言的传播意义。朗读加强了读者对文字的理解,丰富了大众的阅读方式,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和生活、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综艺节目;审美价值;朗读者
  《朗读者》作为国内文化类节目,通过对真实的人物情感故事和高雅的舞台艺术的展现,以期实现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引领的作用。《朗读者》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与好评。节目每期邀请六组嘉宾,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选择的朗读文本展现出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每一期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青春,等等。跟随节目的播出,这些富含情感张力的情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断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一、《朗读者》节目内容以文化读本为重要依托
  《朗读者》选择的文本都是人类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朗读嘉宾有最美村官秦玥飞、红丝带校长郭小平、优秀作家郑渊洁等,他们都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精彩的朗读,积极传递着新时代的价值观,彰显了民族自信心。
  《朗读者》每一期节目都设置有卷首语和开场白,通过主持人富有哲理的诗化语言表达,那些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体验,通过节目的渲染,瞬间引起观众的共鸣,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发遐想与思考。比如第九期“家”的卷首语和开场白:“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莫尔说为了寻找最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让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架一个精神家园。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①
  如此的表达,可以满足绝大多数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而嘉宾平实的情感、深切的朗读,使得文字背后的故事更加动人。不论是讲述者个人多彩丰富的阅历,还是文本本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同观众自己头脑中相似、相同或相近的情愫碰撞,便一触即发,迸发出情感的火花。通过节目现场强烈的气氛渲染为观众带来了情感的愉悦、契合、向心感,并在这一审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情感的激流,使得文化的传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审美价值
  麦克卢汉认为大众媒介对信息、内容和知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媒介充当讯息,对人产生影响,而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类的所有感官都得到了延伸,使人类的感官重新得到平衡。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也是依靠观赏优秀的作品才能实现的,优秀文化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具有深厚的美的底蕴,能够穿越时空为人们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朗读者》正是通过这种文化魅力的表达实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从单纯的娱乐性到审美性的提升。它不仅提高了人的审美修养,对于个人的认知、思维、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多元表达人类的审美共情
  欣赏者对客观事物美的感知、感受、感动过程,叫做审美过程。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激起欣赏者的审美情趣,欣赏者被审美客体所吸引,通过形象思维活动,在情感上不由自主地去接近美好的事物,对于客观存在的美产生一种向心力的状态就是审美的精神活动。节目的选题、舞台的设计、文本的定位、主持人以及朗读者的选择等,共同为《朗读者》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文化空间,不论是访谈还是朗读都是用文本传递审美趣味,实现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引起观众内心情感的同频共振。
  朗读者第二季《初心》开场白:“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他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苍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到最后我们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本心最近的那颗心。”②节目将有声语言和文字相结合,把这些能够引起人们共情的意象从记忆深处不断唤起,制造动情的审美感受。观众的情绪、情感被带动到审美客体中去,甚至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的思想、情感和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是高度理性化的情意融合状态。观众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上,感受到美所带来的愉悦,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进而激发出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人爱美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艺术形象的特点是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节目中“朗读者”所讲述的不论是至亲间经历的悲欢离合、生命长河中不同阶段的爱恨情仇、平凡生活里令人感动的小确幸,还是成长中某一段灰暗岁月里的隐忍与不屈、人生中某些特殊时期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这些内容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人对人生、对生活、对命运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成为人类群体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对人生价值、生活意义的理性思考,对文化的价值认同,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动情,这也是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观众的喜怒哀乐得到最真切的表现,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怜悯、敬仰表现得最为明显。节目与观众的情感水乳交融,美和美感臻于统一,这也是审美活动的深化阶段。这也体现了节目本身的价值,避免过度娱乐化、低俗化。
  (二)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
  语言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具有使形象浮现出来、活跃起来、飞腾起来的特质,而朗读把语言的音乐性发挥到了极致。朗读把文字的无穷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犹如一股清泉,无拘无束地自由流泻,观众感情的脉搏也随之自然、欢快地跳动。有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情,读起来扣人心弦;有的作品澎湃着作者巨大的感情热流,一泻千里;有的作品又饱含朗读者深沉真挚的情感,谱写出感人肺腑的乐章[1]。受众在享受到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听出朗读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欣赏到文字所独有的艺术魅力与情感价值。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客体之间发生实践性联系的特殊方式。审美主体进入审美体验的高峰,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交互感通。节目通过“情景交融”与“意境融彻”,建构出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这种“生活审美化”的表达带领观众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机盎然的情趣,实现人“诗意栖居”的生活理想。
  《朗读者》引导大众对人类优秀文化热爱、认可、继承、传播,在欣赏和聆听中建立文化自信。在这过程中,观众既是优秀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自觉承担起传承的重任,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
  (三)传递生命经验和价值观
  《朗读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综合绘画、建筑、文学、空间艺术、书法等各种艺术特点于一体,凸显三度空间造型的立体美,通过朗读表现客观物质性,强化了节目的鲜明性、直观性和多样化。同时,《朗读者》还发挥听觉艺术的优势,通过丰富的有声语言,对内心情感进行直接的唯美表达,即体验与表现的有机统一,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精美的视觉形象。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对对象没有感受、没有理解,就不可能去欣赏,更不可能产生美的理解与共鸣。每一期节目、每一位嘉宾都把他们生命中最富有质感的故事化作语言文字体现出来,不论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是乡土情、爱国情都是人类共有的,真实逼真。观众的注意力随着节目设置而移动,随着朗读者故事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看”仿佛身临其境,把观众带入更广阔的审美领域。通过艺术的力量打开观众的心扉,产生强烈的感情震动,引起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别人的思想、情感、情趣、个性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朗读所蕴藏的诸多韵味、无限遐思,为观众提供了欣赏、感受、探索的无限空间,发掘出观众的审美创造性和想象力,并与节目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朗读者》在情调上显示的是幽静、清雅、闲适,这种意境美可以把人带进遐想和深思中,令人悠然神往,去从容地领悟、感受丰富有趣的人生,提升了节目的广度。不同的选题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观众在情感上与选题的某种契合、某种联系发生的时候,就建立起了与节目之间的共同美。从卷首语、开场白、朗读到结束语,这些美的连续性、递进性和层次感,消解了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让他们充分感受、理解、评价各种美的情感,激发他们心中关于真善美的渴望,加深了审美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审美观。
  三、传承文化,弘扬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中强调: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朗读者》节目的播出,契合当下市场的需求,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人们能够从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情趣和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受到客体的刺激产生愉快、喜悦、舒畅、满足、陶醉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不仅仅是感知、感受、感动,更是震荡于胸臆,久而久之,便可形成丰富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的培养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他们和社会风气與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碎片化快餐阅读的今天,节目如一股清风,使人振奋,激人向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美化人的心灵、普及审美教育、彰显精神文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朗读者》节目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展现,体现了有声语言的传播意义,这种带有强烈互动性和感染力的阅读模式不同于传统纸质阅读,而是和观众面对面,直接把朗读带到人们眼前。应运而生的“朗读亭”在线下生活中也给予了人们一个情感宣泄的窗口,为纸质阅读与心灵共鸣搭建了一个桥梁。通过朗读,加强了读者对文字的理解,丰富了大众的阅读方式,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参见:https://zhuanlan.zhihu.com/p/26816010.
  ②参见:https://toutiao.sanhao.com/news-detail-27542.html.
  参考文献:
  [1]王明居.通俗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210.
  作者简介:王晓燕,硕士,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何为文学本体”,作为文学范畴的根源性问题一直都是文艺学界争论不休的。王乾坤在其著作《文学的承诺》中给出了自己对于文学本体问题的回应。他借鉴“哲学本体”的相关研究对“文学本体”问题进行追问,将文学本体视作“无”,以超验性视角将文学本体放在终极视域中进行思索,对文学本体与文学自身、文学本原三者关系进行解析。文中不免执一家之言,然而究竟“何为文学本体”?“文学本体该如何于学界立身”?所提诸多问
期刊
摘 要:插画与摄影都为视觉传达形式,两者在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交融中,既突出了个性,又使彼此得到了补充、丰富和完善。这种真实与想象的交错,形成一幅幅极具特色的摄影插画,给大众带来一种新的视觉体验。瑞典艺术家Johan Th?rnqvist擅长利用插画和摄影的结合,借助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怪诞诙谐的梦幻画面,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的世界。  关键词:插画;摄影;怪诞诙谐;童治世界;Johan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不仅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更要承担起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为此,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丽水地方文化特征,建议丽水学院既要充分利用、改善已有景观如牡丹亭的环境与功能,设计有特色的校园路标,设计个性化、视觉化的周边产品,突显学校文化特色,又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浙西南”革命精神,将其融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关
期刊
摘 要:芭蕾舞作为西方舞蹈艺术的舶来品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芭蕾以中国民族特色为立足点对西方芭蕾艺术进行大胆创新与突破,从而使中国芭蕾艺术焕发别样的艺术生命力。在发展的道路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延续至今一共演出了4000多场,这部舞剧的诞生不仅展现了中国芭蕾舞艺术在民族化道路上的特殊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以
期刊
摘 要:以扬·盖尔的“以人为本”公共空间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为基础,将PSPL调研法应用于上海钦州北路街道,从街道道路剖面及交通流线、街道立面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活动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其进行街道空间质量综合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城市街道设计;公共空间品质;PSPL法;公共空间分析;公共生活调查  一、引言  钦州北路(桂林路—宜山路段)地处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属城
期刊
摘 要: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改进,文学作品的图像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图文本对于传统文学审美范式的改变。当下的图文本文学具有直观化、大众文化性、心理距离的消解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语图互文成为图像化审美的主要范式。尽管图文本改变了文学的基本表现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文学审美范式的转型,但是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将文化诗学作为图文本阐述的一个向度有其合理性和必
期刊
摘 要:《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后由张盛良进行脚本改编,钟增亚绘画,将其改编为连环画。《芙蓉镇》连环画保留了原作民俗风情浓郁的特点,用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以写意人物画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巧借风景衬托人物情感;利用暗示性画面和图文交错加深叙事层次,产生叙事张力,是难得的连环画佳作。如今原版和第一次印版皆已遗失,叫人扼腕。  关键词:古华;《芙蓉镇》;连环画;钟增亚  基金项目:本文系
期刊
摘 要:原創实验戏·曲《绿袍情》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越剧院联合出品,作为2019国际戏剧邀请展预热演出于2019年6月7日、8日在中国大戏院上演。该剧本由嘉善编剧、陈志平创作,被列为浙江省嘉兴市重大题材文化精品扶持项目。2019年该剧获得了上海戏剧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扶持,由上海越剧院新生代演员担纲演出。  关键词:表演;原创;绿袍情  原创实验戏·曲《绿袍情》是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与
期刊
摘 要: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的一位富有争议的女性小说家,其作品《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书写女同性恋的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冲破宗教的禁锢,追寻真实自我的过程。书中对于《圣经》进行了大量的戏仿,旨在质疑《圣经》的权威性,倡导女性追寻自我意识。  关键词: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圣经》;戏仿;自我意识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塑造了珍妮特这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她从小受
期刊
摘 要:《茧》是青山七惠于201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分上、下两部,分别讲述了两位年龄34岁的职业女性截然不同的情感故事。《茧》与青山七惠的其他作品不同,这部作品充满了对现代女性情感世界的描写。作者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细腻的表现手法对主人公们的心理进行深度剖析,将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和复杂人性展现出来。青山七惠把自己独特的女性意识带入到小说叙述当中,引出现代社会中男女对等、情感关系等深刻话题,并通过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