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芭蕾舞在中国的民族化道路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芭蕾舞作为西方舞蹈艺术的舶来品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芭蕾以中国民族特色为立足点对西方芭蕾艺术进行大胆创新与突破,从而使中国芭蕾艺术焕发别样的艺术生命力。在发展的道路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延续至今一共演出了4000多场,这部舞剧的诞生不仅展现了中国芭蕾舞艺术在民族化道路上的特殊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以舞剧《红色娘子军》为切入点,梳理与分析芭蕾舞在中国的民族化道路,从而探索芭蕾舞在中国民族化道路的可行性及其深远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芭蕾舞;民族化;红色娘子军;文化自信
  一、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15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芭蕾舞这一艺术形式。受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影响,芭蕾舞被传播到了欧洲各国。特别是在法国,受到了贵族的认可与追捧,这也使芭蕾舞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芭蕾舞经过了500多年的发展,融合了欧洲各个国家的民间舞蹈元素,以及宫廷舞蹈的特征。同时其在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并受到时代变迁与艺术思潮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风格特色的舞蹈类型。
  芭蕾舞最早是在晚清时期传入中国的。但这时的芭蕾舞仅出现在皇宫内。19世纪初,在上海等地区的法租界逐渐有外国人开展一些芭蕾舞的教学活动,芭蕾舞才出现在中国民众的视野当中。1926年3月,莫斯科国家剧院舞剧团在上海卡尔登大剧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吉赛儿》《关不住的女儿》,这也是国外芭蕾剧团第一次来中国演出。1934年在苏联芭蕾舞舞蹈家索可尔斯基创设的学校进行学习的上海学生胡蓉蓉,在学习后相继演出了一些西方经典芭蕾舞作品。这也是中国最早涉足芭蕾舞艺术的中国舞者。
  (二)探索發展期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舞蹈家们积极投入舞蹈事业的建设当中。其中戴爱莲先生为中国芭蕾舞的发展与教育以及芭蕾舞蹈的创作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党和国家的信任与重托之下,戴爱莲除了培养优秀芭蕾舞蹈人才之外,也积极投入芭蕾舞的创作。在1950年,由戴爱莲主演的芭蕾舞作品《和平鸽》首演。这是中国舞蹈家们第一次尝试用西方芭蕾舞来展现中国故事,这也代表了中国的芭蕾舞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1954年,戴爱莲主持成立的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为中国芭蕾舞设定专业的教育课程,聘请专家古谢夫带领师生成功排演了很多经典芭蕾舞蹈作品,在国内的巡演也引起了巨大反响。虽然这个时期的舞蹈作品是西方的芭蕾舞作品,但也大力推动了中国芭蕾事业的发展。由于时代色彩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芭蕾舞作品赋予了特殊的红色革命主题。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的小礼堂《红色娘子军》首次上演,演出结束后好评如潮。而后,《白毛女》的出现更是将这一时期的芭蕾舞发展推向新高度。
  (三)蓬勃繁荣期
  中国改革开放也为中国芭蕾舞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中国芭蕾也致力于走中国化道路,不仅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舞蹈人才,而且芭蕾专家们勇于创新,拓展了新的古典芭蕾舞的表现形式。同时积极与国际芭蕾艺术领域的专家、芭蕾舞团保持长期的互动与交流。在芭蕾舞的内容、主题等方面也逐步发展得更加开放化与多元化,也将中国古典舞的技巧神韵等元素与芭蕾舞巧妙地融合起来。例如,1979年由中央芭蕾舞团创作的《鱼美人》,以及后来的《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使中国芭蕾的发展更加成熟,更加国际化,也将中国的芭蕾舞推向更高的巅峰。
  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民族化艺术特征
  (一)民族化的题材
  芭蕾舞作为西方传入的舞种,在作品方面通常表现的都是外国故事题材。《红色娘子军》诞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中国芭蕾舞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它讲述了在国共两党的内战时期,中国女兵誓死抵抗国民党军的故事。在国民党队伍的猛烈攻势下,女兵们机敏地与国民党军周旋,但是仍然有一些女兵牺牲在了战场之上,在战争中还有一部分女兵不幸被捕。战争结束幸存的女兵们最终回归到了正常生活。这部剧生动描绘了一幅中国女兵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的壮美图卷。
  在选材方面,《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电影改编,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就受到观众们的喜欢,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电影方面的奖项。所以在受众面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在原剧本的支撑下,观众们在观看舞剧时也更加容易看懂与理解其中的故事。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内容真实地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势紧密相关,是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写实的表现手法,也极具中国特色。故事中大义凌然、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革命英雄角色,还有卑鄙邪恶的反面人物,这些都能够激发观众的共情。
  (二)民族化的造型与服装
  舞蹈的服装作为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代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现剧情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服装的设计需要考虑舞蹈的民族特色、人物身份,并保证有足够的舒适度不能影响动作的自由度。《红色娘子军》的服装设计十分经典,这些设计也一直沿用到现在。剧中娘子军战士身着当时军装式的上衣、下身着齐膝短裤、小腿有绑腿。发型是齐耳短发戴着军帽,整体造型一亮相就是典型的战士形象。这样的服装不仅使演员们显得精气十足,同时也从侧面向观众展示故事的发生地。值得一提的是,短裤与绑腿结合的设计还可以充分展现芭蕾舞当中腿部开、绷、直、立的基本舞姿,也不束缚腿部动作的技术运用。
  齐膝短军裤的设计也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符合观众的审美接受度。保守、具有时代特点的服装解决了大家不太接受西方芭蕾服装有些暴露的短裙设计。更重要的是,服装设计师根据舞蹈演员动作的伸展程度,专门设计出适合不同演员表演的服装造型,无论是踢腿、举手、托举还是做大幅度的跳转翻技巧,都不会受到服装的限制。《红色娘子军》的服装设计是中国芭蕾造型成功与经典的例证,也为芭蕾舞服装注入了属于中国的民族化生命力。   (三)民族化的音乐创作
  《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以民歌旋律为基础,加强了芭蕾舞剧中音乐的民族性。以海南民歌为素材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万泉清水清又清》这一配乐就是由海南黎族的民歌《五指山》改编再创作出来的新乐曲。乐器方面在西洋管弦交响乐队的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例如,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打击乐器“笙”,戏曲中经常使用的“小锣”,以及中国传统民乐代表的弦乐“琵琶”“中阮”等。
  在西方古典芭蕾中,背景音乐基本都是交响乐配奏。但在这部舞剧中加入了完全不同的元素:唱词。而最早提出芭蕾舞可以加唱词的人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红色娘子军》 中,以加入唱词的形式对渲染气氛、推进剧情展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都有很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观众对舞剧内容的理解,使观众感同身受。
  (四)对古典芭蕾的创新与突破
  首先是对舞蹈语汇的创新。舞剧在芭蕾舞为主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国特色的元素。比如在芭蕾舞中手臂要做到延伸、舒展与优美,但剧中琼花在展现反抗时,打破了固有的手臂上举,用力握拳。这一动作的展现充分表现了她心中的悲愤。在剧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展现,脚下是芭蕾典型脚位,但手却是古典舞的“兰花指”“托按掌”。立起的足尖与中国古典舞手位的结合在这里并不违和,在保持芭蕾舞风格的基础上更加为观众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中国女兵形象。
  其次是融入中国戏曲元素。例如在表现琼花为了逃脱老四的追捕与之搏斗这一段独舞中,“串翻身”“倒踢紫金冠”等这些中国戏曲当中的代表性技巧动作,力量感十足,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技巧的展现看出舞蹈角色内心坚定的情感。而最具有中国戏曲的“亮相”也运用在剧中,洪常青的出场舞蹈就连续运用了三个亮相。快速动态以及跳跃动作后都紧接亮相造型,短短几个八拍,一个正义感十足、对革命充满坚定的新娘形象跃然台上。
  最后,民族性道具的加入。黎族的“钱铃双刀舞”、海南的民族斗笠等民族性道具的加入,增添了不少地域色彩,也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
  三、芭蕾舞民族化道路在中国的可行性
  (一)被中国观众认可的民族化
  舞蹈作品在创作出来后只有跟观众进行交流,并且被观众接受与肯定之后才是成功的舞蹈艺术作品。民族化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且被当时乃至今日的中国观众所认可,是因为《红色娘子军》以及后来出现的《白毛女》《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舞剧中的民族化并不是生硬加入的,而是伴随中国的国情而生发的。相较于西方芭蕾舞中讲述的陌生与遥远的故事情节,以中国民族化故事题材为基础;贴近大众的情节以及较为深刻的人物特点;能够看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分明的情感世界;人物体现的中国气韵;表现出来的元素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一方面让中国观众更加肯定与接受从而喜爱芭蕾舞剧;另一方面在观看时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投入剧情当中,并在观看之后依旧能调动起大家内心的中国情怀。因为被观众认可、喜爱并且支持,中国芭蕾的民族化道路才能够一直稳步并积极地发展与完善下去。
  (二)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体现
  爱祖国、爱人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与主旋律。在当今的中国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在革命文化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红色娘子军》是具有新时代爱国主义意义的,也是一部教育人们爱国家、爱党、爱人民的艺术教材。剧中巧妙生动地用芭蕾舞的艺术形式,将舞蹈人物形象与主题相结合,用肢体语言来制造与讲述那一时代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与理解国家的建立凝聚了无数先辈们的心血、智慧甚至生命,让我们懂得国家的创建与民族的解放是那么的艰辛,要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主要是对自身文化所拥有价值的自觉与信心。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可以大放异彩。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同时也为当代艺术成长与壮大提供不可或缺的养分。
  中国芭蕾民族化道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对西方古典芭蕾舞艺术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将西方古典芭蕾艺术与中国舞蹈成功地融合再发展,让芭蕾这门艺术在中国焕发别样的光彩。正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国芭蕾通过舞蹈艺术与世界交流,实现了超越舞蹈审美价值之外的文化价值,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名片。在新时代的今天,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支持下,民族化芭蕾舞道路一定能走得更快、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四、結语
  中国芭蕾舞的民族化之路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发展。在优秀的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坚持与努力下,以具有中国民族性的独特艺术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红色娘子军》的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也因为其是时代价值的体现。对于现在,我们要吸取它勇于创新与突破的精神。对于未来,我们更应该爱祖国,爱祖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陈瑞.当代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探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欧建平.中国芭蕾的丰碑——纪念《红色娘子军》首演五十周年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王克芬.中国舞蹈通史——明清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4]于平.中国芭蕾的民族道路与世界目光[N].中国文化报,2004-12-25.
  [5]何士雄.中国芭蕾之回顾与21世纪展望研讨会纪要[J].舞蹈,2000(6):34-35.
  [6]孔庆东.红色娘子军:中国戏剧发展纵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作者简介:张琪越,硕士,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马家琪,北京舞蹈学院。
  崔佳甜,硕士,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在延续前三季节目制作的基础上,守旧与创新并行——既满足了观众“窥视”“情感体验”“求知与伦理援助”“类型”的审美期待,又通过创新旅行元素和改善节目风格丰富拓宽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作为观众心中的白月光节目,可谓做到了“盈”;但又因盲目迎合观众的逃避心理而营造了积极避世的虚假梦境;因缺乏与观众的有效沟通,产生了传播与交流的断裂;因多平台内容的偏置简慢了观众的主体地位,在此
期刊
摘 要:一些知识分子持反对文艺作品虚构历史的意见,由来已久。戏曲作品存在坐实朝代而又戏说历史的倾向。京剧《杨门女将》《玉堂春》《赵氏孤儿》等莫不如此。还原历史,努力按描绘古代或旧时社会风貌的纪实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成为戏曲作者的一个重要选项。优秀的戏曲历史剧及其作者,能让“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的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也是提升舞台表演水平和吸引高端观众的手段之一。细
期刊
摘 要:电影《艾德·伍德》用影像的方式建构了镜头内艾德·伍德和镜头外蒂姆·伯顿各自的情感世界,表达了现实中的艾德·伍德对电影梦想的疯狂和热爱。影片通过对叙事、镜头、色彩、剪接等方面的论述,表达了电影镜头内外的双重情感,重现了逐梦影人构建电影世界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两位导演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映射了电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艾德·伍德;蒂姆·伯顿;情感;电影  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好莱坞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视觉文化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处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试图摆脱这种被图像操控的现状。根据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阐释绘本这一艺术语言的表现,使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生命体验,脱离景观的控制。  关键词:当代艺术;绘本艺术;景观社会  科技在全球化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新奇,我们的生活变得异常丰富,随处可见的视觉文化包围在
期刊
摘 要: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来独揽49亿票房,跃居中国电影票房史上的亚军,并被选送角逐2020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与此同时,市场上对该片也一度充斥着“好莱坞化”“低俗化”和“堕落化”的批评声音。该电影是将古代神话人物改编为现代商业电影的典型,其播映后出现的两极评价,背后隐藏的是当代艺术生产在衔接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出现的诸多矛盾,以及传统中国故事在进行现代阐释时所遭遇的尴尬处境。
期刊
摘 要:意识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高校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且紧迫的大环境下,基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特殊性,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总结、分析、反思“广告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得与失,可以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范本。  关键词:意识能动性;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期刊
摘 要:在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课程中,不仅要于讲授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理论,还应合理引入博物馆文创设计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与创新设计,综合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Rhino、Keyshot等计算机技术,结合3D打印模型制作方式,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促进设计成果转化落地。从理论到实践,以赛促学,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实战能力,强化
期刊
摘 要:“何为文学本体”,作为文学范畴的根源性问题一直都是文艺学界争论不休的。王乾坤在其著作《文学的承诺》中给出了自己对于文学本体问题的回应。他借鉴“哲学本体”的相关研究对“文学本体”问题进行追问,将文学本体视作“无”,以超验性视角将文学本体放在终极视域中进行思索,对文学本体与文学自身、文学本原三者关系进行解析。文中不免执一家之言,然而究竟“何为文学本体”?“文学本体该如何于学界立身”?所提诸多问
期刊
摘 要:插画与摄影都为视觉传达形式,两者在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交融中,既突出了个性,又使彼此得到了补充、丰富和完善。这种真实与想象的交错,形成一幅幅极具特色的摄影插画,给大众带来一种新的视觉体验。瑞典艺术家Johan Th?rnqvist擅长利用插画和摄影的结合,借助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怪诞诙谐的梦幻画面,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的世界。  关键词:插画;摄影;怪诞诙谐;童治世界;Johan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不仅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更要承担起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为此,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和丽水地方文化特征,建议丽水学院既要充分利用、改善已有景观如牡丹亭的环境与功能,设计有特色的校园路标,设计个性化、视觉化的周边产品,突显学校文化特色,又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浙西南”革命精神,将其融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