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一.了解动词在欣赏古诗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二.把握动词的陈述性、使动性等语言特点。三.体会动词语意含量丰富、易于塑造事物形象及表现事物动态的语言功效。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准确理解动词在古诗中的含义及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二.感知古诗,体会动词在古诗中凝练简洁、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学生结合导学案,适当借助工具书,自读诗歌,疏通文字,感知大意。
二.导入。“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大家都十分熟知的诗句,这句诗中哪几个字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呢?对了,是“破”与“弄”字,它们是两个动词,而且“弄”字又巧妙地与拟人手法结合在一起,让画面更加灵动形象。多么美妙的动词啊,几个字一片天地,难道同学们不想去诗的海洋中感知动词的魅力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中动词的艺术。
三.请同学们朗读导学案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找出这首诗中的动词,并体会它们对作者抒发情感的作用。
PPT显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请同学列举诗中所涉及的动词,并简明扼要地说明它们的意思。并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动词中你最喜欢哪些,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忽传”与“初闻”两个动词,后者紧承前者,“忽传”说明官军获胜的捷报来得十分突然,而“初闻”后的杜甫,情绪十分激动,喜极而悲,多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对唐军的胜利十分敏感,诗逼真地再现了杜甫当时听闻胜利后的行为及喜悦心情。
却看,这个词充满了蕴藉,作者回头看着妻子,心里有无限感触,似欲表达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漫卷,说明作者转悲为喜,多年的阴霾不见了,他随手卷起诗册,与家人一同分享快乐。
“放歌”与“纵酒”,老诗人因年岁及漂泊生涯,难得有机会放歌与纵酒,而今天却可以放纵一次了,说明他心情十分舒畅。
……
师:杜甫在听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后,他终于可以结束漂泊生涯并返回家乡了,一股喜悦的激流冲向了自己,他望着家人,一股莫名的情感在心中荡漾着,如果用散文写法,恐怕要花费很多笔墨,而在诗歌中,作者则简练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与他准确地使用动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最后几个动词,“穿”、“下”、“向”,不仅准确描述了作者回家的路线,还反映了作者急切希望回到家乡的喜悦心情。所以,在诗歌中准确使用动词,既可节省笔墨,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一点,我想告诉同学们,在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动词也十分重要。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导学案上周邦彦的《春雨》一诗,说明作者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PPT显示]春雨(宋)周邦彦
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提问。
[明确]雨后,一群耕人,他们正在小树林的土堆旁,扶着耒交谈着。花朵经春雨的润泽,竞相开放,娇艳美丽。而花丛外,鸥鸟拍打着翅膀,时而飞起又时而落下,悠然自在。
表现手法:侧面烘托。
师:这首诗中你认为最传神的动词有哪些?并简单说明理由?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择代表发言。
[明确]语,一群耕人在交谈着什么,或许是在谈论“春雨贵如油”,也可能是谈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等,表现了耕人的喜悦之情。
落,随着春雨的到来,百花早已竞相开放,花团锦簇,一只鸥鸟在新涨的河水中欣喜地戏水,不停地煽动翅膀,飞上飞下。
回,表明水很大,可以转动一只小船。
师:塑造人或物的形象离不开动词,因为人或物的心理变化往往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所以赏析诗歌中的动词,可以让我们窥见诗中描写对象的心理或性格,诗的意蕴也会变得厚重,如诗中的“语”、“落”很好地表现了耕人与鸥鸟的喜悦之情,也间接表明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为下文写春雨的具体形态做了很好的铺垫。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首武元衡的《春兴》,寻找体现了诗人情感的重要动词,并试着感受它们的表现力。
[PPT显示]春兴(唐)武元衡
找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明确]吹、逐,两个词都很富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春风一夜都在将家乡的讯息传递给作者,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一夜都在梦中回味家乡的原因,诗人让春风变得多情多义了,而无形的梦境,也似乎变成了一丝一缕,随着春风到了家乡洛城,让抽象的梦变得十分形象。
师:同学们,“吹”、“逐”两个动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好处是什么?
课后作业
同学们翻阅《唐诗鉴赏辞典》,寻找动词作用突出的诗句,将其摘抄下来,并试着简单赏析,再结合《唐诗鉴赏辞典》上的赏析,重新体味,下次课上与同学彼此分享阅读体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一.了解动词在欣赏古诗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二.把握动词的陈述性、使动性等语言特点。三.体会动词语意含量丰富、易于塑造事物形象及表现事物动态的语言功效。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准确理解动词在古诗中的含义及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二.感知古诗,体会动词在古诗中凝练简洁、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语言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学生结合导学案,适当借助工具书,自读诗歌,疏通文字,感知大意。
二.导入。“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大家都十分熟知的诗句,这句诗中哪几个字是作者苦心经营的呢?对了,是“破”与“弄”字,它们是两个动词,而且“弄”字又巧妙地与拟人手法结合在一起,让画面更加灵动形象。多么美妙的动词啊,几个字一片天地,难道同学们不想去诗的海洋中感知动词的魅力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中动词的艺术。
三.请同学们朗读导学案上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找出这首诗中的动词,并体会它们对作者抒发情感的作用。
PPT显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请同学列举诗中所涉及的动词,并简明扼要地说明它们的意思。并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动词中你最喜欢哪些,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忽传”与“初闻”两个动词,后者紧承前者,“忽传”说明官军获胜的捷报来得十分突然,而“初闻”后的杜甫,情绪十分激动,喜极而悲,多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对唐军的胜利十分敏感,诗逼真地再现了杜甫当时听闻胜利后的行为及喜悦心情。
却看,这个词充满了蕴藉,作者回头看着妻子,心里有无限感触,似欲表达又不知该说些什么。
漫卷,说明作者转悲为喜,多年的阴霾不见了,他随手卷起诗册,与家人一同分享快乐。
“放歌”与“纵酒”,老诗人因年岁及漂泊生涯,难得有机会放歌与纵酒,而今天却可以放纵一次了,说明他心情十分舒畅。
……
师:杜甫在听闻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后,他终于可以结束漂泊生涯并返回家乡了,一股喜悦的激流冲向了自己,他望着家人,一股莫名的情感在心中荡漾着,如果用散文写法,恐怕要花费很多笔墨,而在诗歌中,作者则简练明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与他准确地使用动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最后几个动词,“穿”、“下”、“向”,不仅准确描述了作者回家的路线,还反映了作者急切希望回到家乡的喜悦心情。所以,在诗歌中准确使用动词,既可节省笔墨,又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还有一点,我想告诉同学们,在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动词也十分重要。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导学案上周邦彦的《春雨》一诗,说明作者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PPT显示]春雨(宋)周邦彦
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提问。
[明确]雨后,一群耕人,他们正在小树林的土堆旁,扶着耒交谈着。花朵经春雨的润泽,竞相开放,娇艳美丽。而花丛外,鸥鸟拍打着翅膀,时而飞起又时而落下,悠然自在。
表现手法:侧面烘托。
师:这首诗中你认为最传神的动词有哪些?并简单说明理由?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择代表发言。
[明确]语,一群耕人在交谈着什么,或许是在谈论“春雨贵如油”,也可能是谈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等,表现了耕人的喜悦之情。
落,随着春雨的到来,百花早已竞相开放,花团锦簇,一只鸥鸟在新涨的河水中欣喜地戏水,不停地煽动翅膀,飞上飞下。
回,表明水很大,可以转动一只小船。
师:塑造人或物的形象离不开动词,因为人或物的心理变化往往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所以赏析诗歌中的动词,可以让我们窥见诗中描写对象的心理或性格,诗的意蕴也会变得厚重,如诗中的“语”、“落”很好地表现了耕人与鸥鸟的喜悦之情,也间接表明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为下文写春雨的具体形态做了很好的铺垫。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首武元衡的《春兴》,寻找体现了诗人情感的重要动词,并试着感受它们的表现力。
[PPT显示]春兴(唐)武元衡
找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明确]吹、逐,两个词都很富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春风一夜都在将家乡的讯息传递给作者,这也是作者为什么一夜都在梦中回味家乡的原因,诗人让春风变得多情多义了,而无形的梦境,也似乎变成了一丝一缕,随着春风到了家乡洛城,让抽象的梦变得十分形象。
师:同学们,“吹”、“逐”两个动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好处是什么?
课后作业
同学们翻阅《唐诗鉴赏辞典》,寻找动词作用突出的诗句,将其摘抄下来,并试着简单赏析,再结合《唐诗鉴赏辞典》上的赏析,重新体味,下次课上与同学彼此分享阅读体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