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太守”刘宠

来源 :各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名臣刘宠,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以通晓儒家经典而举孝廉,被授以东平陵令一职.在官期间,他大力推行仁政和各项惠民措施,受到下属和百姓的爱戴.因母亲患病弃官而去时,听到消息赶来送行的百姓将道路都堵塞了,刘宠乘坐的马车竟无法动弹.他只得变换服饰,悄悄地从间道潜回家中.
其他文献
一rn“道北”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所谓“道北”,即陇海铁路西安站段北侧,具体指西安火车站以北,龙首村以南,东到太华路,西到红庙坡一带,一个曾长期被视为混乱、无序的城市边缘地区.rn“道北”的起源应当从20世纪30年代说起.1934年12月,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陇海铁路西安段通车.陇海线西安段建成后,极大刺激了西安尤其是城北的工商业发展,形成了一个依靠铁路带动起来的新市区.到1940年左右,以大华纱厂(西北最早、最大的现代机器纺织厂)、西京电厂(西北首家官办电厂)、华
期刊
晚明李贽以后,中国的史官、史学家、知识分子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直笔的斗争更多的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这是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后专制罗网更密、政治愈加黑暗的现实相适应的.这种群体斗争,当以清初明史馆史臣为代表.当时明史馆史臣们面对的一个棘手课题:该如何书写明朝君臣事迹,尤其是明末抗清英雄的事迹——是碍于忌讳,曲加隐饰;还是尊重历史,如实记载?这对每一位史官来说,不啻为一次人品及文品的严峻考验.
期刊
1949年夏天,即将从国立中央大学边政系毕业的石兴邦,正面临着时局动荡、学校人去楼空的窘境,幸而遇到韩儒林、徐益棠、吴定良几位先生,使他得以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培养出的第一批研究生.
期刊
1936年,陈梦家从燕京大学研究院刚毕业时,曾有过到清华大学任教的愿望,闻一多也曾向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推荐过陈梦家,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rn1937年11月,长沙临时大学开学,当时清华大学国文系的教授南下长沙的很少.闻一多推荐陈梦家,原本就对陈梦家存有很好印象的梅贻琦校长,当即同意邀约他赴衡山长沙临时大学教文字学.
期刊
唐代王维《酬张少府》诗中有一名句:“晚年唯好静.”已届耄耋之年的我何尝不愿如此?但某些人就是偏偏不让我心静,甚至可以说是有意拱火,让我不能己于言.我是专指那些网络造谣者.造谣是一种构陷,不能等同于不同的学术见解.对学术歧见理应尊重、宽容、保护,对谣诼诽谤则应该揭穿,斥责,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鲁迅《南腔北调集》中有一篇《谣言世家》,说明造谣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现象.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可以用谣言杀人.对于其他人来说则是一种愚弄,让他们分不清哪句是假话,哪句是真话.
期刊
陈家三代中医均医术高明,至陈寅恪这一辈才中断.陈寅恪从小耳闻目睹,自然熟知传统中医理论,但他不仅“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而且认为不少中医理论以及方药最早都是从域外输入,不可随意夸耀是什么“国粹”;他认为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因为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所以他不相信中医,尽管他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
期刊
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时代剧变中,沈从文痛苦而又决绝地告别文学,投身于文物研究事业.他的文学著作因与时代“游离”而销声匿迹.他自己也屡次声明,我的作品过时了,不值得再提.但他的作品价值还在,还有人记住它,特别在海外,还得到重视和研究.
期刊
在章太炎众多学生与弟子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弟子,他对政治的兴趣与热衷仅次于乃师,他对学术的钻研与创新也不在一般弟子之下,他就是曹聚仁先生.学术界曾有一股“曹热”,人们对他的经历与治学都抱着极大兴趣,直到如今他的影响犹在.
期刊
郑天挺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在此期间他所撰写的日记,不仅记载了他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的日常,也对身边亲人的状况有详实的记述.从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在那样艰苦条件下一个家庭的苦乐悲喜……
期刊
半坡遗址、兵马俑、下川遗址、法门寺地宫……这些举世闻名的历史遗存世人皆知,但让这些遗存重现天日、惊艳亮相的幕后英雄,知道的人却不多.在西安这座“考古之都”坐镇一甲子的石兴邦先生,正是这些幕后英雄中的领军人物.2018年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石兴邦荣膺“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一生致力于田野考古的充分肯定与褒奖.如今,即将迎来百岁寿辰的石兴邦老人,已然成为考古界的一座丰碑、一个传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