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叶嘉莹:“我虽然老了,还是有痴心在”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f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3年前,一位“穿裙子的士大夫”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出生。她接受过旧式传统蒙学,也接受过新式大学教育,遭受过白色恐怖的逼迫,也获得过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殊荣,而她最重要的寄托,始终是将她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和美好,尽其所能地传给下一代。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向她发来贺信,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實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少年时代,叶嘉莹经历了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她的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先是丧母,后来在台湾时丈夫入狱,她和女儿也一度被拘,全家迁居温哥华后女儿女婿在车祸中双双离世。她说自己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哪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78年,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从1979年开始,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选择了定居南开。
  回忆初回南开的讲课盛况,叶嘉莹依然很兴奋。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
  台湾作家陈映真在一篇文章中分享了旁听叶嘉莹“诗选”课的感受,说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诗词中丰富璀璨、美不胜收的审美世界,叶嘉莹的每一堂课“几乎都令人感到永远新奇的审美的惊诧”。叶嘉莹在诗词教学中投入了深情,每次讲杜甫《秋兴八首》,念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二句,总因为长久思念故乡,而泪水涌动。
  叶嘉莹现在依然独立生活。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学生钟锦曾看到她自己做饭的情景,一锅开水,青菜往里头一煮,蒸几个馒头,就是一顿。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之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她经常引用《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即便到了90多岁的高龄,她依然不肯坐下来讲课,“我的腰腿有毛病,但是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于诗词的一种尊重。”有一次外出讲课,叶嘉莹讲了3个小时,长度超过了主办方的预计。她白发微卷,神采飞扬,毫无疲倦之态。只在讲座中段,实在是累了,她用商量的口气说:“我想我现在可以休息两分钟吗?”听众以掌声作答,她才坐下来喝了几口茶水。
  如今,学生是她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于不下功夫的学生,她批评起来很严厉。如果学生很刻苦认真,即使谈诗谈得笨拙可笑,她也宽容。学生回忆,有一次同学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一个年纪挺大的师兄说得完全不对路,旁人都听不下去了,但他非常认真投入。一看叶嘉莹,她用书把脸挡着,躲在后边悄悄地笑。
  叶嘉莹先生执教几十载,如今鲐背之年,开始教授吟诵,“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如果我们现在不赶快抢救,恐怕就要灭绝了。”她抱有这样深刻的担忧和责任感,正出自于她对诗歌的最深的挚爱。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你自己创作写诗的一个重要入门手法。可是我现在已经90多岁了,已经白白地过了一世,我都没有培养出我的学生有很好的吟诵的效果,我既对不起前代的诗人,也对不起我年轻的学生。”在她的93岁寿辰之际,她选择利用网络平台教授古典诗词的传统吟诵。
  热议锐评:顾随先生曾说“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叶嘉莹先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无论自我处境如何艰辛困难,她的一颗心始终被诗词充满,她的一生也在为了诗词的传承而奔波劳碌。这份执着,几人能比?这份真诚,足以震天撼地!
  素材运用:诗词的美;我的老师;淡泊;思念;职责与担当……
  (资料来源:《南方人物周刊》、凤凰网)
其他文献
又是一次月休日。  我背着书包缓缓地走出校门。拥挤的人群推搡着,有家长拉着孩子耳语的,有孩子兴高采烈汇报的。我默默地看着,低低地叹了一口气。热闹是他们的,于我而言,苍茫的灰天才是我的世界。  掰着手指数数,来星海学校已经一个多学期,我的初中生涯也过去一个多学期。听说能来这儿读的,都是各所学校的学霸。一入校园,大家就你追我赶,分数上论英雄。入学考全校第三的我,自开学以后,再也没有进入年级前五。每次回
静静地,静静地,一切都静极了,耳边只有流水声……  我也静静地沐浴在月光下,银白皎洁的月光打在我的头发上,照在我的脸庞上,出奇地柔和,使我身上每一处都闪着银色的光芒,说不出的一种宁静平和。  一仰头,就对上了月光宁静、俏皮的脸庞,它调皮地用面纱似的云雾捂了捂它的小嘴,如淑女般温柔、可爱。忽然又揭开了那层面纱,露出了笑容,显出它那洁白可爱的月牙儿。它笑得很开心,像个天真的孩子。我也醉了,也跟着笑,释
去年,玉石巧雕大师卢云峰有次在朋友那里看到一块厚度为四、五厘米的马达加斯加产的玛瑙料石。料石质地十分通透,正反两面都有着如草花一般的褐色图案。卢云峰如获至宝,赶紧花重金购下。他已经构思好,料中花纹犹如松树的松针,如果双面结合,雕棵松树,再加只鹤,松鹤延年,寓意十分好。  可真到下手设计时,他才知道自己买回的其实是一块烫手山芋。原来,料中两面纹路虽然一致,但一面是大花,一面是小花,若都雕成松树,一面
有一个朋友,到纽约研究都市规划,在他学成返国之前,我问他:“纽约市最成功的设计是什么?”  “是那条斜斜的百老汇大道。”  我十分不解:“大家都认为横平竖直、棋盘式的街道最好,你为什么反而欣赏那条斜斜的大道呢?”  “因为斜路从棋盘中穿过,会造成许多三角形的地区,譬如时代广场、华盛顿广场,不但造成建筑的多样变化,而且形成特别的聚落与文化景观。”  我又接着问:“那么纽约街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笔尖上的灵魂,我知道你了,昨夜蓝空的星梦,今朝眼底的万花。”闲暇之时,我会轻轻拂去心上的一层烦恼,静坐小窗读诗书。久而久之,每当心中一有所悟,便会不由自主地就抓起平日里丢在一旁的笔,渐入文里妙境,烂醉于字里行间。有时,我也爱像安妮那样天马行空地幻想,想着想着就醉了,待醒时,已“不知春去已多时”。再将整袋的心絮,泻满一张张的清辉,在“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文章需要的,只是一种心境。是
回眸,百千心思回转;回眸,百花生香回暖;回眸,百种滋味回旋。请以“回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回眸,是一份坚守,一种信念,一次呐喊。  ——题记  纪伯伦说:“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说:“回眸,你便能拥抱光明,迎接阳光的洗礼。”  即将远行,踏上征程。背上背包,我不得不离开那座承载了我太多欢乐与苦涩的小宅,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淫雨霏霏的季节给这个世界增添
刘鑫,女,1987年生,河南开封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与陶瓷艺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创新设计方法、服務设计。  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外婆家的乡下有座古朴的小桥,它静静地躺在清澈的河面上,小河流水的歌谣唱了很多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它因破旧残损被拆除,从此成为绝唱。但从小桥走过的足迹,却永远留在乡邻们的记忆中。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边的云彩。”徐志摩的这首诗,将夕阳中新娘一般美丽的康桥风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说起外婆乡下的小桥,它没有“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的西湖断桥那么充满浪漫的情调;没有苏州桥
待那芳霏漫尽了人间,那悠悠的香啊,才像谦谦的居士悄悄地退隐起来。  不经意间发现,槐花落着落着,就铺满了校园一角。说来也怪,槐花都落了,那香却还幽幽的,像是生根了,不愿褪去。  四月不老,槐香不散。我心底里很是愿意陪四月一同守候槐香的,顺便,我也可以一并将那槐香拾满心房。这样想着,心里的芬芳就荡漾起来了,像云中细浪,轻送十里流光。  一场雨过后,我有些担忧,那满枝的槐花会不会就此断绝了沁人的芬芳?
近期,由作家冯唐翻译的泰戈尔诗集《飞鸟集》引发争议。在中国读者中,《飞鸟集》最著名的译本公认为出自郑振铎。郑振铎译本以优美动人著称,而在冯唐的翻译之下,不少读者指其文字不雅甚至是对泰戈尔的“亵渎”。同样一首诗,郑振铎译为“大地借助于绿草,显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而冯唐译为“有了绿草,大地变得挺骚”。郑振铎译:“我是死,是你的母亲。我就要给你以新的生命。”冯唐译:“我是死啊,我是你妈,我会给你新生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