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汲取知识的质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英语教学的实践,就教学中如何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三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求;交际
所谓“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表达形式。而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发展心理学的“双主体”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媒体是教材。也就是说,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通过积极探究,使“死”的教材转化为“活”的能力。但从“学”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则是认知的主体,因此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并获取知识,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 “生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充分展示各自的個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学、互帮、互促的过程中,将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因此,我们可建构“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步骤为:1. 出示探究问题,所出示的探究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从而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2.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要分一定的步骤展开。可建立4至6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教师可巡视或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实践证明,异质小组的活动不仅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生生间的互教互学可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3. 组际间互相交流,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得出较完整的答案之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各自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中如出现错误或遗漏,可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如有疑问,其他组则可提出质疑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在交流时,也可采取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汇报讨论的结果。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展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4. 总结规律,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应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观点、答案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形成共识。总结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所感悟。当然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主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将有效的指导、平等的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施教的几条原则
1. 普遍性原则。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2. 差异性原则。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思维的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3. 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激励性原则。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们质疑问难。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可能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肖锋著.学会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六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永靖中学。
关键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求;交际
所谓“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表达形式。而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 “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发展心理学的“双主体”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媒体是教材。也就是说,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通过积极探究,使“死”的教材转化为“活”的能力。但从“学”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则是认知的主体,因此老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并获取知识,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 “生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参与,并充分展示各自的個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在互探、互学、互帮、互促的过程中,将个人的发现转化为共同的财富。因此,我们可建构“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步骤为:1. 出示探究问题,所出示的探究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从而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2.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要分一定的步骤展开。可建立4至6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教师可巡视或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了解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实践证明,异质小组的活动不仅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生生间的互教互学可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3. 组际间互相交流,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得出较完整的答案之后,由小组派代表阐述各自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中如出现错误或遗漏,可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如有疑问,其他组则可提出质疑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在交流时,也可采取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汇报讨论的结果。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展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4. 总结规律,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应及时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观点、答案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概括,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形成共识。总结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所感悟。当然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主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将有效的指导、平等的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施教的几条原则
1. 普遍性原则。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其普遍性原则。创新潜能不是少数尖子生独具的。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教育的开发。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并将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2. 差异性原则。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到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促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时,一定要从他们思维的实际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3. 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激励性原则。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并要全力支持他们质疑问难。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可能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肖锋著.学会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大均主编.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刘六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永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