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的东方神韵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神话与西方神话有显著区别,在《庄子》神话反映出隐秀的东方神韵,竹林深处,才能看见另一番美景。我们普遍对“神话性”存在三方面误读,其实具备叙事、令人崇拜向往、使人信以为真的特征就可以看作神话。《庄子》的神话学价值尚需深入挖掘。
  关键词:文艺学《庄子》神话隐秀
  一《庄子》其神话性探析
  尘世与净土间总有层层叠嶂,曲胜直、忍胜躁,经过环环紧扣的阻碍终会拨云见日。中国艺术的含蓄美需要我们用心赏玩。中国园林艺术常用“障景”的方式,来营造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美,根源上是出自中华民族的美学观念,那么中国神话同样也可能长期被掩映在“高林”之下,等待我们走入那花木深处。《庄子》便是这样,两千多年来散发着隐秀的东方神韵,不显山不露水,以至于《庄子》神话,变成文学、神话学、艺术学研究者竞相争论的话题。
  1《庄子》与神话
  新时期以来,对庄子《神话》的研究,集中于四方面:神话意象继承与发展,例如,鲲鹏意象、混沌意象等;神话跟寓言的辨析,“《庄子》中由神话改装为寓言的数见不鲜”;神话思维成因与作用,例如,时间观念、生死观念、物我观念、言说方式等;通过与《山海经》、屈原的比较,发现“庄子对于神话本质特征认识上的重要贡献,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建议现代神话学应当吸取庄子神话思想的成果”。
  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都是《庄子》与神话的“联系”在哪里、有什么、何作用,这与直接、明确、系统地论述《庄子》神话还有一定距离。或许这样是因为底气不足,觉得《庄子》文本的“神话性”不充分,把《庄子》称为“神话”仿佛才是“神话”。
  2“神话性”的误读
  《庄子》一书,有没有神话学价值?弄清这个问题,就要从神话的概念谈起。为什么我们的常识里已经牢固树立了神话出西方、中国无神话的认识,就源于我们文学中“类神话”的文本缺乏西方神话的某些要件。习惯的看法有以下三方面:
  (1)神话以“神”为主要存在
   如果神话以“神”为主要存在的观点若成立,《圣经》的绝大部分篇目都应排除在神话范畴之外。尽管在我们的一贯认识中,《圣经》是公认的宗教神话,全书收录了大量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可事实上,《圣经》除去《创世纪》里头“伊甸园”和“诺亚方舟”两篇外,其余内容讲“神”或“近似于神”的内容寥寥无几,其所述的故事大多是关于诸如约瑟、雅各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神性”明显不足,但这丝毫不影响《圣经》的神话地位。
  (2) 神话是前历史
  这意味着“神话到历史”(或在此之间还有个“传说”阶段)是一条前后相继的发展脉络,如此理解神话,实际上是把神话看成一种历史形态,而不仅仅是文学类型。可若这么划分,似乎只有不能确信为历史的上古故事能称为“神话”,那得有多少故事被剔除出去神话的行列?等于又颠覆了我们对神话形态的感性认识。“盘古开天”在谈宇宙万物的起源;“女娲造人”在谈人的起源;不过再往下,“夸父逐日”、“后羿射日”,这些故事算什么呢?特别是“后羿”的形象,这条前后相继的线索在他身上就行不通了。夏代有位篡位君主叫做后羿,此后羿与彼后羿的关系又如何理解?一位是历史上的人物,一位是神话中的人物;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夏王朝信史的研究障碍,这位“历史”上的后羿又极可能是“传说”中的人物。同时具有神话、传说、历史三种属性的“后羿”,若按照“神话——传说——历史”的时间顺序来看,就应当是先有“神话”里的后羿,再有传说的后羿,最后有历史上的后羿,这明显是与事实不符,构成悖论。先有历史中的后羿,再出现神话中加工的后羿形象,或者至少二者存在“共时性”特征,这说明神话不是前历史,在进入信史时代以后,同样可以创造神话故事。
  (3)神话本质区别于传说、寓言、科学幻想
  持此看法者,希望在神话、传说、寓言、科学幻想间作出较明确的界限分隔。对概念加以明确和界定无可厚非,但是宗教就没有道德吗?英雄就没有“神性”吗?科幻作品里就没有救世主情结吗?反之,神话故事常渗透于民间传说、寓言和现代的科幻文学中,碎片化的展现出来,而并非像成文法典一般体系鲜明、系统完整、理路清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想象瑰丽,构思精巧,富有多采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的《庄子》隐意着许多神话特性,其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
  二《庄子》中隐喻的神话性
  《庄子》貌似无神话之“形”,却内有神话之“神”。“神话”顾名思义,是在讲故事,我们都知道作为“神话”,叙事性是必备的。茅盾认为“《庄子》和《韩非子》都有神话的断片,尤以《庄子》为多……《庄子》在杂篇的文字很含有神话分子,或竟是庄子的门人取当时民间流传的神话托为庄子所作而归之于杂篇”。后来袁珂修正了茅盾关于“庄子没有严格的神话材料”的说法,指出“《庄子》中有直接的神话材料”。《庄子》的叙事具有强烈的虚拟性与夸饰性,“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这同神话叙事的特征相吻合。
  从叙事对象上看,“佝偻承蜩”、“蜗角触蛮”、“庖丁解牛”、“鲲鹏展翅”,从“肯綮细微”到“天海洪荒”,从“虫鸟”、“散木”到“圣贤”等所涉范围之广,角色夸饰之自如,虚实相生之玄妙,古今无出其右者。
  从叙事行为上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叙事,常常给人以逻辑脉络不清晰的感觉。例如,《逍遥游》叙述完鲲鹏“背负青天”、蜩与鸴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对于“有待”小大之不同已经谈得比较清楚了,可是紧接着插入一段“汤之问棘也是已”,从说理的角度看有些多余;若是在“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后直接连上“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说理论道的逻辑更严密,但叙事就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庄子》神话叙事冲动大于说理冲动。《孟子》、《荀子》都是以叙事见长,但叙事只是辅助说理的手段,即便有虚构、夸饰的成分,也与神话无关;而《庄子》的叙事更加丰富诡谲、变幻莫测,常使人感觉置身奇异世界。
  三《庄子》的神话意象
  神话不一定隶属某一宗教,但饱含着人们对某种宗教情感或宗教情绪诉求。神话故事会给人以神秘力量的牵引感,启发人们对于伟大、神奇的未知世界的敬畏与崇拜。
  1完美的人格化形象
  《庄子》常常予以故事中人物完美的人格化形象,例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描绘出了人们所期待的完美外貌与脱俗气质;《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怀道抱德,虚心忘淡,故庄子羡其清高而托为论首”,得道、致虚,实现个体生命的优游自在。
  2异于凡人的超越感
  《庄子》神话里的形象总是能够给人以超越尘世“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直观印象。“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随风之起落翱翔;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不必像凡人一样食“五谷”,也不必到处索取宗教祭祀的贡品,只需汲取自然界中的“风”和“露”,不仅摆脱了“人”的形骸,也摆脱了“人”的庸俗;大鹏“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不是普通事物所能企及。
  3神奇的拯救力
  神话中的主角往往神功无敌、形态可变、拯救人类于顷刻间。《庄子》植根于中华农耕文明之中,同样期待“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让田地的作物避害除病、年年粮食丰收,给百姓富足生活;神奇的拯救力关键还体现在,摆脱了“物性”的制约,自然界中相互克制的法则也不起作用了,“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虽然称之为“人”,但“神性”之强大,已经高于“物性”而存在,有学者命名作“巫性”。
  4永恒的存续
  “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死生不是生理的,审美生存高于肉体不陨;死非真哀,循环往复,创造新生;摆脱重重束缚,上升到一种“与光同尘”的境界;将精神自由视为至高的追求,在“无待”中幻化出飘逸天际的形象,激发读者的无限向往、满足人们的心理期许。
  谈《庄子》文风,离不开“三言”,正所谓“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里的“重言为真”,并非阐述“真”的事实,而是假托德高望重者之口,使读者“信以为真”。如果神话听上去就没有神秘色彩,自然失去了它的魅力。神话具有一种信念的力量——即便是假的,依然有种顽固性。但神话并非都是虚构的,《庄子》里的“孔子”就不是虚构的人物;但同时,神话又不必是真实的,这位“孔子”与儒家经典里的“孔子”不一样,谁也不能确定《庄子》里的“孔子”之言行有多少是实录,有多少是传闻,又有多少是此章节撰写者的艺术创作。
  《庄子》里“孔子”的故事只能保守地说,有一部分能纳入神话,例如,《庄子·人间世》“孔子”遇见楚狂的故事。“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凤”其实是故事中的隐含角色,楚狂在指责“凤”德行的衰败导致“福轻乎羽”、“祸重乎地”,春秋的中国会有神鸟失德天下遭难的思想,“圣人生焉”,“仅免刑焉”。“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更是充满了楚狂替代故事情境中的某种绝对力量发出警告的符号意义。楚狂一则,最值得思索的是,“孔子”角色的存在意义,好像“孔子”也不太影响道理的阐发;但是拥有了“孔子”,就等于拥有了故事情节,这使故事的真实感提高了不少,让人信以为真。
  结语
  《庄子》神话对于中国神话乃至世界神话的贡献不该被遮蔽,它重塑了我们对于中国神话的认识,实现了“文化轴心期”中国神话的“在场”,丰富了“神话”的展现方式。庄子的神话有显著的原创性,不只是嫁接了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的两大系统,昆仑神话系统与蓬莱神话系统。而在《庄子》中,两个系统的“神”会同台亮相,甚至出现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神人”、“畸人”或“异人”产生交集的情境,这是将两个系统的神话解构杂糅其中,有浓烈的个体创作色彩。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译注:《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
  [2] 孙雪霞:《比较视野中的〈庄子〉神话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陈徽:《致命与逍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 董乃斌编:《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版。
  [6] 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安徽教育出社,2010年版。
  [7] 张文安:《中国与两河流域神话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9]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
  [10]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教育世界》,1906年第23期。
  [11] 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2期。
  [12] 赵沛霖:《试论庄子“无待”的神话学意义及其局限性》,《南开学报》,1996年第2期。
  [13] 栾栋:《略论中国文化的两栖机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4] 栾栋:《文学他化说》,《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15] 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索尔·贝娄是197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反复描写了『异化世界』和『寻找自我』主人公大多是一些充满矛盾的小人物和反英雄他们在矛盾重重而又充满生机的社会中生存表现出二战后人们的生活状态贝娄通过其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价值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艰难求存同时表现了他本人对于社会的深层次思考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文学经典本文从索尔·贝娄小
期刊
摘要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极具地域特性以及乡土气息,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与兴趣。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快速发展,对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抗争提出了新的标准,也为我们解读弗里曼的作品提供了崭新的审视方法和视角。《母亲的反抗》是弗里曼小说集中描述结果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女权主义理论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小说女主角争取独立,寻求自我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反映了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哈代的短篇小说《婚宴空设》是一部深刻刻画维多利亚时期世俗阶级观念的杰作,也是一部描绘主人公尼古拉斯和克瑞斯汀在道德伦理禁锢下的爱情悲剧。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辅以文本证据,试图揭示造成主人公悲剧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婚宴空设》维多利亚时期伦理  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在世界上的影响都是巨大深远的其中许多文学评论褒扬了鲁滨逊所折射的顽强征服自然的精神但是从生态学视角来说它更多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加速了人类与自然间的对立本文借助生态学视角从人类与自然的景象差异殖民掠夺对立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上进行解析揭露出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影响共同呼吁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
期刊
摘要《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一篇最受世人关注的小说,它被誉为是“20世纪最后一部成功的传统小说”,所受的评价之高,是其它小说所无法比拟的。这主要是因为它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展示了一向自居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与一度被边缘化的东方文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试图为东西方文化和平、健康、平等地发展寻求一条可行的道路。  关键词:中心与边缘《印度之行
期刊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徜徉于诗歌殿堂的卓越诗人之一,她有天马行空的思想和感觉,诗歌打破传统,突出个性。文章梳理了女诗人狄金森生前发表的诗歌,并根据她发表的诗歌与生平,阐释诗人漫漫诗歌创作之旅前进的三阶段。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诗歌  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惠特曼(1819-1892)并驾齐驱,她创作的诗歌令每一位读者都会感到无与伦比的
期刊
近年来,艾云的作品我经常阅读,却不敢轻易动笔。艾云的写作重心几经其变,从理论研究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文化思想随笔再到近年的艺术散文。一个对生命充满疑惑又有着内在思想活力的人,其思想轨迹就如山路十八弯的曲折,又如一道蜿蜒的河流,必在文化气候和地貌变化中寻找自身的方向。仔细看来,艾云的写作转折却并未断裂,上一阶段总是不自觉地成了下阶段的沉淀和底色。这既造成了艾云作品的深沉魅力,也是她作品较少获得普通阅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长诗《古舟子咏》中对于罪恶的救赎。论文先对《古舟子咏》中的罪恶和救赎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分别从三种罪恶和惩罚深刻剖析诗人在诗歌中对于罪恶以及惩罚的呈现,最后分别从诗歌中的救赎意象信天翁鸟以及诗歌对于人类罪恶救赎的本质剖析,深刻反观柯勒律治在诗歌中对于罪恶的救赎观。  关键词:《古舟子咏》柯勒律治罪恶救赎信天翁鸟  英国在19世纪逐渐形成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潮,其中柯
期刊
引言  19世纪中后期,亚洲的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轨迹却发生了很多的不同。在当时两国都有两个貌似均衡的执政者,中国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日本是天皇和幕府。当时两国都采取了“闭关政策”造成了经济的落后和民众的疾苦,甚至也都经历了外国的侵略。但是随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了当时的亚洲第一强国。而中国也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为告终。相同的开
期刊
摘要“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道德观念,也是孔子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的本意是“人”,基本要求是“亲亲”;引申义为心思敏感,顾及别人的感受。“仁”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涵义是不同的,在家庭中,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在政治上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  关键词:《论语》 孔子仁学  “仁”是孔子学术思想的一个中心概念,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仁”的理解似乎偏离了它的本意。人们只是从“仁”字的后起意义,例如,仁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