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县新发现一批东汉画像石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满城县;东汉;画像石;墓门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满城县陆续发现的一批画像石墓门的形制特点、构图格局、画像内容及雕刻技法,认为它们与此前发现的一批满城画像石一样,均属于东汉晚期的作品。
  
  满城县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东汉画像石以来[1],近年又陆续出土了一批画像石,现将其分别介绍于下:
  
  一、 陵山村画像石
  
  陵山村位于县城西南约1公里处,与著名的满城汉墓毗邻,1998年在该村征集到画像石墓门左扉一件。墓门长110厘米,宽55厘米。四周为边栏三道。图案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一朱雀,口衔一珠,侧身向右,尾为三歧,平翘,双腿作站立状;中层为一青龙,体大尾长,有角有翼,曲颈翘尾,长尾端部缠绕成环状,四肢着地,张口前行;下层为一铺首衔环,左侧蹲踞一犬。地纹为横斜线(图一)。
  
  


  二、 守陵村画像石
  
  守陵村位于县城南约2.5公里处,1998年在该村征集到画像石墓门右扉一件。墓门长123厘米,宽63厘米。四周亦为边栏三道。画像分为四层:上层为一侧身向左的朱雀,尾为三歧,张口鸣叫,昂首向前行走。中层为一张口大吼的白虎,尾弯曲上翘,侧身向左前行。再下层为铺首衔环,铺首下为鹳衔鱼。铺首衔环与鹳衔鱼应同为下层的并列图案,只因工匠在凿刻时将铺首衔环刻得过于靠上,不得已才将鹳衔鱼刻在了铺首衔环之下,使整个图案看起来好象是四层,根据以往在满城发现的画像石及其构图规律[2],实际上应该是三层的(图二)。
  
  三、 顺民村画像石
  
  顺民村位于县城南偏西约4公里处,与守陵村相距约1公里,1999年在该村出土了5件画像石,即墓门1对,椁门1对及门楣1件。这5件画像石刻工极为精细,是迄今为止满城发现画像石中最精美的一组,也是唯一见到在边栏内有纹饰的。
  


  墓门:左扉长157厘米,宽80厘米。边栏两道,内饰双菱纹。图案为一白虎,头下尾上,身体向右弯曲,身有三翼,头生一角,双目圆睁;其下为铺首衔环(图三,1)。右扉长157厘米,宽79厘米,左上角残缺。边栏两道,内饰双菱纹。图案与左扉相同,唯虎身向左弯曲,与左扉相对(图三,2)。
  门楣:长132厘米,高32厘米。门楣的下部有边栏三道,最下面的两道边栏无纹饰,上面的一道边栏内有双菱纹。门楣上部无边栏。图案为左右两条对称的青龙,均为双翼双角,正中为一内有金乌的太阳,两条青龙张开巨口,面向太阳(图四)。
  椁门:左扉长127厘米,宽61厘米。边栏两道,内饰双菱纹。图案分上、中、下三层,各层间无栏格或边框。上层为白虎,头下尾上,身有三翼,面向右,双目圆睁;中层为铺首衔环;下层左方为一抬足前行之鹳,其右为一缓步前行的公鹿,均向右行走(图五,1)。右扉长128厘米,宽61厘米。边栏两道,内饰双菱纹。图案及布局均与左扉相同,唯下层左方之鹿为一母鹿,且头均朝向左,与左扉两两相对(图五,2)。
  
  四、 县城金融小区画像石
  
  2000年2月,满城县城内金融小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画像石墓门一对。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对墓门两面都刻有图案的画像石。
  左扉:长121厘米,宽55厘米。正面边栏三道,无纹饰。图案为上、中、下三层,各层之间无栏格或边框。上层为朱雀,侧身向右,尾作三歧上翘,双腿伫立;中层为青龙,头生双角,身有双翼,曲颈翘尾作向前奔跑状;下层为铺首衔环。地纹为横、斜线(图六,1)。背面边栏三道,无纹饰。图案似为一妇人,侧身向左站立,脑后梳一发髻,身着曳地长裙。地纹为横、斜线(图七,1)。
  右扉:长120厘米,宽50厘米。正面边栏三道,无纹饰。图案分为上、中、下三层,各层之间无栏格或边框。上层为朱雀,侧身向左,双腿伫立,振翅鸣叫;中层为白虎,张口翘尾,作抬足前行状;下层为鹳衔鱼,鹳身向右,回首衔鱼,鱼身竖立,头上尾下。地纹为横、斜线(图六,2)。背面边栏三道,无纹饰。图案似为一男性,侧身向右站立,头顶梳一牛角状发辫飘向脑后,双手捧物,身着长袍及踝。地纹为横、斜线(图七,2)。
  
  五、 城内村画像石
  
  城内村位于县城之内,2003年在该村出土画像石墓门一对。
  左扉:长118厘米,宽62厘米。边栏三道,无纹饰。图案分上、中、下三层,各层间无栏格或边框。上层为朱雀,侧身向右,尾为三歧,双腿伫立;中为青龙,有角有翼,曲颈翘尾,张口吐舌,作迈步前行状;下层右为铺首衔环,左为鹳衔鱼。地纹为横、斜线(图八,1)。
  右扉:长112厘米,宽63厘米。边栏三道,无纹饰。图案分上、中、下三层,各层间无栏格或边框。上层为朱雀,侧身向左,双翼伸展,尾三歧上翘;中层为白虎,侧身向左,身有单翼,张口翘尾,右前爪作前扑状;下层为一长颈持戟门吏。地纹为横、斜线(图八,2)。
  
  六、市头村画像石
  
  市头村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2003年在该村征集到画像石墓门左扉一件。长114厘米,宽55厘米。边栏三道,无纹饰。图案为上、中、下三层,各层之间无栏格或边框。上层为朱雀,侧身向右,尾为三歧,双腿伫立;中层为青龙,身有单翼,尾弯曲上翘,张口吐舌,前足抬起作前行状;下层为铺首衔环。地纹为横、斜线(图九)。
  
  七、小结
  
  满城县近年来发现的这批画像石与以前发现的相比,无论在形制上(都是墓门)、雕刻技法上(均为浅浮雕)、主题内容上(都是升仙辟邪)、构图格局上(均为三层)及画像造型上(凡朱雀均为三歧尾,青龙、白虎均有翼)等诸方面都表现得完全相同,因此可以断定,它们与上一批画像石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3],即东汉晚期。
  自从上一批满城画像石面世之后,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它扩大了我国画像石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研究的内容。而近几年新发现的这一批画像石,则为研究满城画像石的区域特点提供了更丰富的实物资料及更为翔实的依据。
  
  执 笔:侯璐 王伟宁 梁艳东
  
  [1][3]保定市文物管理处:《满城县四道口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1年1期;保定市文物局文物科、满城县文物管理所:《满城县发现东汉画像石》,《文物春秋》1994年4期。
  [2]郭铮:《试论满城画像石》,《文物春秋》1995年1期。
  〔责任编辑:许潞梅〕
  (文:保定市文物管理所 满城县文物管理所)
其他文献
人生难得一知己,董增凯可谓是我的知己了。自从l952年第一届考古训练班相识起,我们朝夕相处40余年,可谓是真诚的挚友。  董增凯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考古工作者,也是河北省文物考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余年来,除了晚年因公致残外,他一直在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地工作,他的一生是勤恳工作、倾注身心为河北文物事业的发展而奋斗的一生,是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勇于自我牺牲的一生,是坚持真理、
期刊
[关键词]廊坊市;廊坊博物馆;博物馆建设;构想  [摘 要]在廊坊博物馆建成开馆前夕,作者从博物馆应准确定位,立足于本地特色,做好文物征集、研究等基础工作,有效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等方面,谈了廊坊博物馆建设的三点构想,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研究作用,避免出现开馆时热闹,很快就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关键词]唐县;西城子;古代城址;春秋时期  [摘 要]2002年11月为配合定州电厂引水管道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唐县西城子城址的南城墙进行了解剖,并对城内文化遗存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259平方米,发现的遗迹除城墙外,还有房址、灰坑、灶、石块遗迹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经初步研究,西城子城址是春秋时期中山国都城附近的一处重要城邑。
期刊
[关键词]西周;齐国;始封地;营丘;苏埠屯遗址;齐侯墓地  [摘 要]按《史记》记载,营丘是齐国第一代国君太公望及之后的五代齐侯的国都所在地,弄清营丘的地望问题是考察齐建国经过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对淄、弥河流域西周早期的诸遗址进行了考察分析,通过对苏埠屯墓地出土遗物的考证,认为苏埠屯墓地很可能即为西周早期前后的齐侯墓地,而该推测应该是考证营丘地望问题的关键所在。
期刊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陈列馆内,展出着两张晋察冀边区政府发给谭洪书同志的“献金立功收据”,默默地讲述着解放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从自己口中节粮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两件收据均为纸质,长14厘米,宽10厘米,白纸已发黄,边缘有些破损,油印的字迹也显模糊。收据四周为红色印花边框,边框上方正中印有毛泽东和朱德的头像,下方框外有“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字样,框内印有“献金立功收据”两行6个浅红色行书大字,收据正文用黑色
期刊
[关键词]古代瓷器;瓷窑址;专题研究;20世纪  [摘 要]本文从关于古代瓷器相关问题的讨论、由古瓷窑址的发现而引发的研究、其它的专题研究与讨论三个视角出发,以专题形式对20世纪中国古代瓷器以及古瓷窑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以期为中国古陶瓷的深入研究做出自己的努力。
期刊
【关键词】夏代;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  【摘要】虽然夏代考古学研究的核心是夏文化,但河北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文化特色,在夏代考古研究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0年来,学者们对于河北地区相当于夏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文献记载,商代之前存在过一个夏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尽管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疑古学派对
期刊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铜镜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汉朝与唐朝同为中国歷史上大一统的强盛王朝,也恰巧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文章通过对济宁市博物馆馆藏代表性汉、唐铜镜加以分析与研究,以求能够展现铜镜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通过历史上有关铜镜的经典故事,进一步领略铜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青铜镜;济宁;汉唐;艺术价值;文化内涵  铜镜又称“鉴”或“照子”①
期刊
摘 要:太原普光寺壁画主要绘制于圆通殿、普光明殿、普贤殿、文殊殿、藏经阁等各个殿内,绘制内容均为唐代敦煌大型经变画,将西方外来艺术中人物造型准确、比例恰当、凹凸晕染法的长处与我国强调线描和神韵的传统绘画技法相融合,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创新的继承与发展。为真实地展现普光寺完整风貌,找寻在民间消散许久的壁画痕迹,唤醒公众对壁画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宣扬其独特的寺观壁画风貌体系与价值观念,提升人文
期刊
摘 要:图书出版是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方式之一。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实践成果的梳理,阐述博物馆图书出版的重要性,同时基于罗伯特·达恩顿提出的“传播循环”模型理论,对博物馆出版工作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图书出版;安徽博物院  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图书编辑出版日益兴盛,《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明确规定“一级博物馆应当做到定期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