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气象服务市场化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国内外气象服务机构、种类、范围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中如何解决产学研结合的途径问题。
【关键词】 气象服务 市场化 产学研
如何将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使气象服务市场化是气象部门深化改革的方向。过去,气象部门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服务手段在迅速提高,为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具大贡献,现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要求气象部门转变营销理念,产学研结合,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最为便捷的服务。
1.气象服务市场化的产品种类
气象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各种各样的气象产品,有关气象产品定义方法、分类途径版本也有很多,本文介绍最为常见的一种定义及其分类。气象产品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气象活动中所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的总称,包括关于气象的新能源产品、信息服务业和咨询业产品、一般服务业产品及气象业附属产品。关于气象的新能源产品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中的光能和风能资源而形成的产品;关于气象的信息服务业和咨询业产品是主要是指为农、林、商、航等部门提供的专门信息产品,包括气象农业信息、气象森林信息、气象水文信息、气象建筑信息、气象军事信息、等;关于一般气象的服务业产品包括人工降水、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抑制雷电、人工防雹、人工防霜冻、人工削弱台风等为达到某种经济目的人工改变天气的活动;关于气象业附属产品是指各种专门的气象仪器、设备、仪表等。
2.国外气象服务市场化情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发达国家的气象服务市场化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各种气象有偿服务无处不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严格分开气象公益服务与专业服务的机构,严格对专业服务体系进行成本核算和实行收支两条线,并与私营气象公司之间平等竞争。日本仅东京就有上百家气象服务公司,为建筑业、交通业、制造业、保险业、仓储业、营销业以及航空、航海和地方政府指挥气象防灾方面发挥着国家气象部门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规模的公司每年营业额高达5亿~10亿日元。如WNI公司是日本著名的民间气象公司,现已拥有资本金8亿日元,公司对24个行业和领域服务。美国关于气象的私营单位约近3000家,服务范围涉及多个领域,根据商家的需要能提供各种气象信息,提供气象设备,进行各种服务。气象风险机构甚至与各行业联手,将气象信息开发为金融产品,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澳大利亚气象局专业服务体是其进入市场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的专门机构,1996年~1997年创收达400多万澳元,年平均增长30%。1992年7月1日起,新西兰开始实行气象业商业化,把主要从事天气预报业务的国家气象局改为国有企业。
归纳国外气象服务市场化运作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商业化程度浓,既重视服务手段、方式和广告宣传,又重视资料的增值,在“专”字上下功夫,开发专业性很强的产品。二是垄断性强,如与军航、民航和航海、石油开采等相关部门签订合同,为他们完成规定提供的资料,又如通过新闻电视、电话答询为专业用户签订常期服务任务。三是国家气象机构公司化,他们一方面做好由政府出资的合同项目,另一方面其利润与相关部门分红利。四是重视对气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相关人力资源体系的培育。
3.国内气象服务市场化情况
我国从80年代起,开始出现气象产品事实上的商品化,即气象信息产品服务的有偿性,但那时是少量的,也是短期的行为,进入新世纪,也受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加快了气象产品市场化的步伐,形成了中国气象产品市场化的雏形期。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北京气象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实体达到40多个,年创收增长率达到40%以上,新技术产业创收纯利润达到上亿元,他们经营项目主要有专业服务、电视广告、气球、防雷、121、寻呼等。上海市气象部门改革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建立了气象信息采集→预报产品的初级制作→编辑加工或產品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销售。广东省有防雷专业机构93个、防雷所63个、防雷技术认证机构30个,防雷减灾产业发展情况迅猛。
归纳国内气象服务市场化运作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气象服务市场化形成雏形期。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出现多家私营气象产学研单位,且运行状态较好,有的已经成为该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点。国外气象专业机构和相关公司也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传统气象产学研单位形成自己自由由竞争机制,将促进气象服务市场化步伐。二是供应市场政府统管较死。既然气象产品属于商品,哪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中,就应该将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明确责权利,鼓励扩大私营个体公司参与竞争,完善气象产品市场导向功能,从而增强服务本领。目前,各级气象部门只能提供所辖台站的气象资料和职责规定区域的天气预报,用户要求提供气象信息产品的有关原始资料还必须经过有关行政领导审批。三是收费市场政府干预较多。收费市场政府干预过多结果是让专门从事气象服务机构特别是私营机构缺乏生存空间,难以难持。
4.对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的思考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一些非常好的科技成果,因找不到资金扶持而被困在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慢慢的一天天在失去它的先进性,最终失去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被许多投资者看好的科学技术项目,因为项目拥有者提出了很高的合作条件,令投资者们个个“望而却步”,一次次地失去良机。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外部环境问题,而是对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缺乏科学的认识。掌握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并自觉地在市场经济中运用这些规律,就能避免这些不应产生的的问题,推进气象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我们气象服务市场化。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跟其它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样,概括起来讲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也就是商品化的过程;第二步就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形成巨大产业,推动社会进步,产生最大效益,也就是产业化的过程。从上述可知,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如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使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商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
参考文献:
[1]薛根元.气象产品收费合理性的分析.浙江气象科技.2001年3期.
[2]张洪广,马鹤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化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
[3]马鹤年.气象服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张晶.中国气象部门体制变革的公共经济学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作者简介:陈 敏,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气象服务 市场化 产学研
如何将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使气象服务市场化是气象部门深化改革的方向。过去,气象部门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服务手段在迅速提高,为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具大贡献,现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要求气象部门转变营销理念,产学研结合,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最为便捷的服务。
1.气象服务市场化的产品种类
气象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各种各样的气象产品,有关气象产品定义方法、分类途径版本也有很多,本文介绍最为常见的一种定义及其分类。气象产品是指人们在从事各种气象活动中所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的总称,包括关于气象的新能源产品、信息服务业和咨询业产品、一般服务业产品及气象业附属产品。关于气象的新能源产品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中的光能和风能资源而形成的产品;关于气象的信息服务业和咨询业产品是主要是指为农、林、商、航等部门提供的专门信息产品,包括气象农业信息、气象森林信息、气象水文信息、气象建筑信息、气象军事信息、等;关于一般气象的服务业产品包括人工降水、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抑制雷电、人工防雹、人工防霜冻、人工削弱台风等为达到某种经济目的人工改变天气的活动;关于气象业附属产品是指各种专门的气象仪器、设备、仪表等。
2.国外气象服务市场化情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发达国家的气象服务市场化运作已经非常成熟,各种气象有偿服务无处不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严格分开气象公益服务与专业服务的机构,严格对专业服务体系进行成本核算和实行收支两条线,并与私营气象公司之间平等竞争。日本仅东京就有上百家气象服务公司,为建筑业、交通业、制造业、保险业、仓储业、营销业以及航空、航海和地方政府指挥气象防灾方面发挥着国家气象部门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一般规模的公司每年营业额高达5亿~10亿日元。如WNI公司是日本著名的民间气象公司,现已拥有资本金8亿日元,公司对24个行业和领域服务。美国关于气象的私营单位约近3000家,服务范围涉及多个领域,根据商家的需要能提供各种气象信息,提供气象设备,进行各种服务。气象风险机构甚至与各行业联手,将气象信息开发为金融产品,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澳大利亚气象局专业服务体是其进入市场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的专门机构,1996年~1997年创收达400多万澳元,年平均增长30%。1992年7月1日起,新西兰开始实行气象业商业化,把主要从事天气预报业务的国家气象局改为国有企业。
归纳国外气象服务市场化运作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商业化程度浓,既重视服务手段、方式和广告宣传,又重视资料的增值,在“专”字上下功夫,开发专业性很强的产品。二是垄断性强,如与军航、民航和航海、石油开采等相关部门签订合同,为他们完成规定提供的资料,又如通过新闻电视、电话答询为专业用户签订常期服务任务。三是国家气象机构公司化,他们一方面做好由政府出资的合同项目,另一方面其利润与相关部门分红利。四是重视对气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相关人力资源体系的培育。
3.国内气象服务市场化情况
我国从80年代起,开始出现气象产品事实上的商品化,即气象信息产品服务的有偿性,但那时是少量的,也是短期的行为,进入新世纪,也受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加快了气象产品市场化的步伐,形成了中国气象产品市场化的雏形期。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北京气象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实体达到40多个,年创收增长率达到40%以上,新技术产业创收纯利润达到上亿元,他们经营项目主要有专业服务、电视广告、气球、防雷、121、寻呼等。上海市气象部门改革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建立了气象信息采集→预报产品的初级制作→编辑加工或產品深加工→产品的市场销售。广东省有防雷专业机构93个、防雷所63个、防雷技术认证机构30个,防雷减灾产业发展情况迅猛。
归纳国内气象服务市场化运作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气象服务市场化形成雏形期。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出现多家私营气象产学研单位,且运行状态较好,有的已经成为该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点。国外气象专业机构和相关公司也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传统气象产学研单位形成自己自由由竞争机制,将促进气象服务市场化步伐。二是供应市场政府统管较死。既然气象产品属于商品,哪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中,就应该将其进行市场化运作,明确责权利,鼓励扩大私营个体公司参与竞争,完善气象产品市场导向功能,从而增强服务本领。目前,各级气象部门只能提供所辖台站的气象资料和职责规定区域的天气预报,用户要求提供气象信息产品的有关原始资料还必须经过有关行政领导审批。三是收费市场政府干预较多。收费市场政府干预过多结果是让专门从事气象服务机构特别是私营机构缺乏生存空间,难以难持。
4.对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的思考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一些非常好的科技成果,因找不到资金扶持而被困在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慢慢的一天天在失去它的先进性,最终失去作用;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被许多投资者看好的科学技术项目,因为项目拥有者提出了很高的合作条件,令投资者们个个“望而却步”,一次次地失去良机。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外部环境问题,而是对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缺乏科学的认识。掌握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并自觉地在市场经济中运用这些规律,就能避免这些不应产生的的问题,推进气象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我们气象服务市场化。
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跟其它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样,概括起来讲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也就是商品化的过程;第二步就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形成巨大产业,推动社会进步,产生最大效益,也就是产业化的过程。从上述可知,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如何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使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商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
参考文献:
[1]薛根元.气象产品收费合理性的分析.浙江气象科技.2001年3期.
[2]张洪广,马鹤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化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
[3]马鹤年.气象服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张晶.中国气象部门体制变革的公共经济学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作者简介:陈 敏,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