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凯歌这样评价赵季平:先生所经营者,乃是一个世界。世界既大,世界既小,故不能说;有时世界为真,有时世界为幻,故不可说;这世界既是心灵的交通,故不必说。所剩唯有一句——
陈凯歌的评论有些玄妙,我们很难想象赵季平的全部世界。我们所能感受的是——他的音乐真真切切让我们激动了、颤抖了、感动了!
黄土的魂,世界的歌
1984年,西部电影《黄土地》在向人们展示一种高原人民人性中质朴浑厚的性格魅力时,影片中电影音乐的创作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黄土地上的一种苍凉与大气。有人说他传统,因为他的音乐中充溢着中国的元素,也有人说他是绝对的先锋,因为当时那些带着土味儿的作品在业界眼里“非常离经叛道”。但无论如何,赵季平的音乐撞开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到生命的酣畅,对于音乐这就足够了。
赵季平始终主张,创作要有自己的根,要用自己的母语和母语的思维去创作。但并不是说将传统的东西拿出来就可以,而要赋予时代感,也就是要继承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才有生命力,才会被时代所接纳。比方说《红高粱》,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离经叛道的作品,具有开创性,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很有冲击力,在风格上既是先锋派的又是非常民族的。比如“我爷爷”和九儿“野合”那一个场景,在配乐上使用的是音块来模拟人生的呐喊,很有冲击力,当时没有人这么用过。“唉——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则是用了30支唢呐、4支笙和一座中国大箭鼓一起奏鸣,就是要那种生命的呐喊得痛快淋漓。这中间,我在行腔中采用了山东地方戏曲的柳腔和茂腔,还加上了秦腔花腔的唱法,曲调也运用了打夯歌的素材。《酒神曲》则吸收了河南豫剧和民歌《抬花轿》的元素,加上唢呐等配乐,表现男性的阳刚之气和不倒的精神。
勤奋成就今天的事业
赵季平每天8点起来,一起来就进入创作状态。这个过程我的手机始终是关的。写到中午吃饭,再接接电话,然后稍微休息。下午2:30我去学校办公。下午上完班后,就是休息,不会再写了。 赵季平很执著,甚至有点一根筋。从小爱音乐。赵季平人生的轨迹也一直在这条线上运行。不论外面再热闹,他都不会被这些暂时的浮华所吸引,他一直在按照我的道路去走。有人说艺术创作是艰苦的,要耐得住寂寞。赵季平正是在这种寂寞中去实践创作。
音乐学院毕业后赵季平到戏曲研究院,他几乎是一无所有搞创作。不仅每天向传统戏曲学习,下乡的时候还每天都在研究交响配器。做了大量的笔记。赵季平始终坚信只要有准备就会有收获。他从未想过搞音乐有什么用呢?干脆搞别的吧。没有。赵季平说:“我喜欢音乐,我就搞这个”。
故乡的情怀
赵季平对故乡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依恋。每次有重大创作,都希望回到西安。在这里他能静下心来不受干扰,写起来也非常有感觉。这可能是故土难移吧。曾经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北京,但是他都放弃了。但是反过来看,赵季平待在西安也待对了。在这里他的创作源源不断。在这里他的心很平静。西安的文化氛围很沉静,让赵季平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他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在北京有人让他参加什么研讨会的,他都不忍心拒绝。在西安就好,大家似乎都很尊重他的创作习惯。
创作道路
赵季平的创作是和中国改革开放是同步的,应该说是同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隐隐中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往上走。1978年,四人帮倒台后他就到中央音乐学院。1980年回来后,就开始搞创作。1983年,陈凯歌、张艺谋来找我,就有了《黄土地》、《红高粱》、《菊豆》、《活着》、《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荆轲刺秦王》、《大宅门》还有他的
《第一交响乐》、《第二交响乐》。祖国的经济在不断向上走,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步伐也是不停往上走。不断努力创作,一刻不敢懈怠。他很在乎过程,倒并不是很留意结果。赵季平只是用心血来创作,这样普通百姓才会喜欢。
百年育人创建中国音乐一流学府
很难想象一位有着惊人创作成就的音乐大师还有更多的精力去经营一所学校,但赵季平做到了。他是西安音乐学院1000多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的大家长。在采访中不断有人敲门进来请示工作,而赵季平总以一种平和之风耐心答复。看得出,对这所培育了他的学校,他似乎要用更多热情和精力去回报。 赵季平加强音乐学院的学术,进而提升它的地位。他深深的知道学术建设不是一天两天,一挥而就的。他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用他的位置,为学校赢得更多的机会。 赵季平说“我们要去掉那些浮华的东西,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建设。教书育人要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众望所归
终成中国音乐“掌门人” 在2009年当选新一届音协主席,成为陕西走出的首位中国音协主席。 2009年12月15日上午,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会议是党的十七大和第八次文代会以来中国音乐界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换届选举中,赵季平以高票当选为新一届中国音协主席。黄土地上终于走出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把一些基层的优秀的交响乐作品推了上去,让他们在更高一级的舞台上去展演。
陈凯歌的评论有些玄妙,我们很难想象赵季平的全部世界。我们所能感受的是——他的音乐真真切切让我们激动了、颤抖了、感动了!
黄土的魂,世界的歌
1984年,西部电影《黄土地》在向人们展示一种高原人民人性中质朴浑厚的性格魅力时,影片中电影音乐的创作也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黄土地上的一种苍凉与大气。有人说他传统,因为他的音乐中充溢着中国的元素,也有人说他是绝对的先锋,因为当时那些带着土味儿的作品在业界眼里“非常离经叛道”。但无论如何,赵季平的音乐撞开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到生命的酣畅,对于音乐这就足够了。
赵季平始终主张,创作要有自己的根,要用自己的母语和母语的思维去创作。但并不是说将传统的东西拿出来就可以,而要赋予时代感,也就是要继承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才有生命力,才会被时代所接纳。比方说《红高粱》,在当时来说是一部离经叛道的作品,具有开创性,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很有冲击力,在风格上既是先锋派的又是非常民族的。比如“我爷爷”和九儿“野合”那一个场景,在配乐上使用的是音块来模拟人生的呐喊,很有冲击力,当时没有人这么用过。“唉——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则是用了30支唢呐、4支笙和一座中国大箭鼓一起奏鸣,就是要那种生命的呐喊得痛快淋漓。这中间,我在行腔中采用了山东地方戏曲的柳腔和茂腔,还加上了秦腔花腔的唱法,曲调也运用了打夯歌的素材。《酒神曲》则吸收了河南豫剧和民歌《抬花轿》的元素,加上唢呐等配乐,表现男性的阳刚之气和不倒的精神。
勤奋成就今天的事业
赵季平每天8点起来,一起来就进入创作状态。这个过程我的手机始终是关的。写到中午吃饭,再接接电话,然后稍微休息。下午2:30我去学校办公。下午上完班后,就是休息,不会再写了。 赵季平很执著,甚至有点一根筋。从小爱音乐。赵季平人生的轨迹也一直在这条线上运行。不论外面再热闹,他都不会被这些暂时的浮华所吸引,他一直在按照我的道路去走。有人说艺术创作是艰苦的,要耐得住寂寞。赵季平正是在这种寂寞中去实践创作。
音乐学院毕业后赵季平到戏曲研究院,他几乎是一无所有搞创作。不仅每天向传统戏曲学习,下乡的时候还每天都在研究交响配器。做了大量的笔记。赵季平始终坚信只要有准备就会有收获。他从未想过搞音乐有什么用呢?干脆搞别的吧。没有。赵季平说:“我喜欢音乐,我就搞这个”。
故乡的情怀
赵季平对故乡有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依恋。每次有重大创作,都希望回到西安。在这里他能静下心来不受干扰,写起来也非常有感觉。这可能是故土难移吧。曾经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北京,但是他都放弃了。但是反过来看,赵季平待在西安也待对了。在这里他的创作源源不断。在这里他的心很平静。西安的文化氛围很沉静,让赵季平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他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在北京有人让他参加什么研讨会的,他都不忍心拒绝。在西安就好,大家似乎都很尊重他的创作习惯。
创作道路
赵季平的创作是和中国改革开放是同步的,应该说是同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隐隐中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往上走。1978年,四人帮倒台后他就到中央音乐学院。1980年回来后,就开始搞创作。1983年,陈凯歌、张艺谋来找我,就有了《黄土地》、《红高粱》、《菊豆》、《活着》、《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荆轲刺秦王》、《大宅门》还有他的
《第一交响乐》、《第二交响乐》。祖国的经济在不断向上走,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步伐也是不停往上走。不断努力创作,一刻不敢懈怠。他很在乎过程,倒并不是很留意结果。赵季平只是用心血来创作,这样普通百姓才会喜欢。
百年育人创建中国音乐一流学府
很难想象一位有着惊人创作成就的音乐大师还有更多的精力去经营一所学校,但赵季平做到了。他是西安音乐学院1000多名教师、3000多名学生的大家长。在采访中不断有人敲门进来请示工作,而赵季平总以一种平和之风耐心答复。看得出,对这所培育了他的学校,他似乎要用更多热情和精力去回报。 赵季平加强音乐学院的学术,进而提升它的地位。他深深的知道学术建设不是一天两天,一挥而就的。他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用他的位置,为学校赢得更多的机会。 赵季平说“我们要去掉那些浮华的东西,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建设。教书育人要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众望所归
终成中国音乐“掌门人” 在2009年当选新一届音协主席,成为陕西走出的首位中国音协主席。 2009年12月15日上午,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会议是党的十七大和第八次文代会以来中国音乐界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换届选举中,赵季平以高票当选为新一届中国音协主席。黄土地上终于走出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把一些基层的优秀的交响乐作品推了上去,让他们在更高一级的舞台上去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