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心到处禅。
摈弃尘劳的羁绊,处处无心,处处任运自然。窑火与陶土本无心,陶者既无心亦有心,心行处灭,旷然无念,是为无心;取法自然,蕴藉禅意,是为有心。于天地间捕捉一丝天然,于空灵中采撷一缕灵妙,揉入陶土,随缘赋形,在灼炽的烈焰中完成了具足圆满的轮回。陶土、窑火与陶者在不经意间水乳交融,熔铸一体,化作了“天惠釉”身上厚重的褚色。
凝重却不滞重胶着的釉色,深浅不一地“涂饰”于器身,如深埋经年的铁器,飞逝的流光剥落了它曾经青涩的锃亮,披上了一层遍历沧桑的锈。拙朴典雅的器形,折射着陶者刹那闪现的灵光与汗漫无际的遐想,简繁得当,张弛有度,或内敛,或夸张,或抽象,或具体,滤净了雕饰与浮夸,虽为人造,宛若天成。端详,摩挲,赏玩,品味,仿佛同一名禅者展开心灵的对话,没有语言,没有表情,每一处细节的妙意,心领神会时,会心而笑,不落言筌。
菩提壶 菩提本无树
恰如其名,参透它的隐喻无疑是需要明心见性的。拙雅的壶身,毫不掩饰斑斑的“锈迹”,由底部生出的一圈圈“年轮”,缠绕着拉坯时的印迹在壶的两耳上化成同心圆。如涟漪般层层荡开;壶嘴由下往上渐渐隆起,像昂首报晓的鸡首,透发着原始粗犷的美;微微外翻的壶口和微微鼓起的杯盖互为阴阳,契合地一丝不苟;杯盖的壶钮则颇为抽象,同壶嘴隆起的别无二致,似飞鸟欲振翮高飞,飘逸出尘。
将茶从壶中缓缓斟入杯中的时候,若即若离的禅意早已蹁跹而至——让心慢慢空寂。慢慢沉淀,静如止水,清如明镜,不假外求,照见本心。随淡淡的茶烟升起,杯在手,茶在口,微笑在心里绽放。菩提本无树。
方正壶 自是禅心无滞境
它颇似一只僧人化缘的饭钵,体态古拙,壶身的纹饰与菩提壶如出一辙,只是壶的两耳是圆形的,而且同心圆也较丰富。壶嘴粗短,厚唇,如剖开的竹管;壶钮厚实而沉稳,温柔敦厚。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只看似“矮胖”的壶却叫“方正壶”。为何?
执于掌心把玩品鉴,无论是漫无规则的釉色,还是井井有条的安排,从壶钮到壶底,从壶耳、壶嘴到壶身,皆走“曲线”,丝毫没有“方”的意味。就在困惑不已时,不知怎地,手中的壶盖轻轻撞击了下壶身,发出了金属般的声响,虽轻微却铿锵有力。这一响着让人恍然大悟:壶形周正丰润,击之铮铮有声,外圆内方。这不正是“方正”么?陶者的用意,便在于此,更何况禅心本无挂碍,不拘一格。方即是圆,圆即是方,无迹可寻。
择器品茗又何尝不是如此?器,勿论精美与否,茶,勿论高档与否,怀一片禅心,器纵粗陋亦美轮美奂,茶纵寡淡亦芳馥甘醇。自是禅心无滞境。
莲花壶 看取莲花净
它是一朵陶铸在泥上的佛国之花。
一条条柔畅舒缓的曲线在壶身幻化出优雅的姿态——是摇曳的风荷,是吹皱的池水,还是流动的音符?莲叶似的壶盖罩在碗型的壶身,富有动感的曲线上下若断若续,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将莲花的清净不染精神流注于似与不似之间;壶钮平圆,较之一般的壶钮来得更宽扁,质朴大方。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它在炎夏盛开,生于泥沼,却纤尘无染,送来徐徐清风与阵阵凉意,息心止念。莲壶中酝酿的甘露,可涤荡心灵的尘埃,净尽心底的渣滓。闭目啜饮,醍醐灌顶,茶助禅思,心已澄明,沉渣已难泛起,波澜不兴。
居士壶 在家还比出家闲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这是清代由士大夫转入居士行列的张问陶之禅悦,亦是居士的精彩概括。提起居士,国人对香山居士白居易、东坡居士苏轼、六一居士欧阳修是耳熟能详的,他们外儒内禅,亦无一例外地与禅有着不绝如缕的联系。这只居士壶饶有高蹈尘外之气。简直就是这些居士的化身。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陶土的原色,锈色釉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点缀、渲染。壶身呈筒状,壶口略微外翻,壶嘴如半截竹管,壶盖稍扁平,壶钮呈略扁的鼓状。整只壶简约清雅,干净利落,很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韵味。
只此一壶,便可将居士、禅与茶藕断丝连的三者之间完完全全地联系起来。怀一颗湛然澄澈的心,意静思定,燃一炷香,泡一壶茶,展一卷经,对一张琴,下一枰棋,在枯寂中观照清净的本性,无论在家或出家,均可参禅入定,而不必追求寂野幽林、青灯黄卷。这正是: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摈弃尘劳的羁绊,处处无心,处处任运自然。窑火与陶土本无心,陶者既无心亦有心,心行处灭,旷然无念,是为无心;取法自然,蕴藉禅意,是为有心。于天地间捕捉一丝天然,于空灵中采撷一缕灵妙,揉入陶土,随缘赋形,在灼炽的烈焰中完成了具足圆满的轮回。陶土、窑火与陶者在不经意间水乳交融,熔铸一体,化作了“天惠釉”身上厚重的褚色。
凝重却不滞重胶着的釉色,深浅不一地“涂饰”于器身,如深埋经年的铁器,飞逝的流光剥落了它曾经青涩的锃亮,披上了一层遍历沧桑的锈。拙朴典雅的器形,折射着陶者刹那闪现的灵光与汗漫无际的遐想,简繁得当,张弛有度,或内敛,或夸张,或抽象,或具体,滤净了雕饰与浮夸,虽为人造,宛若天成。端详,摩挲,赏玩,品味,仿佛同一名禅者展开心灵的对话,没有语言,没有表情,每一处细节的妙意,心领神会时,会心而笑,不落言筌。
菩提壶 菩提本无树
恰如其名,参透它的隐喻无疑是需要明心见性的。拙雅的壶身,毫不掩饰斑斑的“锈迹”,由底部生出的一圈圈“年轮”,缠绕着拉坯时的印迹在壶的两耳上化成同心圆。如涟漪般层层荡开;壶嘴由下往上渐渐隆起,像昂首报晓的鸡首,透发着原始粗犷的美;微微外翻的壶口和微微鼓起的杯盖互为阴阳,契合地一丝不苟;杯盖的壶钮则颇为抽象,同壶嘴隆起的别无二致,似飞鸟欲振翮高飞,飘逸出尘。
将茶从壶中缓缓斟入杯中的时候,若即若离的禅意早已蹁跹而至——让心慢慢空寂。慢慢沉淀,静如止水,清如明镜,不假外求,照见本心。随淡淡的茶烟升起,杯在手,茶在口,微笑在心里绽放。菩提本无树。
方正壶 自是禅心无滞境
它颇似一只僧人化缘的饭钵,体态古拙,壶身的纹饰与菩提壶如出一辙,只是壶的两耳是圆形的,而且同心圆也较丰富。壶嘴粗短,厚唇,如剖开的竹管;壶钮厚实而沉稳,温柔敦厚。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只看似“矮胖”的壶却叫“方正壶”。为何?
执于掌心把玩品鉴,无论是漫无规则的釉色,还是井井有条的安排,从壶钮到壶底,从壶耳、壶嘴到壶身,皆走“曲线”,丝毫没有“方”的意味。就在困惑不已时,不知怎地,手中的壶盖轻轻撞击了下壶身,发出了金属般的声响,虽轻微却铿锵有力。这一响着让人恍然大悟:壶形周正丰润,击之铮铮有声,外圆内方。这不正是“方正”么?陶者的用意,便在于此,更何况禅心本无挂碍,不拘一格。方即是圆,圆即是方,无迹可寻。
择器品茗又何尝不是如此?器,勿论精美与否,茶,勿论高档与否,怀一片禅心,器纵粗陋亦美轮美奂,茶纵寡淡亦芳馥甘醇。自是禅心无滞境。
莲花壶 看取莲花净
它是一朵陶铸在泥上的佛国之花。
一条条柔畅舒缓的曲线在壶身幻化出优雅的姿态——是摇曳的风荷,是吹皱的池水,还是流动的音符?莲叶似的壶盖罩在碗型的壶身,富有动感的曲线上下若断若续,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将莲花的清净不染精神流注于似与不似之间;壶钮平圆,较之一般的壶钮来得更宽扁,质朴大方。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它在炎夏盛开,生于泥沼,却纤尘无染,送来徐徐清风与阵阵凉意,息心止念。莲壶中酝酿的甘露,可涤荡心灵的尘埃,净尽心底的渣滓。闭目啜饮,醍醐灌顶,茶助禅思,心已澄明,沉渣已难泛起,波澜不兴。
居士壶 在家还比出家闲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这是清代由士大夫转入居士行列的张问陶之禅悦,亦是居士的精彩概括。提起居士,国人对香山居士白居易、东坡居士苏轼、六一居士欧阳修是耳熟能详的,他们外儒内禅,亦无一例外地与禅有着不绝如缕的联系。这只居士壶饶有高蹈尘外之气。简直就是这些居士的化身。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陶土的原色,锈色釉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点缀、渲染。壶身呈筒状,壶口略微外翻,壶嘴如半截竹管,壶盖稍扁平,壶钮呈略扁的鼓状。整只壶简约清雅,干净利落,很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韵味。
只此一壶,便可将居士、禅与茶藕断丝连的三者之间完完全全地联系起来。怀一颗湛然澄澈的心,意静思定,燃一炷香,泡一壶茶,展一卷经,对一张琴,下一枰棋,在枯寂中观照清净的本性,无论在家或出家,均可参禅入定,而不必追求寂野幽林、青灯黄卷。这正是: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