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精英的溃败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的网络上流传着某人拿了某地官方“课题费”之类的“谣言”。某者,是指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知识精英,“课题费”,即某地政府以课题的名义向他们支付的钱财物。而某人一定会极力否认,似乎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但是,政府有课题,向社会发包,然后支付报酬;知识精英为政府征用,然后按劳取酬。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有什么好避讳的呢?在大多数国家,知识精英或研究机构为政府提供常年支持,或临时顾问,不仅正常,而且荣耀,绝无藏着掖着之理。我们这里,又是什么国情在起作用?
  原来,我们的政府课题,往往比较“敏感”。它可能是这样的情况:某地要突击“法办”一批人,这批人如果换到中国的另一个地方,可能正是体体面面的精英人士,或政府的座上宾,于此,需要法学专业人士提供“帮助”。或者,为了营造一种当地主要领导喜欢的外在形象和舆论氛围,需要征用一批“舆情专家”。再如,某地领导有独特的意识形态追求,需要请一批某种特定成色的理论家来构建一种理论。
  说白了,他们是在服务这些地方的政治小气候。他们的工作,未必通得过现行法律的检验,或者跟上级的要求可能格格不入。因此,不得不“低调行事”。
  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是某地政府的特殊爱好。根据目前的行情,似乎各地政府也都舍得在这些地方花钱,以至弄得一些在各地政府间赶场子的人士忙不胜忙。这表明各地领导都很重视自己的“课题”。
  这里透露出今天的知识阶层跟政府的一般关系。总的说来,今天的体制已经“吸纳”绝大部分知识精英。这是中国知识精英在新时期的命运。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所谓“脑体倒挂”的说法,媒体上天天有知识阶层在哭穷。那时,绝大部分文化人被禁锢在体制里,而体制给他们的待遇,不足以在日益高涨的物价面前维持尊严。同时,“没有体制”的农民,在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打一天零工,可能获得他们半个月的收入。那时,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两句民谚。
  这种情况,随着此后的经济进步而成为历史。到今天,进入体制的读书人跟着体制一起打了翻身仗。庞大的财政体系支撑了数不胜数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各种事业性质的文化部门、大学、研究所,甚至协会,也都获得了体制的好处。改革时代的经济利益,是按权力分配的。利益的大小跟你与权力的距离成反比。权力体制内部是一级分肥阶层。只要能沾上体制,也都有体制以外的人们所不能沾边的利益。
  即便这样,知识阶层还是会屈从于异化的权力的收买。知识和良心之间可以这样谈判:自己所得到的,只是官场挥霍和腐败的零头。政府向应召精英人士发放的“红包”,也都只能叫边缘利益。一个地方官员的贪污金额,会超过数十位知识精英拿到的课题费的总和。此外,他们也可以这样自我安慰:自己不拿,别人也会拿。这个想法导致一种攀比性的堕落。最后,用“腐败零头”的投入,对整个知识阶层的收买就可以发挥奇效。
  即便你是体制外,只要你某方面有专长,体制也可以看上你。例如,你是“网络意见领袖”或网络骇客,你就有可能被后备为“网络宣传员”。此外,围绕政府这块肥肉,还滋生了一批掮客和中介公司,它们在“买方”和“卖方”中间穿梭,使得“课题”的成本更加昂贵。
  总之,各级政府需求旺盛。你的话语权可以直接到政府那里去兑现。你不是公务员,政府也给你派发了“腐败”的机会。官员不守法,社会无清流。公共权力被滥用,国家财政不仅腐蚀了政府,也败坏了社会。知识阶层需要检点,但如果不能有效约束官员的权力,这话等于白说。就各地的“政府课题”一事来说,如果可以要求它的内容、目标以及经费都公开,普通公众也可以查询和批评,而不是只服从领导意志,也不至于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谁都害怕沾染的妖怪。
其他文献
6月2日,埃及刑事法庭对穆巴拉克涉嫌镇压示威者一案落下法槌,大法官里法特判处他终身监禁。涉嫌“合谋”镇压示威者的前内政部长阿德利也被判终身监禁,而6名高级警官获判无罪。由于超过法律诉讼时效,法庭宣布放弃对穆巴拉克及其两名儿子所涉嫌巨额腐败案的指控,其两子无罪释放。  听闻自己要坐牢,这位84岁的前总统哭了,他“痛哭流涕,拒绝下飞机”。后因传出与健康有关的原因,穆巴拉克被送入了监狱医院。  大批反对
楼下有个水果摊,摊主一开始是位山东大汉,大冬天的就住在棚里。白天打开支架,卖几个蔫了吧唧的橙子,晚上,支架收起来,木板外裹了块蓝棉被,又裹了层塑料布,就算是御寒装备了。想想呼啸而过的北风,作为路人,也只能打个哆嗦以示同情。我觉得他有点懒惰。可能与白天见过他几次呼呼大睡不无关系。——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一种鸟,不是王家卫那只,它是寒候鸟。  没熬多久,这只寒候鸟就撤了。继任者是一对四川籍的夫
一个星期前,我还是个流浪在中国的穷酸美国人;一个星期里,我的生活被全然改变。”Richard Sears在电话中跟他的朋友说。  Richard是个美国人,研究汉字二十多年,建立了一个汉字词源网站——在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上,随便输入任何一个汉字,人们都能找到它的字形在历史上如何演变——小篆、金文,甚至还包括几千年前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样。  由此,他被中国人称为“汉字叔叔”。  留在中国的最后一周,
每年11月的某个晚上,人们都会蜂拥至英格兰西北部偏远村庄桑顿桥的桥梁酒店,把这儿变成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所有的骗子都聚集于此。他们争先恐后施展骗术,以期在一年一度的“至尊骗王”比赛中获胜。  乍看上去,除了墙上挂满长鼻子的匹诺曹外,桥梁酒店和其他乡村酒馆没什么不同。一个多世纪前,它的主人威尔·李特森(Will Ritson)可是个奇人。威尔就像《吹牛大王奇遇记》里的公爵一样,满口匪夷所思的故事。
为新片《搜索》接受专访的陈凯歌很兴奋,可能是因为很少与媒体分享自己的这一面,整个过程他都放松无比。当察觉到记者在听说他会高唱《忐忑》后流露的惊诧,这位知名导演竟然毫不掩饰地得意了起来。  每天在网上用SKYPE和00后保持通话;热衷翻墙关注国内外的大小事件;微博潜水关注韩寒的身高之争,连看三四十页的方韩之争长帖;还没有听过《最炫民族风》,但有兴趣马上去搜索是怎么回事;上一回和同事去K歌,集体大合唱
小产权房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博弈拉锯的产物。  作为现行住房体系的潜流,它在这片神奇的土壤上野蛮生长,与价格奇高的商品房遥遥相对。  一个“小”字,含蓄点出其在制度合法性上的缺失,也微妙地展现了制度与现实之间反反复复的暧昧。  城市扩张的勃勃野心、社会变革的喧哗骚动交织其间,被遮蔽的,往往是城乡二元体制下个体命运的随波逐流  千万别做出头鸟  贯穿城市南北、作为全市交通运输大动脉的
近日,在美国访问期间,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参观了美国7个军事基地,其中包括美国空军第四战斗机联队。该联队驻扎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西摩约翰逊空军基地 ,与之前介绍的陆战队的勒琼基地很近。梁光烈成为首位直接考察昔日空中对手的中国高级将领。  第4战斗机联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二战早期援助英国的“鹰中队”。由于当时美国尚未参战,因此美军飞行员作为志愿者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这和著名的援华空军“飞虎队”很像。美
表妹和我的年龄只差一个月。七八岁前我俩身高相仿,到了青春期,她开始噌噌往上长,我却始终排在队尾,上课永远坐第一排。篮球队的妈十分着急:怎么骆驼反倒生了个马?  我成绩好,常年考第一,在家里长辈口中却没有太良好的口碑。倒是表妹勤快,拖地、洗衣、做饭样样不赖,学习成绩倒数也没人说她——不是那块料,就从没打算苛求。我们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我读大学考硕士,她讀中专学缝衣服,又出国打工,相安无事。  表妹从日
学者罗竹风,对现在许多年轻人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但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位腹笥宽广、博古通今的大杂家大多十分敬仰。当年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罗竹风是上海社联主席。我们来往密切倒不是因为工作关系,而是写杂文。因为年轻时崇拜鲁迅,喜欢鲁迅尖刻辛辣的杂文,所以我在80年代也写起杂文了,以“斯人”为笔名的杂文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也算圈中的后起之秀。罗老则是杂文界的老将。  罗竹风自30年代初开始撰
一个阿拉伯记者眼中的阿拉伯变局,和他问向中国的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每一次看中国媒体对于阿拉伯革命的报道,我感觉我的血压会升高,我的肾上腺素会分泌加速。同事建议我减少阅读中国报纸的频率,‘总看这个对身体没好处’,然而玩笑归玩笑,我没有办法改变。”  说话的是伊扎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一个49岁的阿拉伯人,一个经常被中国人误会为巴基斯坦人的巴勒斯坦人。他不但有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