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就是让学生由知道一些向知道得多一些,由认识肤浅、片面向认识深化全面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点拨。
  
  一、抓准时机,点破“天机”
  
  点拨要适时。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决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做到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了然于胸。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培养这种发现和把握时机的能力,更重要的还要能创设“机点”进行调控,做到潇洒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显示出高超的点拨艺术。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让学生茅塞顿开。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把握关键,画龙点睛
  
  点拨要有度。也就是说,无论什么课文的点拨,都要点中要害,拨于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殿堂。而不同的文章,其关键处往往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熟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关键。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如让学生读《周处》时,补充《晋书·周处传》,虽然点拨学生讨论的问题很多,但最终还是归纳到下面句子分析比较上来。(1)“处果杀蛟而反”和“竟杀蛟而出”;(2)“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和“古人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3)“何忧令名不彰耶”和“何忧名之不彰”。学习的凝聚点就是锤文炼字学习。又如在教《天山景物记》时就要从“美”的角度来点拨学生思考: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画面、美的意境。把握文章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会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三、切中要害,点石成金
  
  点拨要有量。点拨泛滥会使学生不知所從,不知所云。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娘子关前》中有“居民生活的大半,倚靠畜产”,为什么作者用“倚靠”而不用“依靠”呢?仔细研究一下,这“倚”字用得极其传神、深刻。倚,恃也。表明人倾斜身子紧靠某种物件的意思,揭示了被“倚”的对象的重要。文中说“倚”的对象是“畜产”,这畜产便是居民生活的唯一来源,但“被敌人劫尽了”。由此,一则说明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一则也写出日本侵略者洗劫的疯狂程度。
  
  四、关注心理,点燃激情
  
  点拨要适情。“情”即情感、情绪。点拨教学应十分注重学习心态的变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进行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隐含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都要形成沟通和融会。因此,在点拨教学中,对学习情感的把握与调控是重要的一环。一般说来,点拨与调控的切入点就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教材内部隐含的创造情感的协调与交融上。学生与教材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果学习是一种审美过程的话,那么学生与教材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审美总是要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感应,才可能产生情感体验。在点拨者看来,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双方发生这种交互感应。如果主体没有感受到客体的鲜明性与主动性,主动的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主体没有特殊体验或缺乏概括的映像,那么再好再美的对象也不储存在头脑中。
  点拨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学习心态的变化与调控,而且还十分注重教师本人教学心理的调控。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以积极兴奋的心理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本人也需要将自身的常态平静的心理向变态兴奋的心理状态推进。只有通过并实现这种转化,语文教师的心理才能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课文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汇于一体,趋向一致,才能提高语文教与学的最大效益。如教学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我就先问学生有没有过被人冤枉的经历,接着让几个学生谈谈自己被人冤枉时的心情和感受,然后再讲述窦娥蒙受奇冤的过程。听完后,学生很快就像窦娥一样充满了怨愤之情,与窦娥产生了情感共鸣,出现了点拨的好时机。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规定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新课程标准还推荐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可见,语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外阅读是极为重视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也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状况却不容乐观。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作为?    一、
踏上教师岗位,走上新的人生旅途,展现在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前的是新的领域、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角色。特别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除旧布新的深刻变革,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知识结构、角色定位等多方面向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年轻教师身上,我似乎回到了刚当教师的时候,想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既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也体会到年轻教师所拥有的资本,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列为五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当前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口语练习活动得以实现的,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分析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情感因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情感 态
秦汉之前,汉语没有量词,数词可以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进行组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魏、晋以后出现并且使用量词,唐诗中量词就比较常见了,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研究数词“一”与量词组合,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古诗文文本的深刻含义。  一、“一”与量词组合的简约方式  古人语言运用习惯遵守一条语用原则,就是借助言语背景,言语尽可能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地理课堂教学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本文结合地理课堂教学中见到的一些现象,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艺术。    一、结合学生实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好与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因此,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就应采用各种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表演式导入(让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把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重中之重,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转变,合作学习逐渐走进课堂。但是我们在课堂中发现,许多课堂里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    一、要合理建立小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建合作小组,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
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阅读理解实践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阅读方法死板僵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习惯用手、笔指着一个一个词来读文章,有的还边读边翻译成中文。这种阅读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可能导致对整个句子或段落的理解偏差。在考试中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有排斥的心理。那么,如何打消学生顾虑,让文言文与学生更靠近一些,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从生本角度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积极导引,缩小距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所以激发兴趣相当关键。  其一,实例铺台阶,激发学习热情。引铮铮实例,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起推波助澜作用。
什么是复述?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把阅读的内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话,有重点、有条理、有感情地叙述出来。它熔理解、记忆、归纳、表达于一炉,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复述是构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不重视课文复述,有的学生习惯于把课文的复述变为机械被动地背诵课文,甚至有的学生害怕复述课文。这不符合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逐步得到落实。教师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热闹的师生互动场面以及精彩的电子课件,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追求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四忌”,值得注意。    一、忌学科整合牵强附会    语文课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