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是最大的内需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afdsfsd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2012年的经济走势,总算能让人暂缓一口气,一些悲观预测的中国经济硬着陆没有出现。但是如果细看相关数据,可以预计2013年中国的经济之路未必轻松。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曾经拉动经济高增长的“投资 出口”动力已然减弱:2012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少增1.1个百分点;而1月至11月的出口总值为18499.1亿美元,增长7.3%。与之相较,消费增速显得格外耀眼,前三个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到了55%,已经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这些数据述说的故事很简单:经济形势正在倒逼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3年经济工作时进一步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并且还特别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城镇化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发展的主轴之一就是城镇化: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迅速上升到2011年的51.27%;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19249个,此外还有1.8万多个乡集镇;至2011年末,城镇人口也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
  从静态数字上来看,我国城镇化率水平与70%的世界稳定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但是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并不慢。问题在于,过去的城镇化发展并没有真正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那么在未来它又怎样能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不少人士仍然将城镇化的红利着眼于通过投资拉动需求的能力。因为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势必推动包括住房在内的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而这又将带动铁路、市政等多个行业投资的快速发展。
  过去数年来的发展模式证明,依靠“铁公基和地产”的旧城镇化模式,不仅造成资源型产业产能过剩、地方财政困难、透支国家的承载能力,还同时遭遇到资源、交通、环境和就业等多方面困难。这样的发展模式本身就不可持续。
  “新型城镇化”是目前热议的一个目标。
  何谓“新型城镇化”,目前还没有定论,更多人眼中的“新”无非在于城镇化人口增长拉动的消费能力。我国目前城镇化率虽已超过50%,但是农村户籍人口到2011年底仍然高达9.3亿;而我国的消费能力主要集中在城镇,城市消费占总体消费比重近70%。如果能够让大量的农村人口通过新型城镇化走向城市,势必会拉动消费,并刺激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社会化投资的增长,扩大内需。
  想法固然不错,如何实现仍然是个难题。因为以经济逻辑而言,消费只是表象,消费的增长只能是一系列内在经济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如果单纯因为从农村人变为城里人,就必须增加消费支出,那么城镇化只是一个城市赚钱的过程,而不是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过程。
  我们通常将内需设定为几个变量:消费、投资、净出口和政府支出。现如今企业新一轮固定资产更新意愿不高;全球的经济形势使得外需不振;地方财政的困难也造成政府支出捉襟见肘。这使得唯一能够指望的内需,似乎只剩下消费。
  殊不知,一个社会真正的内需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并非几个简单变量叠加。我国当前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正是以往过度强调发展某些变量而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让未来的发展有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从根本上而言,最有潜力的内需是与生产结构相适应的内需,只有经济结构深层次的转变才能扩大内需,而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促成经济结构的转变。因此,市场化改革的红利是扩大内需的真正潜力。
  回望历史,体制改革是真正推动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年均9%以上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几项工作任务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将具体经济工作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才能彻底转变过去依赖“三驾马车”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也许增速并不快、但更为稳定的可持续增长轨道。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来看,长期、可持续的平稳增长,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保证。
  2013年的中国经济转型,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几个变化。  一是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二是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三是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
“我认为至少5~10年内,上海仍然还只会是大陆的‘香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香港”  有几个孩子在欧美读金融或MBA的朋友最近常跟我聊:毕业后如果回国,应该让孩子去香港,还是上海?  在以前,这不是个问题---无论是从金融业国际化程度还是薪酬水平来看,香港都把上海甩出很远,能去离大陆不远又是中国人地盘的香港发展,是很多金融“海归”的第一选择。  但情况似乎悄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宣布以后。尽
20国集团峰会自2008年11月首次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以来已举行7次,峰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  今年9月5日、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的第八次G20峰会由于当下国际形势的云诡波谲而尤显重要。即使在会议开始前的9月初,奥巴马与普京会否进行双边会晤,叙利亚问题,中日韩领导人是否可能进行“站立”外交等问题,仍在各种猜测中备受关注。  成员众多,焦点有所不同 
前些日子给家里打电话时,老妈告诉我,她和几户邻居租着小货车,下乡合伙置办了猪鸡鱼等近1500斤的“肉”年货,省下不少钱。  “最重要是安全放心,”老妈在电话里笑着说,“猪跟鸡都是粮食养出来的,营养好得很。”  老妈是个非常会过日子的人。去年11月份时,猪肉价格就飙升到13元一斤,更别提大排、猪蹄等,比往年上扬不少。她预感春节期间猪肉价格还会上行,于是开始游说邻居团购年猪,拉了5户入伙。老妈托亲戚搭
商品丰沛的时代,仿佛已“无积分不成欢”。所谓“积分”,其实蕴藏着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大到社会管理,积分入户,异地高考积分制等纷纷被推出,试图用数据模式来彰显公平;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林林总总的积分无时不刻地包围着我们,以一种虚拟货币的形态试图刺激人们更多的欲望。比如:刷信用卡有消费积分;打电话上网能得到通讯积分;超市购物有会员积分,不一而足。  让小小的积分为自己赢取更
常常听一些在国外开了很多年车的朋友说,在中国“不敢开车”,原因是司机不遵守规则,随意抢道严重,且发生纠纷时态度粗暴。  最近我在电视和网络上也看到了一些这方面的新闻和视频,一些司机对霸占车道或不文明超车插队的其他司机非常不满,小则对骂,严重的甚至大打出手。  为什么中国司机这么容易“激动”?我想根本的原因还是心态急——马路堵,生意忙,快递赶,老板骂,老婆催,这些都可能成为司机们情绪急躁、失去理性的
作为2014年一系列调整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11月初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颁布实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为基础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这个调整是为未来真正的国家安全法让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副教授赵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1993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安全法》,在草案阶段的名称就是《反间谍法》。  而《国家安全法》在实践中,规范
每个人心中都深埋着恐惧,害怕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失去控制,也担忧生病、衰老,或者是失去最珍爱的东西。我们想抓紧心爱的东西,如地位、财产、爱人。其实,抓紧这些东西并不能熄灭我们内心的恐惧。  通常,人们习惯于推开或者漠视心中的恐惧。想起害怕的东西,就会产生不安,因此我们回避,不去注视它。要止息心中的恐惧,免于被恐惧操控,唯一的方法是觉察恐惧,深观恐惧的根源,而不是逃避。  要能看清楚恐惧,第一步是不带任
一天上午,笔者上街去买点东西,没想到行至县城南大街时却遇到堵车了。  当时,有五六辆一模一样经过改装的“广告车”放着高音喇叭在南大街上慢悠悠地行驶,由于街上人车较多,加之“广告车”为了做宣传走得比步行快不了多少,在经过一个路口时终于形成了连锁反应,道路一下子变得拥堵起来。路人感叹:“现在这‘广告车’真是越来越多,他们为了做宣传赚钱根本不考虑严重影响道路交通。”  按说,商家为了宣传租用“广告车”在
对于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感到很高兴。  他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对于备受瞩目的“依法治国”这一主题,四中全会给出了更加清晰的指向:必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在四中全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