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1]。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在字面表达上,以往的研究和报道中曾出现过“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称呼。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也各有说词,例如,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等等。
目前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林培淼等认为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儿童所在地域差异、是否在校学习、儿童年龄差异、儿童所在家庭结构情况、儿童留守时间的长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双方外出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以及留守期间主要监护人等7个维度来考察研究对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人际交往困难。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害羞,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2]过早染上社会气息,“铁哥们”、“江湖义气”,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调查数据显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情感需求在增长,另一方面,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对抗情绪严重。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3]。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性格和行为分离。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方法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很棘手的问题,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这当然要社会、学校、家长一起努力。目前,社会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国家也采取过了一些措施,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或行之有很大效果的方法很少。有些方法可行,不过是小的范围适用而已,不是放之皆准的方法。学校方面的工作也不够重视,大部分学校都是抓学生的成绩,抓升学率而已,对于学生的情况都不大关注。而家长更不重视,他们的教育意识薄弱,很多都只顾自己赚钱,对子女不闻不问。据调查,班上竟然有的学生几年都没见过他们的父母了。
其实,介于农村人的生活状况,很多贫穷的家庭出去打工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了,因为不出去你就一辈子穷下去。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实际的方法,我觉得还是依靠学校的力量。
1、给家长上家庭教育课,增强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所谓的留守儿童是家长直接造成的。农村的家长对所谓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理解,在他们眼里,只要赚多点钱,给孩子读书就足够了,于是很多家长抛下自己的几个孩子给家里的老人,就出去打工了。他們没想到他们的离开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他们的努力无非就是为了孩子
[4],他们赚钱多了可孩子的病也多
了,这些病是他们花钱就可以治疗的。得之多还是失之多,相信谁都可以掂量。因此,我们首先从家长身上下功夫,在教育学生之前,先教育他们的父母。可以建议家长们:(1)父母双方尽量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2)父母双方都出去的话,必须多打电话回来和小孩交流,或者抽空与孩子通信。情况允许的话也要定期回来看看孩子。
2、教师的努力。做老师的,尤其是班主任,应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做个调查,明确哪些是留守儿童,多关注他们,留意他们的学习,思想动向,多找他们聊天。真发现学生有问题,要做他们的心理导师,还要联系家长,寻找合理的方法,一起努力解决这些孩子心理的问题。
总之,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81-85.
[2] 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 张韡,郭燕,许建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5):177-178.
[4] 朱俊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新趋向[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4):37-40.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在字面表达上,以往的研究和报道中曾出现过“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称呼。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也各有说词,例如,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等等。
目前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林培淼等认为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儿童所在地域差异、是否在校学习、儿童年龄差异、儿童所在家庭结构情况、儿童留守时间的长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双方外出称为“完全留守儿童”)以及留守期间主要监护人等7个维度来考察研究对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性格孤僻内向,人际交往困难。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引导,这就使得他们的社会化没有在正常的状态下进行,出现相对滞后甚至偏离了社会化的正常方向,这引起儿童的情绪变化,表现出喜怒无常、沮丧压抑甚至狂燥等不良情绪。调查显示,有51.37%的留守儿童会与父母、留守监护人、同学谈心,有48.63%的留守儿童不与人谈心,有8.90%的留守儿童还没有想过与别人谈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一部分留守儿童害怕交往,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很不自在,害羞,不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交往过度,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2]过早染上社会气息,“铁哥们”、“江湖义气”,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调查数据显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对待生活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相比较而言,与父母交流少的留守儿童,体现出来更多的情感依赖和需求,自卑心理表现得更加严重。一方面,他们自身认识在不断增长,情感需求在增长,另一方面,父母不在身边的这种客观事实不但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时间再不断地延长,这种自卑感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减少,而是进一步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强,对抗情绪严重。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较明显的敌对防御不信任,总是觉得别人会欺负他,在交往过程中斤斤计较、患得患失[3]。这种潜意识的不信任导致他们面对管束处于对抗状态,产生出较严重的对抗情绪。
4、价值观念扭曲,性格和行为分离。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就没有父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面的帮助和指引,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父母的约束管理,留守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他们脾气暴躁、遇事处理冲动极端,常常因为一些无端的小事情打架斗殴,辱骂老师同学。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情感上的缺位父母、留守监护人往往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而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法制教育、智力发展教育很少,从而出现铺张浪费、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对方法
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很棘手的问题,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这当然要社会、学校、家长一起努力。目前,社会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国家也采取过了一些措施,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或行之有很大效果的方法很少。有些方法可行,不过是小的范围适用而已,不是放之皆准的方法。学校方面的工作也不够重视,大部分学校都是抓学生的成绩,抓升学率而已,对于学生的情况都不大关注。而家长更不重视,他们的教育意识薄弱,很多都只顾自己赚钱,对子女不闻不问。据调查,班上竟然有的学生几年都没见过他们的父母了。
其实,介于农村人的生活状况,很多贫穷的家庭出去打工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了,因为不出去你就一辈子穷下去。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实际的方法,我觉得还是依靠学校的力量。
1、给家长上家庭教育课,增强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所谓的留守儿童是家长直接造成的。农村的家长对所谓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理解,在他们眼里,只要赚多点钱,给孩子读书就足够了,于是很多家长抛下自己的几个孩子给家里的老人,就出去打工了。他們没想到他们的离开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他们的努力无非就是为了孩子
[4],他们赚钱多了可孩子的病也多
了,这些病是他们花钱就可以治疗的。得之多还是失之多,相信谁都可以掂量。因此,我们首先从家长身上下功夫,在教育学生之前,先教育他们的父母。可以建议家长们:(1)父母双方尽量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2)父母双方都出去的话,必须多打电话回来和小孩交流,或者抽空与孩子通信。情况允许的话也要定期回来看看孩子。
2、教师的努力。做老师的,尤其是班主任,应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做个调查,明确哪些是留守儿童,多关注他们,留意他们的学习,思想动向,多找他们聊天。真发现学生有问题,要做他们的心理导师,还要联系家长,寻找合理的方法,一起努力解决这些孩子心理的问题。
总之,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文姣,黄俊伟.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1):81-85.
[2] 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 张韡,郭燕,许建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5):177-178.
[4] 朱俊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新趋向[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