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山西传统艺术侯马皮影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ai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各行各业都改变了原有的运行模式,从而展现出新业态。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和娱乐方式,切实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永续传承,是侯马皮影保护传承中的新的课题。从构建“互联网+”的数据库、教育、文创产品、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及营销五个方面,能够更好地探讨“互联网+”视野下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侯马皮影戏;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模式下山西传统艺术侯马皮影文化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方法协同创新研究”(2018G16)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并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构想加速推进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把握“互联网+”这一重要历史发展机遇。“互联网+”广阔的发展前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带来了新契机。运用“互联网+”模式,将传统地域文化产业创新升级,发挥出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和永续传承。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相互融合,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娱乐方式,是我们此次研究的重点。
  一、山西侯马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诞生于2000年前的长安,成熟于唐宋时期。山西皮影从清代时开始兴起,分为南北两种派别:北部即晋中皮影,主要分布在孝义、广灵、灵丘等地;南部即晉南皮影,主要分布在侯马、临汾、运城等地。南北两派风格各具特色:晋中皮影的整体造型较为粗犷,色彩丰富而艳丽;晋南皮影的整体造型相对小巧精细,颜色简洁而亮丽。
  山西省侯马市古时称为“新田”,曾是春秋时期晋国晚期的国都。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蕴藏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侯马皮影便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并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侯马皮影,属于典型的南派风格,皮影制作的主要材质是牛皮和驴皮,雕刻工艺玲珑秀气,绘制精美(如图1)。皮影戏的曲目内容多取自于经典故事、晋国传说和民俗生活等。皮影戏凭借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与精美的皮影制作,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和娱乐生活,也促进了皮影艺术的发展。
  山西侯马皮影起源于清代,由于侯马市与陕西的华阴县、华县在地域、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陕西的碗碗腔逐渐传入了侯马,再经过当地进一步的发展,深受民间百姓们的热爱,并广为流传。到清末民初,山西侯马皮影的发展盛况空前,村村竞相演出,热闹非凡。在抗日战争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皮影戏的演出活动基本停滞,山西侯马皮影遭遇了第一次重创。新中国成立前夕,山西侯马皮影开始慢慢复苏,当地民众又渐渐开始了皮影戏的演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侯马皮影也迎来了二次繁荣。为积极贯彻国家文艺发展的方针,山西省政府在全省各地举办起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曾经在战争时期消失的民间艺术也再次得到了发展。至此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电影、电视节目和网络媒体层出不穷,使得大众的娱乐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皮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也处于残喘求生的境地。虽然在今天依然还有一些老艺人们在继续传承着侯马皮影,但在缺乏有效保护和传承的情况下,山西侯马皮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后继无人、难以生存的局面。
  二、“互联网+”背景下山西侯马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化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提供了更丰富的创新形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各行各业都在坚持创新发展。作为传统文化产业也要搭上“互联网+”这趟“顺风车”,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更为先进的发展理念。传统的山西侯马皮影戏大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寓言故事、晋国故事和传说、民间生活等。如今,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借助“互联网+”的新载体,推出既遵循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化的精髓,又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新型山西侯马皮影的内容和样式。在“互联网+”理念的指引下,山西侯马皮影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契机。
  (二)“互联网+”提供了更多元的推广方式
  “互联网+”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具有开放、即时和融合等特点,正在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这也为山西侯马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推广方式。例如研发山西侯马皮影艺术APP,在网络移动端提供详细全面的侯马皮影资源,如侯马皮影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特色分析、传承演绎的过程、传统剧目的展现、演出活动的场景、文创产品商店、在线互动交流、网络视频教学等,采用全方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去深入推广。还可以针对当下人们日常网络交流所喜爱的表情包进行设计,以山西侯马皮影造型的艺术特点为原型进行创意塑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侯马皮影表情包的诙谐逗趣。网络标语的设计也要结合当下网络流行用语,既要体现出山西侯马的语言特色,也要包含幽默风趣的特点。
  (三)“互联网+”提供了更多样的个性化设计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需要也更加多元化,“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个性化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山西侯马皮影的传承与发展也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迎合大众的需求,利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创意设计。用个性化的创意思维打破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化传播面临的僵局快速融入市场。例如,当下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在设计山西侯马皮影文创产品时要具有鲜明的创意和个性,即要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品味,又要体现出侯马皮影的艺术特色,不断设计出新奇有趣、有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还要用最新科技(如互联网技术、VR技术、AR技术等)提高山西侯马皮影“非遗”传承的价值,利用流行的高科技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实现人机互动,加强趣味性,丰富用户体验,给相关文化产业带来质的变革。   三、“互联网+”背景下山西侯马皮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途径探索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根基,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诸如山西侯马皮影等优秀的非遗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印记,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而当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如今,“互联网+”的到来为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机遇。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瓶颈,开辟新路径、注入新活力、打造新生命,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一)打造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资源
  在“互联网+”模式下,建立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资源数据库,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资料的采集、整理和推广工作进行系统性地优化与升级,对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保护方式相较于传统以身口相传的保护方式而言,对于信息的收集更加完整并易于分类整理和保存,也能够将信息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长期艺术经验的积累,信息相对繁杂,在代代传承的过程中以口传心记、言传身教等传统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很难保留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长期真实、完整的记录山西侯马皮影传承演绎的全过程,并在互联网上实现广泛传播和资源共享。例如将山西侯马皮影通过网络媒体、线上交流等形式进行传播,为大众提供一个分享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开放平台。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数字化技术,以创新的形式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和表演的全过程,极大程度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深远度。
  (二)普及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培训教育
  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展和延续,离不开对一代一代青年传承人的培养。山西侯马皮影的传承要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和对传统艺术价值的深度挖掘,增强现代青年传承人对山西侯马皮影了解和传承的动力。在网络媒体的大环境下,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的艺术媒介和新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和融合,能够在对传承人的培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互动、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优势,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资源形象再现,以全新的传播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对山西侯马皮影的关注和喜爱,也为更多山西侯马皮影的爱好者、年轻艺人、老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流入新鲜的血液,为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如图2)。
  (三)树立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形象
  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树立品牌的形象更能对山西侯马皮影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长远的作用。大多数民间艺人和老手艺人都缺乏营销推广的思维和品牌意识的树立,因而固步自封缺少对艺术的时代探索和创新意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创产品的设计需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要紧密结合“互联网+”新时代的创意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展现出新的视觉效果和当代艺术价值,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只有创新才能“复活”优秀的传统文化。“互联网+”文创产品,既能够把握住山西侯马皮影的文化和艺术特质,设计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侯马皮影文创产品,又利用了互联网平台极强的推广能力,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山西侯马皮影文创产品推广和流通的过程中,树立了山西侯马皮影的品牌形象,更好地从保护走向传承,从开发走向推广。
  (四)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业
  高效地利用山西侯马多元多样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创新驱动打造山西侯马皮影文创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和带动侯马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整合当地艺术与文化资源,全面打造以提供艺术产业服务为目的,展现山西侯马皮影非遗的文化和艺术特色,积极推动和转化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文化艺术产业基地由山西侯马皮影艺术展馆、皮影艺术创作基地、皮影名家艺术村、网络宣传媒体和文创产品消费等构成。其中设有皮影艺术展品区、多功能服务区等,集中了山西侯马皮影艺术的展示、交流、创作、消费、体验、信息与咨询、观光游览服务等功能,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和文化资源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服务功能完善、平台资源共享、产业衔接合理的侯马区域文化艺术中心(如图3)。“互联网+”与文化艺术产业基地的建立,既要抓住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化的核心把握传统艺术的精髓,也需结合现代创意产业开发的新理念,把文化记忆烙印在文创产业上,推进山西侯马皮影的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促进侯马市文化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做到文化艺术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五)拓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将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创设计产品销售所产生的部分收益,再投入用于侯马皮影非遗的保护工作,能够有力地促进了山西侯馬皮影非遗文化的发展。运用“互联网+”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相结合。在线下通过开设传统的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创实体商店,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观摩,欣赏的真实体验环境,当游客们体验、观赏完侯马皮影“非遗”馆后,脑海中还依然沉浸在侯马皮影精彩的演绎和厚重的文化之中,再看到店里琳琅满目、生动形象的文创设计产品,此时最容易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利用“互联网+”,消费者可以通过手中的移动终端设备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随时浏览到山西侯马皮影非遗文创设计产品的各种信息资源,如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思路、历史文化背景等。将“互联网+”与传统营销模式相融合,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渠道,更是为山西侯马皮影非遗的发展拓宽了渠道。
  四、结语
  文化强国的时代,我们也要跟上文化发展的大形势,要想在现代社会更好的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创新山西侯马皮影的发展道路。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需要运用当下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将“非遗”文化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下去。因此,要牢牢把握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新机遇,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艺术资源,对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重新规划,使之与新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并产生新的当代文化价值。通过全面打造具有侯马地域特色的文艺艺术产业基地,树立侯马皮影文化品牌,促进文创产业和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让山西侯马皮影文化深厚的“非遗”财富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范玉婵.关于山西侯马皮影戏研究调查结果的综述[J].芒种,2017(18):114-116.
  [2]姜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7(12):36-37.
  [3]王龙,翟恩婷.“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青年时代,2018(22):203-204.
  [4]万年红,王雪蓉.“互联网+传统文化”背景下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传播研究[J].商情,2018(09):201-202,93.
  [5]解琦.山西侯马皮影戏的调查与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6]段紫逸.新常态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构建[J].创新科技,2017(9)73-75.
  作者简介:胡傅强,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李硕,博士,中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
  黄堃,博士,中北大学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的传统手工艺种类繁多,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都曾炫极一时。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发展传承中面临一些问题,亟待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方式传承推广,从而使这些古老的艺术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河南民间木版年画与河南民间泥塑玩具均是河南地域内传统手工艺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两个类别,以这两者为例来研究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融合探索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河南民间;木版年画
期刊
摘 要:在这个有形的世界里,不管是城市景观还是置于其间的艺术形式,都不能忽视构成了公共领域本质及内核的无形的社会文化形态。目前,国内公共艺术家开始逐步关注艺术创作与公众文化的相互关系,显现了艺术的当代性和公共性。艺术迈向公共领域,对公众生活的整体关照,使其公共精神成为了建构城市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文化语境;公共精神;公共领域;艺术性;公共性  城市的物质化发展与文化意识形态的新旧交
期刊
摘 要:老舍喜爱电影,关注电影,不仅在作品中借人物言行表达自己对电影在价值导向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作用的思考,而且在文本中融入了蒙太奇、长镜头等电影语言,赋予时间性的文本以空间感,使文本颇有“电影味”。电影语言的渗入与老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平民关注、地域特征等,共同引发了许多影视艺术家对其作品的关注和改编,实现了老舍作品的影视转换。  关键词:老舍;京味文学;电影;电影语言  老舍以其富有“京味儿”
期刊
摘 要: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输出具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是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工作室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创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也能为学生将来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工作室项目教学法训练的同学,在毕业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水平普遍高于其它同学,他们毕业之后也完全有能力独立创业。  关键词:工作室;
期刊
摘 要:荔浦邱氏传统竹艺团扇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竹艺,使得开创者邱广初和继承人邱燕珍在传承传统竹艺的同时,先后发展了圆竹剖丝、平竹剖丝和插丝等制扇工艺,凭借精湛的技艺获得国内外多项荣誉,远销海内外。通过田野调查,记录其不同的制作工艺,展示其工艺之巧、匠心之美。  关键词:荔浦邱氏竹艺团扇;制作工艺;艺术特点  一、歷史沿革  邱氏传统竹艺团扇所在地荔浦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文创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国内设计界更加注重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以盐城水浒文化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例,探讨地域文化性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创新和价值体现。为我国文创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创新方向。  关键词:文创设计;文化性;博物馆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课题资助项目“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文创产品开发设计”(
期刊
摘 要:从整体上看,张悦然的新作《茧》可以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为结构,叙事在人物的“声音”中推进,符合巴赫金提出的“大型对话”概念。然而《茧》同时又是一部“非典型”的“复调小说”,主要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的“声音”并不对等,女性“声音”在小说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正是作者的目的:在刻意强调的女性“声音”背后,是张悦然对女性命运的独特思考。这种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努力,也显
期刊
摘 要:晋中民歌作为山西民歌的代表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方言演唱时又能体现出当地的方言特点,而晋中民歌中又以左权“开花调”最具代表性。通过多首左权“开花调”的对比,发现“圪”字在其中使用频繁。从方言的角度切入,以方言和民歌歌词中常出现的“圪”字为研究对象,探知“圪”字在民歌歌词中的具体内涵,并通过“圪”字在民歌中的使用,更好地把握民歌的地域特征和风格特点,从而为民歌的传承与传唱奠定基础。  
期刊
摘 要:对于成年读者来说,《湘行散记》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创新性都足可称道,特别是它表现出的历史观、民俗观、战争观、死亡观等意涵,值得读者反复思索。然而,由于其中包含太多的战争、暴力、死亡、黄色、毒品等元素,而作者对其态度和观点又与传统的教育观乃至当代的教育理念有相当的距离,再加上作者表达时常有所隐晦,所以,它并不适合审美观未形成、鉴赏力有限的七年级学生阅读。就此角度讲,“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
期刊
摘 要:发展产业是创建特色小镇的根本目标,文化创新是实现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将特色小镇的培育问题纳入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之中,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定义、构成及特征,阐述特色小镇培育内涵。通过对高淳国瓷小镇实践案例的探索,提出产业定位、建设环境、项目投资及运行机制等培育要素的契合发展以及相应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有效发展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及组织政策是小镇良好运行发展的重要保障,进而提出特色小镇优化建设的对策建
期刊